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5.《道德经的现实意义》——圣人治理 社会稳定(第二十八章)

【原文分析】:

本章跟第二章内容非常相似,是对立统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三个“复归”就是返朴归真的核心思想。所以,朴能散,朴散社会就乱了。朴散,圣人还可以把控,俗人就没有回天之力了。所以,在大道体制内,朴是不会散的。

【现实意义】: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最后老子总结,前文说到“复归于朴”。如果不复归于朴,那么,就“朴散则为器”。朴,作名词,本义是未加工的木材。散,作动词,由聚集而分开。

“朴散则为器”,还好。器是什么呢?《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器物、物品、实物。天然树木砍伐以后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或做栋梁,或做舟船,或做家具,那要看什么人利用它。所以,老子说: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的官长”不是长官。官和长要分开,官是官,长是长。在这里的官不是官吏、官员的本义,而是官能,功用、机能的意思。长作形容词,长短、长久之意。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应是上一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的延续。即:圣人用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功能长久。

如果“朴散不为器”,那就惨了(老子没有明说)。“朴散不为器”而为柴,俗人用之,或竖围院墙,或烧为灰尘,还不如杵立在山上。

人类社会也一样,脱离了原始的、纯洁的、宁静的环境,私有化的出现,物欲横流,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就需要圣人来治理方能长治久安。如果是俗人治理,社会就会越来越乱,民不聊生。所以,朴不能散。

“故大制不割”。 “大制”是什么?大,在《道德经》中,有的地方就是代表道,如“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等。制,作名词制度、典制、法制。“大制”就是大道的管理典制。大道治理天下,万物返朴归真,朴不会散,也不会分割。这与前面讲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是一致的。

      本章现实意义就是要能体会哲学之道,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社会和谐。否则,体制分裂,社会动乱。

附: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新译】:

知道雄强,却愿守雌弱,就能成为天下的清溪。作为天下的清溪,高尚恒久的品德就不会离去,就像一个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光明,却相守黑暗,就能成为天下的榜样。作为天下的榜样,高尚恒久的品德不会有差错,就像世界复归于最初状态。

知道荣耀,却不怕耻辱,就能成为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高尚恒久的品德就名副其实,就像万物复归于自然的质朴。

质朴分散了就成了各种普通器物。圣人善于利用和管理,就可以使用长久。所以,大道体制纯朴长存,不会分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28章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
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如何理解?
道德经日课028丨所有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的人都会成功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