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遼陽州志

康熙遼陽州志

【清】楊  鑣 施  鴻  纂修

 

    ●书目提要

   康熙遼陽州志二十八卷,遼海書社“辽海丛书”、1934年排印本

   清楊鑣、施鴻纂修。楊鑣,清康熙年间曾出任遼陽州知州。施鸿,字则威,号燕笑,福建邵武府(县为府治)(今南平市邵武县)人,生卒年不详。家庭贫困,自幼好学,至老不辍。他家收藏图书近万卷,均亲自雠校,疏通书中义理,不因袭前人。康熙初期(约1669)由岁贡任职连江训导。不久,先后调升为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丞,奉天府(今沈阳市)经历。为官20年中,手不释卷。他学识渊博,受到上司器重,江南名士均乐意和他交游唱和。告老后,经知府张一魁推荐,前往台湾编纂通志;后又参加修纂邵武府志,稿成未及刊行。生平著述颇多,据《邵武县志》(咸丰版)记载,他著有《史测》14卷、《邵武府志稿》、《辽阳志稿》(龙的传人按:当即为本书辽阳州志)、《闽溪纪略》、《文庙纪事》、《宦游稿》8卷等。其中《史测》14卷收入《四库全书》。

 

 

    ●目錄

  敘
  纂修姓氏
  凡例
  東京城圖
  遼陽州城圖
  遼陽州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跋

  ●敘

  遼陽州志敘一
  遼陽州志敘二

  ○遼陽州志敘一

  今天下車書大同聖天子嘉意文治詔天下郡縣修志匪誇文事興吏治也夫天下大矣廣谷大川異勢民生其間者異俗前人之治後人取而神明之阜民善俗之道也師心自用恐無成效予以康熙十八年仲秋奉命來遼目擊心愴平原曠野可井而賦可溝而涂今一望蒼莽風烈氣肅樹木少植三春罕間關之和炎夏無蔭庇之影百里村落茅茨石壘甕牖繩樞男婦百結予口商心計所以為治者索前人之政蹟不可得僅得一二於故老遺民多鼎革流離之事少知前人招徠拊循之術甚以為憾夫大創之後非有善政良法不能有濟稽自古循良之吏必招集流散勸之樹藝蠲其租稅而後桑麻鬱然野無曠土竊意今之遼陽必得循良之材撫字教訓則戶口滋多賦稅自廣裕國裕民予有志焉而未逮也竊不自量政事之餘講求前人舊治參以今日時事與紳士耆老商榷何者當因何者當革何者當興若何而招集若何而勸撫故土荒丘若何而墾闢城郭若何而修理倉庫若何而積蓄使數十年間盜竊不生凶荒有備民嬉於耕稼士習於詩書體前人之意而變通之於以答聖天子嘉意文治之意庶可告無罪乎會奉天經廳施君告休閒退請之共事以成此志也謹敘
  時康熙二十年歲次辛酉遼陽州知州楊鑣撰

  ○遼陽州志敘二

  志者記也所以記善惡昭鑒誡也史類也或曰志與史異史記善惡志記善而已然則非胸有明識筆有斷制者能乎哉遼陽今為屬州我太祖肇基之後良法善政缺焉未述太史公曰主上聖明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罪莫大焉楊公蓮峯鑣者為州一年餘士習民安百廢修舉乃汲汲謀所以志者然簿書期會強半車塵馬足間重視其事欲以屬予予曰嘻有是哉懷珠而求蚌乎楊君曰談何容易昔司馬遷作史記父子世其官班固以戚屬家有賜書多賓客故能成漢書予今者日從事於車塵馬足間又安能今子見聞廣閱歷老謀而益壯又以足疾閒休不出心專力暇莫宜於子矣予曰然然否否閱歷見聞予則安能老疾不出則誠有之又安辭於是發篋取其所採錄者有疑則質諸楊君以博訪於父老紳士之遺逸者而登之凡旬餘日而成不敢云以記善惡昭鑒誡亦惟紀載以備將來之採擇云抑予有請於楊君者昔宋仁宗以劉煦所撰唐書卑弱淺陋命歐陽永叔宋子京刊修之歐宋刪繁舉要事增於前文省於舊十七年而成二百二十五卷今遼陽事蹟既經楊君採錄不患不詳予特覈其詳而實簡而備者以為鑒至討論潤色則端賴於楊君予兩人者各竭其長而成之不知於永叔子京何如也付之剞劂有識之士必有以教之康熙二十年吉旦奉天府經歷施鴻則威敘

  ●纂修姓氏

  奉天府遼陽州知州楊鑣
  奉天府經歷司經歷施鴻
  校正
  王如天
  鄭鴻儒
  趙祖襄
  茅芝芳
  宋徵熙
  李模
  王家輔
  盧樊文

  ●遼陽州志凡例

  一志必首建置沿革今遼陽有東京城與他州縣不同宜以京城首列之
  一不志天文者無象緯之學闕疑也且天道遠人道邇至因天變以省人事則不可畧故詳於祥異而星野之說亦沿習舊聞耳
  一名宦人物志表彰不敢遺匪惟誇才盛亦以勸後人善善長而惡惡短竊有志焉
  一事不重出如已見於行實或再見於碑記今只存其一惟詳畧互異者兩存之
  一本州所產不必詳鄉貫楚才晉用者亦只註其州邑不贅省郡
  一文必採其實所可傳者不敢遺至我朝詔敕凡頒及者畢垂於奕世
  一時事山川地名必考實於鄉產父老然後登載

  ●東京城圖

  見圖

  ●遼陽州城圖

  見圖

  ●遼陽州圖

  見圖

  ●遼陽州志卷一

  京城志

  ○京城

  京師為建極之本陪京尤發祥之基我太祖皇帝龍飛興京及取遼陽遂城東京而大業聿成焉其即高山天作之休歟舊以京名重始創也宜首志之作京城志
  東京城在太子河東離遼陽城八里天命六年建城週圍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東西廣二百八十丈南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城門八東門二一曰撫近一曰內治西門二一曰懷遠一曰外攘南門二一曰德勝一曰天祐北門二一曰福勝一曰地載號曰東京天命十年遷瀋陽是為盛京遂於東京設城守章京康熙二十年城守移駐金州

  遼陽州志卷一

  ●遼陽州志卷二

  宮殿志

  ○宮殿

  辰居星拱所以居重而馭輕也況國家肇基之地雖一時始創而規模弘遠仰思聖祖乘乾作覩之時敢或畧歟作宮殿志
  東京宮殿國初建在城內今管理驛站章京守護
  白虎殿在千山今存基址

  遼陽州志卷二

  ●遼陽州志卷三

  苑囿志

  ○苑囿 【 各莊附】

  盛世休風動植飛潛咸被之故麟趾騶虞詠歌不廢太和宇宙未嘗不在靈沼靈囿中也遼陽雖未設禁苑但佳菓供上惟園是出而各莊山澤之利何莫非天子之洪休歟作苑囿志
  州內梨園係盛京禮部司之
  州內菓園係盛京內務府司之
  州內各莊係盛京內務府司之

  遼陽州志卷三

  ●遼陽州志卷四

  建置沿革志

  ○建置沿革

  我朝車書一統星羅碁布畿輔省郡以及州縣固繡壤相錯也獨遼陽自秦漢以迄於今建置不一而沿革不同自奉廟謨改州奠民居以恤邊隅更宏遠矣作建置沿革志
  粵稽遼陽周武王時封箕子於朝鮮為朝鮮界戰國屬燕秦屬遼東郡漢置遼東郡領襄平遼陽等十八縣東漢改遼陽縣屬玄菟郡魏屬遼東郡晉改遼東郡為國省遼陽入襄平隋為高句麗地唐平高麗置遼陽屬安東都護渤海改屬東平郡遼即遼陽故城建東平郡號南京後改為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等九縣金仍為東京領遼陽鶴野等四縣元改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轄七路一府十二州十縣遼陽路領遼陽一縣蓋懿二州明置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衞二十五州二都司所治為定遼左右前後四衞東寧衞自在州中中左二千戶所左右前後四千戶所皇清順治十年設遼陽府轄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裁府康熙四年改遼陽縣為遼陽州屬於奉天府

  遼陽州志卷四

  ●遼陽州志卷五

  星野志

  ○星野 【 祥異附】

  九州各有星野以躔度分配五行災祥之說起焉雖遼陽文獻無徵但九州載籍具存得以參考敢或闕歟作星野志
  稽春秋元命苞箕尾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天官書云尾箕幽州唐書天文志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爾雅幽州為析木之次

  祥異

  漢
  三國
  晉
  遼
  金
  元
  明
  皇清

  祥異

  漢

  建元六年春二月遼東高廟災
  元封中星孛於河戍
  元鳳五年四月燭星見奎婁間

  三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八月大流星墜襄平城東南九月司馬懿破公孫淵 公孫淵據遼東時有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市生肉長圓各數尺有眼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

  晉

  太慶元年遼東馬生角在兩耳下長三寸

  遼

  統和九年八月東京甘露降壬午進三足鳥

  金

  天德六年黃龍見東京世宗在遼陽方寢有紅光照其室及黃龍見於屋上夜有大流星入其鴟八月復有雲氣自西來黃龍見其中是時臨潢府聞空中車馬聲仰視見風雲相靄神鬼兵甲蔽天自北而南未幾詔南下
  正隆六年十月丙午慶雲見東京

  元

  至元二年四月饑
  十八年大水
  二十四年九月大水
  二十六年四月饑
  二十九年閏六月雨雹
  三十一年十月大水
  元貞元年七月大水
  二年十二月旱
  大德元年十一月打雁字蘭奚戶懷妻和里迷一產四男
  五年七月大水
  七年六月大雨水壞田廬男女有死者
  延祐三年四月饑
  四年四月雨水害稼
  六年六月大水
  泰定三年十二月大水壞民田廬舍溺死男婦百餘人
  四年正月饑
  天曆二年七月蝗

  明

  正德元年秋七月大水平地水深丈餘
  嘉靖二年夏四月大風連日不止損禾苗大半
  己卯至壬午大雨河水泛漲衝沒田禾男女漂溺一百四十名口牛馬等畜四百五十有餘傾倒城垣公館民舍甚多是歲免田租之半
  四年春正月一日黃霧四塞
  夏五月地震者三
  冬大雪深丈餘人畜有凍死者

  皇清

  順治七年大水太子河溢廬舍有漂溺者
  順治十一年十一月大雪深盈丈雉兔竟避入人家
  康熙十八年七月地震
  康熙十九年大有年

  遼陽州志卷五

  ●遼陽州志卷六

  疆域志

  ○疆域 【 形勝附】

  畫疆分域所以各守其土各固其封也況遼陽列在邊隅又為根本之重地乎則正經界以培養斯民是司牧之攸責矣作疆域志
  自州署東至官馬山七十五里 【 此外鳳凰城城守專轄】
  西至煙狼塞 【 塞:寨】
  五十里 【 此外牛莊城守專轄】
  南至黑峪八十里 【 海城縣界】
  北至楊家灣六十里 【 此外係奉天將軍所轄】
  東南至浪子山站六十里 【 此外鳳凰城城守專轄】
  西南至鞍山驛六十里 【 此外牛莊城守專轄】
  東北至十里河六十里 【 承德縣外】
  西北至船城六十里 【 此外係奉天將軍所轄】
  北至盛京城一百二十里

