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气是人体的原动力、补充元气为养生之本

【转载】元气是人体的原动力、补充元气为养生之本++元气学说的临床应用+读书问答--1; 元气是物质吗?元气藏于肾吗?+重视保存元气和防止元气受损+脾胃和“元气”的密切+痛者寒气多+什么是元气不足+伤了元气,大补元气的穴位+从手掌看男人的肾脏健康状况  

2013-08-17 22:52:52|  分类: 中医气血|举报|字号 订阅

中文名称:元气

英文名称:primordial qi

其他名称:原气

定义:禀于先天,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词汇】元气

【注音】yuán qì

【释义】

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3、指人的精神,精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

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出处】始见于汉代哲学著作。如《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庞昧革化,惟元气存”;明代王廷相称“天地未判,元气混沌,清虚无间,造化六元机也”,均为对汉代元气说的继承与发展。

【示例】1、当代·殷谦《天廷秘传》:“约一百八十一亿光年前,有星云自成。因阴阳二气未分,宇宙玄封,阴阳逆转无止境,故元气混糅。宇宙已有宙室,状如心房,上有空腔,左右各一,形如云峰。腔顶有口如斗,似岚霏之袅绕,一黑一白,疑为阴阳二气,成无名大道,滋息不绝。”(殷谦·《天廷秘传》)

【延伸】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元气乃生命之本

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现在大多数女性都元气不足甚至后天造成了元气大伤。人的元气不充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最后元气耗尽便会死亡。因此,补充元气是极为重要的。

■五观元气不足

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

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气不足的隐患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选食材补元气

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气虚的症状: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补气虚食材: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山药、燕窝

药食同源:人参、黄芪

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补血虚食材: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

阴虚的症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补阴虚食材: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

阳虚的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补阳虚食材: 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等

■调养食谱

补血虚食疗 阿胶龙眼红豆粥

主料:阿胶9g(研碎)

辅料:黑米50g、红豆30g、黑芝麻20g

调料:红糖适量

做法:因红豆不好煮熟,需提前一天浸泡。将材料放入锅内,加水一起熬制,最后依个人口味放入红糖即可。

阿胶:性平,味甘,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为治血虚的主药。

黑米:性平,味甘,有开胃益中、健脾活血、明目的功效。适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者或贫血者。

黑芝麻:味甘,微寒,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红豆:性平,味甘,味甘酸。健脾养血,利水消肿。

补阴虚药膳 虫草鸭

主料:嫩肥鸭1 只, 虫草10g

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10g、姜10g、盐3g、黄酒25g

做法:将净鸭去内脏、肛门后,放入沸水锅内煮尽血水,捞出,斩去鸭嘴,鸭脚,将鸭翅扭翻在背上盘好;虫草用30度温水泡15分钟后洗净;将竹筷削尖,在鸭胸腹部斜戳小孔,每戳一孔插入一根虫草,逐一插完后盛入大品锅中(鸭腹部向上),加黄酒、姜、葱、盐、鸭汤,将锅盖盖好上笼蒸3小时即可。

冬虫夏草:味甘,性平,能补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是补阴虚第一圣药。

补阳虚药膳 韭菜爆炒虾仁

主料:韭菜200g,虾仁100g

调料:葱、姜、料酒、生抽、花椒粉、盐

做法:先将虾仁煸炒2-3分钟,烹料酒,加生抽稍炒,最后放入韭菜旺火快速翻炒,急火炒4-5分钟,加入剩余调料炒匀即成。

韭菜:性温味甘、辛。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散瘀,可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常常手脚冰冷、下腹冷、腰酸、月经迟来的女性可以多吃。

虾仁:性温,味甘、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补气虚药膳 黄芪山药鸡汤

主料:鸡1只(乌鸡也可)

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姜、盐、料酒

做法:将鸡放入沸水中焯一下, 再将黄芪放入鸡腹中,入锅,注入鸡清汤,放入调料,小火炖至肉烂入味加入山药再炖几分钟即可。

鸡肉: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养血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为补气诸药之最。

山药: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药方中都常用到它。

元气学说的临床应用

来源http://www.cntcm.com.cn/2020-b.htm

对肾移植后复发肾功丧失的认识和治疗体会

彭建中

肾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可靠手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近年来,肾移植在我国发展很快,由于肾移植术后的排异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手术的成功率已经很高,移植肾的存活期也逐渐延长,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肾衰尿毒症患者接受肾移植而恢复了正常生活。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多数的移植肾的生存期还不够长,最终仍难免重复发生和遭受二次肾功能衰竭的痛苦。这种似乎难以避免的结局也成为许多尿毒症患者不敢轻易尝试肾移植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移植成功后再次发生的肾衰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认为慢性免疫反应、感染、患者自身基础病的复发以及移植肾本身的病变等,都有可能导致二次肾衰竭的发生。当移植肾发展到二次衰竭时,现代医学的应对措施只有进行二次肾移植手术,或进行血液透析以维持患者生命,而进行二次肾移植的风险也会比首次大得多。因此,肾移植成功后如何防止二次肾衰竭的发生是一个难题,移植肾发生二次肾衰竭后如何进行治疗更是一个难题。应当尝试运用中医药理论的思维和方法解决这一医学难题。

关于肾移植成功后如何防止二次肾衰竭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在坚持正规使用抗排异药物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中医药综合调理是必要的、有益的。包括精神情绪方面的调理,饮食起居方面的调理,运动锻炼方面的调理,以及适时合理的中医药内服调理等等,对于延长移植肾的生命力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移植肾发生二次肾衰竭后如何进行中医药治疗,应当依据中医药理论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充分发挥移植肾的潜能,力求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从中医药理论看,移植肾发生二次肾衰竭,其病机和原发病所导致的肾衰竭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其基本的病机层面应当包括:1、各种内外原因所导致的元气亏损,客观上可以表现为极度的神疲乏力,实质上肾功能衰减的本质就是元气亏损,动力不足;2、由于原发病或继发病逐渐发展而来的瘀血阻络,如面色晦黯,肌肤甲错等;3、由于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停蓄,可以表现为水肿或小便不利;4、由于肾功能衰竭时排泄障碍所致的毒素蓄积,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急剧升高。上述病机的第一个层面属虚为本,其余3个方面属实为标。在治疗上必须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再配以合理的饮食调理控制,移植肾二次衰竭的发展势态就可以得到控制和延缓。

