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麟先生讲授:敬重祖先的深刻含义

编者按:

很多人的精神比自己的肉体早死,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精神没有根。人的根在哪里?一种是文明、文化之根;一种是血脉、家族之根。中国文化中,佛、道两家以传承文明、文化之根为重;儒家以传承血脉家族之根为重。尽管先人已去,但先祖之血液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身躯之中,先祖之精神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将潘麟先生的讲学音频整理成文,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潘麟先生讲授:敬重祖先的深刻含义

点击下方收听音频:

不管我们的祖先有没有灵魂,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追思和纪念。在追思和纪念之中,我们的精神便有了根——这对活着的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必须找到根,对于个人而言,要有个人的根;对于民族而言,要有民族的根。

个人的根在哪里?一是文化之根;二是血脉、家族之根。中国文化中,儒家以传承血脉家族之根为重;佛、道两家以传承文明、文化之根为重。文化之根和血脉之根都很重要。只是儒家文化比较重视血脉之根,血脉之根是以家族、血缘的方式传承的。尽管祖先走了,但在我的心中,他们没有走,他们生活在我的心中,我时时效仿先祖,以先祖为榜样,尤其是我们家族中的杰出者,我把我的心和精神,时时扎在我们家族、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那里,他们就是我们的根。

人一旦有了根,人的精神就能成长,就像树一样,树也是有了根才会成长,我们的精神也是如此。许多人活了半辈子,越活越笨,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没有根。没有了根,我们的精神就不成长了,我们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僵化,到最后,甚至会如同我们的肉体那般死去。很多人的肉体还没死,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经僵化了、枯死了。僵化、枯死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没有根。

我们的精神没有根,我们家族的血脉传承断了。到现在,我们甚至都已经没有家族了,家谱也不修了,家庙也不拜了,祖先也不管了。我们不仅家族血脉中断了,而且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也断了。现在我们儒佛道的传承断了,导致我们现在是“四不是”,即不中、不西、不古、不今。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智慧,没有大宗师、大学问家、大哲人出现。我们的精神要么枯萎,要么死亡,要么停滞不前。

因为我们的精神没有根,所以儒家提出的慎终追远、敬重祖先有极为深刻的含义。慎终追远、敬重祖先就是在我们活着的人的精神上扎下一个根。当我们在慎终追远的时候,当我们在祖先的坟前烧纸的时候,当我们在清明祭祀的时候,不要去问我们的先人有没有灵魂,不要问这些是不是迷信活动。烧纸祭祀虽是形式,但这些形式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我们由此与先祖建立了更深的连接,我们由此把精神的根扎到他们的身上。我们的精神有了根,我们的人格、心灵才能茁壮成长,我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人,一个君子,一个圣贤。

先人不仅影响我们的精神之根,而且对我们的血脉传承有因果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与祖先皆生活在现象世界。只要生活在现象世界,就必然有因果。祖先是因,我们是他们的果,我们之所以是这样的果,是受到了祖先如是之因影响而来。正如《周易》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血脉传承的因果,这就是家族传承的因果。佛家和儒家都讲因果,只是谈因果的角度不同。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印度文化不提家族因果,只谈个人因果;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才谈论家族因果。《周易》就是讨论因果的经典,《周易》也是破解因果的经典。据说,孔子曾经注解《周易》中的“十翼”(即《易传》,注解《周易》的十篇文章),这就说明,孔子也曾讨论因果。

我们慎终追远、敬重祖先,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含义,即与圣贤精神连接沟通。“精神”这个词语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存在”,“精神”这个词里面牵扯到“人格”问题。圣人有“人格”,有“精神”,但凡人没有。凡人与圣人不仅生前有差别,就是死后也有差别。凡人生前有“自我”,死后“自我”进入六道轮回,此时就不再叫“自我”了,而是叫“鬼魂”,“鬼魂”指的就是六道轮回中的那个轮回主体。而圣人没有自我,因此圣人去世之后也没有六道轮回,因此也没有“鬼魂”,或者说“灵魂”。圣人只能称为“圣贤的精神”,或者说“人格”。可以说,凡人是鬼魂,圣人是人格,圣人的“人格”与凡人的“鬼魂”不是一回事儿。

我们古人对灵魂的定义是很清楚的,即必须在极度自私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我”才叫“灵魂”。因为圣贤是无我的,“无我”就是无灵魂,过去我们把没有灵魂的“我”称之为“无我之我”。“无我之我”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有人格的精神性存在”。这个“有人格的精神性存在”不是具体的某物,因此是没有边界范围的,但却是有中心的。中心就是人格。如,莲花生是莲花生的人格,释迦牟尼是释迦牟尼的人格,孔子是孔子的人格。“人格”意味着什么呢?一个人的人格里面携带着他生前的一切知识、智慧、特点、脾气、性格,甚至包括他读的书。一个人生前读了什么书,死后仍然储存在他的人格里面,但这个“人格”并不是鬼魂。

圣贤的“人格”里面携带着圣人生前的一切内容,我们可以与圣贤沟通,圣贤也可对我们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对此,我们称为“精神影响力”。当我们与圣贤沟通的时候,圣贤给我们讲法、讲知识等都是真实的。因为这些知识都可以验证。如,我们在看某一本书,我们看完了上半部分就到了晚上,在我们晚上睡觉进入梦境的时候,圣贤在梦中给我们讲下半部分的内容。第二天早上起床一看,果然这本书的下半部分与梦中他讲的完全一样。所以说圣贤的精神影响力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验证的。圣贤的精神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在古代,佛家将其称为“报身佛”。儒家没有“报身佛”这个概念,就叫做“精神”。故说“精神”这两个字有很深刻的含义。

我们敬重祖先,尤其是敬重民族的圣贤,就是和这个“精神”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是有实际作用和价值的。过去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很含糊,只有极高的高僧才能够领悟到这些道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我们今天一旦认识到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重要性,尤其是敬重民族圣贤的重要性,就会与先人、以及往圣先贤之间建立良好的精神沟通,就能与先人以及往圣先贤之间建立“心传”,这样就能快速提高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快速地让我们解脱、觉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修为
没有研判的结论是一厢情愿式的恋爱
传承与创新:回归生活世界的中原根文化
根深才能叶茂——曹德旺的家风和文化传承
他没有受过圣贤教诲,他不懂
敬重祖先的深刻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