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5.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失去道德 才讲仁义(第三十八章)

【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相对较多,主要是说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也是老子对仁义的态度。因为,老子不主张仁义,他推崇尊道贵德,并把仁、义、礼排了序,先仁后义再讲礼。最后老子还是要告诫大家要敦厚朴实,不要薄情虚华,违背自然。

【现实意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老子对仁、义、礼的看法。

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有德;丧失了德,然后才有仁;丧失了仁,然后才有义;丧失了义,然后才有礼。礼的出现,就是人们的忠信轻薄了,也就是祸乱的开始。

老子崇尚远古时期的低级共产主义生活,那是圣人的道治社会,自然而和谐,哪怕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也好。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私欲膨胀,人心散了,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不断出现,道治社会逐步消失了。

为了社会稳定,人们就提出要以德治国。当以德治国逐步没有效果时,就到了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了。社会如何治理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思想交锋盛况空前。逐步形成了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儒家孔子主张“仁”和“礼”,后来孟子再追加了“义”。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

道家老子是不赞同儒家和墨家的做法。他认为仁、义、礼是不如德的,更不如道。当大力宣扬和提倡礼制的时候,也就是孔子呼吁“克己复礼”的时候,社会上已无忠信可言,天下开始大乱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礼”是“乱之首”,忽略了“忠信之薄”四个字。当社会上没了忠心、忠诚、忠义,没了信心、信用、信任,就必须把“礼法”抬出来治理了。也就是说,当用礼法来进行社会治理时,社会秩序已经开始乱了。不是“礼”引起混乱,而是混乱开始需要礼法来治理了

其实,礼是古代一种社会制度,叫礼制。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按老子的想法,人类社会就不应该有什么等级制度,君王与平民都是平等的,就像草原上的羊群,蓝天中的雁队,江湖里的游鱼,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活。

附: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新译】:

有高尚品德的上德之人,不彰显自己的德行或者说不炫耀自己,这才是真正有德。所谓有德的下德之人,为了不失德,经常彰显自己的德行,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显摆自己,这是无德的表现。

品德高尚的上德之人总是顺其自然,从不刻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行事。所谓有德的下德之人是刻意行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作为。有大仁爱的上仁之人是真心追求仁爱的,却不刻意为仁爱而仁爱。有大义的上义之人是在追求正义,但其正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所为。讲大礼的上礼之人刻意追求礼法,有意宣扬却没人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行拉着人家去学礼法。

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有德;丧失了德,然后才有仁;丧失了仁,然后才有义;丧失了义,然后才有礼。礼的出现,就是人们的忠信轻薄了,也就是祸乱的开始。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的人,不过是得到了大道的一点虚华而已,却是愚昧的开始。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处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处朴实,而不居守虚华。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去其虚华,取其朴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五十二)
国学平台|人心浇薄,乱象丛生的根源
老子语:“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解》上德38
39.问道老子:何为“大道废有仁义”的“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 简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