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世纶病案
【病例1】哮喘
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川芎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
        与射干麻黄汤法: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病例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 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 年10 月23 日就诊。患者2004 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
        处方: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心悸病案
【病例1】肝炎后遗症
王某,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
        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
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以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病例2】冠心病
        蔡某,男,60岁,2006年4月28日就诊。曾因胸闷、气短等来就诊。与茯苓饮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而胸闷减轻,但仍动则短气、心悸,并时有一过性眩晕,现咽部不适、口中和,苔薄白润,脉弦细。
        此痰饮上犯,属苓桂术甘证: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苏子10克,诃子肉6克,花粉12克
        二诊,服上方七剂后,胸闷已,动则短气减轻,有时心慌乏力眠差,苔白脉弦细。
        仍宗上法,与前方加味: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生龙牡各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
        三诊,服上方七剂后,心慌、乏力、短气好转,睡眠仍差,时而心烦、急躁,舌苔白,脉沉弦细。
        当养血清热、降饮安神,与柴胡龙骨牡蛎汤法: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桂枝15克,生龙牡各15克,合欢皮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酸枣仁15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后,睡眠可,口中和,但服药后心下痞满,走路则甚,舌苔薄黄,脉弦细略滑。
        当化饮开解,与瓜蒌薤白汤合茯苓饮法:瓜蒌45克,薤白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
        五诊,服上方七剂,眠可,但近日感冒,诊时证见咽痒,恶寒,微咳,腰背不适,唇干,苔白,脉沉细弦。
        此太阳兼少阳也,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桔梗10克,茯苓12克,生龙牡各15克。
        结果:上方服用七剂,诸证皆愈。
        按:本案虽为冠心病,但亦有神经官能症存在,所以临床变证较多,但疗效一直不错,关键就是“随证治之”这一法则。
        体会:冠心病多由胸阳闭阻而发心悸、短气,但揭示其根本,则多为痰饮瘀血作祟。本案属于气逆水盛,所以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有时配合化痰利咽之苏子、诃子;有时佐以安神之品,但病情有常有变,三诊表现为心慌、眠差、心烦等一派血虚痰扰之象,所以转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法,最后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个病理说明冠心病的治疗当不拘于活血化瘀一途。祛除痰饮有时也是治疗心悸或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从仲圣原书茯苓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也可看出。
        【病例3】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 岁。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 克、 党参20 克、 茯苓25 克、 炙甘草15 克、 白术25 克、 陈皮30 克、 木防己15 克、 白芍20 克、生姜10 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
        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眩晕病案
【病例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该患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左右,诊见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 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
        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仍宗前法,
与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三诊,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胸闷减轻,但仍不能平卧,四肢麻,右上肢明显,有时心慌,苔白润,脉沉弦细。胸闷虽有减轻,但仍不能平卧,所以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陈皮、郁金。
        与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陈皮30克,郁金10克。
        四诊,服七剂,四肢麻木,卧则手麻,胸闷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脉弦细。
        以四肢麻木为主,出现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之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 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18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苁蓉15克,瓜蒌仁10克。
        结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稳定。
        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体格壮实者,如舌脉亦与之相符,多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黄连解毒汤方证。如果口干则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气暴躁如狂,则多取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又不可不知。
