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应打上时代的烙印 ——关于诗的神韵、格调与性灵的体会

  

诗歌到底怎么写?一直众说纷纭。

当前诗坛,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是自由诗占据着主导地位,诗歌西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中国文化五千年根深蒂固,不是轻易可以动摇的。写传统诗也好,写自由诗也好,都应该“经过科学的扬弃”,使之成为现代中国文化。

传统诗词如何继承和发展?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再到宋朝严羽的《沧浪诗话》,古人对写诗早就有了很深刻的评论。特别是清朝,各种诗派十几种之多,而最有影响的是神韵、格调和性灵三大派。

神韵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士祯。他主张清远闲逸的诗歌风格,追求含蓄婉转的形象意境,强调兴会神到的创作过程,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目的。神韵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以曹植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神韵诗人往往是怀才不遇看破红尘而迷恋山水田园,融入自然吟咏山水以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然而,从曹植、谢灵运再到王维、柳宗元又有几人能超越现实?

人在社会中生活,即使隐居也离不开人间烟火。诗歌要想脱离现实怕是不易,只不过是神韵诗人一种理想追求罢了。诗歌不仅仅是体现文学价值,还应有社会功能。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无不慷慨激昂,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是现实社会的诗歌表现。

格调派的代表人物是沈德潜。他主张诗人应有学问和修养,诗歌应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作诗的方法必须讲究比兴蕴藉,不可过甚、过露,以致失实;诗歌的格调必须遵守,体制、音律、章法、句式、修辞等要处理得均衡和谐,体现中正和平。总之,诗歌要“趋雅归正”。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但诗歌最初又源于劳动号角和民间歌谣,是同劳动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诗歌是从“俗”到“雅”,经过不断地提炼发展才成为独特的文学模式。今天我们吟诗,不能只提倡“雅”而忘却了“俗”,也不必过于死守格律。被誉为唐人第一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也存在重字多,对仗欠严谨,平仄不合律的地方,今人写诗又何必过分讲究呢?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是袁枚。他主张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表露才是诗之本旨。他对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作了尖锐的批判。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但他不完全否定格律,而是主张以性情为主的自然的活格律,而不是束缚人性情的死格律。他还坚决反对以唐宋诗来衡量诗歌优劣的观点。

性灵是以传统的“心物感应说”为思想根源,以人的自然本性、生命意识为核心,以佛教“心性学说”为推动,强调文艺创作的个性特征和抒情特征,追求“神韵灵趣”的自然流露。

所以,当代人写诗应融会古今,与时俱进。诗歌首先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才是格律神韵。诗歌应多写基层百姓的苦与乐,应为人民鼓与呼,应现时代悲与欢,打上时代的烙印。毛泽东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今天想想也未必过时,值得诗人(诗歌爱好者)们去遵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理论常识(三)
诗学概念·肌理
翟耀文:论诗十则
清代诗
复习签到8:[古代文论]冲刺笔记-多选题
刍议什么是好诗的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