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生课堂古诗诵读教学初探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的教学谈起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的实施与细节化推进,诵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小学课堂,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如何从课堂诵读开始推进儿童的诵读,本文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首古诗的教学为例,从疏通到理解,从补充到巩固,层层推进的诵读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课堂诵读


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在拥有诵读的古诗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上带给孩子幸福的体验,那教育的目的则存在于达到的过程中了。


谈到古文诵读,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可以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情状况,可以通俗简单地理解为反复朗读或背诵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容易懈怠并厌倦的。但我们又很需要诵读这种能够帮助我们在记忆、理解发生困难的时候发挥它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的实施与细节化推进,诵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小学课堂,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


纵观苏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书,从三年级开始,《古诗两首》是必会出现的课文,上学期和下学期各编排一次,足见古诗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编排中的地位。但就是这样的编排,相对于儿童的发展,从篇幅上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70篇(段)。至第三学段,不仅明确了诵读的具体数目,更是对诵读需达到的想象、情感等要求进行了细化。所以说,仅靠课堂古诗教学是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但标准在那,这是儿童在小学学段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达成这一目标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课堂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每一课的古诗教学中,目标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背诵、弄懂诗意并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感情这些要求,这些目标与诵读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在实践中出现了单纯的形式模仿、单一固定诵读模式等现象,使得诵读成为了一种较为被动的教学方式存在于课堂,不能有效地发挥课堂诵读积极的引领作用。

但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以我在第一次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是明晰,以诵读为主,前后设计了五次诵读:一读,扫清字词障碍;二读,弄清诗意;三读,感悟作者喜悦心情;四读,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五读,巩固背诵。此番五读的设计,也是颇下一番功夫的,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透彻,但就是隐隐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并未真正调动,对这首诗进行独立的深度的思考不够,对这首诗的情感真正的体悟尚不到位,大概就源于对诗歌的分析流于常态化。


这是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诗歌,于是也就特别希望能让学生有特别的收获。于是静下心来,从古诗诵读的角度入手细细分析:诵读教学的规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它不再是以分析为主,而是代之以反复的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把艺术特色、情感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更注重的是品味、涵咏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并努力将诵读教学的内涵渗透到我的课堂古诗教学中来。


首先我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进行了细致的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杜甫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挥笔写下这首诗,诗人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表现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畅溢于字里行间。全诗毫无半点矫饰,情真意切。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综合来讲,这首诗的核心在于爱国主义精神穿越千年之后的鲜活。我所需要的是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连同那份厚重的历史时代一起植根在孩子的心里。


结合这一分析,我重新确定这首古诗的教学思路,课堂上仍然以诵读为主,充分体现古诗的文体特色,但诵读分为几个层次来层层推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内外诵读的勾连。


第一层:疏通诵读,读出古诗里的音乐。


学任何一篇文章,均需扫清字词障碍,学习古诗也不例外,只是古诗来得更特殊一些,特殊在它的字数少,有平仄和音韵,对于教师来说,这部分的教学操控性更强。在疏通诵读这个环节里,我细分成三个步骤来读这首诗。


第一步,让学生读准字音。在初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我特别强调读准这首诗中的三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以读正确为基本要求,不疾不徐,从学生的自由读,到同学间互读,再到指名诵读古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直到读准字音为止。


第二步,读出这首诗的节奏。《诗论》中提到:诗歌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这两种节奏的分配分量随着诗的性质而异。虽然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声调、押韵、节奏中,但一诗一节奏,一诗一韵脚,学生从最有感觉的节奏入手,其声调、音韵也就在诵读中了,教学此处时,诗歌的音乐美开始初步展现。


第三步,读出自己的感觉。这一步,对学生来说,没有定性的感觉要求,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读出有我的感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


上述三步实实在在的诵读,要伴随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可以初步触摸到这首诗,当然在这疏通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生诵读的进步。


第二层,理解诵读,读出古诗里的形象。


叶圣陶说过:“诵读是口、耳、脑、眼、心并用的过程。”即可理解为学生能通过诵读形成语感,以达到“识文-明象-得意-悟情”的最终目的。结合这首诗,我的定位是从整体出发,让学生感悟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塑造出的诗人形象。


从整体出发的思路,表现为在教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放弃对古诗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进行支离破碎的释义,从而进行古今对译的方式,只是在学生读出感觉的基础之上,询问学生读完此诗后“感觉是什么?”然后引出“喜悦”,并以“喜悦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再读古诗,交流中完成对古诗内容的讲解,只在学生理解有些偏差或不够到位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进行点拨。