内蒙古患者牧某某,女,45岁。2000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自述因患慢性肾功能衰减,发展为尿毒症,于5年前作了首次肾移植。肾移植后2年因排异反应不能控制,移植肾坏死,因而进行了二次肾移植手术,术后坚持服用抗排异药物,3年来肾功能情况一直很好。近期因更换了一种抗排异药物,结果又出现排异反应,导致血肌酐在短期内迅速上升。患者到为她作肾移植手术的医院复查,血肌酐为4.3mg/dl,尿素氮76mg/dl,尿酸12mg/dl。接诊医生告诉患者要作好思想准备,可能需要再次进行肾移植。患者随即从医院直接来北京求治于中医。当时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形体较胖,面色褐浊,神情沮丧,乏力较明显,纳食欠佳,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按之有力。患者属二次肾移植后再次发生肾衰竭,而且在较短的时间里血肌酐上升较快,机体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蓄积为毒。观其舌脉,俱是邪实之征象,治当攻邪排毒为主。然既是肾功能衰竭,必是元气亏乏,斡旋无力。况患者在5年内进行了2次肾移植手术,元气不能无伤。若一味攻邪排毒,不能不虑其元气更伤。踌躇再三,遂投攻补兼施之法。处方:生黄芪、生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荆芥炭、防风、白芷、独活、荆芥、生地榆、赤芍、丹参、茜草、炒槐花、小蓟、紫草、卷柏、白茅根、芦根、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大腹皮、槟榔、水红花子、生牡蛎、生大黄等,其中生黄芪30g。水煎服,7剂。2000年11月21日复诊,上方已服7剂,药后大便畅通,食欲增加,精神体力较前明显好转,复查肾功能:血肌酐3.5mg/dl,尿素氮55mg/dl,尿酸8.3mg/dl。从肾功能指标上看,病情已有明显好转。诊脉转为沉细,舌苔依然白腻。说明蓄毒渐减,而虚象渐显。治疗仍依前法,而宜加重补益元气之力。原方增生黄芪为60g,减去大腹皮、槟榔、水红花子、生牡蛎,另加补骨脂、柴胡、黄芩、川楝子、冬瓜皮等。续进7剂。药后舌苔渐化,诸症好转,患者信心大增,遂携方返乡继续中医药治疗。

前述病例中,患者在5年内进行2次肾移植手术,仍然不免发生肾衰竭,可能与患者机体排异反应密切相关。经中医药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说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对于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二次肾衰竭确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若接受肾移植的患者生存期较长,而最终仍然发生了肾衰竭,则可能是由于感冒、感染等引起。这种情况下,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曾治聋哑患者齐某,肾移植术后正常生活17年,因感冒发烧导致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日渐升高,达510μmol/L,于1999年7月初诊,症见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纳差、浮肿、皮肤搔痒等,种种恶症俱见。用益气壮元、疏风化湿、凉血化瘀、疏通三焦等法,综合调理,在半年内,血肌酐下降并稳定在350μmol/L左右,诸症状显著减轻。

当然,对于肾移植患者来说,通过积极合理的生活调理,防止二次肾衰竭的发生,应是最佳选择。同时,要提高警惕,定期复查,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迹象,应及时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本文转载自顺从自然《[原创] 读书问答------1; 元气是物质吗?元气藏于肾吗?》

正在读《中医气病学》。按说应该先搞清“气”,再来说“元气”。可是“气”太大啦,只好退而求其次,先拿比较小一点的“元气”,试试能说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

元气来源于先天,没有争议。

藏于何处?

一说藏于肾。---传统如张景岳;现代如中医基础、大辞典;

一说并非藏于肾,五脏皆秉元气。---刘世峰《传承中医》。按字面意思,秉是来源于的意思,可是作者说非藏于肾,书中多处强调五脏藏元气。又是五脏也藏元气的意思。

问题的前提在于,元气是物质,还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物质不运动。但是就理解具体的一个事物来说,进行区分还是必要的。

元气是具体的物质吗?元气藏在哪里?

我没有办法证明,只好比类理解如下:

元气,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都可以从这一词语中有个基本的共同认识。就是是生命的原动力。

先以无机界的一团火来比类。

一堆干柴,放在普通空气里,一般温度下,不会燃烧。一旦用一星火种点燃,就会燃起熊熊大火。这里的星星之火,就是先天之元气吗?应该是吧!最早引发燃烧的一星火种,无论是物质还是火焰,在燃烧开始后已经基本消失啦,至少是已经无关紧要啦。你就是用一个火把,点燃柴堆后,拿开,燃烧一经开始,就不会因为火把的离去而熄灭,直到可燃物燃烧完成后为止。在燃烧的过程中,你随便从火堆上取出一星火种,都可以点燃另外一堆可燃物。这个被取出来的火种,就是下一个干柴堆燃烧的“先天元气”。

说明元气、火种不是藏在某一个具体的个体的内部,而是存在于所有可燃物的燃烧过程中。在燃烧之前和之后,这个神秘的“元气”都无法看见。一旦燃烧起来,光、热、风就都是可见的啦。就具有了烧毁其它东西的可怕力量。也就是说,与放在那儿没有燃烧的空气和干柴来比较,具有了动力。具有了似乎活力的东西。比如,可以推动蒸汽机,进行加工,推动机车、飞机------。一旦燃烧过程停止,这个具有活力、动力的东西就看不到啦。

“火”的“元气”,不是具体的可燃物质(比如燃素说)。不是藏在某个物质中。而是在燃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活力、生命力。在这里,是可燃物质与可燃气体相互作用(不是单纯地放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也许用现代术语表述为能量、热能、动能之类。这个具有动力、活力的东西大概可以比类于人体的元气的部分性质吧!

当然,燃烧过程的物理学、化学层面上的东西,无需我来表述。因为古之圣贤是在没有这些条件下创立“元气”概念的。我也只能仅就肉眼所及来分析推理其本意。

人类的生命力,比起燃烧来当然要复杂高级的多得多,然而进行简单的比类也是有助于理解生命现象的。只要这种理解真实可信。

顺便提一句:这里的干柴来源于地,是地气所化生;燃烧需要的空气来源于天,是天气所化生。天地之气化合、冲和是燃烧的过程。燃烧过的气体总归要回天,柴灰总归要回地。------。

在燃烧之前空气虽然和干柴混合在一起,但是没有这个火种,就不会发生燃烧这一神奇的过程。(我们这里不讨论高温自燃现象)。

在这个例子里,元气,是在干柴里,还是在空气里?还是在火种里?火种又只是上一个个体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这里,器,是燃烧的场所;干柴是阴物质,空气是阳物质,燃烧是阴阳化合、冲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火力、热力、动力,就是元气的具体表现。