  形勝

  形勝

  披山帶河沃野之地

  遼陽州志卷六

  ●遼陽州志卷七

  山川志

  ○山川

  川岳鍾靈所以發天地之瑞氣也我國家開基締造自長白巫閭混同渤海鍾源獨茂而遼陽山本長白川接渤海帶礪之休與夫靈秀之氣宜並萃焉作山川志
  老大臺山 【 城東二十五里】
  華表山 【 城東六十里明一統志云在都司城東六十里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一擔山又呼橫山】
  寒坡嶺 【 城東六十里】
  官馬山 【 城東七十里】
  張家岡 【 城東南二十里】
  高麗衝 【 城東南二十五里】
  灰嶺 【 城東南三十里】
  大石門嶺 【 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漱石泉】
  王油匠溝 【 城東南三十五里】
  小石門嶺 【 城東南四十里】
  關爺嶺 【 城東南四十三里】
  詹家臺 【 城東南四十三里】
  琵琶嶺 【 城東南五十里】
  日?良甲山 【 城東南五十五里】
  馬蹏峪 【 城東南五十五里】
  千戶嶺 【 城東南五十五里】
  高峯寺山 【 城東南六十里】
  浪子山 【 城東南六十里】
  香山 【 城東南六十里】
  峆崉寺山 【 城東南六十二里】
  報恩寺山 【 城東南七十里】
  荅喇河山 【 城東南八十里】
  麻山?咼山 【 城東南八十里】
  向陽寺山 【 城南二十里】
  石灰嶺 【 城南二十七里】
  豆腐漿嶺 【 城南二十七里】
  梨花峪 【 城南三十七里】
  石門山 【 城南四十里】
  牛兒嶺 【 城南四十三里】
  七嶺 【 城南四十五里】
  平安寺山 【 城南四十六里】
  鳳凰山 【 城南五十里】
  關門山 【 城南五十里】
  鼓手峪 【 城南五十五里】
  千山 【城南六十里奇峯疊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淨瓶鉢盂海螺臥象獻寶□鴿三臺潄瓊松台上夾下夾筆架等峯太極煉魔鸚哥?鳥三石石佛片石花巖三巖振衣岡松石屏羅漢洞石洞玉皇閣萬佛閣濯瓔泉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弈碁石枰諸勝蹟沙河發源於此國初上有白虎殿】
  八盤嶺 【 城南六十里】
  通明山 【 城南七十里上有洞】
  響山 【 城南三十五里】
  莫峪 【 城南七十五里】
  黑峪 【 城南八十里】
  八谷寨山 【 城南八十五里】
  鐵嶺 【 城南一百六十里】
  歪山嶺 【 城南一百六十五里】
  蠻子嶺 【 城南一百七十五里自鐵嶺至此係牛莊章京管界】
  首山 【城西南十五里一作手山山頂石上有掌指狀泉出其中挹之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墜首山即此唐太宗征高麗駐蹕於上數日勒石紀功改為駐蹕山上有清風寺】
  麥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小陵山 【 城西南三十里】
  山?栗山 【 城西南四十里】
  瞭高山 【 城西南六十里即遼郊山俗呼了角山】
  土門山 【 城西南六十里】
  石嘴寺山 【 城東北十里】
  韓家石??山 【 城東北五十里】
  黑鷹臺山 【 城東北五十一里】
  石城山 【 城東北五十七里上有古石城本高麗白崖城唐置巖州今猶呼巖州城詳見古蹟】
  關門山 【 城東北六十里】
  廟兒嶺 【 城東北六十里十里河發源於此】
  石灰窰山 【 城東北六十里】
  摩旗山 【 城東北七十里】
  半石??山 【 城東北七十八里】
  曹千戶嶺 【 城東北八十里柳河發源於此】
  鷄冠山 【 城東北八十五里】
  湯河 【 城東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嶺流至高城子北入太子河】
  荅喇河 【 城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 【 脫至字】 馬蹄峪西入湯河】
  沙河 【 城南三十里源出千山流至船城南入太子河】
  太子河 【 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撒木禪山自葦子峪東入邊西南流匯渾河遼河為三汶河】
  十里河 【 城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舊名倜柳河河北為承德縣界】
  柳河 【 城東北六十里源出曹千戶嶺經石??子山紅寶山南入十里河】
  龍潭 【 城外東北隅有龍潭水深不可測相傳有人曳櫓於此即龍王也】

  遼陽州志卷七

  ●遼陽州志卷八

  城池志

  ○城池

  古者建國必相陰陽之宜土泉之利營立城邑所以聚民居而固金湯也遼陽自秦漢以來為郡為縣為京為州歷古不廢我國家發祥重地遼陽首焉遺闉故壘未雨綢繆可不詳歟作城池志
  遼陽即明遼東都司城也洪武壬子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遺址修築都指揮潘敬開擴東城迤北土城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真包砌合南城週圍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九南二西一東二東北一外東西北各一今俱毀舊門名亦無考今內城稱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西門裏北門外城稱高麗門小西門外北門池亦淤按舊址週圍二十四里八十五步
  八里莊堡 【 城西南八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步一門】
  首山堡 【 城西南十五里週圍三百五十二步 門】
  沙河鋪城 【 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五十六步南北二門】
  長店鋪城 【 城西南五十里係土堡週圍三百二十步南一門】
  唐馬寨城 【 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二里四十步南一門】
  黃泥窪城 【 城西五十五里週圍二里一門】
  船城 【 城西六十里係土堡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南一門】
  爛泥鋪城 【 城北三十五里週圍六十四步一門】
  巖州城 【 城東北五十七里石城山上週圍四里一門詳見古蹟】

  遼陽州志卷八

  ●遼陽州志卷九

  關梁志

  ○關梁 【 船艦附】

  立關成梁所以譏非常而通行旅固甚亟也至濟川之具資利涉焉經畫者俱當留意作關梁志
  西關 【 在西門外】
  鎮遠橋 【 大西門外】
  昇平橋 【 大西門外】
  昇仙橋 【 大東門外】
  安定橋 【 在南門外今廢】
  梁水橋 【 城東北三里】

  船艦

  船艦

  太子河渡船二隻 【 在州城東額設水手二十名】

  遼陽州志卷九

  ●遼陽州志卷

  驛站志

  ○驛站 【 鋪遞附】

  皇華稅止四牡星馳惟驛站是賴遼陽舊有驛館久巳湮廢我朝改設以來改立站鋪足通星軺行旅矣作驛站志
  寧水寺站
  浪子山站
  甜水站
  連山關站
  通遠堡站
  雪裡站
  鳳凰城站
  以上俱新設站道係旗下章京管理應差俱係壯丁

  鋪遞

  鋪遞 【 共設鋪兵八名】

  北路在城鋪 【 一名】
  三十五里爛泥鋪 【 二名】
  二十五里十里河鋪 【 與承德縣各設一名】
  南路在城鋪 【 一名】
  三十里沙河鋪 【 二名】
  三十里鞍山驛鋪 【 二名】
  以上自設州即設鋪兵州內共設鋪兵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凡往來公文俱由鋪兵傳遞
  舊志
  遼陽在城驛
  朝鮮館
  遞運所
  鞍山驛
  虎皮營城驛
  以上俱古名今廢已久姑存其名以備參考並列於末

  遼陽州志卷十

  ●遼陽州志卷十一

  公署志

  ○公署

  公署之設為臨民報政地也遼陽州新設以來雖僅構數椽亦足以蔽風雨聽公事矣況民居落落繩樞草舍幾免露處司牧者敢自逸乎召伯聽甘棠後人頌之正不在公署之崇高耳作公署志
  察院行臺 【 城內西偏舊遼陽府治知州楊鑣增建考房六間今學政按臨即為文場】
  知州公署 【 在城內西偏順治十八年知縣陳達德建大堂三間內宅五間書吏房東西六間儀門一座大門一間】
  倉 【 未設】  庫 【 堂之正二間】  牢 【 在吏目公署之後三間】
  吏目公署 【 在州署大門外南街】
  儒學公署 【 未設】

  遼陽州志卷十一

  ●遼陽州志卷十二

  職官志

  ○職官

  遼陽昔為邊鎮今則京兆之馮翊扶風也故設官止司牧印捕二員武職不與焉然官不論多寡以盡職為貴靖共無翼可不勗歟作職官志
  知州一員 【 康熙三年四月設】
  吏目一員 【 康熙三年四月設】
  按遼陽於順治二年為府設知府一員領遼陽一縣設知縣一員府設教授一員訓導一員順治十三年府添設經歷一員縣添設典史一員順治十四年裁遼陽府設奉天府遼陽仍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熙三年改遼陽縣為遼陽州設知州一員吏目一員
  遼陽府
  知府
  張尚賢 【 遼東人國學生順治十一年任十四年改陞奉天府府尹】
  以上知府順治十一年設十四年奉旨特改奉天府府尹
  遼陽府
  教授
  魏之璠 【 直隸撫寧縣人歲貢順治十一年任十四年改奉天府教授】
  以上教授順治十一年設十四年奉旨改奉天府教授
  遼陽府
  經歷
  劉甲績 【 山西河曲人恩貢順治十三年任十四年改奉天府經歷】
  以上經歷順治十三年設十四年奉旨改奉天府經歷
  遼陽縣
  知縣
  陳瞻遠 【 浙江義烏人生員順治十一年任】
  張世經 【 江西南昌人貢生順治十八年任】
  以上知縣順治十一年設康熙四年改為州奉裁
  按順治十一年浙江人陳達德招徠民戶一百四十家以功署遼陽縣事到任二月故奉旨著其子瞻遠知縣事尋改府後改州
  遼陽縣
  典史
  潘宗漢 【 浙江上虞人吏員順治十三年任】
  潘澄賢 【 浙江山陰人吏員康熙元年任】
  以上典史順治十三年設康熙四年改為州奉裁
  遼陽州
  知州
  王之仕 【 遼東廣寧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王葵錫 【 浙江建德人拔貢康熙八年任】
  李光綸 【 湖廣宜都人歲貢康熙九年任】
  吳承基 【 遼東寧遠人廕生康熙十年任】
  王應聘 【 遼東人康熙十三年任】
  楊 鑣 【 河南洛陽人舉人康熙十八年任】
  吏目
  樓國敏 【 浙江義烏人吏員康熙三年任】
  宋文元 【 浙江山陰人吏員康熙十二年任】
  楊 芳 【 浙江山陰人監生康熙二十年任】

  遼陽州志卷十二

  ●遼陽州志卷十三

  學校志

  ○學校

  民生不教則禮樂不興况稟氣之秀者非董率之可乎此學校之所由設也我國家重道崇儒文風甲於前代雖遼州創立甫集哀鴻士子不若關以內之盛使從茲而甄陶之安在人文不蔚起哉至於文廟僅建一殿而餘尚有待焉是在司牧師儒共留之意耳作學校志
  文廟 【 在城東門內古儒學舊基也】
  聖殿三間 【 康熙十二年知州吳承基建】
  按遼陽自元有儒學舊基在舊都司後明洪武中改建城東門內都指揮潘敬葉旺建
  文廟學舍永樂壬辰都指揮巫凱塑
  先師及諸賢像正統丙寅都督王祥重修景泰癸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成化辛卯副總兵韓斌重修乙未御史潘宣置祭器弘治壬子御史宋鑑建四齋東西號房癸丑鑿泮池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櫺星門辛酉御史車梁建尊經閣正德乙亥御史劉成德修廡像設雅樂嘉靖乙丑御史王重賢拓其南方壘石為山鑿泮池丁酉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齋泮池三面坊牌又有鄉賢祠一正德間遼陽巡按高鉞建名宦祠一嘉靖御史胡文舉建遼左書院一習武書院一社學六後皆廢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州吳承基請給舊基重建其啟聖祠兩廡戟門櫺星門泮池名宦鄉賢祠俱未建

  遼陽州志卷十三

  ●遼陽州志卷十四

  選舉志

  ○選舉

  取士之法古不一途自科目設而士之進取不雜矣但伊皐事業往往奮自山澤者得之至罝兔野人為干城腹心之寄選舉固可一轍論乎作選舉志

  薦辟
  進士
  舉人
  歲貢
  武科

  薦辟

  明

  畢恭有文武才都御史王翺疏薦多宦蹟

  進士

  遼

  太 【 太:大】 公鼎咸雍中登第累官興國軍節度副使

  金

  張浩天會八年登第官至太師封南陽王
  張汝霖浩子貞元二年登第歷官平章政事封芮國公
  高憲衍 【 衍:衎】 之孫泰和三年登第為博州防禦判官
  蔡珪登第仕至濰州刺史