        【病例2】胆结石
        陈某,女,56岁,1979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时突然晕倒,于是到某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诊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但经输液并服中药两月余,毫无效果。自动出院,用担架担到门诊治疗。现证见头晕剧烈、恶心、呕吐、胸闷、大便干,不思饮食,口苦、舌红、苔白微干,脉弦数。
        呕吐、胸闷、口苦、脉弦数,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病;大便干,合之则为大柴胡汤证。虽病症剧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二诊,1979年11月13日,其夫来述,药后大便四次,恶心无,现在已经想吃东西了,与原方两剂而痊。
        按:如此危重之证,用如此简单的中药就能收到奇特的疗效。旁观者好奇而问之,无他,方药对证也!胆囊炎、胆结石临床出现少阳或阳明的方证很多,但也有表现在厥阴、太阴者。
        【病例3】高血压
        周某,男,57 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擗地”状。血压22.5/16.3 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降逆除饮:柴胡15 克、 党参15 克、 黄芩10 克、 清夏10 克、 生姜15 克、 茯苓20 克、桂枝10 克、 大枣5个、 龙骨20 克、牡蛎20 克、 大黄5克、 钩藤15 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舌淡脉沉弦,“振振欲擗地”诸症,可推测刻下证病,是由于少阴外寒内饮,水饮上扰,此时当温阳化饮。
        与真武汤:黑附片10 克、 茯苓30 克、 白术25 克、 生龙骨20 克、 白芍20 克、 生姜15 克、 生牡蛎20 克。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例4】低血压
        王某,女,42 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根据上述表现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胃气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利湿养血:茯苓20 克、 白术15 克、 党参15克、 陈皮20 克、 生姜15 克、 枳实10 克、当归15 克、 泽泻15 克、 白芍10 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按脉则沉细弦。
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茯苓20 克、 白术15 克、 生姜15 克、白芍15 克、 党参20 克、 黑附片15 克、桂枝10 克、 陈皮20 克、炙甘草10 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老师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病例5】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 岁。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
        仿《千金》温胆法:茯苓30 克、清夏10 克、 陈皮20 克、 白术20 克、 黄芩10 克、 黄连10 克、 竹茹10克、 生姜15 克、 泽泻25 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
        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
        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当归12 克、 白芍15 克、 川芎5克、 黄芩15
克、 白术15 克、 泽泻25 克、 茯苓30 克、 丹参15 克、 天麻10 克。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咳嗽病案
【病例1】气管炎
        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
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
        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
        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戒,反复辨证。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病例 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仍在少阳。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10克。
        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
        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止咳化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也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病例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 岁,1984 年10 月5 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 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病例4】支气管炎
        段某,男,5 岁。2004 年12 月2日就诊。家长告知患儿自2001 年春季患感冒之后,每逢冬春季节较易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感冒,咳嗽、鼻流清涕、时喘,服用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等抗菌药,效果均不佳。尤其服用琥乙红霉素后,呕吐,停药后,呕吐渐止,但仍咳,时喘,吐白痰,汗出恶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苔白,脉弱。
        患者素有咳喘之痰,而病为太阳表虚证,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子。《伤寒论》第18 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厚朴、杏子宣降肺气止咳定喘。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生姜10g,大枣4 枚。结果:上方每剂服用一天半,连服三剂 后,咳喘减轻,又继服六剂,诸症消失。
痹证病案
【病例1】糖尿病动脉硬化
