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徐悲鸿培养下,蒋兆和从一个商业画家成长为关注社会的大艺术家

《画人传》~第495篇

在徐悲鸿培养下,蒋兆和从一个商业画家成长为关注社会的大艺术家

文/卢秀辉

蒋兆和(1904—1986),原名万绥,四川泸州人。

蒋兆和出生于一个没落秀才的家庭,从小读四书五经,攻《史记》、《资治通鉴》,背诗词歌赋、习字绘画。对泸州画像人用炭精粉描摹作画,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仿效之,10岁便能为人画像。

蒋兆和16岁时,怀揣借来的50元路费,来到大都市上海。刚来上海的少年蒋兆和便饱尝忍饥挨饿的滋味,有时甚至露宿街头,但凭着画炭像的本事,蒋兆和很快就在百货公司找到份装潢设计的工作。他大胆创新,把中国字也写成像洋文那样的美术字,制成广告牌陈列在公司门前吸引顾客,结果效果显著。此举也算开一时风尚,从此中国美术字开始遍地开花。蒋兆和后来进入新新百货进行专门的橱窗装帧设计,在广告设计、图案、装饰画里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1928年,蒋兆和结识了恩师徐悲鸿。当时徐悲鸿刚回国,蒋兆和想方设法通过当时任职商务印刷馆、徐悲鸿的好朋友黄警顽,拜见徐悲鸿,希望获得指导。当蒋兆和局促地把自己的画打开时,徐悲鸿看到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马上兴奋起来,问蒋兆和:“这些都是你画的吗?”蒋兆和点了点头。徐悲鸿又问:“你叫什么名字?”“蒋兆和。”蒋兆和一生的转折由此开始。徐悲鸿比蒋兆和大9岁,这时的徐悲鸿刚刚结束了八年多的留学生活,艺术观念和创作能力都已入佳境。因此,对于自学绘画的蒋兆和来说,能在这个时候结识徐悲鸿也是天赐的机缘。

徐悲鸿认为蒋兆和的水墨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笔墨运用自如,画得很好,所以非常兴奋,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徐悲鸿说:“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徐悲鸿让蒋兆和住进了自己的画室,一住就是两年多时间,又让他在家中住了数月。蒋兆和有机会认真地观摩徐悲鸿创作并饱览了徐悲鸿收藏的古今中外名作,两人还经常秉烛长谈,讨论中国画发展的前景。在恩师的引领下,蒋兆和从萌动开始走向成熟。1929年, 他的处女作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展出,引发美术界关注。这幅表现高楼下贫民窟生活的画作标志着蒋兆和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到“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变革,开启了蒋兆和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从此,他把自己用心绘出的画作当一杯苦茶,奉献给饥渴的人们。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蒋兆和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为了宣传抗日,蒋兆和用油画手法为上海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蔡廷锴、蒋光鼐做了画像,随后这两张作品被印成画片,被上海军民举着在大街上游行抗日。当时,蒋兆和生活陷入困境,而此时蒋兆和刚认识的新朋友著名书法家白蕉,向他伸出了援手。当时白蕉在《人文月刊》工作,蒋兆和处境堪忧,白蕉经常帮助他,并帮助蒋兆和妹妹蒋万琪在上海智仁勇女中高中读书。

徐悲鸿希望蒋兆和能留学法国 ,不仅安排蒋兆和跟随蒋碧薇女士学习法文,还申请了500元留学官费。可惜天意弄人,蒋兆和最终还是没有去成,一是他太穷,二是文化不高,三是外语不通,造成出国留学有困难。193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蒋兆和没办法在上海美专教书了,这时正好他的一个老乡想让他接替在北平的画室,于是,蒋兆和去往北平。蒋兆和初入北平的身份是位油画家和雕刻师,但他初次进入人们视野是通过水墨画《卖小吃的老人》,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技法上虽然是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但素描的痕迹非常重。随后,蒋兆和又创作了《与阿Q像》《街头叫苦》《卖二胡》《卖紫桐》等作品,创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水墨人物画。