  明

  顧能官至戶部員外郎
  周正歷雲南布政
  丘霽任刑部主事
  邵奎任知縣
  胡深歷官監察御史
  李恭仕至太僕寺丞
  畢用官懷慶知府
  高昇官鄧州知州
  修珍官福建布政司參政
  魯義官金壇知縣
  孫磐歷任按察司僉事
  崔哲仕至監察御史
  王鋐戶部主事
  王鍇仕至按察司僉事
  高文豸
  徐景嵩仕至按察司副使
  魯綸仕至江南按察司
  佟應龍歷鳳翔知府
  劉悌工部郎中

  舉人

  明

  張升
  李深任沭陽縣知縣
  孫達
  潘銓任贊皇縣教諭
  袁壽
  陳昂任寧晉知縣
  孫義任遷安知縣
  朱全任順義知縣
  韋恭
  耿福
  翟達
  崔鑑任鳳陽府學教授
  王鐸仕至揚州知府
  王淵任固安知縣
  劉澄任國子監學錄
  韓轍任至建昌知府
  王璽任沙河知縣
  程福任至永平府知府
  顧正仕至南昌府同知
  宜鎮任三河縣教諭
  李文繡
  李遇春官唐府紀善
  完光嶽任定興縣訓導
  李蘭任藁城縣學訓導
  畢麟
  盛時雍歷官荊州府知府
  王鼎任隆平知縣
  張世祿任慶都知縣
  陳羡
  蔡春
  何鑌

  皇清

  順治庚子科
  袁汝顯
  朱爾怡任任丘縣學教諭
  康熙己酉科
  王觀政任平谷縣教諭
  王如天
  康熙壬子科
  王士錦觀政子
  康熙戊午科
  宋徵烈

  歲貢

  按前代歲貢姓名無考今將皇清歲貢姓名開後
  趙象乾
  郭重光
  毛仲文
  劉善繼
  侯三奇
  侯國瑞
  趙祖襄
  耿名心
  劉廣志
  劉芳桂
  高進
  鄭乘龍
  郭重輝任山東掖縣縣丞
  孫韶
  茅芝芳
  宋徵熙

  武科

  明

  莊椿陞署都指揮漕運參將
  韓璽歷陞都督
  崔賢歷陞都指揮僉事
  劉騫
  鄒儒
  王汝臣
  徐振授指揮使
  徐載
  黃翰
  侯弼
  崔世武陞署指揮同知
  沈世祿
  王朝用陞都指揮僉事
  閆振陞署都指揮僉事
  李師皐
  韓承慶
  王國賢
  李希賢
  徐佐
  張文質
  段朝宗
  李景良陞署都指揮僉事
  邊翰陞都指揮僉事
  周鑾
  韓承恩陞署都指揮僉事
  瓢守清
  武堂陞署指揮僉事
  王沛
  武勳陞署 【 署:都】 指揮同知
  白銳陞署指揮僉事
  盧景陽
  劉大章陞署督 【 督:都】 指揮使
  張鳳鳴
  劉拱極
  徐芳陞署指揮使
  佟溏陞指揮使
  許策陞指揮僉事
  郭世勛陞指揮使
  羅繡
  楊棋
  陳尚禮
  劉振武
  李惟一
  王寵陞指揮使
  高延齡
  馬次坤
  佟珮陞都指揮僉事
  劉孝應
  劉一鳴
  李衞民
  鍾氣完
  楊志義
  鄭繼儒
  佟登陞參將
  王三接陞都指揮僉事
  王應乾
  楊四畏
  張瀛
  李尚元
  劉應奎
  王瀹
  高雲衢
  劉登

  皇清

  康熙丙午科武舉人
  艾天奇
  楊國雄
  康熙己酉科武舉人
  鄭弘儒
  康熙壬子科武舉人
  呂從政

  遼陽州志卷十四

  ●遼陽州志卷十五

  戶口志

  ○戶口 【 里社附】

  民者國之本也古曰司徒獻民數於王拜而登之天府何其重歟孔子式負版亦重民數之義也遼陽蒙我國家招徠戶口撫循安集生齒漸繁若再加以生聚教訓何難躋總總皡皡之風哉作戶口志
  州屬戶口俱係招徠三年起科其從前徙民於康熙七年歸併承德開原鐵嶺而所存招民人丁編審數目及丁銀開列於後
  原額人丁叁千叁百叁十五丁
  新增丁五拾八丁
  實在人丁叁千叁百玖拾叁丁每丁徵銀一錢五分
  共徵銀五百零八兩九錢五分
  社分共二十七里
  豐樂社 昌平社
  白塔社 南莊社
  韓家社 錦文社
  興盛社 安樂社
  首山社 河北社
  河南社 永平社
  蛾眉社 紙房社
  河工社 黃屯社
  乘山社 豐盛社
  永盛社 開張社
  向化社 興寧社
  德隣社 太平社
  里仁社 親睦社

  遼陽州志卷十五

  ●遼陽州志卷十六

  田賦志

  ○田賦 【 稅課附】

  古之制賦者各以其地之所出而供公上在壤之誌於禹貢詳矣遼陽土廣人稀賦稅無多雖招徠之檄日懸但以甫集之哀鴻非時勸農桑何以臻盈寧而奏上上乎作田賦志
  州屬向無地畝原額俱係新墾荒地康熙十年以前係三年後起科十一年以來十年起科十五年以後仍舊三年起科十八年以後定為六年起科不分等則每畝徵銀三分不加閏今將地畝徵銀數目開列於後
  原額地貳萬八千八百二十八畝九分八厘八毫三絲三忽
  新增地一千一百零七畝
  實在共地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五畝九分八厘八毫三絲三忽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八百九十八兩零七分九厘六毫四絲九忽九微

  稅課
遼陽諸稅無定額隨徵計數按季以解夫亦以招民新集恒恐逐末多而務本少也理財在於養民其此志歟
  順治元年凡貿易牛羊馬騾驢猪羊 【 羊:衍文】 等稅稅課司每兩銀三分原無定額
  順治十五年奉戶部文牲畜牙行等稅以十七年為始照例每兩三分徵收原無定額
  康熙四年奉戶部 【 脫文字】 牙帖稅銀責成通判將收過稅銀造冊報簿 【 簿:部】 牙帖多寡亦無定數每年每張徵銀一兩二錢
  康熙十九年奉戶部文各城雜稅歸於駐防城守徵收除承遼鐵三處無駐防城守者仍歸奉天府通判督徵
  康熙十九年奉戶部文徵收烟稅每觔二厘二十二年十一月奉文停止歷年當稅俱係盛京戶部徵收
  遼陽州志卷十六

  ●遼陽州志卷十七

  風俗志

  ○風俗

  民風土俗關乎氣運雖風俗淳漓由乎人心為之然轉移化導尤有權也遼陽自設州以來民貧於舊而未必樸於前緣以招集窮民四方雜處實有賴於富而教之云作風俗志
  舊志
  其地沙磧肥磽不齊早寒七月隕霜清明前後種麥黍高粱風氣凜溧草木開發較遲而結實頗繁士習謹愿城市鄉曲子弟習於貿易衣食尚鮮美信鬼好師巫祈禱四時八節慶賀酒食之類與關西大畧相同人民勇悍喜騎射淳朴務農桑粗習禮文有內地之風

  遼陽州志卷十七

  ●遼陽州志卷十八

  祠祀志

  ○祠祀

  祠典之設為神乎為民也先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取其能禦災捍患而崇德報功之意歟但祈穀報賽詩有成歌州內民事為重可無酧乎若言神道設教則梵宮碧觀亦未可泯沒不傳作祠祀志
  社稷壇 【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
  八蜡廟 【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
  厲壇 【 舊在北門外久廢今在西關外望祭】
  城隍廟 【 在城西北隅順治十四年重建】
  旗纛廟 【 舊在教塲後廢今在關外望祭】
  關帝廟 【 在西門外廟甚古不知剏自何年】
  鄧將軍廟 【 在鐘樓東明弘治間為都指揮使鄧佐建】
  嘉惠祠 【 在城西明嘉靖間為巡按御史魯銑建】
  褒功祠 【 在城南三里莊明正德中為總兵韓斌建】
  太山娘娘行宮 【 在城西北隅城隍廟之右】
  火神廟 【 在城西北隅城隍廟之右】
  廣祐寺 【在西門外有白塔俗呼白塔寺天聰九年奉敕重修內有碑記謂此寺創於漢時唐尉遲恭重修蓋古剎也內有自來佛一尊相傳前代有一鄉民往廣寧貿易路遇一童子曰我欲往廣祐寺能負我往以銀布相酧其人諾之數百里不終朝面至抵寺則一金身佛像也數人輿之不動寺僧異之酧以銀布康熙二十一年四月聖駕幸寺賜袈裟寺周可二三里門對下山亦州之勝蹟也】
  西會寺 【 在西門外相傳亦唐時建】
  東會寺 【 在東門外】
  天王寺 【 在舊定遼左衞治西】
  地藏寺 【 在舊定遼後衞治西北】
  龍泉寺 【 在城南六十里千山上崇德五年撥僧人九名給衣糧】
  大安寺 【 在龍泉寺南八九里崇德元年撥僧十人給衣糧】
  棲雲寺 【 在城東三十里】
  向陽寺 【 在城西南十五里】
  祖越寺 【 在龍泉寺東】
  中會寺 【 在祖越寺南十里】
  香巖寺 【 在龍泉寺南有仙人臺】
  東嶽廟 【 在城東隅舊垂興寺後改】
  長春觀 【 在遼陽城東南】
  朝陽觀 【 在城東南十五里湯河】

  遼陽州志卷十八

  ●遼陽州志卷十九

  物產志

  ○物產

  禹貢誌方物乃九州之大畧耳然地寶所產無處無之況遼陽又鍾靈之區乎穀以養民菜實佐之木作器用藥以療疾山珍水錯貨財所殖皆以資民用也至花草亦地氣之秀麗足供文人吟詠可或闕歟作物產志

