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防晒全攻略
太阳光谱
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γ射线、Χ射线和紫外线短波部分由于臭氧层的吸收及散射不能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是波长稍长的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可见光波长按赤、橙、黄、绿、青、蓝、紫递减,波长范围为400nm-760nm。紫外线分为UVA、UVB,UVA波长范围为320nm-400nm,UVB波长范围为280nm-320nm。波长和能量有关系,波长越短,能量越大;波长越长,能量越小。
在到达地面的光线中,能量比例如下:
红外线:42.1%
可见光:51.8%
紫外线UVA:5.6%
紫外线UVB:0.5%
随着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吸收及散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量将增加。
太阳光谱
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γ射线、Χ射线和紫外线短波部分由于臭氧层的吸收及散射不能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是波长稍长的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可见光波长按赤、橙、黄、绿、青、蓝、紫递减,波长范围为400nm-760nm。紫外线分为UVA、UVB,UVA波长范围为320nm-400nm,UVB波长范围为280nm-320nm。波长和能量有关系,波长越短,能量越大;波长越长,能量越小。
在到达地面的光线中,能量比例如下:
红外线:42.1%
可见光:51.8%
紫外线UVA:5.6%
紫外线UVB:0.5%
随着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吸收及散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量将增加。
紫外线四波段
紫外线波段划分不统一,但大体上都分成四个部分。常见的有:
400~320nm为长波紫外线(UVA波段)
320~280nm为中波紫外线(UVB波段)
280~200nm为短波紫外线(UVC波段)
200~100nm为真空紫外线(UVD波段)
皮肤对各波段紫外线的吸收如下图所示:
 
皮肤经UVA、UVB照射后,皮肤浅表部位释放出种种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组胺、5-羟色胺、内皮素等,激活黑色素细胞促进黑色素的生成。
UVA波段紫外线
UVA照射后出现即刻色素沉着,色素沉着在照射后l-2h到达高峰,3-4h逐渐消退。皮肤受照后主要反映是色素沉着,UVA 使皮肤新陈代谢加快。
UVB波段紫外线
UVB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较强,引起迟发黑色素沉着,黑色素沉着开始于晒后48-72h。UVB能使皮肤产生许多源性物质,有重要保健功能。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UVB(波长280nm)照射后转化为维生素D3 ,维生素D3 是体内钙代谢的重要物质。
UVC波段紫外线
UVC波长短,生物细胞的核蛋白和核糖核酸强烈吸收该波段的能量,核酸(DNA)对于波长250-260nm的紫外线有强吸收, 使微生物核酸等物质变性,对生物体及微生物具破坏性。因此,UVC常用于灭菌处理,多以253.7nm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波长,化妆品生产中常用的紫外线灭菌灯即基于此原理。
UVD波段紫外线
UVD波段紫外线的波长极短,高能量的真空紫外线会产生大量臭氧,臭氧的氧化性非常强,有很好的消毒和除臭作用。
防晒指数(SPF)
防晒指数(SPF)用来评价防晒产品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的能力。SPF是Sun Proteetion Factor的缩写,其值根据皮肤的最小红斑剂量确定。最小红斑剂量用MED表示,MED为Minimum Erythema Dose的缩写,意为引起皮肤最小红斑的紫外线能量。
SPF人体皮肤测定方法为:
在人体皮肤按2毫克/平方厘米的剂量涂敷防晒产品,用一定能量的紫外线照射,测得产生最小可察觉红斑的时间。涂敷防晒剂的皮肤与未涂敷防晒剂皮肤产生最小红斑的紫外线剂量的比值即为SPF值。
