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遼東志4

遼東志4

【明】任洛等纂修

 

  ●遼東志卷八

 

  雜志

 

  三遼長編

  祥異

 

  ○三遼長編 【 著歷代割據分裂統一之跡因以見勒兵略遠得失之大概也】

 

  燕北有東胡山戎燕築長城自遼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以距胡當是時冠帶之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秦滅六國始皇帝使蒙恬將三十萬之眾北擊胡收河南地以陰山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沿邊塹山堙谷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

  漢初大啟九國分雁門迤東以燕代臨海為遼陽置遼東二十九縣燕人衞滿嘗略屬真番朝鮮置吏築障塞秦漢時屬遼東外徼孝惠高后時遼東太守約滿為外臣保塞外傳至其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二年天子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右渠發兵距險左將軍卒多率遼東兵先縱敗散多還走坐法斬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敗散走將軍楊僕失其眾遁山中十餘日稍收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天子遣兩將未有利乃使衞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服降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人眾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月未能下左將軍素恃中幸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樓船將齊卒入海固己多敗亡其先與右渠戰困辱亡卒卒皆恐將心慙其圍右渠常持和節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未決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間欲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左將軍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天子曰將率不能前及使衞山諭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顓決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今兩將圍城又乖異以故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左將軍曰朝鮮嘗下久矣不下者有狀言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遂亦以為然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令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并其軍以報天子誅遂左將軍已并兩軍既急擊朝鮮相路人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衷皇加禈谴駡酞氉髮④姴鹨婕笨植荒芘c戰王又不肯降陰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已以故遂定朝鮮為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

  昭帝始元五年罷真番郡元鳳五年發惡少年吏亡者屯遼東次年築遼東玄菟城

  宣帝承昭之治垂及元成哀平蠻夷內附邊境寧謐迨至王莽遼西之地寢為烏桓所據遼東境圉日蹙建武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內屬置校尉于上谷甯城開營府并領鮮卑

  明帝以後二虜據有遼西畔服不常永平元年遼東太守祭彤使偏何討烏桓大破之斬其魁帥塞外震讋西自武威東盡玄菟皆來內附悉罷援兵屯兵至

  順帝時或降或叛郡兵雖屢破之而寇盜不止

  桓靈之世烏桓鮮卑滋盛浸越遼東初鮮卑檀石槐勇健有智畧威服諸夷推為大人立庭於彈汗山去高柳北三百餘里東卻夫餘西擊烏孫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餘里烏桓滋盛其大人居遼西稱王者丘力居有眾五千餘落居遼東稱王者蘇僕延有眾千餘落

  獻帝初平元年以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東伐高句驪西擊烏桓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各置太守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立漢二祖廟承制郊祀天地籍田乘鸞輅設旄頭羽騎建安九年曹操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於武庫是歲卒子康襲行郡事康卒子淵幼弟恭立及淵長脅奪恭位上書言狀魏以淵為遼東太守初淵數與吳通魏主叡使汝南太守田豫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陸道討淵不克遂奉表稱臣於吳吳主權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封為王淵知吳遠難恃乃斬張彌等首送於魏魏拜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淵又數對魏賓客出惡言魏主叡使毋丘儉為幽州刺史率諸軍屯遼東南界璽書徵淵不至遂發兵逆儉於遼隧儉與戰不利引軍還淵因自立為王改元紹漢置百官誘鮮卑以擾北方

  後主延熙元年魏主叡遣司馬懿率諸軍討之軍至遼東淵使其將畢衍等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諸將欲擊之懿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衍等盡銳趣之懿潛濟遼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導逆戰懿擊破之遂圍襄平秋大霖雨月餘不止平地水數尺三軍恐欲移營懿不聽斬都督令史於是偈阉阅磷匀粲觎V懿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楯櫓鉤衝晝夜攻之矢石如雨淵窘急糧盡使其相王建柳甫請解圍卻兵當君臣面縛懿命斬之淵復遣侍中衞演乞克日送任懿曰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既而城潰將數百騎突圍走懿擊斬之先是八月丙寅有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東南淵父子被誅適於其所懿兵入城誅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築為京觀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皆平初淵家有恠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巿生肉長圓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至克襄平言果驗始度以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而亡初鮮卑莫賀跋始自塞外入居遼西棘城之北號慕容部至孫涉歸遷遼東之北世附中國從征有功拜大單于涉歸卒弟剛立為其下所殺迎涉歸之子廆立每歲寇略遼西後廆降以為鮮卑都督

  晉惠帝元康初擊素喜木丸都東夷歸廆者甚眾

  愍帝之世平州刺史崔毖陰說宇文氏攻廆廆大敗宇文俘其眾獲玉璽三紐表獻之毖懼奔高麗遂令子仁鎮遼東官府巿里安堵如故以廆為車騎將軍平州牧遼東公詔聽廆承制除官廆備置僚屬立子皝為世子徙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廆卒皝嗣位忌翰及仁於是翰奔段氏仁據平郭皝遣兵討之大敗仁盡有遼東之地

  成帝咸康三年皝討其弟仁擒殺之復有遼東以恪為度遼將軍鎮平郭屢破高麗皝自柳城遷都龍城自將精兵伐高麗大敗其眾乘勝入丸都毀其城而還又襲虜扶餘王玄以歸皝卒子雋立遂稱帝使慕容垂為平州刺史鎮遼東雋卒其子暐立晉末入于苻秦未幾復為慕容

  帝奕太和四年慕容垂功名日盛太傅評與太后可足渾氏並惡忌之钟D垂垂與其子令寶等奔

  秦秦王堅陰有圖慕容氏之志憚垂不發及聞垂至大喜以為冠軍將軍遣王猛督諸軍伐之慕容評逆戰大敗堅遂入鄴執暐以歸遼東之地悉入於秦

  孝武太元八年垂因苻堅淝水之敗乘釁背堅與其子農寶等舉兵興復盡有故地仍燕舊號其建節將軍徐巖叛據令支高麗因襲取遼東二郡慕容農討斬徐巖進攻高麗復取之以農為幽州牧守龍城以鎮之十一年垂稱帝卒歷寶盛熙三世篡弒相仍國內紛亂高麗遂據有其地盛雖嘗攻拔新城南蘇拓境七百餘里終熙之世遼東莫能克

  魏永和九年拓拔珪既破慕容弘徙遼東樂浪玄菟帶方郡民萬人于幽州慕容崇亦以遼西降魏魏以崇為遼西王弘遂稱藩于魏高麗亦遣使入貢自此遼東悉歸于魏後魏復攻于白狼城弘遂焚宮殿奔高麗高麗王璉殺弘並其子孫十餘人是後高麗始大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高麗王湯聞陳亡大懼治兵積谷為拒守計帝賜璽書責之會湯病卒子元嗣始拜遼東王十八年元帥靺鞨萬餘入寇遼西帝使漢王諒王世積將水陸三十萬伐之九月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餽卟焕^軍中飢疲總管周羅侯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遭風船多漂沒九月師還元亦遣使謝罪於是罷兵

  煬帝大業六年徵元不至七年自將伐之造船五百艘戎車五萬乘八年正月分左十二軍出鏤方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黏蟬襄平等道驅蹕引途總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人餽哒弑吨娺M遼水高麗阻水拒守帝命造浮橋而進與高麗大戰高麗兵敗諸軍乘勝圍遼東城車駕遂度遼高麗嬰城固守帝幸遼東城南留止城西高麗諸城堅守不下將軍來護兒帥江淮水軍舳艫數百里浮海先進入浿水遇高麗兵大破之直造城下高麗伏兵郭內出軍偽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浮掠伏發大敗而還將軍宇文述等九人分出諸道會於鴨綠水西宇文述追高麗將乙支文德濟薩水因山為營述見士卒疲敝又平壤險固難以卒拔遂還至薩水軍半渡高麗從後擊之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奔還一日夜至鴨綠水來護兒引軍還衞文昇軍獨全初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人還至遼東餘二千七百人貲械蕩盡渡於遼水西拔高麗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已九月帝還東都九年三月復自將伐高麗四月渡遼水遣宇文述與楊義臣趣平壤王仁恭出扶餘道進至新城高麗數萬拒戰仁恭擊破之高麗嬰城固守帝命諸將攻遼東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高麗應變拒守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眾城久不下會楊玄感反書至引軍還

  唐高祖以隋末戰多歿於高麗賜建武書使悉送還前後萬數并索高麗人在中國者遣歸其國武德七年二月封建武為遼東王

  太宗貞觀十六年高麗東部大人蓋蘇文弒建武立王弟子藏為王十七年遣使持節冊藏為遼東郡王新羅遣使言百濟與高麗連兵纸^新羅入貢之路以張亮為平壤大總管率兵四萬艦五百自萊州汎海趨平壤以李世勣為遼東大總管率步騎六萬及蘭河降胡趣遼東十九年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進渡遼水趣建安城破高麗兵斬首數千級世勣拔蓋牟城為蓋州五月張亮帥舟師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副總管王大度先登拔之勣進至遼東城下高麗步騎四萬救之遼東副總管江夏王道宗四千騎逆擊世勣引兵助之高麗大敗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里布土作橋既渡撤之上至遼東城下時世勣攻城已十二日上引精兵會之圍其城數百里縱火登城克之以其城為遼州進軍白巖城破降之改為巖州上至安巿城攻之高麗耨薩(高麗官名)此唐都督延壽惠真(並姓高皆為耨薩)帥兵十五萬救安巿上命世勣將步騎五千陣於西嶺無忌將精兵萬餘自山谷出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部騎四千所向無前高麗兵大潰延壽惠真請降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更名所幸山曰駐驛山七月張亮軍過建安城破高麗城上攻安巿城不下道宗督眾築土山以逼其城城中亦增城以拒之交戰日六七合衝車礮石壞其樓堞城中隨立木柵以塞其缺晝夜不息凡六旬用功二百五十萬山頹壓城崩高麗自缺城出戰遂奪土山塹而守之攻二日不克上以遼左早寒士馬難久留食將盡敕班師凡征高麗拔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帝還京師二十年復伐高麗遣牛進達李世勣水陸並進進拔石城世勣破高麗兵焚羅郭而還

  高宗克高麗百濟悉以其地置州縣分建都督府仍立都護府統之永徽六年二月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新羅取三城新羅王遣使求援上遣程名振蘇定方發兵十萬伐之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趣其都大破之百濟王義慈降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顯慶五年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即將劉仁願鎮百濟府城龍朔元年四月遣兵部尚書任雅相等及諸胡兵凡三千軍水陸並進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圍平壤城蓋蘇文遣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江契苾何力至遼水大合乘兵進攻高麗大潰斬首三萬餘級眾悉降二年定方圍平壤久不下引軍還初熊津都督王文度率百濟故將福信聚眾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立又引兵圍仁願詔以仁軌為帶方州刺史將文度之眾發新兵以救仁願仁軌轉圜而前所向皆下新羅糧盡引還福信招集徒眾其勢益張仁軌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乘百濟無備率眾破之拔其數城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豐殺福信遣使至高麗倭國乞師拒唐兵三年九月熊津總管孫仁師攻百濟拔之初劉仁願仁軌既克真峴城詔仁師將兵浮海助之軍勢大振諸將以加抹城水陸之衝於是水陸並進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百濟王豐奔高麗子忠勝等率眾降百濟盡平唯任存城不下百濟人黑齒常之沙此相如各率眾降仁軌使各將領眾給糧仗分兵隨之拔任存城詔仁願還京留仁軌瘞骸骨籍戶口理財賦署官長通橋道補隄塘課耕桑賑貧老立唐社稷頒正朔百濟大悅然後修屯田儲糧餉訓士卒以圖高麗麟德元年十月遣仁願將兵渡海以代戍熊津舊鎮之兵敕仁軌還仁軌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從之以夫餘隆為熊津都尉使招集其餘眾乾封元年遣金吾衞將軍龐同善將兵伐高麗大破高麗兵以李世勣為遼東大總管伐高麗拔新城遂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薛仁貴擊破之男建移兵據鴨綠唐兵不得渡郝處俊在高麗城下未幾成列高麗奄至處俊潛簡精銳擊敗之總章元年九月薛仁貴破高麗於金山乘勝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夫餘城夫餘州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勣等進攻大行城拔之諸軍皆會進至鴨綠柵破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泉男產詣勣降男建猶閉門拒守勣縱兵登城禽男建高麗悉平十二月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擢其酋帥有功者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參理以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管兵二萬人以鎮撫之二年四月敕徙高麗三萬八千二百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貧弱者守安東上元元年正月以劉仁軌為鷄林道大總管討新羅王法敏既納高麗畔眾又據百濟故地詔削官爵立其弟仁聞在京者為王使歸國二年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引兵還詔以總管李行謹行屯新羅之買蕭城以經略之復法敏官爵仁聞改封臨海郡公儀鳳二年二月以高藏為朝鮮王謹歸遼東安輯高麗先在諸州者遣與俱歸夫餘隆為帶方王亦遣歸安集百濟餘眾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藏至遼東峙险龠徙卭州而死高麗舊城沒於新羅餘散入靺鞨隆亦不敢還故地高氏扶餘氏遂亡開元初封為渤海國天寶以後區夏凋弊邊夷不庭靺鞨遂專茲土初高麗既亡其別種大祚榮徙居營州阻險自固武后使將軍李楷固討之大破祚榮遂東據東牟山高麗靺鞨之人稍歸之地方二千里戶十餘萬勝兵數萬附于突厥

  中宗時遣子入侍至是封為渤海郡王開元十四年黑水靺鞨遣使入見以其國為州置長吏大祚榮之子武藝聞之疑黑水與唐通质占呵驳荛T藝將兵擊之門藝不從棄眾奔唐後武藝遣將寇登州殺刺史上遣門藝發幽州兵討之無功而還武藝死子欽茂立天寶末欽茂徙上京當舊國三百里

  代宗寶應初詔以渤海為國也有五京六十二州

  五季契丹愈大於是併渤海盡有遼東改東平郡

  梁貞明二年契丹王阿保機自稱皇帝國人謂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為后置百官改元神冊由是威服諸國五年阿保機入遼東城改遼陽為東平郡以漢民渤海戶實之

  唐莊宗同光四年攻渤海拔扶餘城更名曰東丹國以長子突欲鎮之阿保機死于夫餘城述律后愛中子德光捨突欲而立之突欲遂越海奔唐於南京立中臺省尋號大遼改南京為東京

  明宗天成三年德光以遼陽為南京命耶律羽之遷東丹民以實之長興二年立中臺省於遼陽

  晉天福二年契丹改號大

  遼官制皆倣中國參以華人三年以遼陽為東京初契丹以臨潢為上京幽州為南京遼陽為東京契丹之制有宮衞謂之斡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撥分鎮邊圉謂之部族有事則攻戰閒暇則田獵十二年耶律德光死于殺胡林國人剖其腹實鹽數斗載之北晉人謂之帝羓突欲之子永康王兀欲立述律后於木葉山立阿保機墓先是渤海王為契丹所虜時高麗在契丹東其王建擊破新羅百濟東夷諸國皆附屬之其國眾頗強盛通使于晉欲圖契丹建死子武立契丹主為述乾所弒諸部奉述律討殺之而立述律