        安某,女,77岁,2006年12月26日初诊。糖尿病多年,伴手指麻木已经两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双手手指都麻木,口中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寸微浮,言语低微。这个病人由于见证为太阳表虚,所以无内热之象,病仍在表,属太阳兼瘀血。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症辅以活血痛络的地龙、鸡血藤等。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枇杷叶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广地龙10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手指仍麻木,口中和,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前方化裁: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子10克,鸡血藤15克。
        三诊,这次双手麻木显著减轻,仍感发胀,自觉眼睛发蒙,口中和,苔薄白,脉弦细。
        仍宗前法,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法: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车前子15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自10克,鸡血藤15克,菊花10克。
        按:糖尿病是现在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病因病机病态十分复杂,本例由于影响到了末梢神经和血液的代谢,所以表现为手指麻木等证,中医诊治疾病最主要的是要辨证论治。
        备注:黄芪类方在现代的应用中,多主张大量,常常在50克以上,甚至有用到几百克的。但是冯老师必辨认有表虚者方用之,由方证入手,随证治之,并没有用太大的剂量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还是以方证相应为治疗准则,对于临床用药剂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color]

回归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20

[b][size=6][color=#ff0000]冯世纶病案(二)[/color][/size][/b]
        【病例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高某,女,33岁,2004年6月6日初诊。该患十年前患有牛皮癣,久治不愈。后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曾一度缓解,后又复发。二年前发现腰髋等处关节疼痛拘挛,不敢活动,经诊断,属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效。现双侧腰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病者异常痛苦。询之常有口苦口干,手足发冷等四逆症状,且心烦,性急,身体羸弱,大便溏薄,有时也便秘,苔白腻,脉弦细。综合分析病在半表半里,属厥阴血虚夹瘀,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2克,干姜6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泽泻18克,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防风6克,荆芥6克。
        二诊,服上方14剂,乏力有所减轻,大便转干,心烦、性急爱发脾气等也有减轻,但腰髋部位仍疼痛,现口干,舌苔白,而根部略黄,脉细弦微数。
        病仍在厥阴,当有方有守才能减轻病情,与上方续服: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 克,赤白芍各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十大功劳叶12克,赤小豆15克,白蒺藜10克。
        三诊,增量芍药后,加减服用上药约半年,病情一直很稳定,现在劳累后有时腰髋仍然疼痛,下肢无力,四逆,口微干。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与上方加味为散服:柴胡50克,黄芩50克,花粉60克,生龙牡各30克,桂枝50克,干姜60克,当归60克,白芍 50克,川芎50克,苍术60克,泽泻50克,茯苓50克,炙甘草50克,仙灵脾60克,骨碎补60克,狗脊60克,荆芥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60 克。用法:取上20味中药,
        共研为细散,再兑入血竭粉20克,研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温水送服,一日两次,一次5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物,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适度。
        结果:断续服用汤药和药散约2年,腰髋疼痛消失,可以正常的生活劳动,而且牛皮癣也被控制。后经拍片,显示双股骨、胫骨,骨密度增加。
        按:无论外感、内伤还是杂病,从六经辨证入手都是可以的,而且疗效较优。所以张仲景立方垂法,传承万代,是不拘于外感、内伤等后世分类的。如此疑难重证,取用临床极其平淡的方药,能够收到如此的疗效,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家所高兴的,其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主要就是辨准了方证。
        【病例3】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 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
        当归15 克、 白芍35 克、 川芎5 克、 黄芩12 克、 苍术20 克、 地龙20 克、 木瓜15 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发胀。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
        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 克、 白芍25 克、 川芎5克、 黄芩10 克、 苍术15 克、 地龙15 克、 柴胡5克、 茯苓15 克、柏子仁20 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 克 、 白芍20 克 、 川芎5克、黄芩10 克 、 白术15 克 、 柴胡10 克、 桂枝5克 、 茯苓15 克、牡蛎15克、干姜5克 、桑枝20 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头痛病案
【病例1】外感头痛
    刘某,男,28岁,1980年4月11日初诊。头痛发作已经10多天。大概本月初午休时,因不慎感染风寒而发病,头痛剧烈,自己服药无效,于是到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服止痛片、维生素、清眩片等仍无疗效。昨晚疼痛加剧,遂来门诊治疗。询问得知平素就有高血压及吸烟史,亦偶有头痛。其人面色红润,双眼角处可见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干粘,鼻下有一小疖,视诊见咽壁发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血压是135/90毫米汞柱。刻诊头痛、恶心、鼻塞、咽痛、咳吐黄痰,口苦不思饮水,大便调和,小便略黄,舌苔白,舌边及尖略红,脉象弦滑,属于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初感于寒,又因素体阳热有余(这从面色和眼眵等处可以断定),所以在表的时间很短。经服用止疼药仍然头痛,说明单纯止痛还是不行的。在本门诊,经过诊察可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等少阳证;同时舌红、脉弦滑,已兼阳明里热;证现少阳阳明。所以当用小柴胡汤加石膏、辛夷、桔梗等治疗。