  穀之屬
  黍 稷 稻 粱 糜 粟 稗 黃豆 菉豆 豌豆 黑 豆 豇豆 小豆 大麥 小麥 蕎麥 芝麻 蘇子 扁 豆 高粱
  菜之屬
  葱 韭 蒜 茄 莧 芹 蕨 白菜 芥 蔓青 萵苣 波稜 茼蒿 胡荽 莙薘 蓼芽 木耳 龍芽 蘿蔔 胡蘿蔔 苦麻 山蘿蔔 黃花菜 芸苔 蘑菇 茴香 薄荷 葵 小蒜 萎蒿 明葉菜 野鷄尾
  瓜之屬
  王瓜 冬瓜 瓠子 葫蘆 西瓜 甛瓜 香瓜 菜瓜 苦瓜
  菓之屬
  榛 松 桃 李 杏 楸 梨 菱 芡 棗 栗 櫻桃 蓮子 杜李 軟棗 蔔萄 山核桃 山梨紅 山釘兒 棠 梨 石榴 白菓 【 出金州】 花紅 無花果 藕
  木之屬
  松 柏 榆 楸 櫟 椴 樺 槐 桑 柳 煖木 柞 白楊 苦栗 椿 直栗 檉 青楊
  花之屬
  芍藥 丁香 薔薇 金盞 金鳳 鶯粟 石竹 山丹 滴滴金 水紅花 粉團 牽牛花 捲丹 菊 蜀葵 牡丹 玉簪 小桃紅 珍珠花 石榴花 鷄冠花 蓮花 水仙花 夜落金錢
  草之屬
  萍 艾 蘋 藻 蘆 葦 荻 茅 蒲 萱 簷葍 箭草 莎 菖蒲 茜草 蒿 龍鬚
  藥之屬
  人參 五味 細辛 杏仁 芍藥 黃芩 柴胡 桔梗 防風 升麻 蒼朮 荊芥 枸杞子 澤瀉 苦參 獨活 蒼耳 紫蘇 牽牛 知母 三梭 瞿麥 草烏 藁本 遠志 黃柏 白蘝 狼毒 玄參 葶藶 百合 沙參 斑貓 地龍 金銀花 萹蓄 黃精 木通 半夏 麻黃 乾葛 蒲黃 木賊 地黃 秦艽 白附子 蛇床子 天 仙子 草龍膽 牛旁子 車前子 天南星 威靈仙 薏 苡仁 紫沙草 地骨皮 桑白皮 草决明 蓽蔴子 馬 兜鈴 白蘚皮 桑寄生 蕪荑 王不留行 茵陳 馬藺 茅根 紫草 前胡 艾葉 地榆 烏頭 大黃 藜蘆 赤斂 商陸 茯苓 瓜蔞 川芎 地椒 甘草 皂莢 朴硝 滑石 虎掌 熊胆 麝香 牛黃 虫?牡蠣 鼈甲 鹿茸 蝸牛 蛇退 天花粉 青木香 地膚子 百部根 京三稜 蒼稜香 五加皮 大麻子 香附子 光明子 透骨草 益母草 浮萍 苦瓜蒂 血見愁 黃葵花 定風草 旱連子 土檀香 石鍾乳 自然銅 秀金丁 海螵蛸 鹿角膠 柏子仁 山茄子花 胡蔴 鹿角霜 膃肭臍 虎骨
  禽之屬
  鵝 鷄 鴨 鴈 鳧 鴿 鶯 燕 烏 鵲 雀 鷗 鷺 鸛 鷂 鴉鵲 兔鶻 青莊?鳥 鴛鴦 翡翠 鶴 鳩 鸂浹?鳥 布穀 鶺鴒 銅嘴 啄木 麻雀 鸇 鶿老?鳥 野 鷄 練鵲 鷦鷯 白頭翁 鴟鴞 皂鵰 鴇 天鵝 鶩
  獸之屬
  馬 牛 驢 騾 猪 羊 貓 犬 虎 豹 豺 狼 熊 貛 獐 麅 鹿 兔 狐 貉 水獺 刺蝟 野猪 黃羊 野馬 野羊 海豹 鼠
  水族之屬
  鯽 鮕 鯉 鱅 鰱 鱘 魚?梭 鯮 鱔 鰻 鱭 鰍 鼈 蝦 蠏 銀魚 蚌 螺 魴 烏魚 重唇 黃骨 沙魚 蝮魚 白魚 蟶 海鯽 河豚 鰳魚 石首 邵陽 青魚 蛤蜊 海蟄 八稍 蠣黃 蜆子 海貓
  蟲之屬
  蛇 蛙 蟬 蠶 蜜蜂 蛾 蜾蠃 蟻 蚯蚓 蜻蜓 蝶 蟋蟀 螳螂 蛟 蛇師
  貨之屬
  鐵 白麻 蜜 黃蠟 綿花 紅花 靛

  遼陽州志卷十九

  ●遼陽州志卷二十

  古蹟志

  ○古蹟

  山川景物之勝學士大夫所以憑眺而資賦詠也況歷來建置遺名僅存荒堙故原昔之勝蹟尤稽古者之所必及乎作古蹟志
  古遼東郡 【 漢置魏晉因之唐破高麗改為遼州而郡廢按唐書太宗圍遼東城駐蹕首山則郡城即今州城之地】
  古襄平縣 【 漢置魏晉因之後入高麗而縣名遂廢相傳城西北隅明左右後三衞治即其地】
  古遼陽縣 【西漢置屬遼東郡東漢改屬元菟郡晉省入襄平遼以遼東故城為東京復設遼陽縣金元因之明廢屬衞其舊址無考大抵在今州界內地】
  古平州 【 按晉書後漢公孫度自稱平州牧魏克公孫淵遂置平州晉因之後魏廢仍稱遼東郡今州城東四十五里有土堡俗猶呼平州】
  古安平縣 【 按晉書有安平縣隸遼東郡後入高麗更置州郡遂廢今城東六十里有屯名安平】
  高麗城 【 高麗據遼東時建亦名遼東城相傳今州城東南隅明定遼中衞治俗稱高麗營是其故址也】
  古遼州 【 唐平高麗以其地為遼州與遼所建在廣寧者不同】
  古渤海城 【 唐時渤海大氏建在今州城東北隅遼改擴東京遂廢】
  遼東京 【按遼志遼神冊四年葺遼東故城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城高三丈有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東曰迎陽東南曰韶陽南曰龍原西南曰顯德西曰大順西北曰大遼北曰懷遠東北曰安遠天顯十三年改為東京遼陽府金因之置留守司末年兵亂皆廢】
  遼宮殿 【宮城在東北隅高三丈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宮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大內建二殿末年廢按其地即在今州城之東北】
  金宮殿 【按金志皇統四年立東京新宮寢殿曰保寧宴殿曰嘉惠前後正門曰天華乾貞十月建宗廟有孝寧宮七年建御容殿末年兵亂皆廢按其地在今州城之北】
  古鶴野縣 【 本漢居就縣地唐渤海置鷄山縣遼改鶴野以丁令威化鶴名也金因之元併入遼陽縣按明一統志在今州城西八十里】
  古衍州 【 遼置衍州安廣軍領宜豐一縣金併州入縣在今州城西南】
  古宜豐縣 【 遼置衍州附郭縣金改州為縣元省入遼陽按遼史近東梁河其地應在今州城西太子河之傍】
  古巖州 【本高麗白崖城唐太宗攻拔之以其地為巖州遼改巖州白崖軍隸瀋州金初改屬東京之石城縣興定三年以石城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元廢今按州城東五十七里石城山上古石壘猶存土人相傳為巖州是也】
  古石城縣 【 金初分巖州地為石城縣元廢今按其地在州城東石城山之下】
  古東安縣 【 金置元廢按金志巖州倚郭縣曰東安應在山上石城之內】
  古白巖縣 【 渤海置遼因之屬巖州金廢舊址無考】
  蝎臺 【 按明一統志在今城外東北隅金大定中修城役夫毀臺取土及半得石亟 【 亟:函】啟之中有塊石圓滑天成搖撼作聲破之二大蝎尾稍相鉤見風乃死今舊址無攷】
  景遷堂 【 按明一統志在今州城內元權遼陽府事洪革所建革有志於學慕慈母三遷之教故名今堂址無攷】
  華表仙莊 【 丁令威學道仙去事見仙釋城內舊有石柱道觀後為倉】
  釣魚臺 【 在城南三十里相傳渤海大氏遊觀之所】
  仙人臺 【 在千山香巖寺仙人對弈之所石枰遺蹟猶存】
  雪菴塔 【 元僧雪菴歿有舍利塔在千山香巖寺塔有石臼露出注水四時不竭】
  廢都司 【 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郡衞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中衞 【 明洪武十七年置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左衞 【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升為衞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右衞 【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升為衞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前衞 【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升為衞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後衞 【 明洪武四年置衞治於得利嬴城八年改城內今廢】
  廢東寧衞 【 明洪武十九年置轄六千戶所俱在城內今廢】
  廢行太僕寺 【 明洪武十三年建在都司治西南今廢】
  廢苑馬寺 【 明永樂五年建在都司治西今廢】
  廢自在州 【 永樂七年置開原城內後徙都司城內今廢】

  遼陽州志卷二十

  ●遼陽州志卷二十一

  名宦志

  ○名宦

  士人學古入官功在社稷澤及蒼生庶不負尊聞行知之志即分守分牧惠愛一方父老子弟亦樂從而俎豆之故崇祀之典所不廢也報先哲而風來茲厥有賴焉作名宦志

  周
  漢
  三國
  晉
  唐
  遼
  金
  元
  明

  周

  箕子
  紂諸父佯狂為奴紂亡周武王釋其囚封之於朝鮮至則教民禮義田蠶織作其俗化之夜戶不閉婦人貞信

  漢

  楊僕
  武帝時人為樓船將軍從齊浮渤海出遼東討衞滿孫右渠遂定其地
  荀彘
  與楊僕同時為左將軍功亦同之
  甘延壽
  字君況北地郡人少以良家子弟善騎射嘗拔 【 拔:超】 距將 【 將:衍文】 踰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以材力遷至遼東太守免官車騎超 【超:將】 軍許嘉薦為中諫大夫使西域都護騎都尉與副校尉陳湯誅郅支單于有功進封義成侯
  祭彤
  光武時任遼東太守為人質直厚重撫人以信曾以數千人破鮮卑萬餘騎後沒明帝方欲任用聞之大驚民為立祠四時奉祭
  范明友
  為度遼將軍將二萬騎出遼東擊敵斬首六千餘級獲三王首而還
  陳禪
  巴郡人為遼東太守居官說道義以化人後為車騎將軍遷司隸校尉
  龐參
  緱氏人初舉孝廉拜左校令樊準以為鷙鳥累百不如一鶚薦參為遼東太守遷度遼將軍有功復入為尚書僕射
  耿夔
  少負氣敢為授車騎將軍遷遼東太守累建功業
  公沙穆
  膠東人家貧少不好弄長習韓詩公羊春秋尤銳志河洛推步之術居建威山中獨宿時值暴風疾雷有呼穆於戶外者穆不應遂自牖而入狀容甚怪穆讀書自若終亦無他有
  李膺
  襄城人性簡約無所交接以同郡荀淑陳實為師友桓帝時為度遼將軍所至皆有功
  公孫瓚
  遼西令支人也少為小吏美姿貌大音聲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後舉孝廉除遼東屬國長史好乘白馬邊人相告語曰避白馬長史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
  种暠
  洛陽人遼東太守有政聲遷南郡太守入為尚書桓帝擢為度遼將軍後復入為司農
  段熲
  姑臧人國 【 國:少】 尚游俠舉孝廉遷遼東屬少 【 少:國】 都尉所至有功

  三國

  司馬懿
  魏景初間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魏遣懿征之累戰皆捷進圍襄平起土山射入城中淵窘急突圍而走懿追斬之遼東悉平

  晉

  張華
  范陽人都督幽州軍事撫納三韓諸國依山帶海四千餘里向未歸附者咸來朝獻
  慕容廆
  棘城人建武初遣使勸進元帝拜廆盈平州諸軍事安北將軍進封遼東郡公食邑萬戶

  唐

  李世勣
  太宗征高麗勣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拔蓋牟城進攻遼東克之
  薛仁貴
  龍門人少貧賤太宗征遼求猛將仁貴應募會郎將劉君昂被圍仁貴馳救斬敵將首繫馬鞍由是知名王師攻安市高麗率兵二十萬拒戰仁貴欲立奇功乃著白衣持戟呼突所向披靡帝嘗試其射一發洞貫五甲嘗破數十餘萬發三矢輒殺三人軍人唱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威振遼海詔率兵二萬鎮平壤拜安東都護
  蘇定方
  武邑人以中郎將出為熊津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兵入其郛王義慈及太子隆等北走定方登城建唐幟百濟平拜遼東大總管破高麗於浿江後贈大將軍

  遼

  蕭孝穆
  東京留守治遼陽為政寬簡撫納流徙民安之

  金

  李晏
  高平人為遼陽府推官累升翰林學士文章政事時稱獨步
  完顏阿里不孫
  明昌進士累官御史中丞參知遼東行省事為人寬厚敏於吏事能治劇要後為伯德胡土所害識者以為未盡其用云
  納坦謀嘉
  上京路人初為東京教授累官翰林待制以廉能稱仕至兵部侍郎同修國史
  楊雲翼
  天資穎異初學語輒畫地作字日誦數千言登進士累官上京東京等路按察使翰林承旨張行簡薦其才術召授提點司天台遷翰林侍講兼修國史
  移剌按答
  熙宗初除安州刺史累官東京留守參知政事完顏守道經畧北方攝咸平路屯軍都統騎射絕倫善相馬閱良馬於市雖羸瘦輒與善價他日視之果良
  高松
  年十九充軍有力善戰宗弼聞其名置之左右世宗即位克東京路渤海萬戶從征有功遷咸平少尹崇義軍節度使