这一部分的诵读其实是与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能充分信任并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感觉的基础之上发现杜甫“喜悦”之形象,学生越发踊跃的交流,杜甫的形象就越发鲜活。


第三层,补充诵读,读出古诗里的情感。


诗词的文外之旨,精彩而意深,即意在文外。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到:“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感受情感是能入,回味诗感是能出,诗人于情趣都要能入能出。”对于阅读古诗者更是如此。古诗的真正内在并不能仅仅通过了解诗词的表面形象感知,它需要在品味、诵读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去感知它。


拿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说,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限于“喜悦”这层意思,那么对这首诗的理解则流于浅薄,它只是对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喜悦的一种感性描写,如果这堂课的教学仅止步于此,那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古诗的学习就是尊重自我的理解,再无深层次的挖掘,实际上不该如此,一首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诗作是需要咀嚼、品味、涵泳的,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达到这一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作用。

走近诗人写诗的年代,给学生一个可以理解的氛围与环境,触摸这首诗的内在情感就容易多了,因此,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过程中,我先后两次直接涉及与诗歌关联最为密切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第一次是对安史之乱的信息交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给予和学生工具性地搜集整理,重在对诗人写作年代的感性认识。第二次是对安史之乱过程中杜甫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的想象,这部分为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在,直观性战争图片的战士,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通过学生彼此间的想象、补充、交流,和教师提升性地补充,使学生对安史之乱有了明晰、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开始入诗。


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诵读补充,从杜甫相关年代的诗句补充开始,让学生从“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片言只语的诵读中去直观感受安史之乱的惨烈。然后出示诗作《石壕吏》的片段,从诗中描写安史之乱的场面中,通过诵读感受杜甫的笔下记录的百姓的苦痛。杜甫被称为“诗史”一说为何而来,学生在此处补充诵读的过程中理解颇深。杜甫用文字记录下这一令人悲愤的时代,足见爱国之深切,因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的喜悦其实以深深的悲伤为背景。


第四,巩固诵读,读出古诗的特色。


一堂课,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课内课外的诵读内容应该可以互通并成为彼此的依托。所以各种看似顺其自然实则精心设计的诵读在课堂上的穿插是一种最好的补充诵读方式。学生日常的诵读,应该成为一种阅读的方式,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阅读方式,也应该渗透到孩子的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诵读中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诵读体现方式的多样。而做到这一点,课堂就是例子,古诗教学的课堂就更是例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对前文涉及到的对杜甫同题材诗作的拓展与补充,同时也引入了不少其他类型的古诗诵读。如在复习巩固过程中引入的对同题材“战争”诗词的引导诵读,为学生营造学习描写战争的诗作的氛围;在体会杜甫急切喜悦的回乡心情时,引入李白思乡急切的诗句,通过两者情感共通之处理解杜甫;另外还穿插了“故乡”题材诗作,从某个一个点切入把比较出本首诗的特色,这一系列内容的补充,都是以诵读的不同形式呈现,或引读、或齐读、或个人读、或分组读,不仅对过去所学进行了活用,而且也推动了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薛瑞平老师曾经说过: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心灵的。优秀的古诗就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最好的文字,当你诵读她的时候,那种声音与节奏,是可以和呼吸、心跳发生共振共鸣的,是可以和江流潮海、日升月落演绎美好的协奏的。所以说,诵读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最朴素、最可靠的途径。课堂诵读,是儿童的成长需要的东西,必须的东西。

今天,这一堂与战争有关的古诗教学课,从疏通到理解,从补充到巩固,这样层层推进的诵读体现了一定的效果。但只是一堂课而已。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古诗课堂上需要怎样的诵读;不同题材的古诗需要怎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课堂诵读的特色;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古诗如何体现不同风格的诵读特色……这些都与古诗诵读有关,都需要去慢慢地摸索,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有追逐的意义,所以在今后的古诗课例中,我将继续努力地去摸索,怎样的诵读才是不落痕迹地对孩子进行最朴素、最真诚的引领,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去触摸灌注在古诗字里行间的文化与历史。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3. 薛瑞萍.《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长春出版社.2009年4月

4.【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南海出版社.2009年7月

5. 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长春出版社.2007年3月

6. 朱光潜.《诗论》.岳麓书社.2010年1月





  扬州市语文高研班以“安身立命,回归原点”为宗旨,以理论的支撑,一线的立场,实践的取向作为办班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在语文教育界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教学上有地位的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文跨学科设计: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怎么教?读懂历史中的诗圣,吟出喜中悲的杜甫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教学例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让课堂说话》(古诗文教学)039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