    因二便调和,所以不至于用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
    与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辛夷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等病苦如失,休息调养而愈。
    备注:见证知虚实也是很主要的,这样使邪从少阳而解,并不伤正,所以疗效很好。柴胡加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被冯世纶老师称为“日常应用的良方 ”。多见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疼,或排痰困难者。外感表解而烧不退者多现本方证。对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病例2】鼻窦炎
    赵某,男,4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西医权威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
    但病仍在表,且为阳证。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与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甘草6,牛蒡子 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属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辨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用经方进行治疗。
    【病例3】右眼球后视神经炎
    杜某,女,58岁,1978年6月1日初诊。该患头痛已有20年,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晕、口苦。1963年因病情加重,于是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而且部分视神经已经萎缩。经治疗没有太大改善。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进行了颅咽瘤手术(6月7日拍片印诊考虑有鞍区占位性病变),手术以后仍然经常头痛,只能服“凡拉蒙”止痛,77年5月突然在家出现抽风,四肢挛缩,表情痛苦。现证见剧烈头痛,右目已经失明,左侧眼睛疼痛更甚。因有呕吐、口苦,所以辩为少阳;
    痛时四逆,要考虑病有转向厥阴的可能;因病在半表半里,且有由阳转阴之态势。所以取小柴胡汤为法,并加石膏、吴茱萸这一对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与小柴胡加石膏、吴茱萸一试: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0克。
    二诊,82年7月13日,据述服前药一剂头晕停止,头痛也有所减轻,因工作忙,所以后来一直断断续续服用上药。但近期目疼剧烈,诊见面色青暗,恶心,欲呕,舌质暗,苔根腻,舌尖无苔。仍在少阳且证兼瘀血。
    与小柴胡汤并合桂枝茯苓丸: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
上药服两剂,眼痛就减轻,大便亦随之好转,头痛减;效不更方,又服25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该患病情迁延数年,而且由此而丧失右眼,不可谓不疑难,而冯老几包小中药下去,就能控制病情,真可谓是技高一筹。设想如果能在发病之初就用中药辨证治疗,当不会饱受这许多的痛苦,更不会丧失右眼。本案取效的关键就是定六经、辨方证。
    【病例4】偏头痛
    姜某,女,32 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 克、 茯苓30 克、 白术20 克、 白芍药20克、 苍术15 克、 生姜15 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鼻炎病案
【病例1】慢性鼻炎
      刘某,男,47 岁,1985 年5 月12 日就诊。反复感冒半年,曾找数位中医治疗,效不明显,近日巧遇冯老师求其一试,老师据症见:鼻塞,流清涕,头晕沉,精神差,只想睡觉,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第281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为少阴病提纲证,该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具有少阴证特点;又据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判断为少阴病挟饮,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鼻塞、流清涕、头晕减轻。
又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因常主持学术大会,每每介绍老师则戏称:“这是名中医冯三付。”
    【病例2】慢性鼻炎
    周某,男,38 岁,居住红领巾公园。2005 年7月14 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自服鼻炎康等中医药皆不效,今慕名而找冯老师诊治。症见:鼻涕少,心悸、口干、欲饮、出汗、纳差、颈项拘急,有针刺感,失眠,头晕,腹不胀,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血压160/96mmHg。出汗、颈项拘急、有刺痛感,为太阳表虚津伤证;口干欲饮、鼻涕少,为阳明病;心悸、头晕,为里有停饮;脉证合参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津伤挟饮。用栝楼桂枝汤加味,因里热加生石膏;因里饮加苓、术;因汗出多而加龙、牡、枣仁敛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花粉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生石膏45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2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服,七剂。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后,鼻流清涕较前好转,失眠、头晕、心悸消失,又继服四剂,诸症痊愈。
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炎病案
【病例1】 外感发热发热7天
        钱某,女,52 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 年11 月6日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 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凑效,遂请冯老会诊。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躁烦思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冯老师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之阳明病;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可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24g,黄芩10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同煎)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 剂后体温由39℃下降至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1 剂,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 天痊愈出院。