  元

  王伯勝
  遼陽行省平章政事歷知懿州州僻陋民不知學伯勝乃增弟子員選師教之度閒田百頃募民耕種以廩餼之歲旱齋戒禱雨禱畢即應人謂之平章雨
  木華黎
  封忠武王經畧遼東人皆戴之
  廉希憲
  字善甫幼魁偉舉止異常官遼東中書省平章政事治蹟著聞卒封魏國公謚文正
  劉敏中
  字端甫章立人由中書椽擢兵部主事拜監察御史宣撫遼東嘗以法繩貴倖發廩賬災除東平路總管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生平進退不苟匡救實多心憂時事則淚濕枕席有中菴集二十五卷行世卒追封齊國公
  塔出
  蒙古札剌氏以勳臣子授昭勇大將軍改東京等路行中書右丞復授遼東道宣慰使有軍功為遼陽行省平章政事民嘗德之曰非宣慰公吾屬無遺矣
  賀惟一
  遼陽行省左丞甚 【 甚:相】 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所致相 【 相:甚】 多民不見擾
  王忱
  性明敏有才識授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駙馬伯忽里數馳獵蹂民田忱以法繩之憲吏耿熙言徵北京宣慰司逋負計可得鈔二十萬帝遣使覈實熙懼事露擅增制語有並打算大小一切諸衙門等事十二字追繫官吏至數百人忱驗周知其詐熙乃輸服
  答里麻
  高昌人累官刑部尚書元統初升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高麗使朝京過遼陽謁省官奉布其書用征東省印封之里麻詰曰印以署公牘何為奉私書乃擲還之遷陝西行台中丞致仕
  也速
  蒙古人倜儻有能聲拜中書平章政事淮南賊陷大事詔也速討之遂拔大寧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既而雷帖木兒不花程思忠等陷永平詔也速出師遂復欒州遷安賊竊入永平增土築城因河為塹堅守不下也速擒雷帖木兒不花送南京程思忠棄城遁去追至瑞州殺獲萬計詔還京師拜遼陽行省左丞相知樞密院事
  王結
  定興人性聰敏讀書數行俱下終身不忘憲副王仁見之曰公輔器也遷侍讀學士大定中轉遼陽行省參政歲大水穀價騰貴結請發粟萬石賬之
  尉遲德誠
  絳州人拜遼東道肅政廉訪使上疏言勞諸王以懷其心防出入以嚴宮禁及立諫官崇科舉置常平懲奢侈禁鈔法汰冗員等論皆中時宜
  唐仁祖
  畏兀人授翰林學士承旨遼陽饑奉旨往賑同事者欲如戶口大小給之仁祖不可曰昔籍小口今已長矣皆以大口給之民賴活者無數卒諡文貞
  洪俊奇
  福源第二子管領歸附高麗軍民總管高麗權臣林衍叛奇討平之歷遼陽尚書省右丞
  洪君祥
  福源第五子遼陽行省右丞請於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興文化修武備武宗即位徵為同知樞密院事歷遼陽行省平章政事

  明


  王翺
  鹽山人永樂乙未進士正統七年提督遼東軍務三軍無不用命經略屯堡簡閱行伍更老弱賬貧窮婚配鰥寡寬法律凡詢訟量情以布粟贖罪軍民便焉
  程信
  休寧人正統壬戌進士歷陞遼東左參政以倉官盜粮事能平反以憂去後又陞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造戰車剏義倉峙芻粟稽侵漁察奸細號令一新尋陞刑部侍郎南京兵部尚書致仕
  藤昭
  汝陽人氣岸魁偉文學該博成化初巡撫遼東經略要害申飭將卒完城郭繕甲兵加意學校推誠待物廣詢民瘼痛革奸貪以故還朝之日攀留遮道無不洒涕
  馬文升
  河南人景泰辛末進士授監察御史以諸諫戎務三陞遼東皆樹偉績
  周斯盛
  西寧人嘉靖癸丑進士丁巳巡按遼東是年夏霪雨數月禾盡湮沒所在城堡傾倒軍民饑甚亟開倉賑給不足復索之庫得贖金併可貸者萬餘兩分命官屬訪素有積貯者量其所蓄予之金俾出穀平糴米【米:與】 民猶不足上疏求賑言甚切至特差御史運米發帑金救恤軍民全活甚眾論者謂是時非斯盛竭心盡力曲處詳慮地方幾弗靖有安定之功焉
  強珍
  滄州人成化丙戌進士授監察御史巡按遼東精敏果毅敢於搏擊豪右邊境大安太監汪直監督遼東軍事黷貨殺人珍論劾之直反誣珍檻車詔獄許襄毅公進為御史疏其冤除籍戍鐵嶺直敗復珍官累遷南京通政
  王嵩
  汲縣人成化乙未進士成化間巡按遼東舉行朱文公冠婚喪祭禮痛革佛事遂至成俗云
  李善
  隴州人成化戊戌進士授行人拜監察御史按遼東時總兵官羅雄武備廢弛太監韋朗侵漁兵餉縱舍人奪人妻孥聞善至遂屏息論劾都督王錯孫貴罷去威鎮遼東豪右斂跡
  羅綺
  磁州人宣德庚戌進士授監察御史巡按遼東沈謀多識風紀振肅累升戶部侍郎
  劉大謨
  儀封人由進士歷監察御史巡按遼東嚴明端正剔蠹除奸時鎮守太監貪殘無厭大謨收其左右痛繩以法乃賂近侍詔奏他事逮詔獄遼士民奔走哭泣自遼陽抵山海遮道不絕謫隆德典史尋歷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所在政蹟著聞
  劉成德
  蒲州人正德辛未進士拜監察御史按遼東修舉廢墜奏開儒學歲貢置雅樂射禮塑兩廡賢像親書聖賢牌位重修學宮建察院其政蹟甚著一時
  張文明
  陽曲人正德辛未進士正德時巡按遼東政尚大體寬恤小民自鎮副等官以下皆疏其弊以劾之時有內宦恃權放縱文明繩其左右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曾銑
  江都人嘉靖己丑進士拜監察御史巡按遼東乙未春巡撫都御史呂經北巡至自開原如遼陽行政過激拂士卒心三月己丑據城叛時銑按部至復州聞變亟旋四月丙申入城開諭禍福以安輯之經歸叛卒門焉銑乃抶數人以徇啟門出是月丙申廣寧兵變又撫順軍縛備禦刼其家銑各出檄陽示撫安陰圖方畧七月甲子銑行射禮文武畢至忽出袖中姓名首亂者死脅從罔治分令官卒授以意逾時縛八人至明日撫順擒七人陰使人計殺廣寧賊首擒十二人不假兵革三城肅清遼人建祠祀之有記
  許進
  靈寶人丙辰進士授監察御史分巡遼東威名震懾中貴屏息尋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以一身係天下安危善類賴之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葉旺
  六安人洪武間以雄武衞指揮同馬雲鎮守遼東有軍功升後軍都督仍鎮遼東
  馬雲
  合肥人勇敢有謀授龍虎將軍都指揮使與葉旺由登萊渡海屯兵金州同心協力設方畧厲士卒遠近翕然後以軍功升中軍都督府都督仍鎮遼東
  劉江
  宿遷人姿貌豐偉知識過人永樂間官左都督鎮守遼東以金州海寇竊發調度追擊斬獲甚多海寇遂絕事聞褒美封廣寧伯給券世襲
  曹義
  儀真人少好學襲父燕山左衞指揮永樂間召從征居前鋒克著奇績尋平茶陵梅花洞蠻升中軍都督僉事鎮守遼東開擴邊疆累功進位左軍都督加封豐潤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券世襲
  巫凱
  句容人幼穎異七歲賦牡丹詩人咸異之十九代父百戶職累功陞遼東都指揮使宣德間陞左軍都督僉事展擴廣寧城奏設寧遠衞尋陞都督同知
  王祥
  固始人由燕山衞指揮使總神機營後陞都指揮僉事往廣寧開原操備修築寧遠蒲河等城掌遼東都司事恤下興學頗多善政
  周鶚
  懷遠人以功陞西安衞都指揮僉事後調定遼右衞馬雲葉旺聞其勇遂致之幕下凡有攻伐必委任之屢有勞績及卒賜祭於其家
  以上名宦止稽所聞尚恐缺略以俟博聞君子正之

  遼陽州志卷二十一

  ●遼陽州志卷二十二

  人物志

  ○人物

  語云人傑地靈然山川之秀蔚乎森森而稟秀鍾靈惟人耳況出其才智以經綸萬物謂非方域之所產歟作人物志

  漢
  魏
  晉
  南北朝
  隋
  唐
  遼
  金
  元
  明

  漢

  公孫度
  襄平人初為玄菟吏後舉有道累官遼東太守東伐高麗西擊烏桓南越海取東萊諸縣威行海外曹操表為永康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康耶藏印綬於武庫子康嗣魏封為襄平侯
  李敏
  襄平人初為河內太守去官還鄉里公孫度欲強起之敏乘舟浮海莫知所終子信戟孝義胤即其孫也

  魏

  公孫恭
  度之弟為遼東太守魏文帝拜為車騎將軍尋封為平郭侯

  晉

  李胤
  襄平人幼孤有識後以祖敏浮海不知所終設木主祀之以孝聞容貌質素頹然若不足者參鎮北軍事遷樂平侯相政尚清簡入為吏部郎銓綜廉平賜爵關內侯咸寧初拜侍中加特進俄遷尚書令家貧病無以藥帝聞賜錢十萬太康中薨謚曰□

  南北朝

  安同
  遼東人祖世高漢時以安息王侍子入洛歷魏至晉避亂遼東家焉魏道武徵兵於慕容垂同從征有功賜爵北新侯文 【 文:又】詔持節循察并定二州郡國肅然魏太武監國以同為左輔及即位進爵高陽公
  高謙之
  遼東人少事後母以孝聞精於文藝為河陰縣令有囊瓦礫詐市人馬者逸去謙之偽枷一囚於市宣言是詐馬者遣腹心察之有一人以無復後憂為幸遂執之悉獲其黨修涼書十卷行於世
  高恭之
  謙之弟少聰敏除洛陽令為政清謹剛斷正光中為御史糾相州刺史李世哲後世哲弟神軌為靈太后寵任收恭之於獄尋賜死士人哀之有文集行世贈雍州刺史

  隋

  李衍
  襄平人父弼為周太師衍少專武藝慷慨有志略仕隋以行軍總管討蠻叛進位柱國

  唐

  李澄
  襄平人蒲山公寬遠冑勇悍隸江淮都統李垣府又從永平節度李勉軍勉帥汴表澄滑州刺史興元中澄遣盧融間道奉表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詔納蠟丸授澄刑部尚書汴滑節度使澄未即宣乃先勒訓士馬李希烈疑以養子六百戍之賊攻寧陵養子輩乘機剽掠澄盡斬之封武威郡王貞元初遷檢校尚書左僕射義成軍節度使

  遼

  耶律突欲
  太祖長子東丹王居遼東好學博覽外寬內恕太祖問事天敬神孰先眾莫對欲答曰孔子萬世所尊太祖悅命立孔子廟太祖薨以位讓弟德光景宗追謚為文獻欽義讓皇帝其後子孫繫【繫:繁】 衍焉欲初市書萬卷藏於醫巫閭山望海堂通陰陽音律岐黃之術善畫人物譯陰符經皆入宋祕府
  高模翰
  渤海人有膂力善騎射好譚兵略初太祖平渤海模翰避地高麗高麗妻以女因罪亡歸後晉叛盟模翰為統軍副使下關南城邑數十與趙延壽同行忽有光自模翰目中出縈繞旗矛燄燄如流星模翰曰此天贊之祥也遂進兵殺護【護:獲】 甚眾後復屢勝詔加特進大 【 大:太】 師封開國公
  大公鼎
  遼陽人幼莊愿好學登咸雍中進士調瀋州觀察判官時遼東滛雨傷禾稼大發瀕河丁壯修隄防鼎曰潦漲甫寧大興工役非利國便民之道上書乞罷後為東鄉令省徭役務農桑建孔子廟民咸化之遷大理卿多所平反授南京副留守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因而倡亂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眾皆聽命安輯如故