  宋真宗景德四年契丹城遼西為中京大定府即秦遼西郡漢之新安縣漢末步奚君之地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險阻足以固契丹主嘗過七金山望有雲氣之異因議都焉遼始衰亂而金勢復張

  仁宗天聖間東京舍利闌詳隱 【隱:穩】大延琳因民之怨為變留守蕭孝先及其妻南陽公主殺韓紹勳等僭號興遼改元天慶據遼陽以叛副留守王道平踰城走謁契丹主於黑嶺告變契丹徵諸道兵命南京留守蕭孝穆為都統以討之孝穆拔東京執大延琳以歸

  徽宗之世阿骨打舉兵叛遼東攻陷混同江之東寧江州遼遣將討之而敗遼又起中京上京長春遼西四路兵並進獨流河一路兵深入大敗三路皆退女直悉虜遼東界熟女直鐵騎益眾天祚親征又大敗於混同江奔還金主阿骨打於是更名旻國號大

  金時契丹東京留守蕭保先嚴酷渤海苦之被盜刺殺戶部使大公鼎聞亂即攝留守事與副留守高清明集奚漢兵千人討俦M斬其眾裨將渤海高永昌時以兵三千屯甔口見遼政日衰金兵方強誘渤海并戍卒入遼陽據之旬日之間遠近響應有兵八千人遼主遣人招之不從貴德州耶律余覩以廣州為渤海附于永昌遼遣韓家奴張琳討之永昌使撻也不初合求援于金金主使胡沙補責永昌以僭號擅據東京且曰歸款當授王爵永昌不從金主乃遣斡魯古帥諸軍敗之遂取瀋州而進兵永昌遂殺胡沙補等率眾拒金遇於瀋水金師既濟永昌之軍不戰而卻遂至遼陽城下明日永昌盡率其眾與金戰大敗遂以五千騎奔長松遼陽人恩勝怒山哥執永昌妻子以城降撻也不初合亦執永昌以獻金主殺之於是遼之東京州縣及南路係遼女直皆降於金遂置猛安挚艘晕郁敼艦槁范冀y斡論知東京事金制猛安挚霜q華言千百戶也後遼主自陰涼河募乾顯宜逅闹菝駷楸星婏@軍前宜後宜前遽徨之別俱號怨軍又曰常勝軍以報怨女直又以乾顯大營巖州營凡三萬八千餘人以渤海鐵州人郭藥師等為帥以領之屯衞州蒺藜山以晉王淳會四路兵馬防秋淳致書斡魯古欲議和於金主金主不從金斡論等乘夜至顯州襲破郭藥師斡魯古遂與晉王淳戰于蒺藜山淳敗走斡魯古追至阿里真陂遂拔顯州於是乾懿豪徽成川惠七州皆降於金遼主走山西平州軍亂興軍節度使張穀撫安之籍平州壯丁五百人馬千匹留守州遂領州事會興中歸德府及宜迩@成川豪懿來濕遷潤等州降于金穀以平州歸宋敗金將闍母于兔耳山金使斡離不代闍母會宋犒穀將士穀出迎斡離不偵知之乘其無備襲破平州穀遂歸宋是年遼主天祚自陰夾山奔西夏未至金人擒之削封海濱王送長白山築城居之踰年卒遼國遂亡金初契丹鑄鐵鳳以鎮遼州號鐵鳳城取其不朽之義阿骨打稱帝謂鐵雖剛固終於廢壞惟金經久不變剛固勝鐵又女直本完顏氏始居按出虎水於是國號大金以取勝遼之義又云其地產金按出虎字義猶華言謂金也會寧在海右金之舊土稱為內地按出虎水發源於此故以金名國至是升為上京會寧府改遼上京為北京東京遼陽西京大同南京大興中京大定府悉仍遼舊

  元太祖七年克金東京十年降興中又取中州木華黎克廣寧府十三年契丹六哥據高麗江東城遣哈真劄剌率師平之高麗撒遂降至

  太宗世高麗殺使者命將兵致討取四十餘城遣其弟懷安請降置京府縣七十二設官守之未幾復叛殺所置官吏徙居江華島初遼陽既平設遼陽廣寧開原東寧東京大寧六路建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於懿州總統諸路大寧路統縣六州十一遼陽路統縣三州五廣寧路統縣四東京路統縣二以上四路係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按屬開原路統府一屬縣七東寧路統府州三十以上二路遼東道宣慰司所屬至

  成宗大德間別置安撫瀋州州總管府三仍置鎮東行中書省以統羈縻高麗瀋州概管有新羅國軍民安撫司合蘭府水達田地安撫概管新城遼城哥勿建安南蘇木底蓋牟大牟大那滄岩磨朱積利梨山建津安巿十四州時高麗降散諸軍鎮皆無城池各以其酋長主之

  世祖時以嗣國王條輦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以統遼霫人多不便帝亦以遼霫諸王國婿分地所在命廉希憲代條輦行省事希憲正名分扶貧弱諸王國婿莫不敬憚至元末諸王乃顏叛黨失都兒犯咸平宣慰搭出從王子愛牙合兵出瀋州討平之

  文宗時諸王也先帖木兒等及平章禿滿迭兒應之自遼東舉兵入殺掠民吏進抵京師燕帖木兒引兵擊敗之禿滿迭兒逃還遼東高麗撒自徙居江華島叛服不常命將討之至中統初撒死其子倎先以入覲留京師久不遣世祖用廉希憲之至仦橥跻员o送內國赦其境內歸所得民及其逃戶元季兵寇殘破居民散亡遼陽州郡鞠為榛莽生靈之所生存者如在焚溺至正十一年妖倩窗碴惖v自登州渡海陷金州樞密同僉老婼以兵擊走之復渡海還山東十九年賹㈥P先生破頭潘董太歲沙劉兒引兵自開平全寧陷大寧懿州路並海蓋復金四州及遼陽路所過殺掠逃竄殆盡二十年陷上京會寧府二十三年高麗人謿㈥P先生破頭潘遁還渾離鎮先是高家奴團結鄉民結寨於老鴉山至是以其眾襲破頭潘擒送京師以高家奴為遼陽行中書省平章事尋徵入朝授翰林承旨以洪保保代之

  國朝太祖龍飛剪除羣雄掃清六合大兵方下幽冀元丞相也速以餘兵遁棲大寧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兵開原洪保保據遼陽王哈剌不花團結民兵於復州劉益亦以兵屯得利嬴城高家奴聚平頂山各置部眾多至萬餘人少不下數千互相雄長無所統屬於是也先不花與高家奴納哈出劉益等合兵趨遼陽洪保保拒而不納諸軍攻破之虜掠男女畜產城為一空也先不花等遂軌洪保保以歸既而釋之洪武三年春高麗王顓由海道遣使稱藩修貢秋朝廷命斷事黃儔賚詔宣諭遼陽等處官民是年冬元平章劉益等奉表來歸洪武辛亥大都督府斷事吳立承詔賚幣至遼東賞賚新附官民以劉益為遼東衞指揮同知初洪保保既得釋復收所部兵駐得利嬴城至是以爵賞不逮怨益賣己遂謿⒁娑奸_原益軍驚亂其部下前元侍郎房暠右丞張良佐誅討洪保保不獲悉捕其黨馬彥輝等斬之眾遂定時吳立在金州於是暠與良佐率眾迎立總攝衞事事聞以吳立房暠張良佐為指揮既而命馬雲葉旺為龍虎將軍定遼都衞指揮使領兵由登萊海道而進款附書者相繼檄招高家奴不從進軍平頂山攻破高家奴於老鴉山寨走之未幾來降壬子復設遼陽府州縣以千戶徐便統署府事安集人民柔來綏附眾咸得所已而罷州縣籍所集民為兵也速也先不花眾各潰散時納哈出竄伏金山窺伺邊釁嘗寇蓋州城都指揮葉旺設伏於青石山大敗其眾納哈出夜遁僅以身免丁卯大軍征之直抵金山破其巢窟納哈出勢殫力屈而降遂併其部落送京師邊境悉寧先是設都司於遼東城歷建諸衙門治所初大軍俸糧之資仰給朝廷衣賞則令山東州縣歲卟尖n綿花量給由直隸太倉海咧僚<仪f儲支動計數千艘供費浩繁冐涉險阻始制屯田法率以十三分屯田七分戍邏既而損戍邏益屯田至永樂間減戍卒而增屯夫數至十有其八力穡者眾歲有羨餘數千里內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由是罷海咚诮W校以訓子弟設安樂自在二州以撫夷人設行太僕寺苑馬寺監苑以理馬政開馬巿以羈縻遠人置奴兒干都司達達等夷衞所官旗酋長俾統其屬與夫郵驛遞邘靹諅}場烽堠坊井道路營舍之制無不詳悉乃命監察御史歲相巡歷復遣御史守旅順口城察奸偽命總兵官節制諸路兵馬復設備禦等官防守各城其諸司因裁革之

 

  ○祥異

 

  漢

  建元六年春遼東高廟災 【 董仲舒曰高廟不當居遼東於禮亦不當立□見災也故宜】

  元封中星孛河戍 【 占曰北成為胡門其後漢兵擊拔朝鮮以為樂浪玄菟郡朝鮮在北方胡之城也】

  元鳳五年四月燭星見奎婁間 【占曰有土功胡人死邊城光和六年正月築遼東玄菟城】

  景初間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北墮襄平城東南壬午公孫淵眾潰其子修斬於流星所墮處○公孫淵據遼東時家有怪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巿生肉長圓各數尺有眼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後淵父子果被司馬懿誅遂滅其國】

  唐

  貞觀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合於東井【占曰為兵质拍炅卤教谡鞲啕惔伟矌埑翘壮叫呛响稏|井史記曰太白為主辰星為客為蠻夷出相從而兵在野為戰】

  天寶九年八月五星聚於尾箕熒惑先至而又先去【 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德則慶無德則殃】

  金

  天會三年逯菀靶Q成繭

  九月廣寧府進嘉禾

  天德六年六月壬戌大風 【壞承天門鴟尾是歲世宗居貞懿皇后憂在遼陽方寢有紅光照其室及黃龍見于室上夜又有大星流入其邸八月復有雲氣自西來黃龍見其中人皆見之是時臨潢府聞空中有車馬聲仰視見風雲杳焐窆肀妆翁熳员倍先杂姓Z促行者未幾海陵下詔南侵】

  元

  至治三年十二月遼陽瑞州大水【 壞民田五千五百頃廬舍八百九十所溺死百五十人】

  國朝

  天順元年春開原蓮花生 【 城南門外池中忽生莖七日開黃花一朵如盤大鮮妍可愛】

  三月五日戊寅無雲而晦西南風聲如雷【屋瓦皆飛揚沙拔木行者仆地西關火起延燒居民房室及東北王廟松榆數百殆盡視廟貌依然人咸異之】

  弘治三年春三月開原火化為鴉【 火墜城中俄化鴉百餘沿城旋遶次日災人畜死者甚眾】

  十七年夏開原五色雲見

  正德元年春三月開原大風 【屋瓦皆飛晝晦如夜】

  秋七月遼陽大水 【 平地深丈餘】

  嘉靖二年夏四月大風 【 連日不止折損禾苗大半】

  己卯至壬午大雨 【河水泛漲衝沒田禾金州等衞男女漂溺者共一百四十名口牛馬等畜四百五十有餘傾倒民舍城垣公館數多是歲免田租之半】

  四年春正月一日黃霧四塞

  夏五月遼陽地震者三

  秋七月逦饔瓯 【 有物如龍拽去二小莊房舍廟宇三百餘間器械林木無算】

  冬遼陽金復州大雪 【 深丈餘人畜凍死】

  六年春開原空中有火大如車輪

  三月壬午客星入月

  四月辛酉天鼓鳴

  丙寅雨五龍見于北

  辛未夜天鼓鳴星如晝

  八年春二月長勇堡災 【 男女死者七百餘生畜無算】

  六月河西蝗飛蔽天害禾稼

  七月蝻生 【 平地深數尺】

  九年夏五月河西大雨雹 【 傷人畜甚眾禾盡損】

  秋七月大水 【 平地深三尺】

  十二年河西大旱蝗飛蔽天

  十四年大雨連月 【 自四月至六月不止河水泛漲平地深丈餘禾盡沒是歲大饑】

  十五年秋七月大風雨雹 【 折損禾大半】

  十六年夏大水 【 開原寧遠等處壞廬舍人畜溺死禾稼渰沒是歲饑】

 

  薛子曰按春秋祥瑞不書日食大水隕石鷁飛雨雹冰雪螽螟之類則書史氏並紀祥異志倣史而為之者也傳曰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言人之感乎天也又曰祥多者其國昌異眾者其國亡言天之先乎人也夫天人之際微矣災異之說漢人惑矣然以漢事考之歲比告災無損孝文之恭儉上祥瑞者相繼無補孝武之虛耗善乎公孫僑曰天道遠人道邇君子亦求諸邇而已遼志遠遡漢前紀異為多不暇究已比歲災傷而今年水患尤甚天子嘉惠邊氓數議寬恤而盭政者莫之省愆怨咨邪氣奸乎其間欲其稱德意綏困窮難矣

 

  遼東志卷八

 

 

 

  ●遼東志卷九

 

  外志

 

  外郡

  外夷衞所

  外夷貢獻

 

  ○外郡

 

  遼西以在遼水之西故曰遼西上谷漁陽大寧廣寧古遼西地

  朝鮮昔武王封殷太師箕子於其地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其後四十餘代至戰國時朝鮮亦僭稱王燕時嘗略屬焉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武帝元封中定朝鮮為真蕃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以後累代皆受中國封爵都平壤城迨至我朝入貢尤謹恪為諸國最

  九夷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千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迤饔觅薅顾^中國失理求之四夷者也今不可考此正孔子之所欲居者

  馬韓韓種有三馬韓最大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俗知田蠶作綿布出大栗如梨有長尾鷄其尾長五尺邑落雜居無城郭作土室形如冢開戶向上不知跪拜無長幼男女之別不知乘牛馬不重金銀辶Y而貴瓔珠以綴衣或飾髮垂耳科頭露紒布袍草履性勇悍善用弓楯矛櫓雖有鬬爭攻戰而貴相屈服俗信鬼神嘗以五月羣聚歌舞以祭神至十月農事畢亦如之諸國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置別邑名曰蘇塗其義似西域浮屠也晉太康中頻遣使入貢方物大熙元年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咸寧三年復來明年又請內附

