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砺锋教授南大授课纪要(2)




二、杜诗的现代意义

儒学史有过两大高峰:汉学与宋学。唐代夹在两个高峰之间,处于低谷,前不能比汉,后不能比宋。钱穆先生认为杜甫是唐代的“大儒”。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他非常崇敬其十三代祖杜预,杜预是西晋的名臣、名儒,不但功业彪炳,而且曾为儒家经典《左传》作注,其注本收入了《十三经注疏》。杜甫自幼习染儒家思想,并终生服膺儒学,经常自称“儒生”、“老儒”甚至“腐儒”。


(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政爱民。这是从人性出发的,仁者爱人。杜甫虽未阐述儒学的著作,但他用全部的生命,用一生的践行,丰富、充实了儒学本身。儒学原是一种实践哲学。杜甫的人生理想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和契”,杜甫以“稷”和“契”自比,实为“己饥己溺”,对天下的责任感。稷和契身居高位,“在其位,谋其政”,而杜甫一介布衣,不在其位,仍谋其政。孟子认为“人皆为尧舜”,儒家强调集体理念,道家强调个体观念。中华祖先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土厚水深,并受游牧民族的侵扰,需集全国之力。杜甫对此心领神会,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仁爱主张平易可行。杜甫生逢“安史之乱”,一生遭遇很多不幸。杜甫去奉先县探亲时,家中最小的儿子因为挨饿而夭折了。他非常悲痛,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推己及人。那些“失业徒”(指失去田地的农民),那些戍守边疆的战士,他们遭受痛苦更甚。所以杜甫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杜甫居住的茅屋被大风刮破了,雨漏下来,他彻夜不得安眠,床被都是潮湿的。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期望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拥有牢固的、安稳的茅屋,作为容身之地,他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杜甫将仁爱之心由近及远推广开去。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元年在同谷写的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当时杜甫从甘肃天水向四川成都逃亡,他的生活已经无以维系,于是想逃往成都。途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正是寒冬腊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生活陷入了绝境。他写了这一组诗,共七首。

且看这七首诗的顺序。第一首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就是说有个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了,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写到他的家人,岁暮天寒,全家都没有饭吃。为了给家人找一些东西充饥,他就拿了个铁铲,到冰天雪地中挖一种叫“黄独”的野生植物块根,想借此给家人充饥。可惜大雪封山,什么也没有挖到,诗人空着手回到家。而家里“男呻女吟四壁静”,一家老小都饿得靠在墙壁上呻吟,话都说不动。第二首写他对家人的关爱。第三首说“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杜甫有四个弟弟,其中幼弟杜占一生跟随在诗人身边,所以诗人格外想念离散各地的三个弟弟。第四首说“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想到他有个已经守寡,独自拖着三个幼小孩子的妹妹远在钟离。然后第五、第六、第七首都是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战乱不止天下动荡。他思考的过程,他感情的流向,也是由亲及疏、由近及远。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推广,符合人类的本性,最切实、最自然。别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诗人是时代的晴雨表。”


(三)儒家谴责贫富不均。杜甫更对这种现象严厉批判,最推崇的是他的那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最深刻、最生动,向历史敲响了警钟。

说杜诗是“诗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杜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的最鲜明、最生动、最深刻的一种记录。看一个例子,“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人口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数字:公元754年,唐帝国的人口总数是5288万,半个亿。到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已经基本平定,这时唐帝国的总人口是1690万。十年之间,一个国家的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凡是在并无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有如此大幅度的降低,它肯定发生了非常残酷的人祸。“安史之乱”就是这样的一场大动乱。历史文献虽然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只有从文学,从诗歌,从杜诗里才能了解细节。关于安史之乱中人民的大量死亡,杜甫晚年在湖南写的《白马》诗中有这样一句:“丧乱死多门。”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人的死亡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太平时候,人们的死亡方式比较单一,老死了,病死了,等等。但是在战乱的时候,人会以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方式死亡。关于安史之乱前后,人民各式各样非常态的死亡,记载得最详细、最生动的绝不是《资治通鉴》,也不是《新唐书》、《旧唐书》,而是杜诗。我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北征》等诗歌,可以看到具体的描述。从这一点说,诗歌不但可以弥补历史,而且还有历史所不可取代的一种功能。

(四)儒学重视修身养性,特别崇扬天命、仁心、大丈夫精神、君子人格。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历代士大夫当中,杜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杜甫一生,基本上是个平民,他经常称自己为“杜陵布衣”,在诗中自陈“杜陵有布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又自称是“少陵野老”,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哀江头》)。布衣也好,野老也好,都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杜甫提供了一个百姓成为圣人的典范,为普通人进德修身提供了榜样。

杜甫的人格境界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文天祥就深受杜甫的影响。南宋政权灭亡两年半之后,文天祥依然誓死不降,最后在北京的柴市口英勇就义。文天祥以自己的行为夯实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他在《正气歌》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可见正是古人的道德光辉激励着他。文天祥的精神源头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儒学典籍承载的孔孟之道。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面发现一段铭文:“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此外,文天祥还有一个精神源头就是杜诗。他在燕京狱中写了两百首集杜诗(集杜诗,就是从杜甫的诗篇抽出诗句,重新组装成诗作),文天祥缩写200首集杜诗都是五言绝句。他写了一首序,交代自己写集杜诗的原因:“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就是凡是我心中想说的话,杜甫已经帮我先说了。“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之诗也。”天天读它们,好像就是我写的诗,都忘掉这是杜甫的诗。下面又说,“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自从国家动荡以来,我个人的遭遇、国家的遭遇,全部都体现在这些诗句中。可见杜诗是鼓励文天祥坚持民族气节的另一精神源头,“临大节”之时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

杜诗是一部精神的教科书。在获得丰厚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重大的精神启迪。这种精神启迪伴随着感动而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沁入读者心肺。从杜甫开始,儒家诗教的积极精神真正成为古典诗歌的指导原则。杜甫以后的优秀诗人,几乎都遵循他开创的关注现实、干济政治的创作宗旨,成为古典诗歌史的主导倾向。





老陈的自我介绍:


陈宏斌,小学语文教师,爱好读书,体育,旅游,音乐,爱写点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与众分享,不喜欢洗脑,爱发噪音,爱听者来,抗拒者去,天道也。闲云野鹤,采菊东篱,寻世外桃园,建自家乌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诗圣杜甫的人格魅力(作者不详)
唐宋时期杜甫诗歌评价的背景分析
忧端澒洞不可掇------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6
“后浪”难喜杜甫诗 读懂方知“诗圣”难
浅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