SPF=涂敷MED/未涂敷MED
目前把典型最小红斑剂量或标准最小红斑剂量定为250焦耳/平方米。也即在通常情况下,未保护的皮肤在累计接受250焦耳/平方米的紫外线照射情况下产生最小可察觉红斑。
假设涂敷防晒产品的情况下,皮肤累计接受5000焦耳/平方米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最小可察觉红斑,那么此防晒产品的SPF值为:
SPF=5000/250=20
UVA防晒指数
目前,产品UVA的防护效果评价标准不一致,各国关于UVA 防晒能力的标示也有差别。
1.APF
UVA Protection Factor 的缩写,用数字表示产品防御UVA的能力。
此法的测试原则与SPF人体测定方法相同,只是测试使用的紫外线波段为UVA(波长范围为320 - 400nm)。涂敷防晒剂的皮肤与未涂敷防晒剂皮肤产生最小红斑的紫外线剂量的比值即为APF值。
APF=涂敷MED/未涂敷MED
2.PFA
Protection Factor of UVA的缩写,UVA的防御指数,用数字表示产品防御UVA的能力。
3.PA
Protection Grade of UVA的缩写,以“+”表示产品防御UVA能力。
PA+:有效
PA++:相当有效
PA+++:非常有效。
4.IPD
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的缩写, 表示2小时内皮肤对UVA的立即晒黑反应, 用数字标示产品防御UVA的能力。此法基本原则与APF法相同,观察终点为UVA辐射后皮肤的快速色素加深。
IPD5表示涂敷产品后可使立即性的晒黑时间延长为原来的5倍。
5.PPD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的缩写,持续性色素沉淀指数,在紫外线照射下二小时后所测出的色素稳定指数,用数字标示防晒效果。PPD10表示涂敷产品后可以使持续性的晒黑延长为原来的10倍。
6.PPF
Phototoxic Protection Factor的缩写, 光毒防护系数。以迟发性红斑作为观察终点, 评价防晒化妆品对迟发性红斑发生的抑制效果。通过涂敷MED和未涂敷的比值计算而得。
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UVI)是气象台测报值,是度量地表紫外线强度的数据。目前天气预报中都提供此数值,非常有用。
紫外线指数强度如下划分:
0-2    微弱
3-5 弱
6-7    中等
8-10 强
10以上 极强
上述指数表示太阳紫外线辐射能量的相对强弱,太阳紫外线辐射愈强,紫外线指数的数字也愈大。紫外线指数数字越大,对皮肤造成伤害越大。
紫外线指数(UVI)是根据当天紫外线辐射能量实测数据推算而来。
计算紫外线指数标准方法
在中午(约11:30-12:30)太阳光最强的一个小时中,量度400nm 以下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强度乘以“红斑作用光谱曲线”内对应的加权数值,以反映人类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应。将以上相乘的结果相加得出加权后的总紫外线强度,总紫外线强度乘0.04得出紫外线指数,紫外线指数单位为25毫瓦/平方米。
“红斑作用光谱曲线”已被“国际光照委员会”采纳,是代表人类皮肤对不同波长紫外线的平均反应曲线。
紫外线指数的应用
利用天气预报提供紫外线指数,我们很方便可以知道当天当地紫外线的辐射最强度。为防晒品的使用提供实时的参考。
例如:当天天气预报提供紫外线指数为8,那么我们立刻可以知道,当天中午太阳光最强的时候,紫外线到达地面的平均辐射能量为:
8(紫外线指数)×25(毫瓦/平方米)=200(毫瓦/平方米)。
这数据结合前面讲到的SPF值计算方法,可以立刻知道我们应该使用什么SPF值的防晒化妆品了
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
防晒制品目的在于防止UVA、UVB对皮肤的伤害,配方设计师在产品中添加防晒剂来达到此目的。从光防护机理上讲,防晒剂可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虽然作用机理不同,但都能阻止紫外线直接到达皮肤,从而减少对皮肤的损害。配方设计时通常会联用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
物理防晒剂
也称物理阻挡剂(Physical blocker),其机理是物理光学上的反射理论。物理防晒剂是指能够反射紫外线的添加剂,通常是无机化合物。使用物理防晒剂的防晒制品,在皮肤上形成了紫外线反射层,减少了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的机会。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比较新的是氧化铈等。