  辰韓在馬韓之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秦之亡人避役入韓韓割東界以居之立城柵言語類秦人或謂之為秦韓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襲辰韓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地宜五穀饒蠶桑善作縑布服牛乘馬其風俗頗類馬韓兵器亦與之同初生子便以石押其頭使匾故辰韓人多匾故男女近倭亦文身喜武善彈瑟形似筑武帝太康中三來朝貢

  弁韓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風俗相似祠祭鬼神有異施竈皆在戶西其人形皆長大美髮衣服潔清而刑法嚴峻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

  挹婁周時皆貢楛矢石砮後號秦漢之盛不能致也國在不咸山北在夫餘東北千里濱大海南與沃沮接北不知其所極地多山有五穀牛馬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主之土氣極寒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接至九梯冬以豕膏塗身以禦寒夏則裸以尺布蔽前後其人臭穢圜廁而居坐則箕踞以足挾肉啖之得凍肉坐其上令溫無鹽燒木作灰灌之取汁而食俗皆編髮將嫁娶男以毛羽插女頭然後致聘婦貞而女淫貴壯而賤老死者即日野葬作小槨殺豬積其上為死者之糧性凶悍父母死不哭泣哭者謂之不壯相盜竊無多少皆殺之雖野處而不相犯晉初詣江左貢其石砮詢其故答曰每候牛馬向西南臥者三年矣知有大國所在故來焉

  勿吉在高麗北一曰靺鞨邑落各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勤悍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去洛陽五千里

  肅慎氏東夷彊國有熊羆豹狼不害人地卑濕築土如堤鑿穴以居開口向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羊有馬豬車則步推土多粟麥穄菜有葵鹽生於木上嚼米為酒飲之亦醉婚嫁婦人服布裙男子衣豬皮裘頭插虎豹尾俗以溺洗手面魏延興中遣乙力支朝獻馬五百匹後累代入貢

  倭在東南大海中自漢始通中國循海行歷朝鮮乍南乍東渡三海歷七國然後至其國去樂浪帶方郡並一萬二千里在會稽東與儋耳相近去遼東甚遠去閩浙甚邇初通中國實自遼東而來至六朝及宋則多從南道浮海入貢土宜禾稻麻蠶桑出白珠青玉山有丹土冬夏生菜無牛馬虎豹兵有矛楯弓矢男黥面文身以文左右大小為尊卑差女被髮屈紒衣如被貫頭而著以丹朱扮身有城柵屋室男女無別飲食以手而用籩豆俗皆徒跣以蹲踞為敬性嗜酒多壽百歲者甚眾國多女大人皆有四五妻女不淫不妬少盜訟犯法者沒妻子重者滅其族宋元嘉中加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唐貞觀初遣使入朝永微初貢琥珀瑪瑙國朝永樂中金州衞倭寇竊發總兵劉江伏兵望海堝燒絕其眾即此自是倭寇遂絕不為患

  濊亦朝鮮之地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麗沃沮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漢元朔中畔朝鮮率眾詣遼東內屬帝以其地為蒼海郡其人性謹愿少嗜慾衣皆著曲領男子繫銀花為飾俗重山川各有部分同姓不婚病死即棄舊宅更新居種麻養蠶曉星候先知歲豐約常十月祭天名曰舞天又祭虎以為神樂浪檀弓出其地魏正始中舉邑降詣樂浪帶方二郡朝謁有軍征賦調如中華焉

  女真世居混同江長白山鴨綠水源南鄰高麗北接室韋西界渤海東北鄰五國其族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女真其水掬之色徵黑目為混同江俗勇悍善射能為鹿鳴以呼羣鹿而射之食生肉飲糜酒醉或殺人不能辨其父母以樺皮為屋地多良馬常至中國貿易有海東青能擒天鵞阿保機慮為患遷女真豪右數千家於遼陽南謂之合蘇館女真種類不一開原迤南為熟女真抹江之北寧江之東為生女真又有黃頭女真

  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太武時歲貢名馬羣狄皆交巿於和龍密雲間唐貞觀初契丹率其部內屬賜姓李天寶中賜丹書鐵券以宗女妻之後有大賀氏分為八部其部阿保機唐莊宗時自號天皇王以所居地名為姓曰世里譯者謂之耶律居上京起西樓又於東千里起東樓北三百里起北樓南木葉山起南樓往來射獵四樓之間以幽州為燕京國號大遼

  室韋有五部後魏末通焉在靺鞨北路出柳城界其南為契丹在北號室韋南室韋在契丹北三千里土地卑濕山多草木饒禽獸多蚊蚋人皆巢居以避其患乘牛車渡水束薪為栰或以皮為舟馬則織草為韉結繩為耷緸槭乙曰c篨覆上移則載行以豬皮為席氣候多寒田收甚薄無羊少馬多豬牛婚嫁婿盜婦去然後送牛馬為聘婦人不再嫁以為死妻難共居部落共為大棚人死置屍其上居喪三年國無鐵取給於高麗自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

  地豆于在室韋西千餘里多牛羊出名馬無五穀惟食肉酪魏延興三年遣使朝貢至太和中貢使不絕

  庫莫奚鮮卑別種為慕容皝所破竄松漠間俗甚不潔善射獵好寇抄魏道武親討至弱水南大破之開遼海置戍和龍諸夷震懼後稍強分五部唐開元中奚首入朝封公主以妻之八年弟魯蘇立奚眾附突厥魯蘇不能制奔榆關趙含章討平之明年酋李詩部落來降以其地為歸義州授其酋都督元和中入朝拜歸湛ね踬n姓李氏陰結回鶻室韋犯西域振武太和中復寇邊盧龍李載義破之地多黑羊馬善走登山逐獸下上如飛契丹阿保機彊盛奚人苦其苛虐奚王以別部西徙媯州依北山射獵採麝香人參分為東西奚東奚在琵琶川

  徒河段日陸眷出遼西被賣漁陽烏桓庫辱為奴諸大人集會皆持唾壺唯庫辱唾日陸眷口中遂含出咽之西向拜天曰願使主君智祿盡入我腹中後漁陽飢庫辱使日陸眷將眾詣遼西逐食遂招亡叛以至強盛日陸眷死姪務勿塵有遼西地晉封為遼西公假大單于印綬

  慕容氏東胡之後別部鮮卑魏初有莫護跋率諸部居遼西後從司馬宣王討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建國棘城北至孫涉歸魏封為鮮卑單于遷居遼東後嗣至皝雄毅多權略自稱燕王

  定安本馬韓種為契丹所破其帥糾餘眾保西鄙自稱定安國宋太平興國中會女真遣使朝貢路由本國乃託其使附表上云臣本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方隅涉歷星紀仰覆露鴻鈞之德被漸漬無外之澤頃歲契丹強暴攻破城寨臣祖考守節不降與眾避地以迄于今雖夷辭順故錄

  驅度寐在室韋北居土窟中人甚輕捷一跳三丈能立浮臥浮與陸走不異

  鮮卑東胡之支也依鮮卑山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髠頭以季春月大會饒樂水上然後配合獸有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謂之角端弓有豽鼲子皮毛柔軟天下以為名裘漢初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接未通中國至後漢建武中鮮卑與匈奴入遼東遼東太守祭彤擊破之後鮮卑有擅石槐者部落畏服遂推為大人乃立庭於彈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三百餘里兵馬甚盛數為漢患石槐死其後衰微為軻比能所滅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斷法不貪財物眾推為大人部落近塞青龍元年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素利彌加厥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其後諸子爭立眾離散諸部大人慕容托跋更盛焉

  烏桓本東胡也漢初匈奴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其有勇健能決訟者推為大人無代業相繼邑落各有小帥數百可自為一部其性怒則殺父兄而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無相讎報故也漢元封中遣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五郡塞外為漢伺察匈奴動靜至靈帝初烏桓漸盛上谷有難樓者眾九千餘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遼東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並勇健而多計策漢初平中丘力居死從子蹋頓立有武略總攝三王建安初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決蹋頓遣使詣紹和親求遂遣兵助紹擊瓚破之紹矯制賜蹋頓單于印綬建安中曹公自征烏桓大破蹋頓于柳城餘落悉徙居中國為齊人

  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滅地也初北夷橐離國王出行其侍兒見天上有氣大如鷄子降其懷因有娠後遂生男名曰東明長而善射王忌其猛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虒水以弓擊水魚鼈皆聚浮水上東明乘之得渡因至夫餘而王之土宜五穀出名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棗以員柵為城有宮室倉庫牢獄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屬諸加有軍事亦祭天殺牛以蹄占吉凶行人無晝夜好歌吟俗用刑嚴急被誅者皆沒其家男女淫皆殺之復尸於山上兄死妻嫂死則有槨無棺殺人殉葬多者以百數其王葬用玉匣漢時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永初中夫餘王始將步騎寇樂浪永康中復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夫餘王更屬遼東晉太康六年為慕容廆所襲破

  高句驪其先出夫餘王嘗得河伯女閉室內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朵生一卵大如升置煖處有一男破而出及長字之曰朱蒙善射雖一矢殪獸甚多夫餘之臣謿⒅赡俗咧械烙龃笏麧鸁o梁追者甚眾蒙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孫合追兵至如何於是魚鼈為之成橋蒙得渡魚鼈遂解蒙至訖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其地在遼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地方二千里漢建武中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使屬玄菟東晉以後其王所居平壤城文帝使拜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公賜服一襲餘詳見長編

  新羅其先本辰韓種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東濱大海民無氏有名食用柳柸若銅瓦元日相慶拜日月男子揭袴婦長襦見人以手据地為恭不粉黛率美髮以繚首以珠綵飾之男剪髮戴黑巾巿皆婦女貨販畜無羊少驢贏多馬不善行唐武德四年王真平遣使入朝後三年拜柱國封樂浪郡新羅王高宗永徽元年遣子入朝真德織鍨轫炨崂廴胴曋袊

  豆莫婁國在勿吉北千里舊夫餘也挹婁之東至海二千餘里其人長大性強勇不寇抄好淫衣製類高麗而帽大大抵習俗與夫餘同

  沃沮在高句驪之東濱大海而居其地形東北狹西南長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邑落各有長帥其言語與句驪同耆老言國人嘗乘船捕魚遭風吹數十日得一島上有人言語不相曉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得一破船隨出在海岸邊有一人頂中復有面生與語不相通不食而死其域皆在沃沮東大海中

  百濟馬韓五十四國百濟其一也初以百家濟因號百濟晉時略有遼西晉平其國東西四百里南北九百里南接新羅北拒高麗西限大海海中有三島出黃漆樹以棕樹而大六月取汁漆物器若黃金自晉代受蕃爵宋齊並遣使朝貢授官武后時為新羅渤海靺鞨所分百濟遂絕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南北皆新羅東窮海西初為渤海郡唐寶應初為渤海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去長安八千里後唐時遣使貢方物周顯德中渤海烏思羅等歸化後隔絕不通宋太平與國中其酋帥大鸞河率部族來降宋以鸞河為渤海都指揮使賜烏舍城浮渝城渤海琰府

  蝦夷海島中小國其人鬚長四尺尤善弓矢令人插箭於首發無不中唐顯慶四年隨倭國使入貢

  白霫奚本號庫莫奚東胡宇文別種為匈奴所破竄居松模之東魏書達奚薄奚統奚吐奚四氏皆其部族也唐末居陰涼水在幽州西南其後契丹強奚舉部屬於霫有東西奚

  建州東瀕松花江風土稍類開原江上有河曰穩禿深山多產松木國朝征奴兒干於此造船乘流至海西裝載賞賚浮江而下直抵其地有敕令兀者衞都指揮瑣勝哥督守

  生女直溫腦江上自海西下自黑龍江謂之生女直受轄於野人事耕種言語居處與建州類每聚會人持燒酒一魚胞俗名阿刺吉席地而坐歌飲竟日少有忿戾則彎弓相射江口有石名木化石堅利可銼矢鏃土人寶之

  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無常處惟逐水草樺皮為屋行則駄載住則張架事耕種養馬弋獵刳獨木為舟以皮毳為巿以貂鼠為貢

  阿速江至散魯溫為迤西其耕作射獵飲食居處類可木出入乘五板船頭置枒杈木根如鹿角狀兩舷盪槳疾行江中謂之廣窟魯

  乞列迷有四種性奸貪居草舍捕魚為食不櫛沐著直筒衣暑用魚皮寒用狗皮腥穢不可近以溺盥洗父子不親夫婦無別父母疾遠構草庵處之待其自死不識五穀六畜惟狗多牽拽扒犂男耳垂珠項鐵圈以有無知貧富婚姻若娶其姊則姊以下皆隨為妾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夾於木植之溺死者以魚叉叉其屍裹以海豹皮埋之曰變海豹矣熊虎傷死者裸躑其屍作熊虎勢令人射中帶矢埋之曰變熊虎矣物產則有海青皂鵰白兔黑兔黑狐貂鼠今皆入貢

  乞黑迷去奴兒干三千餘里性剛而貪文面椎髻帽綴紅纓飾以海貝用金銀錫圈為項飾胸掩細甲衣綵帛垂皮條長與足齊墜以金錫牌間以磁石行則琅鏘有聲謂之鴉兒馬吉勁弓長矢射山為食不治產業暑則野居寒則室處婦人飾帽垂珠珞衣綴銅鈴死者柩懸於樹

  北山野人乞列迷之別種養鹿乘以出入水產海驢海豹海豬海牛海狗皮殳角魴鬚以為異物昔入貢今不通焉

  野人北海之南大江之西住平土屋四面無門穴竅用木革覆之平居由屋東梯上下死者由西梯上下偶失行則重罰臥籍以草如狗彘然與乞列迷為鄰

  苦兀在奴兒干海東身多毛頭帶熊皮身衣花布持木弓矢尺餘塗毒於鏃中必死器械堅利父母死刳去腸胃屍體曝乾出入負之飲食必祭居處不敢對約至三年然後棄之

  吉里迷鄰苦几地男少女多女始生男不問老少先以狗為定年及十歲即娶多至十婦者有之中國人至相交則饋之豔妻去則歸之婦女將產令出三五里草次俟產後一月方回

  烏洛候後魏通焉在地豆于北其土下濕多霧穿地為室多豕有穀麥無大君長俗繩髮衣以珠為飾無寇盜好獵樂有胡空侯木槽革面九絃西北有貌水東流合于難水東入海西北二十日行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外夷衞所

 

