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兴起的原因分析
userphoto

2023.04.15 北京

关注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种。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出 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从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看,魏晋南北朝是萌芽期,隋唐五代是成熟期,两宋元代是高潮期,明清是衰落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绘画风格。这个时期,由于玄学盛行,所以对整个艺术思想的形成带来极大影响,在审美方面,文人们都追求自然山水,把大自然中的美当做一种心灵的对象,由山水出发,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气质。

他们不仅热爱自然,投身于自然,而且把自然景色、壮美山川当做自己的审美主体,通过自然的陶冶达到情趣上的提升。

这个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老庄玄学的盛行和山水画的萌芽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何山水画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审美意识的愉悦,这个时期的文人们的审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这就把画家们的视野转向了山水,使山水画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二是老庄玄学的发展,老庄玄学主张投身自然,隐入山林,断绝与外界的交往,通过与自然的融合让精神得到净化和超脱,领悟道的本质以及生命的本真,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

三是江南山水秀丽,这从客观上激发了画家的绘画激情,为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客观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家开始觉醒,四百年战乱弄得民众苦不堪言,人们的心理都想逃避外界,让自己的内在安静下来,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孔子的仁和礼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为了排解生命的苦闷和恐惧,道家的虚静和恬淡就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出口,灵魂的依靠,寄情山水,喝酒吟诗,空谈玄学,自然成为文化的主流 。

这个时期,受道家归隐思想影响,形成了隐士阶层,他们厌烦世事,回归自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体悟达到“澄怀道观”的精神境界,进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理想,这为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文化土壤。

随着审美的转向和深入,文人雅士们把自己喜爱的题材体现在画中或诗里,山水画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顾恺之、宗炳、王微等画家开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先河,为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另外,山水画的兴起还跟社会发展有关。魏晋南北朝之前,一直是儒家独大,尤其是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其他思想流派被压制或舍弃。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开放自由,文人雅士要求解放精神,追求人格和心灵上的独立,这在艺术创造中就表现为贴近自然,远离儒家的教化,人物画虽然还存在,但已经无法满足当时文人画家对精神的渴求。于是,他们走出家庭,面向自然,使山水画得以呈现。

山水画的出现,扩大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中国传统绘画从此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画家不再单纯地以人物为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一大批山水画宗师开始出现,他们在审美和技法方面创新突破,给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鲜与活力。

文人士大夫眷恋山水,除了游玩、陶冶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领略玄学趣味、体会圣人之道。南朝画家兼隐士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曾说过“观山水以观道”的观点,同时宗炳用精湛的山水艺术作品充分肯定了山水画艺术的美感享受作用。

而王微提出的“山水画不同于图经”,也是强调山水传神的作用,他们都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宗炳、王微的山水画传神论打破了以前只有人物画才能传神的观念,对后世画论中提出的万物皆要传神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山水画的出现和兴起是一种历史必然和时代趋势,因为画家借助它不仅可以表达主观情感,还可以避开外界的战争祸乱。在山水画创作方面,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宗炳提出“万物有灵”,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强调形神的统一。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里面全都是对自然山川的描写,即便穿插一些人物,也是那种道家风骨。这个时期的文人追求精神的洒脱和自由,提倡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逍遥快乐,通过个性的发扬避开现实的烦恼和痛苦。

再者,隐士的出现为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人文的条件,在众多隐士中,嵇康和陶渊明最为著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何会出现隐士呢?从经济生产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名士已经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他们有的家庭条件优越,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奔忙。

为了躲避战乱,他们生活在大山深处或自然田园,远离了社会权利斗争的中心,整日沉浸于自我的幻想和艺术表达之中。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使得他们不可能过多地入世作为,而会选择保全生命,保持自由人格。

在跟随老庄玄学方面,嵇康做的最为彻底。他风流倜傥,不修边幅,拒绝为官,精神上追求恬静寡欲,一生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和庄子一样,他非常讨厌官场,对功名利禄丝毫没有兴趣。死之前,还沉浸于音乐世界。

魏晋后期,陶渊明降生,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比嵇康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中国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田园诗般的生活,陶渊明同样不愿意做官,他自己种地种菜,吃饱了就弹琴、作诗,发展自己的自然天性,对人生有着一种天然的豁达和潇洒。无论是嵇康,还是陶渊明,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他们活出了自我,也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不一样的内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中国文人自古就对山水有着特有的情感,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教崩塌,社会动荡剧烈,各路豪强征战杀伐,弄得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民众受苦久矣。

至十六国,阶级矛盾加剧,社会更加动荡,政治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道家的虚静自然成为修心的必须,老庄之学蔚然成风,后来何晏、王弼又提出了玄学,大家都对尘世的吵杂和混战很反感,于是主动从朝廷的体制中逃出,用实际行动践行虚静。

处于这样的环境,人们普遍想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生活,这就给山水画的出现提供了精神契机和文化土壤。而儒学是经世之学,要不断地做事作为,而这种人生理想显然无法满足当时文人们对内在精神的渴望。于是,山水成为他们最心仪的客体对象。澄怀观道,揉情于景,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题的山水画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相对之美和逍遥游,指向的客体都是山水,而文人画家们在得到道家的思想滋养后,对山水的体悟达到了一个超高的层次。因此,他们画出的作品,不仅审美布局好看,而且审美境界空远,带有极强的时代色彩和文化特质。

道家喜欢沉入山水,而玄学家同样如此,他们不仅欣赏山水之美,还主动把自己的精神映照其中,以山林为乐土,衣食住行都遵从自然之法。

玄学之所以亲近自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心灵的自由,培养超拔的人格,希望借助自由独立的人格,获得一种对自然的纯净理解,于是乎,纵情山水,成为当时社会的最热话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出现了山水画,而且出现有田园诗、山水诗,最著名的就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表达出的自然恬静的生活,是所有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心灵追求。

在魏晋之前,人们沉迷于人事,对自然山川认识不足。此时的自然山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或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相对立的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可能舍弃功利,投入于对自然的审美中。

老庄的玄学兴起后,自然山川成为文人们内心关照的对象,他们的精神影射在自然中,所谓澄怀道观,就是用道的澄明精神去关照自然,这种艺术观念确立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走向,为中国山水画制定了基本格调。

结语

老庄玄学、审美转变、避世和归隐心理、经济文化的进步等等,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促成了山水画的萌芽和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开辟了新的审美,开拓了新的技法,提高了绘画品质,同时也加速了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觉醒提供了思想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山水画中“淡”之意蕴的审美
书法||魏晋玄学流美书法
介翁刘秉贤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研究
老庄之道与山水画的精神——徐丽延山水艺术品鉴
中国山水画美在什么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