二氧化钛是常用的白色无机颜料,遮盖力很好,涂抹添加二氧化钛的防晒制品后肤色不自然。超微粒二氧化钛的出现解决了添加量多而导致涂抹后皮肤发白的问题,因此,超微粒二氧化钛成为物理防晒剂的首选。
化学防晒剂
也称化学吸收剂(Chemical Absorber), 其机理是电子能轨跃迁。化学防晒剂吸收紫外线能量后,化学防晒剂分子中的电子从低能轨道跃迁到高能轨道。此机理消除了紫外线能量对皮肤的伤害,分子中高能轨道电子不稳定,回归低能轨道,释放所吸收的能量,所释放能量以可见光、很小的热量等形式发射。化学吸收剂简单的机理就是吸收紫外线,发射可见光。本质是紫外能量的吸收和转移。
目前用得最多的化学防晒剂是含有羰基和共轭结构的芳香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有:
肉桂酸酯类、二苯甲酮类、水杨酸酯类、对氨基苯甲酸类、邻氨基苯甲酸酯类、樟脑类等。肉桂酸酯类化学防晒剂较常用
防晒品SPF标示值和实际应用效果之差距与校正
SPF值大家都不陌生,前已述及SPF的定义与测试方法,如何确定产品的SPF并无疑义,标准统一。但是,SPF的测试方法中的一些条件必须注意,如何选用防晒品,用多大的SPF来防晒,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1.SPF测试用量:每平方厘米涂布2毫克防晒化妆品
这个用量是测试SPF值时的实验用量。也就是说:在实际使用中每平方厘米必须涂布2毫克,防晒效果才和SPF值标示一致。按脸部皮肤总面积500平方厘米计算,每次必须使用 1克才和试验条件一致。脸大的还不止这个量:)
也就是说,一瓶30克的防晒霜,用在脸上,一天用两次,最多不超过两个星期就会用完,这个用量才和测试条件接近。
据统计,SPF值的测定方法中样品的涂敷量与实际的使用量差距很大,很多人用量都不够,实际日常平均用量仅仅为每平方厘米0.6毫克。日本经过调查发现:由于用量不足,防晒品的实际保护能力只有标识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也是实际使用建议SPF值应乘以2.5的原因。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每次大概只习惯每平方厘米用1毫克左右,那么,实际需要的SPF值比理论值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理论上SPF15足够的情况下,你可能必须选SPF30的产品。
2.SPF测试光源:持续照射
SPF测试时,皮肤接受的是人工测试光源的持续照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皮肤暴露于阳光下常常是断断续续的。研究表明,实际选用时,SPF选用值按下式进行校正:SPF标示值×0.7=SPF选用值,比如说,理论上必须选用SPF20的产品,实际上,选用SPF20×0.7=SPF14就足够了。
3.SPF测试光源:垂直照射
SPF测试时,皮肤接受的是人工测试光源的垂直照射,实际上脸部皮肤不可能受阳光的垂直照射,SPF选用值应进行校正:SPF标示值×0.75=SPF选用值,也就是说:理论上必须选用SPF20的产品,实际上选用SPF20×0.75=SPF15就足够了。
综上,防晒品标示SPF值和实际应用效果之差距可以下式校正:
SPF选用值=实际需要之SPF值×2.5×0.7×0.75
也即,SPF选用值应该是标示值的1.3倍左右。如果你需要SPF10的保护,SPF选用值=10×2.5×0.7×0.75=13.1,那么,你应该选SPF15 左右的产品。
---如何根据紫外线指数选择防晒品
天气预报提供的紫外线指数是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指示值,本人认为,这个指数是选择防晒品比较科学的依据,天气预报中紫外线指数标准计算方法已经贴了,大家可以看看。
在分析SPF检测方法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发现可以根据紫外线指数推算出所需要防晒品SPF的理论值,这方法对于选择防晒品具有实际意义。
此方法是本人个人理解和推理,未见报道,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同行一起讨论,完善此方法。
现举一实例,介绍推理过程,大家看看如何根据紫外线指数选择防晒品。
根据广东气象台紫外线指数预报,明天(2006.08.16)广州地区紫外线指数为12。
气象台提供信息如下:紫外线强度很强,建议尽可能不在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上面信息过于简单,何谓“有效防护措施”?假如明天要做户外活动,我们该用SPF值多大的防晒品?