元气中含阴阳二气。但是只是中含,不能看见,只有发生冲和,才能表现出来。参加燃烧的物质越多,元气越旺;参加燃烧的物质越少,元气越衰。元气之盛衰,在于个体本身的阴气、阳气的多少,更在于二者参加化合、冲和的具体物质多少。


所以说,元气不是具体的物质,要说是物质,只能说是燃烧过程的全部物质。那样理解,元气一词被物质指代,还有意义吗。我只能理解为元气---具有活力、动力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阴阳二气的冲和、化合过程中。元气是冲和、化合时表现出来的“现象”。

再以具有生命特征的鸡卵为例。(鸡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一个没有受精的鸡蛋,至少我们肉眼看不出与受精蛋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放在39度温度的孵化箱里,过21天,就可以看出不同来啦。我们知道所以不能孵化出小鸡,是因为没有受精所致。换言之,没有受精的蛋,没有生命力,生命活力,没有元气,甚至可以说没有“气”。这个受精是什么,我们从肉眼所限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有阴无阳。受精后阴阳皆备。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受精蛋开始发育。从混沌状态,从鸡蛋里挑不出骨头,最终变化成为有骨头的物质。外面有了皮毛,里面有了内脏;前面有嘴,后面有屁眼;可以啄开蛋壳,可以唧唧地叫,可以吃东西,可以传种接代------。

这个神奇的现象,仅仅是因为有一个公鸡给他授精,授了千万个精子中的一个精子,就有了这个神奇的小鸡---大鸡---一群鸡---无数世代的鸡!

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最早出壳的小鸡的元气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亲代来的,可以叫做先天之精。中含元气。为什么说含有元气呢,因为给以适合的温度,可以发育成小鸡呀。没有受精蛋,应该就是不含元气啦吧。给以39度,21天只会是坏蛋啊。这样理解是不是就是说,元气是来源于父亲,而不是母亲,不对吧。因为我们相信是来自于双亲。

(我们不使用基因来解释,只使用肉眼所见解释。)

这个元气是存在于鸡蛋的具体哪一部分呢?比如,是在蛋黄里还是在蛋清里;是在蛋黄的中间部分,还是在蛋黄的边缘部分?如果我们连看的见的,最容易解剖的鸡蛋里,元气藏在哪里都说不清楚,何况人体呢?

如果变成小鸡啦。我们就会说元气藏在小鸡的肾里。大家相信吗?我认为,肾—中医的肾,藏着子代的元精、元气还是说的通的。说藏着本代的元气,然后再由清气+水谷之气的滋养,然后生发到全身。未必有多少人信。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怎么能学好呢?


我认为元气不是藏于肾,也不是藏于五脏。如果是物质性的,也应该是藏于所有人体组织、细胞。元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不会藏于某处。是生命物质—阴阳物质、阴阳二气---冲和化合的运动过程表现出来的活力。

每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都藏有元气,不是仅仅藏在肾,或者五脏。藏于五脏观点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元气的表现。只是相对于人体来说,重要性有主次之分。一个细胞,中含元气物质,即阴阳物质,或者叫阴阳二气,在合适的条件下,环境里,发生相互作用---冲和,冲气以为和---就表现为元气状态。


这里把元气分解为:元气物质和元气状态两个概念。而元气物质实际是指阴阳两种物质,不涉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有可以不叫做元气物质,直接叫做阴阳物质。只有表现出活力、动力、能力、生命力的状态才可以用元气来表述。

元气不是具体物质,所以不存在藏在哪里的问题。元气是物质运动时,具有生命活力时的状态、表现。

这样理解,会不会动摇中医基础。不会!因为元气这种状态、表现,是可见的。是可以模糊度量其强弱盛衰的;是可以相应地分析其盛衰原因的;针对性地调整、控制、影响、-----治疗的。这样理解,有什么实际意义?不知道。

补充:为了方便部分同道理解。这里解释一下“和”字。

冲和,这里的“和”字,是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的意思。是作用过程。

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则不继,和实生物”的和。把相反性质的两种物质统一起来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能把相反力量,统一在一个个体内的力量就是“和”的力量。不是没有矛盾,恰恰相反!是阴阳物质相互作用的质变阶段,不能理解成平和、调和、平静---。恰恰相反,是事物变化最为激烈的阶段。

比如,公鸡+公鸡+公鸡--- =一群公鸡;母鸡+母鸡+母鸡--- =一群母鸡;叫做同则不继,因为没有生成新的鸡。

一只公鸡+一只母鸡==新的小鸡。叫做和实生物。

只是不成熟的读书笔记,费心整理,发出来。以自己的地位、水平、条件,讨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好在咱是基层医生,自然也就少了诸多顾忌。提出来,抛砖引玉罢啦。期盼大家批评,尤其是有说服力的反面观点。

大道至简: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是阴阳可分而不可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无阳就无所谓阴,无阴也无所谓阳。谈元阳,就离不开元阴,人是形神合一,中医是抽象的医学,如果只追究有形,就会失去无形,如果说元气藏于肾,藏于五脏,藏于每个细胞,是对元气的不解,可以说元阳,元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那就是物质和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形,功能为神,形可见,而神可察而不可见。元气和元阴,只是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而论,如果离开了生命,就阴阳离决,也就不存在什么元阳,元阴了。那么生命就是冲气,就是中气,就是脾胃之气,就是土,而元气就是火,元阴就是水,水火交而万物化生矣!

未悟道回复:

第一种理解:元气 = 元阴+元阳;

第二种理解:元气 = 元阳。

从上面所论先生是持第二种观点的吗?

对于元精您是如何理解,比如元精属于元阴,元气属于元阳?

讨论这些东西并非为了钻牛角。读中医书有个感觉:多数书的临床部分比较易懂,基础理论部分总是很不满意。所以是想自己搞搞清楚。倒不是要发现和发明什么东西。

真人无奈:

元气藏于肾吗?

传统概念认为:能使生命延续而最原始的单个生命体“精元”是元气的载体,那么毫无疑问,元气是藏于肾。但是在新的生命体产生以后,它在各个生命阶段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元气是不是还藏于肾?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曾经知道肾为水火之脏,肾阳和肾阴藏在肾,我的理解元气之根同样是在肾,但不仅仅藏于肾。它除了盈育元精外,并将其全部信息复制并藏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及体内每一个细胞内,其大部分作用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中去,五脏之气,营卫之气都是在元气的基础上产生。这里就有一个概念问题。藏于肾和根于肾有本质的区别,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父本+母本=子本。就拿克隆羊、克隆牛等等。这些生物科学技术的发现,正在向传统的认识论挑战。从一个体细胞就能复制克隆产生出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生命有没有元气?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还认为元气藏于肾吗?