  福餘衞 朵顏衞 泰寧衞

  塔山衞 建州衞 建州左衞

  兀者衞 兀者左衞 兀者右衞

  兀者前衞 兀者後衞 兀也右衞

  亦麻河衞 亦馬刺衞 失里綿衞

  亦兒吉里衞 虎兒文衞 撒刺兒衞

  使方河衞 古賁河衞 卜顏衞

  卜魯丹河衞 雙城衞 古木山衞

  佛兒禿河衞 海河衞 溫河衞

  蘇溫河衞 吉河衞 卜刺罕衞

  毛憐衞 把河衞 肥河衞

  古城衞 脫水河衞 沒脫倫衞

  塔魯木衞 阿速江衞 赤不罕衞

  屯河衞 安河衞 野木河衞

  哥吉河衞 欽真河衞 速平江衞

  木魯罕山衞 嘉河衞 散力衞

  朵兒必河衞 甫門河衞 甫里河衞

  朵兒玉河衞 甫門衞 甫兒河衞

  喜樂溫河衞 哈蘭城衞 麥蘭河衞

  訥速吉河衞 納憐河衞 木東河衞

  土魯亭山衞 馬英山衞 法因河衞

  亦速里河衞 考郎兀衞 阿刺山衞

  古魯渾山衞 撒禿河衞 忽闌山衞

  赤里察河衞 隨滿河衞 阿木河衞

  野兒定河衞 好屯河衞 木陽河衞

  牙魯衞 可令河衞 兀列河衞

  嘔罕河衞 阿里河衞 列門河衞

  忽里吉山衞 禿都河衞 實山衞

  察剌禿山衞 兀應河衞 莫溫河衞

  喜剌烏衞 密陳衞 脫倫衞

  亦罕河衞 木興河衞 木興衞

  乞忽衞 友帖衞 刺魯衞

  木忽剌河衞 亦實衞 童寬山衞

  兀魯罕河衞 塔罕山衞 古里河衞

  者帖列山衞 木蘭河衞 亦文山衞

  兀里奚山衞 禿河衞 蘭河衞

  希灘河衞 阿真河衞 乞塔河衞

  阿者迷河衞 克默河衞 撒叉河衞

  阿真同真衞 葛林衞 把城衞

  札肥河衞 忽石門衞 札嶺衞

  木里吉衞 木速河衞 忽兒海衞

  伏里其衞 乞勒尼衞 莫溫可衞

  朵林山衞 朵州山衞 奴兒干衞

  阿倫衞 塔麻速衞 失里木衞

  撒只刺河衞 失里兀衞 依木河衞

  卜魯兀衞 愛和衞 阿答赤衞

  禾屯吉衞 薛列河衞 細木河衞

  阿資河衞 葛稱河衞 佛朵禿河衞

  札童衞 阿吉河衞 密剌禿山衞

  剌兒衞 兀的河衞 木答里山衞

  喜辰衞 督罕河衞 阿魯必河衞

  者林山衞 亦文衞 阿者衞

  沒淪河衞 禿屯河衞 弗禿都河衞

  者屯衞 阿真河衞 把忽兒衞

  寫豬洛衞 答里山衞 答馬速衞

  者剌禿衞 波羅河衞 者亦河衞

  阿塔赤衞 也速脫衞 察札禿河衞

  弗提衞 木忽剌衞 可河衞

  老合河衞 出萬河衞 屯河衞

  斡朵里衞 福三衞 失兒禿赤衞

  哈兒分衞 亦屯衞 卜忽禿河衞

  忽魯愛衞 斡朵倫衞 亦馬忽山衞

  也魯河衞 扎真衞 吉灘衞

  只兒蠻衞 亦東河衞 速塔兒河衞

  亦迷河衞 者到帖衞 卜魯禿河衞

  兀剌忽衞 禾屯吉衞 鎮真河衞

  亦里河衞 忽脫河衞 建州右衞

  寄住毛憐衞 斡蘭河衞 可木衞

  忽失衞 渚冬河衞 忽魯山衞

  撒剌衞 忽失木衞 古魯河衞

  弗力禿河衞 木禿魯河衞 乞列厄衞

  朵兒玉衞 谷魯衞 兀剌衞

  忽思木衞 也孫倫衞 忽魯木衞

  者卜登衞 撒竹籃衞 老里衞

  弗山衞 滿涇衞 木里今衞

  野剌脫衞 竹里河衞 塔木衞

  兀力門衞 右帖衞 可木河衞

  兀思哈里衞 古魯山衞 哈兒蠻衞

  哈里分衞 阿里河衞 塔哈山衞

  塔亭衞 和卜羅衞 益實左衞

  塔山前衞 弗納河衞 木束河衞

  童山寬衞 亦帖列山衞 亦實衞

  弗思木衞 阿的納河衞 雙古衞

  忽里奚山衞 兀牙山衞 撒兒忽衞

  木里吉河衞 以哈阿哈衞 失郎山衞

  脫河衞 納木衞 弗力衞

  塔山舟衞 兀里河衞 撒里河衞

  脫倫兀衞 只不得衞 順民衞

  哈里山衞 和屯河衞 脫里衞

  塔兒河衞 也速倫衞 忽剌罕山衞

  兀也衞 木答里衞 木答山衞

  弗朵脫河衞 替里衞 忽里罕山衞

  過河衞 失列木衞 成討溫衞

  木孫衞 禿納河衞 者河衞

  木河衞 亦赤納衞 兀者納河衞

  撒兒河衞 剌里河衞 古魯衞

  兀魯河衞 也木河衞 兀里衞

  失里衞 玄城衞 兀實衞

  亦里察衞 阿古衞 亦屯河衞

  和屯衞 出萬山衞 兀失衞

  失兒禿赤衞 剌兒河衞 忽剌罕山衞

  兀同河衞 斡蘭河衞 鎮真河衞

  巴忽魯衞 亦麻忽山衞 亦里克衞

  弗朵兀魯衞 忽魯山衞 亦里河衞

  兀者吾衞 黑里河衞 兀魯愛衞

  撒林衞 弗郎罕山衞 克城家衞

  納剌吉衞 忽失河衞 者剌禿衞

  速溫河衞 哈剌察衞 兀答里山衞

  木興河衞 河卜羅衞 歲班衞

  兀剌衞 竹墩衞 竹屯衞

  兀剌河衞 兀山衞 失山衞

  朵州山衞 阮里可衞 弗河衞

  文東河衞 者亦河衞 哈里衞

  失里山衞 阿兒溫河衞 兀的千戶所

  敷答河千戶所 兀者托溫千戶所兀者揆野人千戶所

  兀者屯河千戶所 兀者已河千戶所兀禿千戶所

  兀者穩勉赤千戶所 可里踢千戶所兀的罕河千戶所

  五音千戶所 兀者撒也木千戶所五年千戶所

  哈魯千戶所 真河千戶所 古賁千戶所

  鎖郎哈千戶所 得的河千戶所屯河千戶所

  奧江河千戶所 古魯河千戶所哈魯門山千戶所

  阿魯木千戶所

 

  奴兒干都司先名遠三萬戶府前代無考元為東征元帥府國初累加招諭永樂九年春復遣中使率官軍駕巨船至其地爵賚其人之來附者設都司都指揮三員康旺佟答剌哈王肇州以鎮撫之間歲相沿領軍比朝貢往還護送率以為常

 

  開原東陸路至朝鮮後門

  坊州城      奚官       納丹府城

  費兒忽      弗出       南京

  隨州縣      海洋       禿魯

  散三 【 通朝鮮後門】

 

  納丹府東北陸路

  那木剌站      善出        阿速納合

  潭州        古州 【北接斡朵里】  舊開原

  毛憐 【 舊開原南】

 

  聞 【 聞:開】 原西陸路

  慶雲站      熊山站       洪州站

  懿州

  開原北陸路

  賈道站      漢州站       歸仁縣

  韓州       信州城       斡木城

  海西賓州站    龍安站       弗顏站

 

  海西西陸路

  肇州       龍頭山       哈剌場

  洮兒河      台州        尚山

  札里麻      寒寒寨       哈塔山

  兀良河

 

  海西東水陸城站

  底失卜站     阿木河站      海胡站

  尚京城 【 金人故居】 札剌奴城      魯路吉站

  伏答迷城站    海留站       扎不剌站

  哈三城哈思罕站  伯顏迷站      能站

  兀剌忽站     克脫亨站      斡朵里站

  一半山站     托溫城       滿赤奚站

  阿陵站      柱邦站       弗思木城

  古佛陵站     奧里迷站      弗踢奚城

  弗能都魯兀站   考郎古城      可木站

  乞列迷城     乞勒伊城      莽吉塔城

  狗站 【 名水狗站夏月乘船小可乘載冬月乘扒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駕拽疾如馬】

  藥乞站      奴合溫站      乞里吉站

  哈剌丁站     伐興站       古伐替站

  野馬兒站     哈兒分站      莫魯孫站

  馬勒亨古站    撒魯溫站      伏答林站

  忽林站      虎把希站      五速站

  哈剌馬古站    卜勒克站      播兒賓站

  沼陰站      弗朵河站      別兒真站

  奴兒干 【 有都司】  黑勒里站      滿涇站

 

  ○外夷貢獻

 

  乞列迷貢物

  海青       大鷹        皂鵰

  白兔       黑狐        貂鼠

  呵膠       黑兔

  北山野人貢物

  海豹皮      海騾皮       海貛皮

  殳角 【 即海象牙】  魴鬚       好剌【 即各色鹿】

  福餘泰寧等達達衞所貢物

  馬        失剌孫 【即土豹】   貂鼠皮

  金錢豹皮

  建州兀者等女直野人衞所貢物與達達同

 

  夫遼之形勢西接朵顏等衞北逼女直諸夷東鄰朝鮮等國阻山帶海勢亦重矣其間夷之種類不一環居而雜處者有曰建州曰毛憐曰海西者自湯站抵開原此其處也皆有室廬居止之第而強則建州為最焉自寧前抵喜峯近宣府曰朵顏自辶x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曰【曰: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皆逐水草無恆居部落以千計而強則朵顏為最焉又有近松花江者曰山寨夷近黑龍江者曰江夷此輩亦有室廬居止而江夷又其最者焉然夷種固不一而夷性亦頓殊間有喜偷盜者雖時或出入抄掠無常但不過小有所竊而已非他西北猖獗者可儗也矧今沿邊之守有營堡墩臺之建有巡探按伏之防有將領以總其權有副參以分其任調發者之有遊兵分防者之有備禦嚴守之道亦可謂周且備矣又馬巿羈糜而有貿易之通入貢撫馭而有賞賚之給又且施之以恩綏之以義結之以信畏之以威縱有所肆逞者因而制之殆亦無足患者矣雖然虜固無大患也然司兵者苟視以為常而怠心生襲以為故而無所豫又安保其無他虞也哉故當知地方之為最者如辶x之達寧前夷虜之為最者如建州江夷之類於此嚴防庶不失緩急輕重之宜故愚又以為主之者在於得人也

 

  遼東志卷九

 

  ●後序

 

  重修遼東志後序

  遼東志序

  遼東志後序

  讀遼志敘

  遼志跋語

  日本翻刻遼東志序

 

  ○重修遼東志後序

 

  遼舊志厄于兵燹永樂初官茲者因纂修圖籍始有是書于時地方始寧學校初剏全書無存所得者皆掇拾于殘編斷簡暨耆舊聞見是以大綱雖舉而眾目未張事蹟雖具而采錄未備兼以板久磨滅觀者病焉成化丁未秋余奉命出按是方適分守遼陽副總戎韓公斌欲圖完書特命所司禮延文儒博采史傳立義類定凡例因其舊而增其新正其訛而補其闕凡有關於治道者悉皆收錄俾一方山川形勝人物名宦古今事蹟不出戶可知若公者可謂知所先務有裨於風化大矣越明年戊申秋書成公復捐俸鳩工刻梓以傳既徵內翰董先生尚矩文于前後屬余敘其後余惟人事氣呦酁榱魍膺盛則事由之以興氣咚t事因之以廢然其所以興廢者則有數存焉耳欽惟我高皇帝以丁未誕膺天命而正朔頒在戊申之歲今皇上繼統亦以丁未而改元又同戊申夫以百二十年聖祖神孫愛命改元率皆符合豈偶然哉寔由上天眷祐隆國祚相傳於不替故也而是書亦肇於丁未成於戊申謂非關乎氣咧⒍乱蛑耘d耶矧遼孤縣東北一隅延亙千五百里山川清淑之氣蜿蟺磅礴鍾靈育秀以故瓌奇卓犖之士多生其間百餘年來柱廟堂鎮邊陲折衝禦侮開拓疆里者先後相望又豈無自而然哉古語云地靈則人傑詩曰周王壽攷遐不作人此之謂也用是次第所自俾附簡末以紀歲月云時弘治紀元八月中秋日

  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山東監察御史新河陳寬書

 

  ○遼東志序

 

  郡國有志其來遠矣兆於上古九丘昉於禹貢及周之職方其制未備至漢地理志始為詳悉唐圖十道宋編九域則紀載愈密矣我皇明撫有天下郡邑之廣生齒之繁山川形勝制度沿革之由在在有書可考惟遼為極東邊境元季肆為戰區圖籍漫無存者永樂間詔天下郡邑咸為圖志以進時遣使東來纂述前守於是者始延儒雅詢故老據其聞見考彼事蹟參互捃摭乃克就編既冠以圖摸其山川地里之勝復分析事類詳其制度沿革之實人物文辭有關政教者雖微不遺貢賦學校軍衞城堡切於制度者無一不備于以昭我國家輿圖之廣氣化之盛涨О佥d間所未聞之勝事也猗歟盛哉書既【以下原文闕】

 

  ○遼東志後序

 

  遼東志何志遼東也遼東者禹貢幽燕故地唐宋以來遼金所居也我大明一統志山東通志遼附焉而又何志乎蓋詳之也自古列國皆有史官掌時事也考山川也紀人物也記興廢也天文昭也【也:焉】地理察焉人道存焉而王政備矣是故觀風氏之所以重而太史氏之所資以取焉者也夫遼邊陲重地國家之左輔也朝鮮國及毛鄰建州朵顏諸夷入貢所由曰廣寧曰遼陽鎮之總也曰開原曰寧遠曰靉陽曰金復海蓋諸衞鎮之分也文提其綱武治其目職守之則而鎮之管也曰自在曰安樂柔來之義也阻山濱海環外夷拱中夏兵甲戎馬百萬藩莫大焉近者邊鄙愚卒弗順于長聖天子恐玉石俱焚也乃用神武殲厥渠魁簡諸廷臣才望素著老成謬咭酝跁r巡撫都憲鈞陽任公巡按侍御開郡史君協心力安輯勞定人皆翕然思治沙漠無烽火焉文教之餘憫志久缺急欲編摩以志之必成為期而鎮守王君總戎馬君亦合盅赊曊埪迷⒊跬こ叹呑胼嫺宄醭啥T君歸復託寺苑守巡諸寮重加增訂予始奉命使朝鮮及歸而誌成矣適以序屬予何能為役然東皇生詔朝鮮雲岡洎予始遼之有志任公史君始故不敢重違也是故讀疆理志而建置形勝之必甄也讀文獻志而人物文藝之足徵也讀兵食志而戎馬食貨之可考也讀外志而諸夷貢道一統之盛攸彰也讀雜志而常變邪正災祥之可稽也其文鬱而典其事該而覈其義邃而直不華不俚確如也可述也亦可鑒也彬彬乎有古史風真一方之史而萬代之典也然非任公史君作興于上而諸子效勞于間何能有成哉嗚呼當邊方多事之餘用武之地而修文獻以開先詔後其蓋重德業紀綱之義志有所事達治本而非徒瑣瑣于末務者遼之撫按諸君子其賢矣哉其賢矣哉