  金

  張浩
  遼陽人博通經史尤長於詩以策謁太祖即命承應御前文字官至太師尚書令有言罷科舉者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字者乎浩對曰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朕為秦始皇事遂寢浩好賢樂善所著有華表山人集五子皆貴顯浩封南陽郡王
  高衎
  遼陽人敏而好學自少能作賦登進士調補漷陰丞世宗時為吏部尚書銓事修理選人便焉
  李獻可
  遼東人父石遼末狀元官至太師封金源郡王獻可大定間舉進士官至山東東西路提刑使贈特進道國公
  高楨
  遼陽人少好學雖甚暑未嘗解帶對妻拏如賓友以尚書左僕射判廣寧尹加太子太傅在鎮八年政令肅清吏畏民懷入為御史大夫以剛明自任官至太子太師
  李英
  遼陽人由進士調通遠令歷監察御史乃上書高琪曰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函蜀之劍閣也邇者撤居庸兵我勢孤矣琪奏其書即充宣差都提控居庸等關隘悉隸焉夜與壯丁李雄等四百人緣西山至佛巖寺招募軍民萬餘人召還遷翰林待制因獻十策頗施行之
  高竑
  渤海人以廕補官調貴德縣尉累遷安州刺史知河南府充安撫使同知大名府所至有政績後為河北西路按察轉運使
  高德基
  渤海人皇統二年進士為尚書省令史海陵為相剛愎自用德基每與詳辨及篡都燕京命德基攝行臺省都事遷刑部侍郎有犯死者宰相欲從未減德基不從及奏上曰刑部議是也因召諭之曰自朕即位以來與宰相爭是非者德基一人而已後改戶部尚書德基上疏乞免軍需房稅農稅鹽酒等課不報
  孟奎
  遼陽人大定間進士調黎陽主簿改中都警巡使時完顏守貞禮接士人門有十俊奎其一也累遷曹州刺史同知中都路轉運使值旱詔審錄冤獄多所平反大安初除博州防禦使凡屬縣事應赴州者不得泊於逆旅以防吏姦遷北京臨潢等路按察轉運使劾奏監軍完顏訛出虛造功狀人咸憚之
  大懷貞
  遼陽人皇統五年除閣門祗候累官彰國安武軍節度使縣尉獲盜得一旗詰之有叛狀株 【 株:誅】連萬人懷貞請株首亂者十八人餘俱釋嘗飯數僧一僧異常懷貞曰汝何許人對曰山西人復問曾為盜殺人否曰無有後三日詰盜果引此僧人服其明察改興中尹錦州富民蕭鶴壽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不能捕懷貞計取之寘之於法改彰德軍節度使
  裴滿亨
  遼海人大定間擢監察御史內侍梁道兒甚驕橫朝士側目滿亨劾奏後遷同知大名府事先是豪猾縱肆莫能制者亨宣明約束闔境肅然改武安軍節度使歲大雪民多凍餒捐俸賬恤又勸僚屬大姓同心濟之轉河東北路按察司卒贈嘉議大夫
  高德裔
  遼陽鶴野人才高學博弱冠登進士第官至西京轉運使
  高憲
  遼東人衎孫天資穎悟博學強記乙科登第為博州防禦判官

  元

  高宣
  遼陽人太宗時以元帥從睿宗攻大名宣進曰今來弔伐願勿嗜殺人從之及城破兵不血刃民心悅服又從破金兵三峯山降宣者二千餘人以宣為都總管賜金符令世其職
  高天錫
  宣子世宗潛邸甚見親幸授父官尋改燕京諸路總管按察司副使天錫與丞相言曰農桑衣食之本不務本則衣食不給教化不興丞相上聞遂命立司農司以天錫為中都北道巡行勸農使遷司農少卿兵部尚書
  劉世英
  遼東人時金元爭河朔民物空竭世英言於木華黎曰建國以民為本今殺掠殆盡異日孰給轉餉收恤存亡此其時也遂授以絳州節度使

  明

  顧能
  定遼前衞人性剛直與人寡合由進士授戶部主事有清操一生不受人一錢天順間通州收粮盡革諸弊淮安收錢一年錢抵九年遂升本部員外郎成化初天下清官四員能居都御史楊繼宗之次刻名於便殿金柱上
  胡深
  定遼後衞人早喪父賴伯鞠育登天順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剛正嫉邪不避權倖成化間陳弭災四事上嘉納之劾大學士商輅之失節大理卿程信之剛暴禮部尚書姚夔之黷貨疏再上為忌者所中謫湖廣黔陽縣丞後升廣西鬱林知州卒於官祀鄉賢祠
  孫磐
  定遼右衞人性剛方有氣節弘治丙辰進士初試政即上疏乞考察兩京科道官升吏部主事上罷各鎮中官監軍疏時逆瑾專政深嫉之遂免官尋起陞河南按察司僉事值流賊猖獗撫臣知磐嫻於兵略令給軍餉鎧仗以至保障留都遏賊東殄磐之籌畫居多
  張升
  定遼中衞人聰明有雋才先是遼人未入鄉舉升謁撫臣試命題立就辭氣滂沛撫臣大驚舉正統丁卯鄉薦任本學訓導後以誣謫當道重其學術薦萬全都司儒學訓導學宮舊有井不甘升疏之洌甚王【王:士】 人呼曰張先生井所著有裔菴稿行於世沒則崇祀鄉賢
  徐景嵩
  定遼中衞人正德間進士尹咸寧陞戶科給事中居諫垣不避權貴歷河間知府山西按察副使剛方寡合不為俗容人咸惜之
  耿賢
  定遼前衞人由指揮陞都指揮僉事掌都司印備禦金復鐵嶺尋守備寧遠隨轉右參將分守開原善撫士卒不妄交際致仕歸所屬憫其清苦各出己意餽金不貲賢悉分之軍士後卒葬城東杏林山與其師顧能墓相近時人作詩弔之併及其師以為師弟雙清云

  以上人物據舊聞所及志之或多闕略以俟博聞君子

  遼陽州志卷二十二

  ●遼陽州志卷二十三

  孝義志

  ○孝義

  夫士先行而後文則行固重於文矣況孝義又為百行之先乎往往虛名文雅而貽愧家庭者鄉黨鄙之然則孝義可不舉以風世歟作孝義志

  晉
  南北朝
  金
  元
  明

  晉

  李信
  【襄平人父敏河內太守去官還鄉里公孫度欲用之敏乘輕舟浮海莫知所終信浮海出塞追求積年無所見欲行喪禮制服則疑父尚存情若居喪而不聘娶州里以不孝莫數【數:大】 無後勸使娶妻既生子胤遂絕房室如居喪禮不堪其憂大 【 大:數】 年而卒】

  南北朝

  晁清
  【 遼東人祖暉魏濟州刺史穎川公清襲爵例降為伯為梁城戍將梁師攻圍粮盡城陷清仗節不屈為賊所殺宣武褒贈樂陵太守諡曰忠】

  金

  高守約
  【遼陽人由進士累官觀州刺史元兵徇地河朔郭邦獻已順從至城下呼守約曰當計全家室約弗顧至再三守約厲聲曰吾不汝識也城破被執不屈死詔贈崇義軍節度使】

  元

  郭全
  【遼陽人幼喪母哀戚如成人及壯父卒居廬三載事繼母唐古氏盡孝唐古氏生四子皆幼全躬耕以奉養四子繼長各求分析全不能止凡田廬器物皆取其澆敝者唐古氏卒全六十餘哀痛毀瘠廬墓三年詔旌其閭】

  明

  劉鼎
  【遼陽人成化中任鴻臚寺序班幼喪生母嫡母姚氏撫之姚歿鼎在京邸聞訃奔喪至則母已葬矣乃即墳所悲哀結廬負土築墳守臣上其事旌表其門】
  劉定
  【 遼陽人父玉任正千戶以疾卒定廬於墓側朝夕悲哀負土為墳所司上其事旌表之】
  李光祖
  【 遼陽人父敏以學行稱正德間敏以疾卒光祖三日不食哀毀踰節比葬廬墓三年鄉里稱之】

  以上孝義舊志草本無據亦僅稽所聞以待折衷云

  遼陽州志卷二十三

  ●遼陽州志卷二十四

  列女志

  ○列女

  天地間陰陽之氣惟得其正者可與日星同燦豈獨在男子哉即閨閫節烈冰操松筠凜乎剛 【 剛:綱】常名教彤管流芳焉茲得於父老傳聞與稗編記述者可泯沒歟作列女志

  元
  明

  元

  王氏
  【 遼陽人李君進妻君進卒將發引親隣咸會氏謂眾曰夫婦同穴義也因撫棺慟哭嘔血升餘而死眾殮之與夫連柩而葬送者數百人無不灑淚】
  白氏
  【遼陽行省丞文宗信妾宗信病篤白氏昏旦潛禱於神至忘寢食宗信語之曰汝年方二十我死汝將奈何氏應曰妾不獨生宗信死迨殮氏盡出箱篋分給親戚沐浴告別主母自縊而死親戚義之與夫同葬】

  明

  高門五節婦
  【劉氏光州固始人夫高希鳳江寧人戍遼東為亂軍所掠拒而不服軍怒斷其腕而劉為所奪罵不絕口遂被殺希鳳有弟藥師奴妻李氏早寡因亂攜子姪避難始終保全後歸江寧守夫墓誓不再適希鳳季弟伯顏卜花為仇家所殺妻郭氏即自縊於馬櫪希鳳從子墖失丁為父讐訟陷而死妻金氏與姑邢氏俱自縊一門五節事聞旌表迄今人豔稱之】
  張氏
  【遼陽指揮同知耿秩妻秩以戰死氏年十九仰天號痛即欲自盡姑與母防之嚴乃勸曰汝不二志節也何忍捨父母與姑乎氏遵命守節四十年清白無玷所司上其事旌之】
  許氏
  【 軍餘錢海妻夫故守節清白所司上其事旌表其門】
  金氏
  【遼陽人高原昌妻昌素疾娶未逾月病篤母慰氏曰善視湯藥莫辭勞苦汝年少無出自有名門擇配氏泣曰夫死不嫁禮也何出此言原昌卒氏哭累日自縊死所司上其事旌表其門】
  張氏
  【 遼陽人邵倫妻倫故氏年二十一哀號不絕寢食俱忘遂自縊而死與夫同葬人爭稱之】
  劉氏
  【 遼陽人董欽妻夫故氏撫屍痛哭家人知有同死之志防之嚴 【 巖:嚴】 劉紿曰死者已死我當守節防少懈遂自縊】
  呂氏
  【 遼陽人夫韓迪家貧為大姓傭工氏內助克善孝奉舅姑迪有疾將死氏知不起遂先夫自縊與同葬焉】
  甯氏
  【 遼陽人武生馬汝隣妻夫故氏抱屍痛哭三日不食自縊而死焉】

  遼陽州志卷二十四

  ●遼陽州志卷二十五

  隱逸志

  ○隱逸

  自古盛世熙時必有山林高蹈之士或漁或釣各行其志耳況老成典型雖藪澤之中亦足以備顧問其可略歟茲遼陽有所傳者不敢泯焉作隱逸志

  晉
  金

  晉

  公孫永
  【字子陽襄平人幼而好學隱於平郭不娶非身墾殖不食年九十餘操尚如一幕容暐徵之不拜歲餘詐狂暐送歸平郭苻堅亦以禮徵之因其年老道遠遣使致問未至而卒堅深悼之諡曰祟虛先生】