明宇计算方法如下:
1.天气预报提供的紫外线指数单位为25毫瓦/平方米。
那么,明天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为:
12(紫外线指数)×25毫瓦/平方米=300毫瓦/平方米=0.3瓦/平方米,
2.最小红斑剂量是每平方米250焦耳(典型Ⅱ型皮肤)。此值为平均参考值,目前测试SPF值时以此作参考。
3.按0.3瓦/平方米辐射能量计算,未做任何保护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超过以下时间皮肤就会出现最小红斑(晒伤):
250焦耳/平方米÷0.3瓦/平方米≈833秒≈14分钟
也即在紫外线指数为12的情况下未做任何保护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通常皮肤通常14分钟就会出现最小红斑。
4.如果你明天准备在阳光下活动4个小时,你所需要的防晒品SPF值为:
4小时×3600秒/小时×0.3瓦/平方米÷250焦耳/平方米≈18
简言之:
所需SPF值=紫外线指数×0.36×阳光下活动小时数
上例计算如下:
在紫外线指数为12的情况下,你活动4小时,理论上所需防晒品SPF值为:
所需SPF值=12(紫外线指数)×0.36×4(阳光下活动小时数)=17.28≈18
上式为理论值,按防晒攻略(七)修正,理论值乘以1.3为实际选用值,故完整公式如下:
所需SPF值=紫外线指数×0.47×阳光下活动小时数
上述公式计算时最小红斑剂量为250,敏感皮肤最小红斑剂量数值比这小,故实际选用时要比计算值大。
化学防晒剂之优劣
防晒剂添加剂通常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关于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安全性差异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1.物理、化学防晒之分并不准确
接触防晒剂添加剂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从资料、文献、到原料介绍,一直使用的概念就是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习惯成自然了。
所谓的化学防晒剂,在吸收紫外线之后,其实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分子中的电子从低能轨道跃迁到高能轨道。从光防护的机理上讲,所谓的物理防晒剂也不全是反射机理,象超细微氧化锌,除了反射,也对紫外线有吸收。
从无机、有机角度分,我倒是觉得比较容易理解:
二氧化钛、氧化锌等所谓物理防晒剂属于无机防晒剂;化学防晒剂中芳香化合物都是有机防晒剂;现在还有高分子防晒剂,是研究的重点,期待。
2.化学防晒剂之优劣
化学防晒剂存在缺点:在紫外线作用下会分解、裂变,也即所谓的“光降解”,美其名曰:光稳定性不高。不同的防晒剂有不同的光降解率,光降解作用降低了化学防晒剂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
据测试,目前在防晒化妆品中使用的化学防晒剂OMC(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在经过 10倍最小红斑紫外线剂量辐射后,大约有近 70 %的光降解。
化学防晒剂光降解是配方设计师很头痛的问题。由于光降解,配方中必须添加较高剂量的化学防晒剂已保证使用时有足够高的SPF。
另一方面,化学防晒剂较易渗透入皮肤,特别是降解后的小分子,更容易被皮肤吸收。化学防晒剂吸收后,在皮肤里同样会降解,这问题一直很令人担忧。虽然官方经过严格测试表示安全,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人会有刺激性,特别是高SPF值的产品。很多配方设计师战战兢兢,多多少少在配方里加点抗敏添加剂,安慰安慰自己:)
但是,化学防晒剂还是有它的长处,化学防晒剂是溶于油相的,即使在添加量大的情况下,使用感觉还是比物理防晒剂要好,感觉轻透,和其他护肤品差别不大。另一方面,不同的化学防晒剂紫外线特征吸收峰不同,可以复配使用。
物理防晒剂之优劣
物理防晒剂是指能够反射紫外线的添加剂,通常是无机化合物。很多人认为添加物理防晒剂的防晒制品相对安全,有些厂家甚至把“物理防晒”作为卖点。