  賜進士第徵仕郎戶科給事中武進龍津吳希孟書

 

  ○讀遼志敘

 

  敘曰我皇明迓天撫圖混一華貊雖稟教受治咸麗于極而辨方陳軌則規制在在殊士不出戶庭知四方習國體維志攸賴顧履之而後真及之而後熟昔司馬子長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河遂至于會稽大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逆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北自龍門至于朔方然後歸而史記成後之作者罕得附夫有以也余寡昧遭時明聖幸通朝籍道吳楚涉江淮走齊魯以抵于京師已而以天子行人使韓趙周游乎澤潞代朔之間越雁門北入雲中觀風考制弔古眺幽私以為視都知野視國知天下其餘不能遍睹可類推爾今年奉天子命下薊門遵榆關放于山海與向所經諸輔不同矣乃東入遼登醫閭之峰俯鍾秀之城涉三河之會覽千山之勝訪箕子之遺弔唐宗之躅三韓五國之餘烈王綱官制人士里俗靡不討究與向所經雲中又迥不同矣蓋信夫天下必履而及之而後周知徹照也已遼舊有志義例未精述作冗略中丞西溪任公柱史駝村史君因羣哲所彙次編輯而定之以成今志余取而讀之則見其覈而當晰而備殊而統倫而有要其於余所睹識無幾微爽夫余因履而及之者無子長作史之才猶幸其評志之定也故用以告四方且以明斯志之妙借筯談兵聚米畫谷將必有賴焉者爾

  賜同進士出身徵仕郎工科左給事中閩人薛廷寵書于襄平行署

 

  ○遼志跋語

 

  遼陽舊有志何為而修曰為其敝也為其僭而散也夫敝而弗理則廢僭而弗正散而弗統則贅矣而何俟於今日曰先年都憲婺源潘公倡之于始也若東巖之徐公北郭之劉公初亭之程公迓潘公之雅而肆之成也祕閟也久矣今始出焉中丞西溪任公稽而振之也率若屬而訂裁焉考前意也萃軒薛君括而潤色之讀遼志有文焉可驗也覈而信嚴而辨博而有要有是哉體之嫺也復得內翰龔雲岡引序于端黃門吳龍津繹精于後噫眾美具三長萃矣以成則其志也豈易視哉故張平子西京賦作之三十年豈不為益信矣乎今志更於累歲成於數手而萃軒終之迹若戾而艱倍之其紀實昭後以備小史之遺為國家鳴盛則過之矣余也濫竽按事聿觀厥成項涉末見安得不歷厥載而詳述乎後之覽者興焉亦將有徵於吾言嘉靖丁酉歲十二月朔日賜同進士出身文林郎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古澶史褒善謹跋

  分校生員畢 鶴  魯宗儒  宜 寬

  朱貢  李遜  邵文爵

  舒鎰  趙繼儒  李永茲

  曹福  張文羽  屈守貞

  戢儒  王瀾  傅良弼

  孫荊玉  余尚貢  劉百之

  督謄錄指揮佟學    鄉試武舉毛旺

  督刊梓千戶鄒傑

  遼東志

 

  ○日本翻刻遼東志序

 

  遼東志明任洛等所重修於徵遼東事實蓋為不可少之書焉而殆無傳本余家幸藏之因翻刻以公諸世方今治化休明施及滿洲則考其山川形勢知人物事蹟風俗物產及古今之沿革不可謂之非急務也斯書詳而核典而要體例得宜統貫秩然有足資檢覈者印刷成弁一言於卷首大正元年十月侯爵前田利為識

 

  例言

 

  例言

 

  一遼東清祖發跡之地方今東西史家頗駐意焉而記其事者世鮮專書此所以翻刻本書也

  一本書原本往往有紕繆然無異版可校今以二十一史及全遼志等反復勘正之其不可勘正者姑仍舊焉

  一原本係明代撰著事涉明帝者例皆闕字今悉改之又第一卷第五十七張缺而無別本可補今據全遼志補之蓋兩志門目不同細勘前後始得補之云

  一原本今大路道三所藏後歸吾松雲公尊經閣道三名玄鑑敘從五位下任典藥助慶元間有良醫之稱云爰志其所由

  一君山稻葉君頗精遼事請作本書解題附於後

  校者識

 

  ●遼東志解題

 

  日本稻葉嵓吉撰遼東志者明代之遼東地志也書凡九卷附圖一卷初次編纂於正統八年【 西曆一千四百四十三年】據是年遼東都指揮僉事畢恭所撰序文謂本書之資料蓋先采訪於永樂中既將正本進呈恭復欲取其稿本而刊行之其事未果遲至弘治元年 【西曆一千四百八十八年】始為刊行其時為刊行大明一統志後六年也此次刊本或於畢恭原稿略有修改然大體仍據舊稿並命名曰遼東志主其事者為巡按御史陳寬及遼陽副總兵韓斌嘉靖八年【 西曆一千五百二十九年】復事修改至十六年告成此為第二次刊本即本書也嘉靖四十四年 【 西曆一千五百六十五年】刊行之全遼志凡六卷大抵以本書 【 按即第二次刊本】 為藍本而增以嘉靖十六年以後之事蹟命名雖異實即遼東志第三次刊本也

  細檢本書之所取材蓋於各代史志罕見徵引夫周禮史記可置弗論而考證遼東故實之書之成於金元時代者如遼東行部志元一統志鴨綠江行部志諸書固不可以一二數而本書所甄錄者與此諸書皆渺不相涉卷一山川篇雖錄有與元一統志相同之文亦殆自大明一統志迻錄而來校以本書卷首所列引用書目僅有大明一統志而無元一統志可知其不誣也明代遼東都司案牘圖籍原所具備事無鉅細胥經注載是故編纂本書純采明代之資料而已是固不必取材於前代也而其紀載之詳亦由於此不足怪已惟本書記載域外之事亦如彼其詳者何哉畢恭之言曰遼東乃東北之雄藩實國家之重鎮爰自永樂中上遣使諭本司纂修圖志乃即欽承上命謹集進呈惟稿是存斯集乃國朝之盛典藩維之偉績可祕乎哉觀於此語豈非當其事者秉朝廷興王之咭圆稍L所得輯為此本之明證歟以愚考覽所得本書進呈初稿蓋為編纂大明一統志而設惜乎一統志所采過簡竟遺卻本書之大半而不載也

  自正統紀元 【西曆一千四百三十六年】以降迄編次本書之前明代用兵遼東失事最多兀良哈者遼東北部之蒙古族也一稱三衞其漸次飲馬於潢水之南當亦在正統之初維時泰寧之酋又聯姻於也先可汗遂致遼東西部直當勁敵女直及野人又擾於東邊而本書適成於此邊釁騷然之日此讀者所應留意者也愚以為畢恭之作斯篇非徒謳歌國家一統之盛而已蓋欲使遼東守土之吏諗知遼地之實情以期於吏治邊防有所取資也畢恭為前屯衞人全遼志載其略傳曰

  畢恭字以謙前屯衞籍其先山東濟寧人巡撫王公?薦恭有文武才由百戶舉陞流官僉事圖上方略開設迤西邊堡牆壕增置烽堠兵威大振虜人畏服晉署都指揮奉敕守備寧前地方在任五年邊鄙寧謐尋推掌都司事撫士卒革奸弊廣屯田興學校平訟理至今稱之所著有遼城吟稿以疾卒上遣官諭祭翰林學士盧陵陳循為撰神道碑

  觀此可知恭蓋終其身以經營遼左自任全遼志邊防篇云國初畢恭守遼東始踐山河因編木為垣久之乃易版築而墩臺城堡稍稍添置云此即恭傳所稱開設迤西邊堡牆壕烽堠之事【畢恭立邊牆事柳邊紀略亦言之】邊堡牆壕亦長城之一種其設置興廢關繫遼東之存亡恭之始終經營以鎮方面功亦偉矣明史稿及明史皆缺恭傳故備舉之東國輿地勝覽所引之遼東志是否為本書之初次刊本尚為一種疑問按勝覽之書編次於朝鮮成宗王之十三年【成化十八年】 當時曾否付梓殊不能詳其後復有修改嘗刊行於王之二十三年 【 弘治二年】而本書第二次刊本後於勝覽刊行之歲約四十有八年是勝覽所引之遼東志其非本書可以推而知之勝覽卷五十鏡城都護府建置沿革下本號?欢Z復注云遼東志作木郎古而本書則無木郎古之文卷五十一平壤都護府下有性柔而巽借與無寬貸服食儉素有古之遺風一節謂引自遼東志而本書亦無此文復按初次刊行本書時與初刊勝覽其間僅隔一歲爾時朝鮮與遼東之交通縱極繁盛然謂彼邦編輯勝覽已錄及本書之初刊本似尚失之過早惟其間有可異者即龍飛御天歌乃於正統十二年二月編撰而其注中已引有遼東志之一節豈爾時朝鮮之采訪故實者業已甄及遼東乎究之本書之初次刊本即謂世無傳本無不可也

  本書之第二次刊本流傳亦甚希本邦舊紅葉山文庫所存之全遼志與本書僅稱伯仲此外尚未聞有傳本在昔中華本土浙江省寧波府范氏天一閣藏有遼東志及全遼志二書清全祖望鮚埼亭外集有一文引及本書疑即據天一閣之藏本猶怪乾隆中編纂四庫全書蒐采甚備乃竟未及此二書或以所記間涉建州舊事懼觸忌諱故未敢采進也耶天一閣書目所載如下

  遼東志九卷 【 全】   明正統八年任□□監修

  全遼志六卷 【 全】   明嘉靖十六年任洛等重修

  此記稍誤嘉靖十六年重修之本仍襲舊名題曰遼東志至四十三年又經重修始改稱全遼志天一閣藏本卷數與本書及全遼志卷數皆符以此考之可知范氏記載而所以致誤者蓋以兩書卷端所載之舊序誤作刊行新書之年代也

  讀中國邊郡地志可以考見當日國勢之伸縮如漢書地理志載有朝鮮四郡其樂浪南部之山川迄今猶仍舊名此即武帝用兵之賜而當日漢室之國勢可以遙制朝鮮從可知矣明代之滿洲可分為二其一部實隸入明之版圖為其領地其一部則為明之屬衞所謂羈縻州者是也清代官撰諸書嘗謂明初疆域東盡於開原鐵嶺遼瀋海蓋其東北境全屬我朝及國初烏拉哈達葉赫輝發諸國並長白山之納殷東海之窩集等部明人曾未涉其境永樂二年倣唐羈縻州之制設尼嚕罕衞七年改為尼嚕罕都司後又續設衞所之空名其疆域遠近原弗及知山川城站亦多在傳聞疑似之間【案此文見滿洲源流考卷十二】 此種解釋人皆以為不謬抑知尼嚕罕 【 即奴兒干】用兵之事實見載於皇明實錄者實有未盡且黑龍江口特林之永寧寺碑屹然尚在非紀載當時偉業之證耶本書卷末所紀東北遼東交通道路有海西東水陸城站一節此即明人自開原北至哈爾濱附近以其地為發軔更東北向松花黑龍二江沿岸而下出韃靼海峽布設驛站之證依此所記以求驛站之遺跡尚可得十之六七復考自開原東北繞長白山之北松花江之上源而出今之延吉自豆滿江南通咸境南道之驛站又可得十之七八而謂明人未涉其境所稱山川城站亦多在傳聞疑似之間照_妄之甚者矣故吾敢斷言本書之紀載遠及於滿洲東北陲之山川者不外永樂宣德二朝用兵之所致其時國勢之發展亦深足驚異至於景泰以降外難洊臻遂致中朝疆域不踰遼河流域今固無待贅述矣

  本書之采輯雖未甚備然所載重要之史蹟有二一為義州西數里大淩河左岸之石窟寺本書云寺建於拓拔魏景明年依此紀載曾至其地搜訪而史蹟尚不止此在其鄰地又發見魏太和二十三年之石窟寺一區嘗謂今之義州雖為遼西之僻陬然在往代蓋為自遼東以通於西方必經之大路也此種意度竟依此重要史蹟以證實矣其二為旅順口黃金山下之鴻臚井井有刻石云唐開元二年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鑿井兩口永為記驗大明一統志亦曾載其遺蹟惟不如本書之詳蓋一統志所紀乃采自本書進呈之稿本也夫遼東為唐太宗高宗陳耀六師之地據此井石所記是崔忻之行程因幽州之道為契丹所梗塞故自東萊渡海而往來於渤海之間得此井石可為研史之助更無待煩言矣

  大抵中國各代之起自西南者每不能保據遼河流域而有之其在遼東置郡縣者不過漢明二代而已漢之遼東郡雖與明之遼東都司疆域未必相同然僅其西陲與遼西及海道相接其餘三方悉鄰外族則大體相似惟明代保有遼東久於炎漢其故何哉蓋當嘉隆之際武功文治俱有可觀不獨東南沿海之地治化鼎盛即北境邊郡之域政治亦甚修明也迨至萬曆中年有三大戰役其與本邦之役【案此指平秀吉之役】即在遼東之鄰境先啟衄端後廿餘載又與建州女真交戰女真不滿萬萬不可敵之語縱謂早成當年之讖然未踰歲遼河以東悉委敵手遂釀宗社為屋之禍豈非嘉隆以來累世之生聚早已殫於文祿壬辰之會哉【按平秀吉年號文祿此云壬辰之歲為萬曆二十年】 由此觀之遼東志一書雖謂為漢人致力遼東最後之紀念亦無不可矣

  自遼東文獻徵略卷八譯文迻錄

 

  ●遼東志校勘記

 

  康平高鳳樓

  遼陽許麟英同撰

  本書據抄本覆刊卷次體例悉從其舊惟於標目行款畧有更置原本奪衍譌誤難於僂指爰取日本翻印之活字本校之並與全遼志互勘其有疑莫能定而又無他書參証者輒兩存之不敢擅改以竢博雅君子諟正焉