  金

  高仲振
  【 遼陽人博極羣書尤深於易及皇極經世諸書隱居嵩山足不涉城市山野小人亦知敬之嘗終日燕坐所談皆世外事有叩之者輒不復語】

  遼陽州志卷二十五

  ●遼陽州志卷二十六

  流寓志

  ○流寓

  學士大夫周流四方斯亦不得已之思也然肥遯與避地又異事同心千百載下尚能遐想遺風景慕不置云其敢沒歟作流寓志

  + 漢
  + 三國
  + 晉
  + 元
  + 明

  漢

  王烈
  【字彥方平原人通識達道秉義不回以陳太丘為師與邴原為友潁川荀慈明見之遂相友善英名著於海內舉孝廉三府並辟皆不就會董卓亂避地遼海躬秉農器布衣疏食不改其樂遼人化之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市不二價丞相曹操累徵不起年七十八而終】
  邴原
  【字根矩北海朱虛人少與管寧俱以高尚稱黃巾起原將家屬浮海居鬱州山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不受移住遼東後欲歸鄉里至十三山聞亂未已復返遼東】
  逄萌
  【字子慶北海都昌人西漢末挂冠東都門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萌素明陰陽知王莽將敗首戴瓦盎哭於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潛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勞山養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管寧
  【字幼安北海朱虛人身長八尺美鬚眉少與華歆為友嘗共鋤菜見地有金寧揮鋤不顧歆捉而擲之人以是知其優劣聞公孫度令行海外遂與邴原王烈避地遼東度虛館以待既見與度語惟談經典不及世事避難者來就之旬日成邑講詩書陳俎豆飭禮讓非學者不見民化其德時所居少井男女爭汲寧乃鬻器分置井傍以待之鄉人交相誡不復爭有牛暴寧田寧置牛於涼處食之牛主大慚由是禮讓行於海表後將家屬浮海還里年八十四而卒】
  國淵
  【字子尼樂安人師事鄭康成康成稱為美才後與邴原管寧等避亂遼東淵篤學好古講學山中士人多推崇之既還魏王曹操辟為司空累遷太僕】

  三國

  太史慈
  【字子羡黃縣人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少好學為仇家所嫉避之遼東孔融聞其名因數餽問其母及融為黃巾所圍慈說劉備求援兵以解圍孫策東渡以慈為建昌都尉】

  晉

  高瞻
  【 字子前渤海蓚人有俊才光熙中調補尚書郎永嘉之亂率數千家北居遼東】

  元

  月合乃
  【 其先本雍古部徒臨洮遷遼東居靜州之天山】

  明

  王儼
  【 湖廣人由進士歷升侍郎廉靜謹恪正德間忤劉瑾謫戍遼東僑居遼陽大王寺後恩宥還家】

  遼陽州志卷二十六

  ●遼陽州志卷二十七

  仙釋志

  ○仙釋

  遵夫子之教者概不道仙釋此語常不語怪之意也但丹經梵語久徧宇內而稗乘所傳尤嘖嘖耳目是仙釋之未可竟略也況遼州舊有傳聞乎作仙釋志

  仙

  前代
  丁令威
  【時代無考學道於太平府靈波山後化鶴來集於遼陽華表柱歌曰有烏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迄今人知有丁仙云】

  釋

  元
  雪菴
  【 居千山香巖寺生有異質歿有舍利人敬禮之】
  明
  行榮
  【 經史子集無不究覽尤深詩律編註大藏釋音寶鏡凡十卷廣搜遠引咸有根據辛勤三十年而始成】

  遼陽州志卷二十七

  ●遼陽州志卷二十八

  藝文志

  ○藝文

  天地精華之氣萃於穎敏之姿即集之為藝發之為文然止就學士大夫言之也若夫帝王之制作尤為得精華之大且備者乎我朝綸綍所播燦然蔚然典謨誓誥庶媲美焉即他登高遇物之詠賦亦文人詞藻之卓越者敢或畧歟作藝文志

  + 皇清御製
  + 歷代御製
  + 疏
  + 記
  + 詩

  皇清御製

  詔

  今上登極詔 【 順治十八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惟我國家受天眷命祖功宗德肇造丕基我皇考大行皇帝盛德至仁英資大度纘承曆數統一寰區恩澤洽於多方政教臻於上理方期邦國永底雍熙不幸奄棄臣民遽升龍馭顧以大寶屬於藐躬朕煢煢在疚本不忍聞而諸王貝勒大臣文武官員人等僉謂神器既已攸歸天位不宜久曠堅請再三朕是以俯徇輿志勉抑哀衷於是月初九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仰惟上天眷祐之篤祖宗付託之隆涼德沖齡膺茲重寄敬圖覲光揚烈用紹無疆之休其以明年為康熙元年與天下更始式衍舊恩聿弘新化所有合行事宜開列於後

  今上親政詔 【 康熙六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沖齡嗣登大寶輔政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謹遵皇考世祖章皇帝遺詔輔理政務殫心効力七年於茲今屢次奏請朕承太皇太后之命躬理萬幾深惟天地祖宗付託甚重海內臣庶望治方殷朕以涼德夙夜祗懼天下至大政務至繁非朕躬所能獨理宣力分猷仍惟輔政臣諸王貝勒內外文武大小各官是賴務各殫忠盡職潔己愛民任怨任勞不得辭避天下利弊必以上聞朝廷德意期於下究庶政舉民安早臻平治凡我軍民宜仰體朕心務本興行樂業安生以迓休寧之慶合行恩赦事宜條列於後

  冊立皇太子詔 【 康熙十四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託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於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繫四海之心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開列於後

  冊立皇太子上徽號詔 【 康熙十五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維帝王綏理萬方首崇孝治遵親之典因事加隆至建立元儲懋敦國本尤必推原懿德上晉徽稱此歷代不易之盛軌也欽惟我聖母祖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佐皇祖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啟皇考世祖章皇帝恢弘大業聖母仁憲恪順誠惠皇太后母儀茂著克嗣徽音朕奉事慈闈並承訓育紹基圖治宵旰靡寧茲者祇遵懿命冊立皇太子禮成仰惟垂裕之仁式舉顯揚之典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於康熙十五年正月十一日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恭奉冊寶加上聖祖母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聖母仁憲恪順誠惠皇太后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慶禮告成恩綸宜霈所有應行事宜開列於後

  平定雲南詔 【 康熙二十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纘承丕緒統御寰區仰惟天地眷佑之庥祖宗付託之重聖祖母太皇太后慈訓之殷蚤夜孜孜勤求化理期於兵革寢息海寓乂安不意逆賊吳三桂負國深恩倡為變亂陰結奸黨固惡相援抗違詔令竊據疆土滇黔閩浙楚蜀關隴兩粵豫章之間所在驛騷肆騁痡毒三桂僣稱偽號逆焰彌滋負罪尤甚朕躬行天討分命六師勦撫並施德威互濟或繫頸於闕下或駢戮於師中擒捕誅鋤以次收服乃三桂既膺神殛逆孫世璠猶復鴟張踞六詔之一隅延殘喘以拒命朕惟賊患一日不除則民生一日不靖策勵將士屢趣師期於是虎旅協心進逼城下賊眾計窮勢蹙通款軍門約日獻城兇渠授首師克之日市肆不擾邊境晏如捷書既至上慰郊廟社稷之靈下抒中外臣民之憤神人胥悅遐邇騰歡念自變亂以來軍民荼苦如在水火披堅執銳卒歲靡寧行齎居送千里相望被兵之地既罹於鋒刃供億之眾復困於征輸朕憫恤民艱不忍輒加額賦間施權宜之令用濟征繕之需意在除殘是非獲已而身處宮寢之內廑懷閭閻之依中夜屢興旰食不暇惄焉思治八載於茲今羣逆削平疆圉底定悉剪歷年之蟊賊永消異日之隱憂用是蕩滌煩苛維新庶政大沛寬和之澤冀臻熙皡之風所有事宜開列於後

  平雲南上徽號詔 【 康熙二十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帝王纘承鴻緒首重尊親顯號薦加彝章具在矧式遏禍亂耆定厥功實稟誨育之恩應極尊崇之典比者逆賊吳三桂反叛煽動多方朕夙夜靡寧肆張天討仰承聖祖母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聖母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懿訓次第剪滅克奏蕩平上慰宗廟之靈下拯生民之厄非藉慈庇曷克臻茲用晉休稱載揚盛德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恭奉冊寶加上聖祖母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聖母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禮既備於兩宮澤宜敷於四海所有應行事宜開列於後

  歷代御製

  詔

  金

  太祖諭東京諸路詔

  頃因兵事未息諸路關津絕其往來今天下一家若仍棄之非所以便民也自今顯咸東京等路往來從其便其間被略及鬻身者並許自贖為良仍令馳驛布告

  疏

  明

  御史曾銑戡定三城疏

  頃者廣寧遼陽二城軍士變亂其根因情狀前疏已言其略矣臣參議遼陽軍變事因有激心實無他又該兵部覆題地方事情止遣大臣查戡凡諸進言興兵征勦之策一切不用是於民心惶懼之秋為平定安戢之道誠宜如此不然則沮脅從者自新之路矣況兵凶戰危未可輕試觀諸往者大同之禍起於制帥之喜事成於用兵之寡謀遂致智勇俱廢卒無成功得失昭然監戒不遠奈何逆軍無忌自棄生成一聞大臣將來互相鼓扇既約閉二鎮之城以要赦又欲援大同之例以需賞假洗城之說為聚眾之謀布妖言以惑人心攀重囚以為謀主是數逆軍者其始也因激而倡亂雖無素謀其既也負罪而逞兇漸成不軌臣竊思之一成而不可假者國之法也難制而易於縱者人之情也苟上有假借之法則下多放縱之情往者陝西之軍變未幾而復有大同之變說者曰大同之變所以處陝西之變者啟之也大同殺參將殺巡撫未幾而又有殺總兵之變說者曰李瑾之變所以處張文錦之變者啟之也蓋惠竭矣而威或不伸威行矣而法或未盡蠢茲小醜習於耳目所以撫臣一旦乖方而軍士之騷動肆起凡以法不足以懾服而人情日流於驕悍故也今者仰賴處置得宜開諭明切故首惡就擒邊境之危殆者已安人心之動搖者咸定此誠諸鎮觀望之候也臣愚以為祖宗立法所以讋服姦兇今諸鎮之軍不數年而亂者屢起此豈法之不善哉抑亦議法者之未盡爾夫明罰敕法者先王之道也小懲大誡者小人之福也伏望皇上燭後慮遠拔本塞源重春秋無將之義嚴臣子大亂之防乞將臣言議行惟據兇逆之原情以盡律例之長法至於應參職官悉從重究則威行於恩外威震而恩益深仁盡於義中義明而仁益篤動切事幾之會潛消姦宄之萌地方永保無虞矣