物理防晒剂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光降解,其机理是反射紫外线,本身是惰性的,也不存在皮肤吸收的问题,这也是大家认为物理防晒剂比化学防晒剂安全的理由。
物理防晒剂有些缺点是大家早就知道的:
1.肤感、手感不好,特别是高SPF的产品,必须添加大量的二氧化钛、氧化锌等,在皮肤均匀铺展是个问题;
2.粉体的使用,也有堵塞毛孔的可能性。
物理防晒剂的研究数年来进展很快,特别是超微粒物理防晒剂的研究,很是热门。目前,防晒品所用的物理防晒剂基本上是超微粒无机防晒剂。
为什么要用超微粒无机防晒剂?原因如下:
基于反射原理,理论上防晒剂颗粒大小为入射光线的半波长时反射效果最好。以二氧化钛为例:如果要反射400~320nm的长波紫外线(UVA波段),那么,二氧化钛的颗粒大小为200~160nm效果最好。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粉体的颗粒越小,表面能越大,团聚的可能性越大,很多粉体都是几个甚至很多个微粒团聚在一起,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颗粒要比理论值小。通常是几十纳米甚至更小。
可见光波长比紫外线长,超微粒无机防晒剂可以让可见光透过,而挡住紫外线,这就是超微粒无机防晒剂使用起来相对透明的原因,消除了“涂层”感,不会象戴着“白色面具”那么恐怖了。
无机防晒剂超细微纳米化是物理防晒的巨大进步,同时带来了一个隐忧:光催化。
当粉体的颗粒粒径小到几个纳米的时候,由于纳米的“小尺寸效应”,粉体的性质有很大的改变,现在很热门的纳米材料光触媒就是这类东西。锐钛矿相的二氧化钛当粒径小到几个纳米的时候就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粒径颗粒越小,光催化效果越好。几个纳米大小的锐钛型二氧化钛在紫外线辐射下具有强氧化作用,用在皮肤上问题多多。
简言之,同样是二氧化钛,从粒径角度考虑:
大颗粒的二氧化钛,就是钛白粉,是化妆品常用的白色颜料,遮盖作用非常好;粒径小点,就是超细微物理防晒剂了;再小点,就是纳米材料光触媒。
目前使用的超微粒无机防晒剂并非同一粒径,也绝对做不到,粒径分布肯定大大小小都有,如果部分颗粒粒径小到几个纳米,会不会有光催化作用的可能性?这是个大问题。
现在很多超微粒无机防晒剂的生产厂家,都对粉体进行了表面处理,也即在粉体表面涂层,涂这个涂那个,五花八门,一方面改善粉体的分散性,另一方面,我估计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光催化吧,只是大家都不好意思讲而已。
表面处理的粉体,在生产过程高剪切乳化机的作用下,表面涂层是否能够完好无损,我估计谁都不想回答:)
真讲究起来,物理防晒剂真的比化学防晒剂安全吗?很难讲,如果不存在光催化,也许是吧。
正确理解防晒产品抗水性
防晒产品主要用途是提供户外活动保护。户外活动难免会碰到水洗、流汗的情况,特别是游泳。在水洗、流汗的情况下,涂于皮肤表面的防晒产品如没有耐水性,保护效果将减弱;另一方面,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皮肤角质层自身屏蔽紫外线的功能也下降,据测试,湿润的皮肤比干燥的皮肤UVA紫外线透射率增加20%-30%,这要求防晒产品必须在水洗、流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护,也就是说必须有抗水功能,耐水耐汗防晒产品是目前研究开发的重点,通常会在配方中加入成膜剂、硅油等成分加强产品的抗水性。
表示防晒产品抗水功能通常有如下标示:
Waterproof:防水;Water resistant:耐水;Sweat resistant:耐汗。
不少人认为:
Waterproof:防水,指防晒功效可以在水中维持80分钟。
Water resistant:耐水,指防晒功效可以在水中维持40分钟。
Sweat resistant:耐汗,指防晒功效可以在水中维持30分钟。
防晒产品如果有上述标示,必须经过防水耐水测试,按照美国FDA的评估方法,这种说法不是很妥当。看看FDA的防水耐水评估方法:
1.Waterproof(防水)
FDA 提法是:very water resistant(非常耐水),按如下测试:
按产品说明涂布防晒产品,在水中正常活动20分钟,上岸休息20分钟,不能擦干:)
再下水折腾20分钟,又上岸休息20分钟。如此折腾四次,也就是间歇下水四次,