宝命堂主回复: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是功能的、整体的、动态的整体系统功能概念,是在整体系统论的认识方法论指导下产生的,有其功能的、整体的特点。而现代医学的脏器,是一个实质的局部解剖概念。是在现代科学局部还原论的认识方法论指导下产生的。中医学的“肾”,只能是一个功能系统概念。而不可等同于任何一个现代医学的局部解剖概念。用局部还原论的认识来强行解释中医整体系统论的认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那样只能导致对中医理论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中医理论的虚无化。是不可取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医的"“肾”只能功能系统概念,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也不可能等同于西医的任何脏腑组织。也只能是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认识的主水液、藏精气、主生殖和发育、主骨生髓、产生天癸、与冬气相应的“肾”。导源于中医经典的藏象理论,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我们是不可违背的。天人相应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是其核心思想。正如晚清民国中医大家恽铁樵所言“以春应之肝,以心应之夏,以脾应之长下,以肺应知秋,以肾应之冬..................夫古人内经之五脏乃阴阳四时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不明乎此则内经之言无一语可通矣。”中医大家黄元御亦说“五行(五脏)相克以气不以质,成质则不得相克矣。”“天人合一,五脏一体,形与神俱”的整体观才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

china960:

元气者 根于肾而散于五脏,流于全身各处,在人身之内无处不在。目无元气则不能视,手无元气则不能握,发无元气则枯槁脱落。

元气者 温润之气,水火调和之气。为人身诸气之母气,生宗气 卫气 营气等子气;卫气者水火中偏火热之气,营气者水火中偏阴柔之气‘,营卫之气乃元气之子气。母养子而子敬母,这是诸气之间的正常关系

元气者 必有其形质,以其精微难见,故难得肉眼所见。 那些能够反观内视的人,却能看到,于是就有了中医里面的各种经络,如果都看不到感不到,又怎么能描绘出经脉的流行和走向?

气和阴阳本身就是对同一个宇宙的两种描述方法,气一元论讲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成物,空气也是气,石头也是气,只是聚散不同。古书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又说“一气生阴阳,阴阳化四象。” 太极就是宇宙当初的和合混沌状态,也就是宇宙的元气,元阴元阳。

张锡纯曾论 阴阳有二,一为先天阴阳 一为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分与太极既判之时,以日月为升降,而水火则其用也。阴阳为对持,此天地并立之义也。先天阴阳,存于太极未判之时,以寒暑为起伏,而雷雨则阳之用也,阴附丽与阳,此天包地之义也。

我啰嗦了这么多 希望同道不要见怪 一气和阴阳 无非就是 一个宇宙 两种表述,元气就是先天阴阳之义。

气聚则成物,气散则无形。 气升则为阳,气降则为阴。 气温煦生发而成木,气生发含热而变火,气清肃下降而成金,气宁谧归藏则为水,气和合蒸润则为土。 是则一气生阴阳,一气化五行,一气流转,一气生化。 以上聊为表述气一元论。

未悟道回复: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久所难见!收藏啦。切盼多多如此剖析之教!

引用三德 的 重视保存元气和防止元气受损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东西。元气充沛,则根本巩固,元气衰竭,是根本动摇。所以元气的存亡盛衰,是为人体的生死所系。在治疗上特别强调防止元气耗散的重要性。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元气者;亦有元气随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元气存亡论)徐式所谈的元气,则“素问”所指的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真气从之,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耗散其真,则半百而衰。真气亦称为神气, 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也。元气可说是真气之内充,神气是真气的外见,正因神气可以外见,故无论望形察色,切脉闻声,无不以检验神气之有无为主要。

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径”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元气存亡论)是元气实包括元阳、元阴两个部分。所谓“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这是元阳的作用;“无水而能令五脏皆调”,这是元阴的作用。元阴元阳寄于命门,如果能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为元气无伤;相反,元阴元阳如有所偏盛偏衰,元气便有所损伤了。因此,无论已病未病,均宜保护元气,使元气不受损伤,或少受损伤。

元气虽根于命门,而与各脏腑相互连属,只要能保持各脏腑间的正常关系,使元气有所依附,便能充沛于全身,而抵抗疾病。保持各脏腑间的正常关系,也无其他妙法,不过是在施行寒热攻补之际,不要实其所实,或虚其所虚,不使脏腑受到损害,元气便有依存。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准确地辨证施治,元气自然得以保存。

脾胃和“元气”的密切

“气”是人体的生活力,是支持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肉眼虽然看不到,而确有物质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物质的不断运动,才促进了人的生长发育和一切生理的活动。内伤病的形成,就是人体内部的“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又是脾胃受到损伤的结果。“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业也。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痛者寒气多

寒气多 有寒气侵入就会痛,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说,痛都是受了过剩的阴寒邪气,再恰逢到人体因阳虚而阴寒偏胜的时候则两寒 逢、气血凝滞而成为痛痹。

治病须顾元气

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行仁政以治国,则百姓悦服,安居乐业,而不致流为寇盗。即盗寇亦变为良民,而国本以固。用王道药以治病,则元气不伤,精神不扰,而不致于变病不测。即邪自能化,而身体以健,审地势以布阵,量敌人之勇怯,用兵则所向必捷。察病情之邪正,探病源之所在,则用药者,决无不效。百姓而流为盗寇者,非乐为盗寇也,皆行政之人迫之使然也。战事失败者,非兵不勇也,皆主将之人,不知兵法而无机变也。病变不测者,非病自变,皆医者不知治病之要法也。凡病之起,无不由于元气之虚。虽外感由于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内伤之症更不必论矣。

兹略举古圣贤治外感之病,尚以顾全元气为亟务者,证之以表证而论。如仲景治初起在表之伤寒,麻黄汤内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治伤风之桂枝汤用芍药以和营补血,用炙甘草,大枣以补中。大青龙汤内亦用炙甘草,大枣以补中。葛根汤又用炙草,大枣,芍药以补之。小柴胡汤更用人参,炙草,大枣以大补元气。又如活人之人参败毒散,元戎之参苏饮,东垣之麻黄人参芍药汤,节庵之再造散,攻表药中皆与大补药并用。至泻火之剂,如仲景之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东垣之升阳散火汤,普济消毒饮,局方之清心莲子饮,节庵之导赤各半汤等,皆重用人参,炙草等药。此皆洞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欲泻其邪,先补其虚”之旨。非补元气,不但正不敌邪而邪不去,仰且攻邪之药,皆大伐元气之品,即使邪去而正不能支也。又消导之剂,如仲景之枳术汤,洁古之枳术丸,东垣之痞气丸,枳实消痞丸,伏梁丸,肥气丸,息偾丸等,亦皆以参术为君。又攻下之剂,如黄龙汤用人参,当归承气汤用当归,炙草,大枣,凉膈散用炙草与蜜,大柴胡汤用大枣,白芍。古圣贤之治实邪病,尚用大补药以驾驭之,亟亟以顾全元气为急务。《经》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实。即此之谓也。无如今之医者,大背古人之法,不知元气为何物。视补中益元之品,等于砒鸠,寒凉攻伐之药,反为至实。呜呼!人之元气一分不尽则不死,医者何为乎反从事于攻克,必欲置之于死地,是何异小人之行苛政,以倾覆国家,劣将之不知兵法,而失地丧师哉!