        【病例2】感冒
        王某,女,45 岁,护理部主任,初诊日期:2007 年2月20 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师诊治。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 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 病告痊愈。
        【病例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李某,男,2 岁6个月,2004 年7月10 日就诊。患者感冒后咽喉肿痛二日,体温38.6℃,局部检查: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曾用双黄连、先锋5 号肌注,效果不明显。且饮食困难,渴欲饮水,苔薄黄,脉数,无表证,电话请教冯老师。患儿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柴胡苗45g,清半夏12g,党参10g,黄芩10g,生石膏45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8g,桔梗12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水煎后取药液160ml,一天半服完,患儿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备注:上方本应用柴胡根,因没有买到,冯老师告知如用柴胡苗需大量,于是遵照冯老师指示,将柴胡苗用至45g,果然服用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病例 4】急性咽炎
        李某,男性,28 岁,病残复员军人,2004 年12 月1日就诊。
        患者感冒后自觉咽部干燥,吞咽时疼痛明显,灼热,口渴欲饮冷饮,并伴有头痛,恶寒,身痛烦躁,T37.8℃,小便黄赤,查:咽部粘膜明显充血,悬雍垂轻度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外寒内热。与大青龙汤加味治之: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苍术15g,桔梗12g,清半夏12g,败酱草12g,生苡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一剂后,体温降至T36.7℃,继服二剂后,恶寒、头痛消失,但仍觉口苦、咽痛、渴欲饮水、心烦。又电话请教冯老。冯老师告知,
        此时太阳表证已解,已变为少阳阳明合病,当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2g,桔梗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枣3枚。
        服用三剂后,诸症已。
        【病例5】慢性咽炎
        马某,男,40 岁2005 年3月17 日就诊。咽微痒,胸闷微喘,偶尔有汗。辨证为太阴夹饮,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 茯苓15g,苏子10g,桔梗10 g,炙甘草10g,杏仁10g,诃子肉6g,远志10g, 菖蒲10g,生龙牡各15g,生姜12g,大枣四枚。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按语:此证辨为太阴病,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此方原本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胡老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屡得手。
如何诊治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是20~40 岁青壮年常见病。本病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常缠绵难愈,西医的诊断易于明确,但病因病机尚不清楚,目前治疗缺乏有效药物和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有较好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证中求,辨证论治当细究
        有关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已有不少论著和报道。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不少探讨,给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应当注意的是,有的论述过于主观、武断,如认为“中医学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思欲过度、房事失节或湿热蕴于精室所致”,与临床所见差之甚远。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常见病多发病,多与久坐、疲劳、汗出受凉、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辨证不是从病因病机推理,而是分析临床症状得出辨证,从所辨之证方可得出病因病机。对前列腺炎的辨证,不但要看前列腺炎的局部症状,而且更要看全身的症状,方能得出准确的辨证,也就明确了具体的病因病机,继而仔细辨具体方证,则疗效多能满意。今列举常见的证治如下。
        二、病久腰痛非肾虚,外寒内饮常有时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常见症状: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或尿不尽,会阴不适,腰痛或身疼,口中和或口干不思饮,或饮水后胃脘不适,甚则呕吐等在辨证过程中,如囿于“腰为肾府”之句,责之于肾虚,治辄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补之,必使病情缠绵加重。孰不知此是外寒内饮之证,治疗在解表的同时予以化饮,使表解饮去,局部症状和整体症状自然好转。如仔细辨证,此为五苓散方证,药用:桂枝6g,茯苓10g,泽泻15g,白术I0g,猪苓10g。该方解表化饮多能显效。如尿道溢液、滴白(前列腺液滴出)者,加生薏苡仁15g,川萆薢10g;会阴坠胀者,加乌药6g;乏力、腰痛明显者,加仙灵脾12g。
        三、津血虚而水湿盛,淡渗益血慎苦寒
        性前列腺炎病久又常见: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或涩痛,口干思饮,心烦失眠等症,此证乍看是湿热下注,或肾阴虚相火旺,动用黄柏、苦参、木通等苦寒清热利湿,又加以知母、地黄等补肾,则必致阳气、津血伤而湿饮更盛。此证本是病久津血阴液虚而水湿盛,治疗唯有用甘淡渗湿、养血生津之法,才能使邪去正复。本证多见猪苓汤证,适证应用多有良效。药用: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0g,阿胶10g,滑石12g。小便涩痛者加当归10g,赤小豆15g;热痛明显者加大黄3g;会阴、睾丸坠胀者加乌药6g,小茴香10g;尿道溢液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0g;尿频者加桑螵硝10g。