  卷首

  總圖

  遼東城堡地方總圖

  威寧營堡 全遼志總圖奉集堡威寧營堡地位與此互易

  舊遼陽城 原圖舊遼城奪陽字據本書地理志及全遼志故蹟門改其位置全遼志作遼濱塔南

  汎河城 全遼志總圖及鐵嶺衞境圖汎河城列汎河南岸

  望海堝堡紅嘴堡 原圖二堡位置互易據本書兵食志及全遼志列城堡序次改

  靖安堡 原靖誤靜據本書兵食志及全遼志改

  西平堡 原列西寧堡東據本書兵食志列各城堡序次并參証全遼志改

  大靖堡 原列大寧堡西據全遼志及本書兵食志改

  小淩河驛 原位置與大淩河所互易據本書建置志及全遼志圖列位置改

  逯莩恰≡行R河右岸位置偏在西北據全遼志圖及本書廣寧左中屯衞山川地理圖改

  寧遠城 原列逯輺|南據本書地理志所載方位改

  義州城逯莩恰≡瓐D二城俱缺北門據本書建置志二城注補

  沙河兒堡 原作沙河堡奪兒字據本書兵食全遼邊防二志補其位置應在松山堡長嶺山堡之間并據改

  新興營堡 原新興堡奪營字據本書兵食志及全遼邊防志改

  戚家堡 全遼志戚作七

  遼東都司治衞山川地理圖

  船城船城墩 原船譌作舡據全遼志改

  黃泥窪墩 原窪作凹據本書兵食志改

  北至開原三百三十里 原三十誤作四十據本書地理志及全遼志沿革志改

  廣寧山川地理圖

  東至平洋鋪海州衞界二百里 原作一百里按全遼志作二百里本圖里至注東北到羊腸河一百一十里平洋鋪位置在其東南當以二百里為是茲據改

  鎮安堡 全遼志鎮作正

  白土嶺墩 全遼志白土作皇

  義州山川地理圖 【 原義州下有衞字因義州後屯二衞同城刪之】

  三家城堡 全遼志堡作鋪

  柏淩河 原柏譌作白據本書地理志及全遼志圖改

  泥河 原作汎河據本書地理志泥河注城南二十里源出西山經

  杵頭山入大淩河與本圖符合全遼山川志同原汎字為泥字之譌茲改之

  嘉福山 全遼志圖列萬佛山石灰山之間

  廣寧左中屯二衞山川地理圖

  遼府印舍 全遼志印作中

  北到義州丫角山界五十里 原作羊角山據本書及全遼山川志改

  蛤蜊河 蜊原譌蝲據本書地理志改

  左中屯城 原缺北門據本書建置志逯莩亲⒀a

  寧遠衞山川地理圖

  東北到逯菀话俣十里 原一百誤作二百據全遼志并參本書逯輬D里至注改

  東關驛 原列南沙河西據本書地理志山川注及建置志驛傳注里至方位改曲尺河西詳前屯圖

  廣寧前屯衞山川地理圖 【 原列開原圖後據本書地理志各城次序改列】

  中後所 原圖未列此名據全遼志圖及本書建置志補

  南沙河北沙河 原作大沙河小沙河寧遠衞圖作南不作大而北沙河奪北字據本書地理志改補

  東關驛 原列曲尺河正流右岸據本書地理志南沙河注寧遠城西四十里曲尺河注城西五十里東關河注城西六十里源出大寧上通六州河建置志東關驛注寧遠城西六十里全遼志圖考注同原圖位置稍偏於東南茲移近曲尺河上游右支流右岸

  前屯衞城 原作四門據本書建置志前屯衞城門三東崇禮西武寧南迎恩全遼志圖考注同茲刪改

  興安堡 全遼志安作家在城南堡之西

  開原山川地理圖 【 原列前屯衞前據本書地理志各城次序改此】

  塔兒山墩 原墩誤作塔據全遼志圖改

  西到懿州二百七十里 全遼志二作三

  開原城 原圖有西關全遼志有南關均誤據本書建置志及全遼志圖考刪

  南到鐵嶺九十里 原誤作一百二十里據鐵嶺圖里至注北至開原里數及由鐵嶺歷瀋陽遞至遼陽核實總里數改

  開原控帶外夷山川地理圖 【原作開原控帶外夷山川之圖依前圖例補地理二字刪之字】

  滿涇站 原涇譌作渾據本書及全遼志外志改

  沼陰站 原沼譌作召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播兒賓站 原播譌作招賓譌作實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奴合溫站 原合譌哈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乞列迷站 原列譌勒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弗能都魯兀站 原弗能都魯站奪兀字據本書外志補

  奧里迷站 原奧譌異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古弗陵站 原弗譌伏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滿赤奚站 原奚譌希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托溫站 原托譌拓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兀剌忽站 原忽譌溫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能站 原能譌熊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哈三城哈思罕站 原哈三城即哈思罕衍即字奪站字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刪補

  扎不剌城 原扎譌劄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魯路吉站 原路譌落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海胡站 原胡誤作島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哈嗒山 原嗒譌塔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弗朵河站 原河誤作木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一半山站 原一半二字誤作平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伯顏迷站 原顏譌嶺據全遼志及本書外志改

  腦溫河 原河誤江據本書地理志改

  鐵嶺衞山川地理圖 【 原列開原控帶外夷圖前據本書地理志各城次序列此】

  松山 全遼志圖列大有堡東

  永登堡 全遼志登作寧

  汎河城 原列衞城西本書地理志汎河注在衞城南三十里建置志汎河中左千戶所注在城南三十五里茲據改於鐵嶺衞南

  瀋陽中衞山川地理圖

  嘉禾堡 全遼志禾作木

  海州衞山川地理圖

  東北到甜水站二百四十里 全遼志二百作三百

  東南到臨江二百八十里 全遼志二百作三百

  北至遼陽甘泉堡界三十里 全遼志作北至遼陽界六十里

  南至蓋州衞石城鋪界一百五里 全遼志作南至蓋州界七十里

  西北到遼河一堵墻六十里 全遼志作一百二十里

  西至廣寧高嶺鋪界一百七十五里 全遼志作西至廣寧界一百二十里

  西到廣寧衞三百里 全遼志作西到廣寧二百四十里

  麻崖墩 全遼志崖作岸

  塔山鋪 全遼志鋪在河東又北古城全遼志在水曲之南遼遂縣全遼志在水北

  廣積鋪 全遼志作廣信鋪

  孛蘭鋪 全遼志在耀州驛東

  南古城 全遼志作北古城又平陽寨古城全遼志作西古城

  海州衞城 原圖無關廂據本書建置志及全遼志海州衞圖補北西南三關

  蓋州衞山川地理圖 【 原列復州衞後據本書地理志各城次序改此】

  東至秀巖二百三十里 全遼志三十作五十秀作岫

  西至海一十五里 全遼志作十里

  歸州墩 全遼志州作山

  復州衞山川地理圖

  富川堡 全遼志川作州

  得利嬴城 原嬴譌作瀛據全遼志及本書地理志改

  金州衞山川地理圖

  鸛兒島墩 全遼志鸛作鶴

  南渡海到登州府六百里 原南到渡海登州府大百里全遼志作南到渤海登州府二書詞均費解茲改之

  卷一

  地理志

  沿革 【 原白書茲低二格代之下仿此】

  遼陽廣寧義州逯輰庍h開原六城原作白書茲各提一格以醒眉目餘各衞均低一格

  廣寧注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 全遼志作三百三十里

  廣寧右屯衞注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 全遼志作四百五十里

  義州注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 全遼志作四百二十里

  義州衞注弘政開義同昌三縣 原注同昌誤作堯慶據全遼志及金史地理志改【金史地理志義州下崇義軍節度使屬縣三鎮一縣名同此鎮曰饒慶隸開義縣下】

  廣寧左屯衞注永樂元年移治逯菔囟R 全遼志元作五

  寧遠衞注都御史包懷德 原懷德二字互易據全遼志及本書官師志改

  瀋陽衞注在遼陽城北一百二十里 原二十誤作一十據全遼志本注及本書鐵嶺衞圖注南至瀋陽一百二十里本志鐵嶺衞注至遼陽二百四十里核改

  金州衞注舊有沙卑城 原作卑沙城據全遼志改【 按本書及全遼志海州衞注高麗為沙卑城別書亦作卑沙城或卑奢城但均指海州言】

  疆域

  西至山海關一千五十里 本書遼東都司治圖里至注西至山海東關一千一十五里全遼志同

  北至開原三百三十里 原作三百四十里據上文開原注及自遼陽歷至瀋鐵開原里數核改

  渡海至南京 原於四至後另起南至南京又西至北京茲納於四至內

  山川

  附文

  遊千山記去襄平六十許里 全遼志許里作里許

  鼾息達旦 原鼾譌作劓據全遼志本文改

  迤西而北 原作迤東而南全遼志同按千山各寺方位龍泉居祖越之西北由祖越往龍泉當西北行遼陽州志載此文作迤西而北雖係後世之書而身居其地勘察較確茲據改

  分流庖舍 全遼志庖作下

  大安違龍泉西南可八九里 原大安違龍泉西可八九里與實在方向不合據全遼志故蹟志大安寺注西字下補南字

  翌日庚寅 原翌誤作翼全遼志同茲改正

  徐子去余數步 全遼志步作武

  安太守寓之 原太誤大據全遼志改

  弗克模擬 全遼志模作摸从?不从木

  相見慘怛 全遼志見作視

  附詩

  宿大安有懷 全遼志安下有寺字

  遊祖越寺 【 程啟充】 此身應已住虛空 全遼志住作在

  次前韻 【 史褒善】 漫將旅泊厭俗矇 全遼志俗作紛

  老鴉山注城東三百里 全遼志三作二又罕兒嶺注城東二百里全遼志二作一

  鴨綠江注豬婆江 原作婆豬江全遼志作島婆江據二書圖改

  龍泉注自半山厓石竇出 原出誤作窟據全遼志改

  千山溫泉詩 【 徐文華】 方池瑩欲流 原池誤地據全遼志改

  醫巫閭山詩 【 蔡珪】 祖龍驅之不肯去 原之字誤作龍全遼志同據別書改

  蛇山注城東三十里 全遼志作二十里又狼虎山全遼志狼作豹

  牽馬嶺 原嶺字下衍山字據全遼志刪又響山原響譌嚮據全遼志改

  飛瀑巖注自懸崖下瀉 原崖譌岸據全遼志改又古老無名泉注一泉湧出原一誤二據全遼志改

  細河注城西六十里 原作十里據全遼志及本書圖列方位改

  義州出山注城西南二十五里 全遼志二作一

  寧遠衞雙山注城西北二十里 全遼志二作一又寨兒山注城東北三十五里全遼志無五字北沙河注城西三十里全遼志作二十里寧遠河注東流至城西全遼志無東字瓦?衝注城東北四十里全遼志四作二

  廣寧前屯衞小寨兒山注城東北三十五里 全遼志三作二又蛇山注城東北四十里全遼志作城北一十五里關弁山全遼志無弁字廟山注城東北二十五里全遼志作一十五里歡喜嶺注城西七十五里全遼志無五字黃官保嶂注城西北三十七里全遼志三作二

  開原牛心山注城東北二百五十里 全遼志二百作三百

  土河注南流至黑嘴 全遼志無南字又兀良河注城西北三千三百餘里全遼志無西字

  兀良河注與洮兒河腦溫河合 原河誤江據全遼志及本志改

  理河注城東北一千二百里 全遼志二百作一百又大清河注西流一百八十五里全遼志五作九

  混同江注源出北山 原源誤流全遼志同茲改正

  鐵嶺汎河注北流入遼河 全遼志作遼海又小清河注南流入遼河全遼志河作海泥溝河注由十方寺入遼河全遼志河作海

  蓋州衞塔兒山注城南五十里 全遼志作十五里

  孛囉鋪山 全遼志囉作羅又巨羅山全遼志作叵羅山

  大孤山注城東二百六十二里 全遼志二百作一百又小孤山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全遼志五作九七盤嶺注城東一百二十里全遼志二十作一十

  得利山城注城東南二十里 全遼志二作一

  復州衞杓子河注城東北二百五十里 全遼志二百作一百

  金州衞兔兒島注城西北三十里 全遼志作七十里又小長山島注去城二百六十里全遼志二百作七百八叉島注去城三百二十里全遼志三百作二百大沙島注城東北一百一十里全遼志一十作三十團山島注城東七十五里全遼志七作北豹子島注城東三十里全遼志三十作二百史島注城東二十五里全遼志二作一楊家島注城東南一十五里全遼志一作三沙嘴島注城西南七十里全遼志七作四七箇山島注城西北三十五里全遼志作二十五里

  薛子曰文物郁郁 原郁都據全遼志本文改

  宮室

  景遷堂注山東周正為記 原正誤止據全遼志改

  西樓注歲時射獵四樓之間今廢 原四樓之間廢奪今字據全遼志補

  明王樓注 原衍在世設里四字據全遼志刪

  金宮注薰風等殿今廢 原薰風等殿廢奪今字據全遼志補

  陵墓

  王榮祖墓注義州城南四十二里 全遼志二作一

  寺觀

  遼陽大安寺注在龍泉南可八九里 原南誤西茲改正

  義州萬佛堂注好事者於南巖鑱石佛像 原巖誤嶽據全遼志改

  海州衞報恩寺注城東南二十里 全遼志作十里

  蓋州衞白塔寺注城東北六十里 全遼志無東字

  古蹟

  大黑山城注攻沙卑城獲男婦人千口 原沙卑作卑沙據全遼志改人千口全遼志同據別書人當作八

  薛子曰雖醲化懿綱 全遼志綱作網

  卷二

  建置志

  城池

  遼陽城注週圍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 原二十二里三百九十五丈按一百八十丈為里例以算法既計以里數則必舉里之所不能盡者方為畸零之數三百九十五丈核二里餘三十五丈與下文池週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相差才百十五步若大之城恐無此狹小之池全遼志無南北兩城週圍里數其池週圍里數與本書同而計南城週圍里數為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其北城注南北一里東西四里則北城東西北三面合為六里加南城四面之數計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本書二譌三步譌丈兩書實數相符茲據改【按城之週圍以城墻各面合計之長度言池之週圍舉所包城外之邊緣而言】

  城門注正北曰鎮遠 原東北東字誤據全遼志改

  重修望京樓記 全遼志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思飭干城 原思心飭干城衍心字據全遼志本文刪

  斯無愧於茲樓矣 原斯誤期據全遼志本文改

  朱箎和韻詩靉靉蒼煙橫朔漠 原作羯漠據全遼志本詩改

  廣寧城注週圍一十二里四十五步 全遼志作一十里九十五步

  東南曰泰安 原泰誤作大據全遼志改

  右屯城注池深八尺闊二丈 全遼志作闊一丈

  義州城注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八尺 全遼志作闊一丈八尺

  馬場二處注一城東南二十五里 全遼志無南字

  逯莩亲⑦L圍五里三百二十步 全遼志三百作一百又併南關週圍六里二十三步全遼志作一十三步又池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二書注數同按五百七十三步內含一里餘二百一十三步五字疑三字之譌