八月飞龙2010年9月1日摘抄于《治病法轨》

元气与火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温补派”、“寒凉派”、“滋阴派”等貌似截然不同的流派。这样在外界看来,中医理论是互相矛盾不能统一的;在中医内部,学习者也感到无所适从,不把这两派统一认识,学习中医终无主见,给深入研究带来困难。其实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是统一的。上诉流派最终可以分为寒热两大派,分别主张温补阳气与滋阴降火。这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且好像各有道理,怎么能把它们统一呢?

现代科学早已明确在机体内的能量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在ATP中存在的自由能,另一种就是热能,自由能供给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需要,热能主要是维持体温的平衡。在中医学中有一对概念可以类比自由能与热能,就是元气与火。关于元气与火李东垣论之最详,在《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中,李东垣原文谓:“夫脾胃虚弱之人……骨乏无力,其形如梦寐间,朦胧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火热也,夏食寒者是也”。这里把元气与火区别开了,更重要的是提出骨乏无力时,需要补充的的是元气,而不是火热。可见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ATP作用类似,无疑需要ATP的支持;而这个火是与元气相对来讲的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火),不属于自由能,当然是指产生热能的火。中医中还有一对概念:君火和相火。君火和相火其实也可对应于自由能与热能。君火主于心,心为五脏之主,所以五脏活动及神志是在君火的作用下完成的,也就是说机体各种生理活动需要君火的保障,这种保障显然仅靠热能不能完成,更需要一种“不热之火”的能量,这种“不热之火”的特性和ATP有些相似,由此推测ATP的自由能能够保证君火的正常活动,这样君火似乎可以类比于ATP;相火藏于肝肾,相火时有妄动的情况,其妄动时能焚能燎,能让机体表现为明显的热象。因为机体热象相关于相火的盛衰,我们认为相火反映了机体的产热情况。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不在于产热多少,能不能产生与利用ATP应该才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之一,我们可以把铁烧红,但铁还是没有生命,可见对生命体来说ATP远较热能重要,后者主要为前者提供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稳定的环境。在中医中“君”重于“相”也是不言而喻的。

机体内的总能量是一定的,热能与自由能之间需要维持一定的比例,热能的增多就意味着自由能的减少,因此中医说“壮火食气”。反之,自由能增多也必然伴随热能的减少,所以有“甘温除大热”的说法(甘温法补足元气就是补充了自由能)。现在回过头来看温补派与滋阴派的矛盾,可以发现前者的目的是补充机体的总能量,后者的目的是避免机体太多能量用于产热而发生壮火食气。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自由能,这样才能维持机体的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中医的种种治法都可以归于“补”法,这个“补”是广义上的“补”——补充人体的自由能,从而增加机体的有序性(疾病的产生,其实就是有序性的破坏。机体有序性的维持是需要能量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细胞膜上的各种泵,要想维持其正常功能就要不断消耗ATP)。其实在古人心中,温补与寒凉本来就是不矛盾的,但表述起来就好像出现了矛盾,这是因为古人可以应用的概念名词较少,仅是元气、火、寒、热、君火、相火等几个,难免会有一词多义的情况,论述中不知不觉的用乱了概念,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借鉴了现代的自由能与热能的概念,这样分析寒热或许稍微明晰一些。

我们在辨证中将病症分为虚实两类,并定义为邪气实为实,正气虚为虚。但是《内经》中又讲“真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即使是邪气实也是正气相对不足引起的,因此《内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向我们讲明了“凡病皆虚”。治法也就是凡病皆“补”,补充的机体元气或真气。这个补字其实包含了补和泻两层含义。泻是为了更好的补,比如方剂学中认为六味地黄丸中三泻是服务于三补的。明白了“凡病皆虚”,我们就能理解,温补派与寒凉派的争论是由于对概念的定义不同造成的。温补可以补充机体的能量,是第一义的;滋阴降火是调节能量分配,是第二义的。所以《内经》的基调是崇阳抑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夭寿不彰”。

目前国内中医界的火神派异军突起,声势浩大。其观点可以看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理论。但是观其医案总感觉有失偏颇,而且在临床中往往有患者反映:“我虚不受补”。即使没有使用桂附等热性药,仅服党参、黄芪等益气药,就感觉“上火”。上面论述了凡病皆虚,凡病皆当补,为什么这里又出现虚不受补呢?差错不在于补上,而在于补后的能量分配不合理,即产热过多,产生ATP相对减少,出现了壮火食气的情况,“气有余便是火”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可见温补阳气需要得法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先哲们讲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就给我们指明了温阳的原则,这里强调了阴阳互根的特点。把阴性药置于桂附参芪之中,则可以制约火的横燥之性,火得水而归源,水招火而入宅,这样便奏阴阳既济之功,避免了补火不成反而“上火”的弊端。吴鞠通有一则医案点明了这个问题:“……受寒痹痛,医用桂附等极燥之品,服之大效;医见其效也,以为此人非此不可,用之一年有余,不知温燥温养不同,可以治病,不可以养生,以至少阳津液被劫无余,厥阴头痛,单巅顶一点痛不可安……”(《吴鞠通医案·肝厥》)。可见不注意配伍,一味只求温阳,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注意了“阴中求阳”,补入药力就能不化为相火,而化为元气。元气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能够维持和提高机体内部的有序性,从而战胜疾病。这应该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之一,因为除了外伤以外的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机体有序性降低造成的。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祛除不是直接靠药力,如果药力能够代替机体元气大话,那就不存在“战汗”一说了,直接靠药力驱邪就可以了。因此疾病的祛除,最终还是靠机体的正气,正气也可以说就是机体的有序性。