总共累计浸水80分钟,捞上来晾干,然后按SPF测试方法做。
如果测试出来的SPF值和产品标示一样,那么,产品可以加上Waterproof或very water resistant。
2.Water resistant(耐水)
FDA 耐水评估程序和上面一样,只是间歇下水两次,总共累计浸水40分钟。
3.Sweat resistant(耐汗)
FDA 耐水耐汗好像没分开做,评估标准一致,都是40分钟。
关于Sweat resistant,有资料提法是指产品能经受大出汗30分钟,也并非指产品可以在水中维持30分钟,不深究了:)
从FDA的评估方法方法看,Waterproof并不是可以在在水中维持80分钟,而是累计可以维持80分钟,Water resistant(耐水)同样道理。
晒后护理机理与原则
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短期和长期皮肤伤害已有很多资料介绍,大家也越来越重视防晒,户外活动在防晒方面通常都做足功夫,受紫外线严重伤害的情况已不多见。
在防晒没做好的情况下,皮肤或多或少会受到紫外线伤害,这时候就需要晒后护理化妆品了。前些天BLOG上也有朋友问起晒后护理,在这一并说说我的看法,和大家讨论:
皮肤自身对紫外线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皮肤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启动一系列防御反应,表现为炎症和自我修复等生物学效应。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负面影响很多,下列因素是并存的、相互协同和互相影响的:
1.皮肤炎症
皮肤炎症是紫外线辐射后重要生物学效应。
UV三个波段(UVA、UVB、UVC)均有红斑效应,在一定强度的紫外线辐射下,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红、热,比较严重情况皮肤会肿痛甚至脱皮,红斑实质为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
紫外线引起皮肤炎症作用机理复杂,目前知道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皮肤细胞释放组胺,红斑区皮肤组胺浓度明显增高,组胺与UV红斑相关性已确认。UV辐射区皮肤局部应用组胺拮抗剂可抑制UV红斑形成。这就是晒后护理产品通常添加抗炎抗过敏添加剂的原因。
UV红斑形成有多种机制参与,单独应用组胺拮抗剂不能完全抑制UV红斑的形成,目前知道的还有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等因素。前列腺素是二十碳脂肪酸类炎性介质,内源性一氧化氮具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实验证明,UV辐射区皮肤前列腺素含量增加,细胞一氧化氮合成加快,并呈UV辐射剂量依赖性。目前我还没有查阅到前列腺素、一氧化氮拮抗剂在晒后护理产品中应用的相关资料,也许已经有人在用。
个人认为:皮肤炎症会带来严重后果,晒后护理以抗炎为第一要务,紫外线伤害越严重,抗炎处理越重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如皮肤红肿、疼痛,必须停用一切化妆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炎抗敏治疗,治疗后才进行晒后皮肤护理。
2.氧自由基
在紫外线辐射下,皮肤细胞内产生超氧化物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等氧自由基。当自由基的生成量,超过皮肤清除自由基极限时,皮肤发生自由基的积聚,自由基对皮肤的危害已经贴上去了,大家看看。
自由基的清除在晒后护理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人认为,晒后护理中自由基的清除很重要,自由基可能引起连锁不良反应,不可等闲视之。
3.黑色素沉着