  寧遠城注池深一丈五尺 全遼志無五尺二字

  中前所城注週圍四里三百步 全遼志三作二

  中固城教場注城東一里 全遼志東作北

  鐵嶺城教場注城西北一里 原西北誤作南據全遼志及本書鐵嶺衞圖城西北有演武亭改

  汎河城注東曰承恩南曰安遠 全遼志東安遠西承恩

  懿路城注高二丈 全遼志作一丈又教場注城東北一里全遼志作西北一里

  撫順城注週圍三里有奇 原作週圍二里七百三十六丈全遼志作三百七十六丈按七百三十六丈核四里餘十六丈是零數大於二里之整數二倍強可謂絕無此理疑是全遼志所載三七二字之互易又本書里數之零皆以步計丈字疑為步字之誤考盛京通志載撫順明故城據勘得週圍三里有奇與全遼志不甚相差爰據改又城門二全遼志作城門一曰迎恩

  海州城注高三丈四尺 全遼志四作二又池深一丈二尺全遼志二作一

  城門四北曰來遠 原來誤作東據全遼志改

  永寧監城注高一丈五尺 全遼志五作七

  復州城注高三丈五尺 全遼志三作二

  金州城注高三丈五尺 全遼志作三丈三尺又池深一丈七尺全遼志作一丈二尺

  南關 原有北關無南關據全遼志及本書金州圖補

  旅順口城注北城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 全遼志二百作一百

  公署

  重修會府記彼王景乂非監耶 全遼志王景乂三字作王宗景又四字

  新建鎮東堂記三君子屬予記 全遼志予下有以字

  鎮守太監府二注一在廣寧泰安門西 原作泰和門和字誤緣廣寧無泰和門故改

  巡撫都察院二注廣寧在拱鎮門東 全遼志東作北

  廣寧都察院記鎮守武臣充總兵官 原作統總兵官統充譌據全遼志本文改

  遼陽察院題名記遼陽古幽營之地 全遼志遼陽下有係字

  戶部分司注廣寧城鼓樓東 全遼志作泰安門北

  行太僕寺 全遼志無行字

  管糧通判府 原列東寧衞後茲移遼東都司前以非各衞所屬也

  定遼左衞左右後三所 全遼志作左中後三所

  神機庫原列定遼左衞直下茲與稅課司列一行以特標為他衞所無也

  廣寧備禦都司注在城鼓樓西北 原西北誤西南據全遼志圖考注改

  廣寧衞神機庫注在鎮守府東南 全遼志作戶部分司前

  神機庫原列廣寧衞直下茲移稅課司下取義與定遼左衞同

  廣寧左衞左右中前四所 全遼志作中前後三所

  廣寧中衞左中前中左四所 全遼志作左右前中四所

  廣寧右屯衞左右中前後五所 全遼志作左右前中四所

  預備倉注衞治東南 全遼志作軍儲倉內

  鹽場百戶所注城南二十里 全遼志作二十一里廣寧中屯衞注在寧遠街 全遼志作舊設於寧遠

  鐵場百戶所注城西六十里虹螺山正德七年復移於白花寨 全遼志作城西六十里正德七年改白花寨

  廣寧左屯衞軍器局注衞治西南 全遼志西作東

  鹽場百戶所注城東八十里燕子湖 全遼志作城南八十里

  寧遠衞注在泰和街北 全遼志作永寧門內舊備禦公署改建

  軍器局注城西南隅 全遼志西作內

  鹽場百戶所注城西南二十五里 全遼志無西字

  鐵場百戶所注城西南十八里糜子峪 全遼志作麻子峪

  廣寧前屯衞鐵場百戶所注城西七十里糜子峪 全遼志糜作摩

  鐵嶺衞注洪武二十一年設遼東北城 全遼志洪武二十年設遼東城北

  瀋陽中衞蒲河中左千戶所注城北三十里 全遼志城北四十里

  復州衞軍器局注西門北 全遼志作南門西

  鐵場百戶所注城北 全遼志作城北九十里

  金州衞鐵場百戶所注城東一百三十里 全遼志作二百三十里

  監苑

  按已革監苑共五監二十二苑本書錄二十苑據全遼志名山苑下有復州龍潭二苑

  學校

  都司學注 本書與全遼志記述詳略互異不具錄

  都司廟學碑記御史桂君怡 原君怡誤作右始據全遼志本文及本書官師志改

  僉事胡君鼎 原鼎誤日?折據全遼志本文改

  都司文廟新置雅樂記 全遼志載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而侈靡不屑焉 全遼志屑作屬

  余與守巡二道監視之見其禮度 原視之下衍行之數也四字據全遼志本文刪

  廣寧建學碑記 全遼志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嗣天歷服 原天誤大據全遼志本文改

  廣寧中屯衞學注成化間於城隍祠得元加封先師碑 全遼志祠作廟

  寧遠衞學注始建廟學衞治東南 全遼志作始建廟學於衞治東

  重修廟學記 全遼志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歷經且二十年 全遼志歷經作經歷

  前屯衞學注弘治癸亥御史余濂 原余濂譌作餘廉據全遼志及本書官師志改

  蓋州衞學注在衞治東南隅 全遼志作西南隅

  復州衞學注 按全遼志與此全異彼注云舊在城西北隅正統元年遷於城中嘉靖癸卯遷於城東南隅

  敬一箴序受天付託 原託譌托據全遼志本文改

  德或不類 原類譌戾據全遼志本文改

  肅于明庭 原庭譌廷據全遼志本文改

  永延厥慶 原延誤起據全遼志本文改

  咨爾諸侯 原爾譌耳據全遼志本文改

  遼右書院記予竊感焉 全遼志感作惑

  與夫從事而成之者 原事誤臾據全遼志本文改

  關梁

  按原書城名分注於各關梁下茲標城名於前以屬境關梁分繫於後

  遼陽昇平橋注在西關外 全遼志作西門外

  瀋陽中衞小橋注汎河所南三里 全遼志三作一

  開原慶雲橋注西門外 原注在開原城按開原縣志載古慶雲橋在西門外僅存數石本書建置志開原城西門曰慶雲則此橋當在西門外無疑茲據改

  安遠橋注在北門外和陽橋注在東門外 原無注據別書補

  海州衞沙河橋注城西十里 全遼志作西門外

  八里河橋注衞西南八里 全遼志作城南無西字

  橋頭橋 全遼志作橫頭橋

  蓋州衞清河橋 全遼志有重清橋無清河橋

  仙人橋注衞南五十里 全遼志五作九

  梁房口關注衞西北九十里 全遼志作海州城西南七十里

  連雲島關注蓋州衞西一百五十里 全遼志無一百二字

  復州衞北清渡橋注空洞天成 原成譌城全遼志同茲俱改

  金州衞蕭家島關注衞東北一百五十里 全遼志作一十五里

  廣寧經濟橋注城內東 全遼志作城南又大惠橋注永安門內全遼志內作外

  寧遠衞高橋注衞東六十五里 全遼志六作二

  逯轀R河橋注城東十五里 全遼志作五十里

  驛傳

  遼陽在城驛遞咚⒊俏靼死锴f 全遼志無莊字

  虎皮營城驛注城北五十五里 全遼志作六十里又注洪武二十一年設按全遼志遞咚⒕愫槲涠十年設謂本驛亦二十年設也與此不同

  廣寧在城驛注泰安門西北街 全遼志作本城四牌樓南

  遞咚膊逅⒕版傞T東街北 全遼志俱本驛內

  高平驛注城東九十五里遞咚ⅢA西安插所注驛東 全遼志無五字遞咚膊逅⒕诒倔A內

  右屯衞十三山驛注衞西北三十五里 全遼志作二十五里

  逯菪觾赫尽“幢緯州圖有杏兒山杏山驛無杏兒站杏山驛去城甚邇全遼志杏山驛注城西南十里與圖尚合杏兒站注城西南六十里杏兒站與杏山驛是一是二茲存疑

  海州牛莊驛注衞西四十五里 全遼志作城西北四十里

  沙嶺驛注衞西八十九里 全遼志作城西北九十里

  蓋州衞耀州驛 全遼志耀州驛隸海州衞

  五十寨驛注衞南一百二十里 全遼志作一百一十里

  復州在城驛注南關 全遼志作西關內又遞咚ⅢA西全遼志作本驛東

  欒古驛注衞南六十里 原南誤東據全遼志及本書復州衞圖改

  石河驛 全遼志石河驛隸金州衞

  金州在城驛注衞治東南 全遼志作南關內

  木場驛注衞西南六十里 原衞南奪西字據全遼志及本書金州衞圖補

  旅順驛注衞西南一百二十里 原衞南奪西字據全遼志及本書金州衞圖補

  祠祀

  廣寧馬神廟碑記 全遼志載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詔改正祀神名號瀆禮背經 原作下經據別書本文改

  重修北鎮廟記 【 成化癸卯】醫無閭山 原醫無山奪閭字據別書本文補

  吾輩奉命守是方 原守誤中據別書本文改

  重修北鎮廟記 【 弘治八年】 全遼志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由太行而東 原太誤大據全遼志改