在《伤寒论》中阳气虚弱的方子有真武汤,该方有温阳利水的作用。方证中的“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等均是水气为病的表现。从阳虚到水气提示病程较长,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方中加入了芍药以入阴敛阳,这样患者即使长时间服药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耐受性。在后世的方剂中体现这种原则的也不少,如《济生方》中的实脾饮用木瓜这味酸味药,应当也是为了监制附子干姜等药的辛热之性。

总结上面论述,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寒温两派实质上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增强机体的元气,提高机体的有序性,所以在治疗中不能把寒与热完全对立起来。那将出现“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的局面。正确的原则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什么是元气不足

元气是一个中医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全身机体及各脏器功能健康状态的、综合的生理指标。元气也可以说就是:人体生命力的综合指标。当人体虚弱时,人体的各个器官不一定会有器质性的改变,但会出现各个脏器功能下降的情况。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功能的下降而不是器质性的病变,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元气不足。

元气是生命之本。人体元气足,则脾胃功能也会得到恢复;也会使血虚、肾虚、心虚等其它虚弱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

元气是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释义】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3.指人的精神,精气。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元气乃生命之本

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现在大多数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都元气不足甚至后天造成了元气大伤。人的元气不充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最后元气耗尽便会死亡。因此,补充元气是极为重要的。

■五观元气不足

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

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气不足的隐患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大补元气的滋补养生汤—人参糯米鸡汤

“百草药王”人参,具有多种祛病养生功效。传统药典记载,人参能够固本回元,护命强身,延年益寿。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大量热能,快速补充体力,消除疲劳。加上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鸡腿,能增进身体活力,预防疾病,改善失眠,疲劳等症状。

天儿一天天的变凉,熬过“苦”夏,迎来凉爽的秋季,为家人煲一碗大补元气的滋补养生汤。

人参糯米鸡汤

原料:小人参2个,糯米60克,鸡腿1个

调料:盐1匙,红枣5颗

【功效剖析】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人参是一种补气药,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是不适宜的。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鸡腿性平、温、味甘,入脾、胃经;可益气,补精,添髓;鸡腿肉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

做法:

1.糯米洗净,以清水浸泡半小时,沥干。

2.鸡腿剁块,洗净。

3.放入开水中焯一下。

4.鸡腿捞出,放入砂锅中。

5.放入洗净的大枣。

6.人参洗净,放入砂锅中。

7.放入泡好的糯米。

8.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9.盖上盖子,以中火煮开。

10. 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浮沫。

11. 改小火炖至肉熟米烂。

12. 加盐调味,关火,盖上盖子焖5分钟即可食用。

【温馨提示】

1.鸡块用开水炒,可以去掉血腥味和表面的油腻。

2.煮汤的时候,冷水要一次性加够,这样煮出来的汤味道更鲜美。

3.盐要后放,闷一会儿就会入味儿的,放盐过早的话,会使肉中的蛋白质脱水,变硬。

4.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含红萝卜、白萝卜和绿萝卜)。两者,人参大补气,萝卜大下气,正好抵消。

饮食要注意“元气胜谷气”

□ 黄开泰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医院中医科

饮食为人之大欲,失于节制、不顾个体生命状况则为人之大害。饮食失节临床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饱食”,一是“强食”,基本特点都是饮食超过脾胃运化机能所能承受的量——总的饮食量或单一饮食量。“饱食”是自主性饮食失节,以成人和青少年为多;“强食”是非自主性饮食失节,以小儿为主,是比“饱食”更为普遍的损害健康的行为,是临床患儿疾病反复不愈的主要因素之一。

脾胃是后天之本,不仅承担一切饮食的受纳、腐熟和水谷精微的运转、化生,而且居中焦,脾升胃降,负责人体气机升降的调控,是有形机体和无形正气得到充实的基础,是生命神气正常升降的枢机,决定健康程度,决定疾病愈否,所以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辨证论治十分关注胃气的强弱。可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的情况日益普遍,不仅严重损伤脾胃、中焦积滞,形体不充;而且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疾病不断。

有一女童,家长害怕蛋白质缺乏,早晨喂牛奶,中午喂虾仁,晚上喂鸡蛋,未满一岁,反复腹泻或发烧就有两月之久;一七岁男孩,偏嗜肉食,喘咳痰多历经数年不愈。由于现代饮食种类丰富,内在质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或存在残留农药、化肥,或添加防腐剂、增白剂、强面筋等等,如果病人只寄希望于医药,欲其康健实在很难。当然,饮食对疾病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在于顾护脾胃,使脾胃运化之机和升降之气维持正常,水谷精微能够为我所用,饮食糟粕(有害物质)能够及时排除,节制饮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宋代朱佐:“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至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养生杂论》)饮食有节,脾胃运化正常气机流畅,不仅为机体的物质需要提供保障,而且有利于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转化、化生的平衡。《万病回春》认为:“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气安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

可是,我们把具有生命活力和自控能动调节机制的人体,当成了一个装东西的桶,离开具体的生命对象去单纯强调营养,以为吃什么就会有什么,多吃多益;饮食平衡也忽视具体的生命特点,孤立地就饮食而饮食,所以常常是饮食营养丰富但身体却并不健康,饮食种类平衡但难免反复疾病。

《退庵随笔.摄生》:“欲得长生,腹中长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饮食养身又养生,但必须是在脾胃没有伤害的前提下,与生命个体的状况形成互补,否则,任何饮食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现代人们尤其对小儿惟恐饮食不足,营养不够,就不担心脾胃功能,不担心生命体内在的物质转化平衡机制,轻者食积于胃肠之腑,滞元气充实之来路;重者积于血脉(如高血糖、高血脂),危害五藏元真之清静。

让我们记住《食治通说》上的一句话吧:“食治则身治,此上工治未病之术也。”

激活元气和元神的压脐法

冯玉祥将军之女冯理达教授:激活元气和元神的压脐法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

神阙穴就在肚脐眼处,每天按压这个穴位对于养生和疗病来说是妙用无穷的。为什么神阙穴有如此大的功效,它真的能让人返老还童和起死回生吗?其实这些都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是它对健康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大的,因为它能激活元气和元神。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只不过,这时我们不再从母体吸收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和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人在生命开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元神和元气一直伴着人走完生命的全过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如精神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调、肠胃功能衰退等,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随人一辈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和元神,我们就可以使精神饱满,免疫力提升,而且可使很多病都能很快治愈。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其实,古人早就很重视这个穴位的养生和保健功能,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的神阙穴——壮故也。予尝患久溏痢,——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疗四肢无力。