  御史周斯盛發帑救荒疏

  臣照得遼東地方三面距邊一面瀕海商賈舟楫未通往歲秋成粒米豐稔既無外省之移足充本鎮之用故地方號為富庶而人家不事儲蓄間有一二災傷尚可自活自嘉靖三十六年大水以後一望成湖子粒未獲遠近居民家家缺食鬻妻棄子流離載道入冬以來日甚一日斗米值銀五錢且數日市無販糴民愈窘迫始則掘食土麵繼而遂至相食壯者肆行刼掠無所顧忌法禁不能止積莩狼藉不忍見聞臣叨巡茲土寢食靡遑盡括公貯平糴穀粟煮粥施賑但邊方庫藏素無蓄積所濟不足以當百分之一今東作之時阡陌蕭然既鮮牛力又乏子種生全之望已屬無期況屯糧力役之征幫軍買馬之費追併嚴急竟使枵復待斃情甚可憐本鎮兵馬素稱可用近因粮賞久欠調征頻煩已有積弱之漸加以歲之饑饉供應不敷死亡逃竄無日無之計一營不及原額之半而馬更少沿邊戍守十存一二使之奔走服役亦不能前而況資之以為戰守哉昨該臣等題請加添月糧折色荷蒙皇上俯賜允給全遼軍民不勝感戴但飢餒至極給發未多一軍所領不足以為旬日之資嗷嗷之眾日見倉皇號令為之不行夫軍所恃以為生者應得之糧賞戶丁之供幫耳今上不能仰給於公下無所資助於戶相繼逃亡勢所必至屯妨耕種之期路有刼奪之梗緩急之際誰復為用況此地寒不生麥夏初始種秋半始獲若穀則更晚矣計其餬口之日尚遠若非破格拯救恐未能有濟也且天下之事圖之於未形則力易而費省救之於已著則費滋而力難以是孤絕無援之地釋今不為之處使飢餒填乎溝壑逃亡盡乎什伍乃從而招募為費何如收之於既渙扶之於既頹為力何如矧外患熾於憑陵內禍起於急迫尤有不可言者則將何以處之臣極知帑藏空虛委難處辦但前項重情勢在燃眉誠有不能已者伏望皇上軫念全遼為畿甸左翊關係甚重邊方赤子困苦已極時日難待敕下該部從長計議速發帑銀五六萬兩星夜差官解運前來聽臣等酌量分發賑濟以救倒懸之急仍將軍士歷過糧賞查數給發庶幾生全有望戰守可資人心恃以相安重鎮賴以永固矣敍【敍:應頂格獨占一行】

  御史程啟充定三城敘

  功名之際人之所開也殘慢之習政之所激也遲速之宜幾之所投也是以君子致覽焉石塘曾子舉進士拜縣令擢御史來按遼東當是時呂九州為巡撫乙未春御史南巡都御史北巡會於海州相得甚歡也已乃御史行而南都御史行而北北抵開原而返遼陽又兩日而難作時御史尚在熊岳報至趨歸馳檄往諭門啟檄入張檄眾號檄下仆旗息鼓坐甲解囊鞬釋官吏縛奉呂中丞入居都司眾驚曰御史至矣登陴走集日四五起遠近風靡列城響應御史兼程至官屬父老走逆入院諸叛卒呶呶待命軍民啼泣陳說御史慰勞父老問所便宜更張之人人自喜曰御史愛我也往唁呂中丞移之行臺上言曰臣待罪邊圉邊人弗靖敢干制使罪惟在臣愚民不足誅惟聖明矜宥詔勿問諸台諫請用師遣工部侍郎林公來按是月丙辰廣寧再變其夜撫順刼辱主帥御史復上狀朝野洶洶司馬憂益劇御史日事拊循渙其羣佯莫與較物色大憝稽其所往來謀稍解七月甲子晨集將校官屬下令曰三城干紀罔治脅從首亂者死其捕之國憲毋登叛人左右相顧喬?元舌御史出袖中姓名分配校卒即走西城指授未移晷面縛八人明日撫順擒七人來獻又明日計殺陳羊兒陳羊兒者倡亂廣寧者也驍悍難敵故先事收之丁卯再擒十有二人後先遲速悉仰成算地方底綏反側震悚御史復上言曰遼東三變臣不佞見大同失畫屠戮慘毒臣欲以計滅賊故請勿問臣憤恨不敢忘已討擒元惡二十七人殺一人取其首賴陛下神靈軍民帖服惟臣死罪死罪天子覽之喜詔司寇議辟詔冢宰陟御史大僚詔司馬論功賞詔使者還別遣御史勘奏敕至遼人呼曰微公吾為大同矣我東人曷以報公諸父老請建生祠御史不許請肖像俎豆之又不可請為文紀實御史又謝乃守台下不去御史曰父老且休予方辭功請罪未遑也諸父老乃以李張二生來蒲河謁予以狀啟充受狀太息曰嗟乎事幾之不可失也邊兵搆患始寧夏而甘肅而大同當其時非無撫按也特以處置失宜玩兵激寇損師累月費數十萬殺傷數萬俾朝廷旰食可慨也唯遼變起三城五路震撼先是御史請勿問悉解關鑰予心竊疑之比寓書於予曰茲舉終當別圖先生幸教我也予固謝未省也及其赫然决策不假兵革羣兇就繫弭兵裕民萬全無害雖古管葛豈其過之孔子不云乎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乃知諸鎮之變惟無人焉當患而謀以致喪師靡【靡:糜】 財禍亂薦作絜此相度弘濟孰多父老俎豆之朝廷爵賞之不亦宜乎

  記

  明

  御史程啟充遊千山記

  千山在遼陽城南六十里秀峰疊嶂綿亘數百里東引甌脫南抱遼陽山?截嶫蓊鬱時有佳氣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志徐劉二子遊焉出南門過八里莊石門釣魚臺臺蓋屯戍舊址也東北有溫泉瑩潔可鑑南折入山數里抵祖越寺路頗峻稍憩於寺之禪堂乃登萬佛閣閣在山半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凭欄四望天風泠然因宿於寺時戊子日也循東山望螺峯附太極石入岩澗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俯看萬佛閣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覽自一覽亭迤西而北入龍泉寺晡時往香巖亂溪而東岩壑窈窕僧房半出雲間扶杖登之明晨己丑寺僧設齋乃行憩大樹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遺世之想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東而北自龍泉至此約二十餘里陡絕污陷懸崖怪石後先相倚撫孤峯瞰深壑奇花異卉錯雜如繡行復數里隍堂中開諸山羅列高爽清曠視三寺為最西峯空洞依天徐子題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翌日庚寅晴霽登中峯顧瞻京國遠眺荒徼山海混茫無際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又數息至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泉甚甘冽又數息抵仙人台峭壁斷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環奕焉自仙人台尋中會寺入溪穿石荊棘塞路不可杖徑僅容雙趾以疋布縛胸使人從後挽之扶籐側足盤跚而步危甚劉子先之徐子與余相去數武摘山花以詩贈余余亦倚聲和之趺坐石上一老進麥餅直飢食之厭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幾二十里困憊坐僧房久之起視山岡兩浮屠相向爭聳乃自中會返祖越從者病取道石橋宿南村農家回望諸峯如在天上矣茲山之勝弘潤秀麗磅礴盤結不可殫述使在中州當與五岳等僻在東隅高人遊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顯予之劣陋弗克傳其勝姑撮其大概如此

  浮梁盧瓊石塘曾公生祠記

  君子之道有三正志定略仁及眾也書曰艱大考翼不可征定亂難也而況倉卒之變乎維忠以正志耳又曰倚乃身迂乃心安民難也而況遠邇一致乎維智以定畧耳又曰式敷民德永肩一心民懷難也而況久思乎維仁以及眾耳三者有一焉皆足以樹勳建名而況兼之乎此遼之人所以生祀曾公也公代巡茲土遼陽戍卒以撫臣革之貞厲窮兇者蝟集為亂登陴閉門渙無統紀公時自南衞聞變單騎入城諭之禍福眾心以定蓋示包荒用憑河緩窮追之噬散吠聲之黨焉耳乃上疏曰羣兇干紀保無他志願寬斧鉞以開其悔制曰可既而廣寧撫順相繼以逞公密布而陰偵之無測識者三城首惡同日而俘蓋釋壯頄受濡慍將欲刑故宥過始終無咎焉耳復上疏曰倡為亂畧止此數夫願宥其餘以安反側制曰可夫以數百里之亂起於一旦聲色不動而東顧之憂以舒非忠以正志乎先是羽檄旁午朝議咸咈或謂此而不討恐釀藩鎮之亂公曰否非淮西澤潞比也或謂遣使招安且覘競絿公曰否非淳化西州比也以是鋒鏑之禍息而疆境賴以全活者不啻千萬計供億之費省而公私賴以不困者亦不啻千萬計以東人震驚仰望之私談笑而揮之使背帖於席非智以定畧乎寧遠遼之咽喉東西絡繹晝夜不息苟【脫舉字】錯一失受禍比他衞尤劇征討則有毀體裂肢逃山逾海之患遣使則有負曳鞭撻鬻產市嬰之憂今耕而食者曰公食之也織而衣者曰公衣之也父指其子祖指其孫曰公活之也非仁以及眾乎其師生父老相率而籲於守備陸繼宗備禦袁東暘鳩木礱石立祠於學宮之西偏貌公之像而徵文於瓊或問曰生祠古與曰古也禮也義也公憫無辜之民橫罹斮斫不計生死禍福以身任之力請於朝而得免議民受公之恩非直欲旦暮見公之容而又欲使其子若孫皆知所自禮以義起古之道也晉文潞公澤及天下洛人生祀於資聖院張文定弭盜一方蜀人圖像於益遼之禍起於倉卒深淺成敗不可測而文定自外入又得伸縮自由公視之大難也而公才望日隆安知不為潞公乎公諱銑揚州人石塘其號也

  詩

  唐

  太宗遼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光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郤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覩妖氛滅

  明

  盧瓊曾公祠

  維帝御極柔遠能邇一夫不獲痌瘝是似蠢茲遼人不戢自焚公憫冥頑任禍於身敷奏祈宥脅從罔究帝曰俞哉銑拜稽首渠魁以殲眾蹙以祐保茲東土如翼如覆帝曰都哉陟茲功懋銑拜稽首天子萬壽農不易業市不易肆以生以育維公之賜維岡有栢維麓有砥繩之鑿之維公之祠公惟信宿留公之似我其夙夜岡【岡:罔】 不敬止匪我思之子子孫孫匪民私之既浹且淪匪公之惠惟帝之仁遼其奠安於萬斯春

  御史程啟充由祖越過龍泉

  一徑何盤曲東西亦委蛇危巖嵌蘭若疲馬安能馳豈不憚峻險薄言恣探奇清泉濯長纓聊與性命期雅有杯中物可以樂我私

  修撰龔用卿遊中會寺 【 二首】

  寺遠山僧少叢林草徑深懸崖盤石磴古殿度雲岑枝密迴流合巖幽向日陰欲將金印解瀟洒定禪心
  蛇山盤古折綫路繞千尋萬里風雲壯諸天歲月深花香浮塔院霞影落丘岑杳杳鐘聲動遙峰擁碧林

  少卿徐文華遊祖越寺

  雲煙迴合水潺湲路轉陂陀百折還上界鐘聲霄漢杳前山塔影夕陽間松濤漲壑千巖響花雨浮空滿地斑坐久虛堂疑誤入恍然身世出人寰

  遼陽州志卷二十八

  ●志後跋

  夫志即史也在朝廷為史在郡州縣為志雖體裁不同所以昭往跡垂來茲無不同也志以垂後自宜乘時而志之則事不至於遺文不至於闕其山川土地之宜城郭險易之制物力民生之豐耗官帥人物之良否士氣民風之淳漓展志可知以施補救誠有司者之責也遼陽昔為三韓總會之區豈可無志但文獻無存疑難莫稽鑣承乏此地愧無史材矧甫任伊始有應為而尚未能為者如城池傾頹學宮茂草官舍倒壞遼民稀少田土荒蕪新募之殊情風化之難一此其大者至一切當行之事務又難指數是何能分念於志乎雖然亦未敢忘也每與州之紳士議之而州之紳士又多關西招徠者雖其中固多博雅然皆聽聞總非實據然終不敢忘也會京兆高大憲臺加意文獻雅重志紀面諭修輯用促厥成鑣即欲勉慮窺測究不敢輕下一筆幸值奉天府經廳施君博學弘才告休未回來遼相商慨然搦管考古證今旁搜博採訛者正之新者續之記述誠詳去取誠當甫月而纂修成帙森然大備燦如指掌庶覽者知殘羸之由必務所以休養滋息勞來安全之然後流亡日集生聚日眾野無曠土百堵皆作儀禮日興人才蔚起諸未能為者可次第為之矣鑣間有所見附於簡未【未:末】 詳略失當論議未協是有望於後之君子嗣而正之康熙貳拾年蓮峯氏楊鑣再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锦州府志
畿輔通志卷六十七
全遼志5
[转载]遼東志4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池北偶谈-池北偶談卷二十二
康熙辽阳州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