  尊嚴雄峻 全遼志作高峻

  下詔追正 原詔誤誥據全遼志改

  太宗文皇帝 全遼志作成祖文皇帝蓋其時已改諡也

  祝文三 【 成化十三年】 默呋瘷C 全遼志化作玄

  奠鎮一方 全遼志一方作北土

  能不疚心 原疚譌究據全遼志改

  鑒予憂元元之意 全遼志鑒予作副朕

  祝文六 【 正德六年】 皇帝謹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司 全遼志無謹字

  寧濠作孽 原濠誤作以據全遼志改

  遼陽鄉賢祠記是為記 原是記奪為字據全遼志改

  釣臺祠碑記本教躬行 全遼志作教本躬行

  以大學士劉吉薦 原大誤太據全遼志改

  皆世切要 全遼志世作其

  吾不忍吾之子孫之不知先生也 原子孫不之知之不二字互易據全遼志改

  先生之學出白沙白沙者 原先生之學出白沙者奪白沙二字據全遼志補

  卷三

  兵食志

  武備

  按此篇戶口軍額與全遼志不同自係今昔情勢之異作者各以其時著錄非關板本茲不具著其異同

  沿邊城堡墩臺

  前屯衞

  鐵場堡注堡北土衚衕可按伏 原土譌士據全遼志本堡注改

  石堆空臺 全遼志堆作嘴

  永安堡鎮營臺 全遼志臺上有河口二字

  鳳石嘴臺 全遼志鳳作亂又黎樹溝臺全遼志溝作灣樓子山臺全遼志子作自

  三山營堡長嶺兒臺 全遼志無兒字

  瑞昌堡 原堡誤作臺據全遼志改

  團山兒臺 全遼志作大團山臺

  高臺營堡 全遼志無營字

  甘泉兒臺 全遼志無兒字又大家小莊臺全遼志無大家二字

  三道溝堡石山兒臺 全遼志無兒字

  牽馬嶺臺 原牽作撁據本書地理志及全遼山川志改

  新興營堡六州河山臺 全遼志山作口

  宕I堡平胡臺 全遼志胡作湖又背陰莊墩全遼志墩作臺

  腹裏接火墩 全遼志墩作臺以下並同不具著

  邊墩 全遼志墩作臺以下並同

  寧遠

  黑莊窠堡西古路臺 全遼志路下有口字又孤松山臺全遼志作孤松墩鎮寧空全遼志空作臺中古路空全遼志空作臺廟兒山墩全遼志墩作臺永清空全遼志空作臺南柳河空全遼志空作臺

  仙靈寺堡注堡東土煙臺可按伏 全遼志無土字又北柳河臺鎮

  北臺通俚缆啡|志柳河上無北字

  鎮北空河口空石嘴空安遠空 以上各空全遼志均作臺

  小團山堡注灰菜溝通俚缆贰≡俗F作策據全遼志本堡注改

  雙路空 全遼志雙下有古字又古路空全遼志作古路口臺琉璃寺空全遼志空作臺

  興水縣堡注鎮虜臺通俚缆贰≡斦`虎據全遼志改

  轉頭臺 全遼志臺上有山字

  白塔峪堡雙路口臺 全遼志雙下有古字又鎮北空臺全遼志無臺字鎮北山墩臺全遼志無山墩二字牛心山墩臺全遼志無臺字

  灰山堡注堡西灰窰兒可屯兵 原窰譌土?窐據全遼志改又長嶺山可按伏全遼志山作兒

  長嶺空 全遼志空作墩又威遠臺全遼志遠作寧

  松山寺堡注同家峪可按伏 全遼志同作全

  何晟空 全遼志晟作勝空作臺又新架口全遼志作新安墩按本堡各空全遼志均作臺

  沙河兒堡河身空鎮邊空 全遼志空均作臺

  長嶺山堡鎮遠空丫角山空安靜空河口空 全遼志空均作臺

  椴木衝堡 本堡各空全遼志均作臺

  逯

  大興堡陡溝兒 全遼志作陡嶺兒臺

  大福堡黑鷹山墩 全遼志墩作臺又鎮北山墩全遼志墩作空

  大鎮堡鎮南空 全遼志空作臺又駝兒山墩全遼志墩作臺

  鎮安臺 全遼志作鎮安山臺又龍潭山全遼志山作空

  大勝堡長勇臺 全遼志勇作永又安寧墩全遼志墩作臺

  大茂堡韭菜新臺韭菜北空 全遼志菜下均有山字又唐帽新臺全遼志帽下有山字松嶺兒全遼志兒作墩鎮夷山空全遼志無山字石山兒全遼志兒下有臺字寨兒山全遼志作寨子山臺

  義州

  大定堡松山墩 全遼志墩作臺

  長安臺 原長譌常據全遼志及本堡注改

  碌■〈石由〉山界 原■〈石由〉譌作軸據本書地理志改按全遼志本堡有新臺無便視臺餘同

  大安堡寨兒山墩空及寨兒山新臺 全遼志均無山字

  大康堡青陽臺 全遼志青作清又淩河西崖全遼志作淩河西岸臺

  大平堡墓山臺 全遼志臺作墩又平靜臺及靜邊臺全遼志靜均作靖舊碓嘴空全遼志無空字搭牙山新臺全遼志搭作茶搭牙山墩及空全遼志均無山字搭均作茶

  大寧堡青水臺青水墩 全遼志青均作清

  大靜堡 全遼志作大靖堡

  中路臺 全遼志臺作墩

  海州

  朱四堡煙墩傅莊煙墩 全遼志煙墩均作墩臺按本堡各空全遼志均作臺空墩數亦不同蓋今昔情勢異而建設固有改易也

  西寧堡注高墩空鋪通俚缆贰∪|志無空字

  珠子河煙墩 原珠誤朱據全遼志及本書地理志改

  東昌堡古路臺空 全遼志作古樓臺

  東勝堡新開河煙墩 全遼志無煙字

  遼陽

  長靜堡注長鴉泊通俚缆贰≡f譌雅據全遼志改

  長寧堡注平佃堡屯可按伏 全遼志無屯字

  新清泥湖小墩 原清誤作溝據上文清泥湖小墩及全遼志本墩名改

  長定堡新打鷹及小大打鷹小墩 全遼志鷹下均有泊字

  長安堡龍臺虎伯大墩 全遼志作虎北大臺又虎伯南空墩全遼志作虎北南空小墩又沙窩兒小墩重出疑有一誤

  長勝堡馬軍堝小墩 全遼志軍作家

  長勇堡注沙堝舊空沙河北空通俚缆贰≡硤逭`作河堝據全遼志及下文沙堝兒改

  鳳凰城堡注堡土山岡新安堡注堡土山勢鹻場堡注堡土山勢全遼志土均作上

  靉陽

  靉陽堡注湖河白山 全遼志作湖口白山

  鹻場堡新舊瓦子峪墩 全遼志瓦作尾

  清河堡注堡土山勢 全遼志土作南

  撫順

  會安堡注山勢平漫 全遼志無平漫二字

  瀋陽

  平虜堡林近小臺 全遼志近作外

  蒲河

  十方寺堡注按馬空堡 全遼志無按字又瞭馬山小臺全遼志瞭作晾

  懿路

  三岔兒堡注朴旗屯可屯兵 全遼志旗作七

  鐵嶺

  曾遲堡遼河南岸 全遼志河作海岸下有墩字

  撫安堡東安山墩 全遼志東作康

  中固

  柴河堡大山嘴臺 全遼志山作川

  開原

  慶雲堡孫老兒臺 全遼志老作孝

  鎮北堡黑窟堝臺 全遼志窟作堀

  靖安堡老虎岸臺 全遼志岸作巖又賈秀三臺全遼志無三字

  復州

  楊官寨堡 全遼志作羊官堡

  邊畧

  馬巿注遇赦不宥 原遇誤作過

  卷四

  典禮志

  賓興

  鄉飲注參議蔡天祐 原祐譌祜據本書官師志及全遼志本注改

  夷人入貢

  朝鮮入貢注陪臣至高麗巿住歇 原住字誤作往據全遼志改

  女直入貢注建州左右毛憐海西等衞 原憐譌鄰據本書外志及全遼志本注改

  左等六衞挨月公宴 全遼志作中等六衞

  卷五

  官師志

  爵命

  按原書以朝代冠於人名之上茲移置於人名之前一行

  元

  木華黎注略平灤瑞利義懿廣寧等州 原略平蠻瑞利義懿廣寧等灤譌作蠻等下奪州字據元史木華黎傳改補

  七月進兵臨興中攻溜石山 原七月進兵臨興攻溜石日奪中字山誤作日據元史木華黎傳補改

  廉希憲注孚僉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事 原孚僉二字互易按元史廉希憲傳憲子六人孚恪恂忱恆惇孚其長子也茲據改

  劉敏中注身不懷弊 全遼志弊作幣

  國朝

  鄭宏注以武安伯充總兵官 全遼志伯作侯

  使命

  巡撫

  潘珍注徽州婺源人 全遼志徽州作直隸彼以省言此以府言也

  任洛注左僉都御史 全遼志無左字

  戶部分司

  徐璉注真定武邑人 全遼志真定作直隸以省言也

  李騰霄注山西盂縣人 原盂譌作孟按孟縣屬河南不屬山西據明史地理志改

  鎮守總兵

  楊銳注都督 全遼志督下有同知二字

  職官

  遼

  懷閭公注在任民感其惠 原在任誤任民據全遼志改

  國朝

  分守道

  劉道注山東參政 全遼志作右參政

  林元甫 全遼志甫作輔又注福建莆田人原莆譌蒲據全遼志改

  蔡天祐 原祐誤祜據本書建置志及全遼志改

  許淳注成都護衞人 全遼志作四川左護衞人

  王炫注左參政 全遼志左作右

  分巡道

  蔡芝注京衞人 全遼志作崑山縣人

  太僕寺少卿

  茆欽注直隸永平人 全遼志平作年按明史地理志永平直隸府名永年為直隸廣平府附郭縣存疑

  金轂 全遼志轂作穀从禾不从車

  苑馬寺卿

  金冕注雲南中衞人 全遼志作直隸崑山人

  李溫注順天府通州人 全遼志作直隸漷縣人彼言縣此言州也

  黃會注少卿 全遼志無少字

  夏暹注雲南左衞人 全遼志作直隸丹徒人

  舒晟注陞按察使 原使誤史據明官制改

  東路副總兵

  劉祥注逡滦o人 全遼志作東寧衞人

  張銘 按本志有二張銘一逡滦o人一廣寧中衞人全遼志張銘注逡滦o人其下為楊鎮本志無此名餘人名次序同

  中路遊擊

  馬標 全遼志標作驃从馬不从木

  司獄王琮 原獄誤嶽據本志官名改

  名宦

  漢

  陳禪注禪不加兵惟說道義以感化之 原惟誤推據全遼志改

  馮緄注延光初怨者乃詐作璽書 原延誤建據後漢書改

  金

  盧孝儉注時大饑民多流亡 原大饑民多流亡奪時字據全遼志補

  元

  塔出注遣人馳驛上聞女直水達達官民與乃顏連結塔出遂與麾下十二騎直抵建州 原女直下奪水達達官民與乃顏連結塔出遂十三字據全遼志補

  捏吉伯注豫章竇仲清志其墓 原仲誤神據全遼志改

  王結注泰定中轉遼陽行省參政 原泰定誤作大定據元史改又發粟數萬石原奪數字據元史補

  唐仁祖注欲如戶籍口數大小給之 原欲如戶口大小給之奪籍字數字據元史補

  國朝

  劉成德注奏開儒學歲貢 原奏開儒學貢奪歲字據全遼志補

  王懋中注倡義之功 原倡譌昌據全遼志改

  許進注廷臣力疏起者 原廷譌庭據全遼志改

  葉旺注西瀕大海 原瀕譌頻

  我以兵設伏於險扼其歸路 原奪路字又轉馳而西阻于冰壘原奪阻字均據全遼志補

  虜眾驚擾 原驚譌警據全遼志改

  陞後軍都督 全遼志軍下有府字

  馬雲注乙巳以勳授鳳陽衞指揮 原乙誤作己據全遼志改

  周鶚注追至安不刺堂 原追誤迨據全遼志改

  二十三年征進迤北 原迤誤迄據全遼志改

  徐玉注元永豐院判 原永誤末據全遼志改又征進迤興原等處原興誤與據全遼志改

  徐便注番陽黃崗人 全遼志作湖廣黃岡人

  方嵩 全遼志作房暠又注生擒酋虜輜重甚多原生誤主據全遼志改

  魯全注景泰庚午 原庚誤丙按景泰無丙午年據全遼志改

  卷六

  人物志

  科貢

  進士

  【 成化丙戌】 王輔 原列天順年按天順無丙戌年據全遼志改

  戊戌雷升 全遼志升作昇

  【 嘉靖己丑】 安永清 原己誤乙按癸未之下去乙丑尚遠嘉靖乙丑在本書修後二十餘年此科當是己丑非乙丑也據全遼志改

  舉人

  注舊赴山東布政司 原舊起赴山東布政司衍起字據全遼志刪

  歲貢

  按原書各衞分注人名之後茲標置於前以便檢閱

  成化年

  前屯衞段文肜 全遼志肜作彤

  開原郭洪 全遼志洪作宏

  弘治年

  逯莨^ 全遼志玘作紀

  寧遠蔣洪注任陝西略陽縣知縣 原畧譌洛按明史地理志洛陽為河南府附郭縣陝西無洛陽縣名據全遼志改

  鐵嶺楚世英 全遼志楚作樊

  正德年

  逯蓓n瑛 全遼志瑛作英

  蓋州束寶 全遼志束作東

  嘉靖年

  開原葛顯注任雄縣丞 原雄誤椎據全遼志改

  海州衞朱鎰注任龍慶衞學教授 全遼志龍作隆

  張政 全遼志作張敬

  王澤 全遼志作王鐸

  按原書歲貢田勳以下有曹佐等十四人各注籍貫未列年代茲據全遼志所載者八人分別列入各衞餘張軫談儒馬驥楊銘朱澄陳清六人以年世無考標列之

  通事

  原書綴朝鮮通事女直通事於人名後茲照職官之例改列人名以前

  家世

  李彀注加昭勇大將軍 原加昭勇大夫將軍衍夫字

  忠節

  南北朝

  晁清注例降為伯 全遼志無為伯二字

  金

  女希烈注資祿 全遼志資祿二字直列女希烈下不入注文又注累官西寧刺史全遼志寧下有州字

  烏古倫注仲溫 全遼志仲溫二字直列烏古倫下不入注文

  石抹元毅注本名神思 全遼志神作仲

  元

  太平 全遼志作賀惟一注賜姓蒙古氏名太平

  宦蹟

  遼

  大公鼎注咸雍十年登進士第 全遼志十作二

  張琳注壽隆末為祕書中丞 原丞誤允據全遼志改

  金

  斡勒忠注轉大理知法 全遼志知作執

  高竑注後為河北西路按察轉呤埂∪|志北西二字互易

  高禎 全遼志禎作楨从木旁又注判廣寧尹全遼志判下有官字

  孟奎注完顏守貞 全遼志貞作真

  李三錫注懷邦 全遼志邦作印

  王政注尋除同知金勝軍節度使 全遼志作尋改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

  元

  耶律楚材注元朝尊屬有拜 原元誤國據全遼志改

  王珣注進退周旋如意 原旋譌施

  國朝

  顧能注選天下清官四員 原選誤作刷據全遼志改又能居都御史楊繼宗之次全遼志作能居首

  李榮注為賦塔山李將軍逐俑琛≡x譌

  周俊注疏挑河道 原挑譌桃

  學術

  張升注所著有裔菴稿 全遼志裔作柳

  隱逸

  高仲振注遼東人 全遼志東作陽

  貞烈

  丁氏注蕭士清妾 全遼志妾作妻

  流寓

  三國

  太史慈注奏曹史 全遼志作奏功曹

  晉

  高瞻注渤海蓚人 全遼志無蓚字

  後唐

  胡嶠注周廣中歸 全遼志廣下有順字

  仙釋

  白仲理注隱徐無山 全遼志無下有終字

  黃花老人 全遼志花作袍

  卷七

  藝文志

  本志奏議各文多不列題茲各就文義摘擬題目列於文前

  慕容廆上太尉陶侃箋據兗豫之郊 原兗譌袞據別書本文改

  巡按御史李善奏復遼東邊事疏且今道路隔阻遼河 全遼志且今作見今

  苑馬寺卿馮時雍馬政奏貼併伙食 原伙誤供據全遼志改

  定儲畜以便秣飼 原秣譌抹據全遼志改

  石塘曾公生祠碑 全遼志載此文有刪節不具錄

  羣酗干紀 原干譌于據全遼志改

  醫閭先生集敘叛亂者醉德而革面 原叛亂者醉生德而革面衍生字據全遼志改

  遼城望月詩隔樹花如綴 原花作光據全遼志改又臨城郤影散原郤譌卻駐蹕俯丸都原丸誤九全遼志同據別書本詩改

  紀遼東方當銷鋒散牛馬 原銷鋒作鋒鏑全遼志同據別書改

  過蓋州紀興煙霧初消海嶠端 原煙霧誤畑霞據全遼志改

  墉鼠行磔爾皮骨燃膏脂 原磔誤碟據全遼志改

  蘭英碑詞夫何瞬眛而難明 全遼志瞬眛作曖昧

  具瞻亭賦踐■〈王廣〉草之香薰 全遼志■〈王廣〉作壙又盻縐波之??罽紋全遼志??罽作繡北雁盡而山葉紅全遼志山作霜

  迥川澤於睇盼 原睇盼作盼眛據全遼志改

  乘舞雩之風涼 原雩誤作雲據全遼志改

  卷八

  雜志

  三遼長編

  晉惠帝元康初 原惠帝上無晉字據本編書各朝代之例增入下文晉末入於苻秦之晉字改敘文內不另提行又原苻秦苻字誤符據晉書改

  皝卒子雋立 原子誤作與據全遼志外志改

  以李世勣為遼東大總管 原總誤作統比照上文張亮為平壤大總管改

  藏至遼東峙险龠徙卭州而死 原卭譌功據全遼志外志改

  初大軍俸糧之資仰給朝廷 原俸字誤作衣與下文衣賞重據全遼志兵政志改

  祥異

  元封中注北成為胡門 全遼志北成作此城

  景初間注炊有小兒 全遼志炊作歘

  唐貞觀注為兵帧∪|志作為直

  卷九

  外志

  外郡

  女真注食生肉飲穈酒 原穈作麋據全遼志改

  庫莫奚注盧龍李載義破之 全遼志載作戴

  鮮卑注後鮮卑有擅石槐者 全遼志擅作檀从木旁

  乞列迷注裸躑其屍作熊虎勢 全遼志躑作蹲

  外夷衞所

  土魯亭山衞 全遼志土作上又忽闌山衞全遼志闌作蘭

  蜜剌禿山衞 全遼志無此衞又屯河衞全遼志出萬河衞下有哈里山衞無屯河衞福三衞全遼志三作山渚冬河衞全遼志渚作諸滿涇衞全遼志滿作蒲益實左衞全遼志益作蓋木東河衞童山寬衞全遼志無此二衞而有雙古衞塔山舟衞全遼志舟作丹又哈里山衞兀失衞鎮真河衞忽魯山衞兀剌衞全遼志均無之阮里可衞全遼志可作河哈里衞全遼志里作剌兀禿千戶所全遼志兀禿下有河字五年千戶所全遼志年作羊古賁千戶所全遼志賁下有河字真河千戶所全遼志作真河鎖郎哈千戶所而無鎖郎哈千戶所

  開原東陸路海洋禿魯 全遼志作一地名又散三注通朝鮮後門全遼志散三通作地名朝鮮後門作注

  開原北陸路歸仁縣 全遼志縣作站

  海西東水陸城站尚京城 全遼志尚作上

  托溫城 全遼志城作站又弗思木城全遼志木作本阿陵站全遼志陵作淩古佛陵站全遼志佛作弗乞列迷城全遼志城作站

  狗站注名水狗站 全遼志水作木

 

  遼東志校勘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京疆域考
康熙遼陽州志
锦州府志
《渖阳纪程》(清)何汝霖、潘祖荫 撰
畿輔通志卷一百十一
文史踪迹|当今阜阳人,多数是明代移民的后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