如果不想灸这个穴位,其实压脐效果也很明显。压脐的时候要把意念集中在神阙穴上,人的意念其实就是“神”,就是神药,属于心神。平时我们忙于应付身边的工作和生活,心神都是散乱的,元气和元神就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中不断耗散,压脐的时候,把心神收拢,让它回到神阙,因为这里才是它的故乡,如此,元气、元神在没有耗散的状态下才能被激发出来。

让机体内部交通顺畅起来的冯氏净血方

人体内的血管加起来约15万公里,因此血液的质量以及流通是否顺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健康。

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寸肌肤、每一根毛发,都必须靠血液来提供氧气和养分,通过血液排出废物。“血液失常,则百病丛生”,人体内的血管加起来约15万公里,因此血液的质量以及流通是否顺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健康。血液只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血液不堪重负,引发了各种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栓等,而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血液的质量和是否顺畅。预防胜于治疗,只要保证身体内部血液正常循环,我们的身体就能百病不侵。

为了使血液净化和流动顺畅,首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得过咸,每天6克盐就足够了。现在的人们每天食盐量一般都会比6克多一两倍,我们可以用特别小的勺子,防止摄入过多。另外,应尽量多喝水,多吃能净化血液的食物,如海藻,因为海藻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碘,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醋,醋中的酸味是柠檬酸,它可以促使血液中的废物排出,增强红细胞膜的柔韧,提高其变形能力;蘑菇,蘑菇中特有的多糖体β-葡聚糖,除了能提高免疫力之外,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糖。

除了饮食上要注意的细节外,我们还可以用好身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即血海穴。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治疗血证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每天上午9~11点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

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要以轻柔为原则,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晚上9~11点再进行艾灸。

另外,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用热水泡泡脚,20~30分钟左右,身体感到微微发热就说明泡好了,这样也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大家不妨坚持一下。泡脚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让自己少得病。

元气是一个中医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全身机体及各脏器功能健康状态的、综合的生理指标。元气也可以说就是:人体生命力的综合指标。当人体虚弱时,人体的各个器官不一定会有器质性的改变,但会出现各个脏器功能下降的情况。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功能的下降而不是器质性的病变,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元气不足。

元气是生命之本。人体元气足,则脾胃功能也会得到恢复;也会使血虚、肾虚、心虚等其它虚弱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

元气是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释义】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3.指人的精神,精气。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元气乃生命之本

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现在大多数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都元气不足甚至后天造成了元气大伤。人的元气不充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最后元气耗尽便会死亡。因此,补充元气是极为重要的。

■五观元气不足

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

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气不足的隐患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伤了元气,大补元气的穴位

导读:“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那么什么是气呢?万一“元气大伤”自己能不能妙手回春呢?

元气不足就变虚

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以下是元气不足的七个表现: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三大穴位保养元气

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

功效: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灸气海

位置: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手法: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

功效: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膻中穴

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

手法: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从手掌看男人的肾脏健康状况

导读: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可是肾脏好坏怎么分辨呢?手掌的纹路上可是大有文章,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让中医告诉你手掌和肾病是什么关系吧……

有时候,手上的各种线纹并不一定是专门算命的,它也能反应你的健康状况,肾是女人美丽与健康的发源地,当你卸完妆后,面对你的依然是暗黄无光的脸,早起后浮肿的眼睛,日渐脱落的秀发……不想让这些情形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话,就一定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现在,赶紧看看你的手上是否有这些蛛丝马迹吧!

肾虚手掌表层高低不平表明肾阳虚

1、整个掌面通常是红白相间的,细看还会发现皮肤表层高低不平,这个时候说明你可能肾阳虚了。

小指外侧出现青筋说明先天肾气不足

2、小指外侧隐隐出现青筋,说明你可能先天肾气不足,越长说明病情越严重,肾脏方面的毛病,比如腰腿没劲、酸软经常会找上你。

婚姻线下垂腰痛

3、如果婚姻线过长,甚至已经下垂至感情线,仔细想想,是不是最近经常觉得腰痛?

结婚线下垂肾功能下降

4、结婚线一直下垂,最后与健康线相接,甚至超过了健康线,如果你已经明显感觉到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了,那么一定要谨慎,很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跟着下降……

情线呈红色且有纵切纹是急性肾炎的发病先兆

5、小指以下感情线以上这块儿区域是肾的反射区,如果这里呈红色且有纵切纹,很可能是急性肾炎的发病先兆,一定要留意身上是否有浮肿现象。如果手掌上的各种线纹因皮下水肿而显得浅淡,掌色发亮,说明病情已经开始转为严重了。

隐匿性肾炎生命线中段有大量干扰线

6、慢性肾炎多是由急性肾炎转变过来,隐匿性肾炎通常表现在生命线中段有大量干扰线穿过。

怎么样?通过以上方法学会了怎么看肾脏健康没?下面介绍2款益肾美容汤,来给你的小肾脏加加油吧!

推荐2款益肾美容汤吧!

1、黄精海参汤

中医认为,黄精作用平和,既可补脾补气,又能润肺生津、益肾补精,并且无大补温燥之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制作方法:准备30克黄精,150克鸭肉,分别洗净,沥水,再泡发50克海参,全部切成片之后一起放于锅中,加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炖上2小时左右,等到鸭肉熟烂了,停火,调入食盐、味精,一道美味的黄精海参汤就出锅了。

要注意:黄精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珍贵中药,为服食保健的常用药。不过黄精虽好,但它的药性比较滋腻,所以平时总觉得胃脘胀满,咳嗽痰多,舌苔白腻的人不宜单独应用。生黄精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一般都是蒸熟后食用。

2、兔肉美容汤

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冬天经常食用,可以平补阳气,有助于人体阳气生长,抵抗自然界严寒。兔肉具有滋阴养颜、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可长期食用,又不会引起发胖,配上枸杞,滋阴效果更是相得益彰。

制作方法:将250克新鲜兔肉洗净,切成肉丁,与50克枸杞共加水适量,先以武火烧开,再以文火炖1个小时左右焖熟,再入姜、酒、油、盐、味精少许调味。肾虚的人,就在开始入锅的时候加入20克洗净的黄精,切成薄片,与兔肉、枸杞一起烧闷就行了。

要注意: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子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不过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上面的“补肾养颜汤”如果再配合下面的“0元养肾8妙招”,那可就完美啦!~不花钱的养肾法,快来围观啊!