        四、少腹隐痛炎症轻,温中化饮建奇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轻有重,临床症状有多有少,同一个患者也有时轻有时重,有时症状多,有时症状少。如来诊患者只见少腹拘紧,或会阴隐痛,而不见小便小利等症,此为里寒饮停,是小建中汤的适应证,着重温中化饮,药用: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6g,大枣4 枚,生姜I0g,饴糖45g。可适证加乌药、川楝子、小茴香、五灵脂、吴茱萸等。
        五、梦遗早泄补泻难廖,调营利湿敛神能平
        遗精、早泄是慢性前列腺炎多见的并发症,但有不少患者,尤其是青年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慢性前列腺炎,常因遗精、早泄难于启齿就医而自购补肾药补之不效,又买龙胆泄肝丸泻之而症益甚,心更恐惧,不得已来诊求医,经检查、解释方有所悟。审其证可见:小便不利,尿不尽,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有蛋清样粘液溢出,时伴见心悸、盗汗、眠差等。此为营卫不和,外寒内饮之证,病久精血虚而水饮盛,湿久郁而上扰致神明不安。治当调和营卫、益精养血兼以化饮敛神为法,为桂枝加龙骨牡蛎合猪苓汤的适应证,药用:桂枝I0g,白芍10g,生姜l0g,大枣4枚,白薇12g,炙甘草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川附子6g,猪苓 10g,茯苓15g,阿胶I0g,泽泻10g,滑石12g。其盗汗明显者加酸枣仁15g,尿浊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5g;尿痛者加大黄3g,或赤小豆15g,当归6g。
        以上所述仅是慢性前列腺炎常见证治,并非以此概全,临床还时遇肾虚寒的肾气丸证、血虚水盛的当归芍药散证、湿热下注的八正散证、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证等等,有是证用是方,做到方药对证,慢性前列腺炎多能痊愈。
慢性肾炎如何辨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我国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病情多长年迁延不愈,多伴有肾功能减退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预后较差,宜早期诊治。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特长,并不是一方专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用不同方药。
        一、外邪里饮表证实,祛邪利水炎可消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报道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召开,普遍认为,该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损伤为主”,惜治疗上多重于补虚,略于祛邪。其实该病在古代即是常见病,古代医家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视祛邪治疗。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慢性肾炎最常出现面目及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浮,口不渴或脉沉,口渴等症,辨证当为表邪实而里饮盛,为越婢加术汤的适应证,药用麻黄18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苍术18g,生石膏45g。本方适证应用,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且不可视药味少,药平淡而妄加药味、药量,画蛇添足。但如咳嗽、咽痛明显者,可加杏仁、桔梗、半夏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阿胶、生地黄炭等,有是证,用是方,经方之旨也。又病不论长久、冬夏、春秋,皆可出现外邪实于表,内饮盛于里之证,治当解表利水祛邪为务,且不可过早用补,闭门留寇。
        二、外邪里饮表气虚,固表利水治当时
        慢性肾炎不论新久,又可常见四肢浮肿,下肢为重,自感身重,汗出恶风。此也为外邪里饮之证,但表气已虚,故治疗以固表利水为法,宜用防己黄芪汤,药用防己 12g,生黄芪15g,苍术12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有报道黄芪可消尿蛋白,这里的生黄芪是用于固表,与它药配伍旨在利水祛邪实,无表虚者当慎用之。如身疼、肢冷明显者,可加茯苓、附子等。
        三、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
        当慢性肾炎浮肿不甚,而见乏力,腰背、胸胁酸痛,头晕心悸,咽干心烦,眠差多梦等症,此表里邪不明显,而现半表半里阴证,即为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化饮,和解厥阴,养血利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 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者,可加仙灵脾、川附子、益智仁等。
        四、肾炎面容有特征,阳虚水泛是大宗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肾炎,常可看到其特殊的面容,即皮肤萎黄,既不是贫血,又不是黄疸,一望便知这是肾炎面容。中医重视望诊,在古代已有记载,如《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正是形容肾炎患者的面部、周身皮肤萎黄而同时浮肿的样子。可惜西晋王叔和把“黄”改为“洪”,后人又有不少附和者,造成后学费解、误解。其实临证者经常看到肾炎面容,如排除贫血证,再加问诊、检查,便可诊断为慢性肾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黄肿并不同于黄疸证之多是湿热,而是并见于虚、实、寒、热之证,如前之外邪里饮表实证、外邪里饮表虚证、血虚水盛少阳证等,更多见于慢性肾炎病久,四肢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少腹不仁等症,即呈阳虚水泛之证,治疗则应温阳化饮,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是慢性肾炎常见的方证及治疗大法,该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复杂多变。因正虚易受外邪,症状也就多变,治疗也必随之而改变。如因外感而出现鼻塞、头疼、身重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如外感出现咽疼、口苦、纳差、心下痞等症,则宜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如出现尿急、尿频、口渴等症,则宜与猪苓汤。随证治之,不能仅守一方,又慢性肾炎多有肾功能不全,用药应尽量减轻肾脏负担。治疗本病辨证要准,用药要精,多余的药不论是攻还是补,对肾功能都是不利的。:“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合集
我的年度“最得意”医案:甲状腺结节的中医治疗等
【国医讲堂】黄煌:所谓名中医,往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是有道理的
学习运用黄煌恩师经验三十案
贠克强中医医案整理(1--19)
经方沙龙50医案@黄煌 常用19个经方的体会@五苓散方答证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