对色素沉着,大家都非常关注,了解也比较多。紫外线能激活黑素细胞,使黑素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增加。在紫外线辐射下,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黑色素合成加快,这是紫外线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的原因。紫外线和色素沉着的资料也已经贴上去了,大家看看。
防止黑色素沉着的晒后护理机理,其实和美白祛斑类产品机理有共通之处,都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还原黑色素等机理。但有一重要原则:晒后护理不可使用含有果酸的产品。
4.保湿
紫外线照射后角朊细胞分裂加快,表皮层增厚,角质层中的氨基酸和水分含量都下降。晒后皮肤必须注意保湿,特别是脱皮的情况,在抗炎抗敏治疗后,在其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强效保湿。保湿护理见“保湿系列”。
防晒十要
一、使用防晒产品之前,最好做一下过敏测试,特别是含化学防晒剂的高SPF值产品。如过敏,不可使用。使用期间发现有过敏反应,立刻停用。
解析:
虽然说化学防晒剂大致上应该没问题,但是个别过敏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特别是含化学防晒剂的高SPF值产品。物理防晒剂的光催化作用同样不可小视,使用过程中过敏,个人认为也不一定是化学防晒剂惹的祸,说不定也有物理防晒剂的份。
防晒产品使用前的过敏测试很多人提到,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手臂内侧试涂10分钟,没事就可以。这种测试方法针对的是化学防晒剂过敏反应。超细微粉体的光催化作用,只有在紫外线辐射下副作用才更明显,上述试法应该是测试不出来的。
个人认为可以按上述方法先试试,看自己对化学防晒剂是否过敏。
使用期间如发现过敏,不管是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立刻停用。
二、出门前提前15分钟涂用,或按照产品说明提前使用。
解析:
前贴已经说过,目的在于形成完好的保护膜,不要戴个“筛子”出门。
三、注意涂敷手法,特别是含物理防晒剂的产品,轻涂、均匀即可。
解析:
含物理防晒剂的产品,涂敷时不要太用力,不可按摩,让粉体进入毛孔就麻烦了。化学防晒剂也同样,我们不是要它吸收,所以不要在脸上折腾,能形成均匀的保护膜就可以。
四、注意涂敷足够用量,所标示SPF值为每平方厘米2毫克的测试值, 如用量不足,SPF值就没标示值那么高。
解析:
前贴已经说过。
五、最好有高、低SPF值两个产品,视紫外线辐射情况选择不同产品涂用。
解析:
这点是个人看法,说到底还是防晒剂安全性问题,合适就好,目的是保护,不是保养:)
六、选用防晒品时最好考虑自己肤质
解析:
防晒品发展到现在,选择余地还是有的,干性皮肤可以选偏油点的配方,油性皮肤就应该考虑轻爽配方了,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不多说。
七、防晒产品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解析:
也是个人看法,这点跟很多人提法不同,还是安全性的问题:)
有人提出,化学防晒剂渗透进皮肤,防晒效果会更好,有的产品还提出使用前最好清洁皮肤,这个不敢苟同,大家看着办:)
八、注意防晒品的补涂,特别是含化学防晒剂的防晒品
解析:
防晒品的补涂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户外活动难免出汗、擦拭,这些情况有可能破坏防晒保护膜,另一方面,化学防晒剂难以避免存在光降解,所以,防晒品的补涂非常重要,补涂频率自己看着办了,一般在户外活动,每隔2小时补涂吧:)
九、能卸除防晒产品时立刻卸除
解析:
防晒品不是护理产品,一脱离紫外辐射,立刻清洁,含有物理防晒剂的化妆品一定要彻底清洁干净。
十、注意晒后护理
解析:
没有百分之百的保护,除非戴的是面具,清洁后还是做做晒后护理吧,以策安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孩子买防晒霜 先读懂这些术语
史上最全宝宝防晒手册|“防晒从娃娃做起!“
秋冬是晒还是挡?先涂防晒剂还是氢醌乳膏?终于明确了!
不想30岁就皮肤衰老?防晒功课要做足!
大魔王的防晒基础必修课
天天都在说防晒,防晒知识总结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