0元养肾8妙招——人人都能做的养肾动作

1.握固

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握固可以固守精气神在体内,平时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时都可以握固。

2.提踵颠足

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颠足时身体放松,轻轻咬牙,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提踵可以牵拉腰背腿部的膀胱经肾经,轻震地面还可以按摩五脏六腑。

3.用脚后跟健走

迈开大步,脚后跟先着地,不要弯曲膝盖。腿往前迈时,脚尖伸直如同踢球;前脚落地时,后脚脚尖踮起。

脚后跟先着地,实际上就是刺激了“肾经”穴位。经常用这种方式健走可以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4.摩肾腧

并腿坐于床沿,两手掌对搓至手心发热,分别按在后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肾腧穴,至有热感为止。

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可补肾纳气。

5.三元式站桩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合抱于腹前,位置与脐同高,两臂抱圆;同时两膝微屈,重心下沉,两膝关节微微向两旁打开。背略弓形,胸要含,背要拔,腰背部略向后拱,命门穴打开。这样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圆,整个人显得十分圆融。

这是一个补益元气的基本站桩法。常做能使肾元充沛、筋骨劲强。

6.热水泡脚

泡脚最适宜的时间是每晚7~9时,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此时泡脚、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肾和肝的目的。

泡脚用的容器以木盆为好。泡脚水,不能太热;以40℃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

7.深呼吸

做深呼吸时要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尽量用鼻子吸气。呼吸保持柔和、缓慢、均匀、深长。

以6次深呼吸为一组。然后平息调整,可以再做。

8.撞背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身放松,身体后仰,用整个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每次撞击30下左右,每天可以做2~3次。

这样可强壮腰肾、疏通经络、循行气血、平调阴阳。

>

常敲两大长寿穴位——足三里和涌泉穴

临睡前,洗脚后坐于床上,将两手搓热;然后先用右手握右足,用左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右足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握左足,用右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左足涌泉穴100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足三里穴,另一个是涌泉穴。常敲这两个穴位,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足三里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历代医学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部位有多种神经及动静脉通过。拍打、按压足三里可以刺激穴位,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因为足三里是胃经上的穴位,所以常常艾灸足三里穴,还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以延年益寿。若家中无艾,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当然这里的“三寸”指的是四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因人而异,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黄帝内经》中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临睡前,洗脚后坐于床上,将两手搓热;然后先用右手握右足,用左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右足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握左足,用右手中指、食指两指擦左足涌泉穴100次。

文章来源:节选于《和谐养生大智慧》一书 作者:冯理达教授

什么是元气

■选食材补元气 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

元气:禀于先天,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说,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从而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因此造成死亡。元气乃生命之本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现在大多数女性都元气不足甚至后天造成了元气大伤。人的元气不充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最后元气耗尽便会死亡。因此,补充元气是极为重要的。

■五观元气不足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气不足的隐患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选食材补元气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气虚的症状: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补气虚食材: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山药、燕窝

药食同源:人参、黄芪

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补血虚食材: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

阴虚的症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补阴虚食材: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

阳虚的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补阳虚食材: 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等

元气不足就变虚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64698b330100k3u4 [查看原文] 本文转自:乌梅的博客

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

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以下是元气不足的七个表现: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三大穴位保养元气 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1、气海

功效: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位置: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手法: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2、膻中

功效: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

手法: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3、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另外,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选食材补元气

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1、气虚的症状: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补气虚食材: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山药、燕窝

药食同源:人参、黄芪补气虚药膳:黄芪山药鸡汤

主料:鸡1只(乌鸡也可)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姜、盐、料酒

做法:将鸡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再将黄芪放入鸡腹中,入锅,注入鸡清汤,放入调料,小火炖至肉烂入味加入山药再炖几分钟即可。

鸡肉: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养血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为补气诸药之最。 山药: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药方中都常用到它。

2、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补血虚食材: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补血虚食疗:阿胶龙眼红豆粥

主料:阿胶9g(研碎)辅料:黑米50g、红豆30g、黑芝麻20g

调料:红糖适量

做法:因红豆不好煮熟,需提前一天浸泡。将材料放入锅内,加水一起熬制,最后依个人口味放入红糖即可。

阿胶:性平,味甘,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为治血虚的主药。

黑米:性平,味甘,有开胃益中、健脾活血、明目的功效。适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者或贫血者。

黑芝麻:味甘,微寒,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红豆:性平,味甘,味甘酸。健脾养血,利水消肿。

3、阴虚的症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补阴虚食材: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

补阴虚药膳:虫草鸭 主料:嫩肥鸭1 只,虫草10g

辅料:黄芪30g、山药50g 调料:大葱10g、姜10g、盐3g、黄酒25g

做法:将净鸭去内脏、肛门后,放入沸水锅内煮尽血水,捞出,斩去鸭嘴,鸭脚,将鸭翅扭翻在背上盘好;虫草用30度温水泡15分钟后洗净;将竹筷削尖,在鸭胸腹部斜戳小孔,每戳一孔插入一根虫草,逐一插完后盛入大品锅中(鸭腹部向上),加黄酒、姜、葱、盐、鸭汤,将锅盖盖好上笼蒸3小时即可。

冬虫夏草:味甘,性平,能补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是补阴虚第一圣药。

4、阳虚的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补阳虚食材: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等

补阳虚药膳:韭菜爆炒虾仁

主料:韭菜200g,虾仁100g

调料:葱、姜、料酒、生抽、花椒粉、盐

做法:先将虾仁煸炒2-3分钟,烹料酒,加生抽稍炒,最后放入韭菜旺火快速翻炒,急火炒4-5分钟,加入剩余调料炒匀即成。

韭菜:性温味甘、辛。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散瘀,可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常常手脚冰冷、下腹冷、腰酸、月经迟来的女性可以多吃。

虾仁:性温,味甘、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元气不足”中医药食补法

提要: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一、气虚:

1、气虚的症状: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2、补气虚食物: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燕窝、桂圆肉。

3、药食同源:人参、黄芪、山药。

二、血虚:

1、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2、补血虚食物: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3、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 、白芍。

三、阴虚:

1、阴虚的症状: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2、补阴虚食物: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3、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金霍斛。

四、阳虚:

1、阳虚的症状: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2、补阳虚食物: 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3、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冬虫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轻人为何不能放纵(转)
哪里来那么多肾虚?医生教你一招辨别,补肾就按这三点做
艾灸,到底什么体质的人才适宜?!
人体有“四虚”,阳虚怕冷,气虚无力...1招调1虚,守住健康,焕发活力!
人体有“四虚”,每种虚吃法各不同!老中医...
一句话说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