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转)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



中医对外感病分为两大类,一为伤寒;一为温病。对这两种病,中医很早就有认识。从现存的中医经典看,《内经》、《难经》就有伤寒和温病的说法。刚开始,中医对伤寒这类外感病认识较深,而对温病这类外感病认识不足。比如《内经》、《难经》以至到《伤寒杂病论》都对温病有说法而没治法。



所谓外感病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气候原因引发的疾病;另一类是外部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前者不传染而后者传染。当然当年的中医由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做后盾,还不可能认识到有细菌病毒,但自明末起,就有中医认识到有一种外感病不是气候引起的,而是一种“异气”(也叫疠气、戾气)引起的。这种认识已经相当于现代西医的细菌病毒学说。



现代医学认为,人类抵御传染病和一些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办法,就是自身的免疫。刚开始,医学界认为,人体的免疫越强就越好。后来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现,才逐步了解到,人体免疫并不只有好的作用,同样也有不好的作用。这一点和中医老祖宗认为正邪可以转化不谋而合,当然时间比中医的认识要晚得多。



从现代医学的视角看,中医开始只对伤寒有较全面认识是符合先利后弊这一认识规律的。人容易受风寒,或得传染病,首先就是身体阳虚。比如风寒感冒和得免疫沉寂类流行性感冒。关于这一点早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已经讲得很清楚,有病机有治法。张仲景的家族二百人,在建安时期病死达三分之二,其中病死者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类传染病,相当于免疫沉寂类流行性感冒(现代发现的禽流感就属这一类)。



但对风热感冒或因免疫过激使传染病加重这类病认识就较迟(比如现代发现的非典、天花就属这一类)。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对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都有说法有治法,但对太阳温病就有说法没治法。为何会没治法呢?主要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自然不好论治。虽然当年的中医对风热感冒或因免疫过激使传染病加重这类病认识不足,但人们生了病自然要去找医生,医生面对患者又不能不治,于是有的医生便套用伤寒类病的治法去治温热病,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很多悲剧。



中医对温病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自隋代巢元芳、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元代王履起,对温病开始有些零散的认识和治法,至宋代郭白云、袁班,再至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吴鞠通(温病条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温病理论体系和治法。而郭白云以后对温病有贡献的诸医家均生活在江浙一带,充分体现了北地多伤寒、多阳虚;南方多温病、多阴虚这一地域规律。由上可知,中医对温病(温者,瘟也)的认识过程漫长而艰难。



为何伤寒和温病中都有气候原因和传染原因而致病,可中医却对前者的认识快而全,而对后者的认识慢而乱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当年的中医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对气候致病的认识要早于传染致病。尽管伤寒中也有传染病,但当时的中医认为伤寒是自“皮毛而入”的,“伤寒下受”。而以后的温病是自“口鼻而入”的,“温病上受”。“皮毛而入”主要因气候;“口鼻而入”主要因传染。当然温病中也有一种伏气温病不是自口鼻而入的。就象伤寒中有一些不是自皮毛而入一样。



也就是说,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要大大晚于对气候病的认识。在当时没有显微镜等科学技术的背景下,中医能推断出“口鼻而入”、“温病上受”这一结论,虽很艰难,但其功甚伟。也就是说,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并不晚于西医。当然还包括中医对阳气的作用认识得早而全,对阴气的作用认识得就晚很多。从现代医学原理来看,中医说的阴阳,有些相当于现代的免疫。如阳能发热,发热能激活免疫,阴能生凉,寒凉能抑制免疫。所以中医论温病治法时特别强调,温病忌发汗,忌伤阴。这从现代观点来看就是治热性传染病不但不能激活免疫,相反,还必须抑制免疫。对于这一观点,西医直到上世纪末治疗非典时才有所认识。比中医的认识要晚了几百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老中医经验集-郭谦亨(5)
转载:邓铁涛秘方全集七
[转载]伤寒与温病的一些思考
外感病的研究对象
六经辨证的一些思考
伤寒概念演变及损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