抗战爆发后,蒋兆和徒步万里,在大屠杀后的南京、人间地狱的苏州、难民挣扎的上海,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悲惨灾难。从那时起,他的头脑里产生了要把这样一个时代的现实画下来的朴素想法,民族的灾难在激发蒋兆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良心和勇气。他下决心一定要把沦陷区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灾难和人民盼望胜利的急切心情从画中表现出来。作图时,为了瞒过警犬的眼睛,蒋兆和一小幅一小幅地分散画,画了一年多意识到自己是画中人物一分子。蒋兆和同情道旁的几个饿殍,索性也把几个同命运的朋友画进了巨画中去,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带着深厚的感情写真,紧握秃笔为民画像。 1939年,蒋兆和回到北平后完成了《流民图》的核心部分画稿。1943年9月,蒋兆和完成了用中华民族血泪和怒火画成的《流民图》。在宽2米、长26米的长卷上,按真人比例出现百名伤亡苦难同胞,这支无声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的行列,展示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几经周折,首次在北平太庙展出。《流民图》展出必得通过日伪当局的审查,起初,日方人员认为《流民图》之名太刺激舆论,勒令改名《群像图》。但展出几小时后,仍被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勒令禁展。后来,《流民图》移去上海展出,被阴谋的黑手以“借览”变相没收。1952年,白蕉在上海美术馆的仓库中,发现了老友蒋兆和的半截《流民图》(约12米),他深知这幅画对蒋兆和的意义和价值,将这幅已经霉烂的半截画送去修裱。他趁去北京开会之便,亲自送往北京蒋兆和的住处。蒋兆和对此十分感念,赖老友之力,一生巨作得以再现人间。1957年,蒋兆和应邀访问前苏联,半卷《流民图》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展出,前苏联人民给予高度评价。

解放后,蒋兆和对艺术创作的探索仍在继续。解放前,蒋兆和以人类的灾难为主要描绘对象,解放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蒋兆和的画面风格也趋向于平和,作品没有解放前的更有冲击力。解放后,他是通过创作来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问题。1952年底,蒋兆和创作了《给爷爷读报》,1953年,这幅作品被《红领巾》杂志选做封面;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了3万张宣传品;随后又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印刷126万册,走进了全国的小学生家庭,成为父母们与少年儿童们所熟悉的画作。

人前人后,徐悲鸿始终不忘推荐自己的弟子。在与徐悲鸿的交往中,蒋兆和逐渐从一个商业画家成长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大艺术家。理论界把由徐悲鸿、蒋兆和先生共同倡导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教学思想和创作方法概括为“徐蒋体系”。这一体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影响巨大。“徐蒋体系”的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家任伯年和一些民间肖像画师的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

“徐蒋体系”的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家任伯年和一些民间肖像画师的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写实水墨人物画基本上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流。徐悲鸿去世之后,蒋兆和继续把这种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发扬光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物画家。蒋兆和直接将素描以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并没受到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技法约束。而徐悲鸿虽然在画面中运用了西方的造型规则,但是人物的塑造手法上却并未摆脱中国传统绘画的桎梏,依然采用的是白描加染色的表现手段。

1986年,蒋兆和去世。夫人肖琼在1998年将《流民图》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蒋兆和毕生践行“为民写真”的理念,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呈现出时代的大背景,折射出一种社会的真实状态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人物画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题材和人物,可谓“写尽苍生”,成为百年来中国历史变迁的时代见证。蒋兆和曾在文中写道:“悲鸿先生提倡作画必须写实,画人尤当做到'惟妙惟肖’。所谓'惟妙惟肖’,就是'形神兼备’的意思。作画达到形肖较易,求肖而又能妙实难…正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艺术真实,绝非自然物象的表面摹写。”

卢秀辉有《为蒋万绥兆和歌》一诗,诗曰:

瓦砾千疮狎,缁尘万掠生。

何戡可归泣,浪迹际涯成。

幻影牙前效,背乡哀后情。

寡母尸骨榇,怜子乞身丁。

黎瘼怨尤接,疏林失计氓。

伤残园圃弃,贫富活救营。

慨怅叹吁断,还能拂尔烹?

格棱沉重贴,忧患汁莎盲。

犹恨倭夷补,毁熸家国城。

皴痕啼哭泪,浓淡几番争。

行擦提休偢,青红墨彩贞。

给予刚劲铸,雷闷动脾迎。

眼底无关陌,眉梢危恐呈。

造型环带况,呻痛苦吟惊。

绘却波涟最,付亏托难盈。

流民图写照,唤起暗泉衡。

形貌入枯槁,孤零据气琼。

展期公众日,敌惧绣山茕。

此幅斯螽远,徂征怎替更。

烂居仓库贮,嘿也不言荆。

手厉奇才得,甘于抑是枰。

文刀如力戟,离独岂怀砰?

蜀本君人者,故酲风土庚。

当初沪江渚,虚掷广宣顷。

嘉与悲鸿契,悠然贱贵挣。

俗因排去混,专美自清明。

欢乐儒癯少,感愁心上狞。

体乾徐蒋中,而亦伯年名。

传统素描用,白勾西式纮。

直哉维妙相,兼备悟神英。

真象古来久,仿摹新法坑。

慰思声色慕,盛集临觞倾。

史册百年看,同游境像鸣。

群眸深为好,共赏致雅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百名艺术家之——蒋兆和
《美术夜谈》——一代宗师蒋兆和
李树声|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谈蒋兆和的画——代序
他食不果腹,却自学成才!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大师 | 蒋兆和:中国的水墨现实主义大师,满纸落魄穷酸(一)
蒋兆和的传人马振声:如何画出有“魂”的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