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退休老人对童年时期的真实记忆
无尊铺述:

这位退休老人是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自从母亲在我周岁的时候因病逝世后,我就被父亲寄留在祖母和叔叔的身边,一直到念完初中上了高中。在我高中以前的岁月里,虽然我的记忆里对我所处的家庭,对当时的农村,也曾经铬下过许许多多艰难的困境和痛苦的回忆,但我真的从来都没有想过或者想到,还有这样的一种日子也一样是叫做生活。

这是我叔叔写的一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叔叔书读的不多,文化也不高,记忆中,从来就没有见他写过什么。这次元旦相见,酒后高兴之余,就拿出来硬是要读给我听。叔叔的童年回忆让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在震撼和不可思议的讶然之后,我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我要让叔叔的个人童年回忆不再是叔叔个人的秘密。因为叔叔的个人童年本来就不是秘密,而是当时社会群体和总体的普遍现象。是对那段历史,那个苦难时期最真实,最无邪的解读和还原。

在叔叔的回忆里,没有不平,没有悲愤和哀怨,也没有某些倾向性的批判和抨击,只是以一个过来人对曾经往事很自然的回想和感伤,甚至还能够找出对曾经往事的某些留恋和缅怀。我没有在叔叔的回忆里面添加任何的一点个人的意见,也没有在叔叔的回忆里面修饰任何的一句本来的意思,我仅仅只是在回忆里改正了几个写错了的字,以及添加了几个叔叔空白在那里忘记了该怎么填上去的词汇。

我想,这不仅仅只是表示我对叔叔的尊重,也是我表示对历史和客观历史真相的尊重。



以下就是叔叔个人对于童年时期的真实记忆,记忆名: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从记事起,一九五八年我刚五岁,全国搞大跃进,砍大树炼钢铁。印象最深的是搞食堂,以生产队为集体,统一办食堂,大蒸桶蒸饭,大锅炒菜。当年,饭可以吃饱,男女老少出集体工,粮食以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互相调济,人人都有饭吃,个个都有事做。但好景不长,到五九年上半年,由于陈的存粮吃完了,新的粮食还不到收成的季节,就发生了粮荒。于是,吃大锅饭就改为定人定量,分等级分量。等级分为一、二、三等,一等男劳动力,每餐五两米饭;二等妇女少年,每餐四两米饭;三等七岁以下儿童,每餐三两米饭。每天两餐,早晚各一餐。在当时那个年代,一斤不是现在的十两而是每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四两米饭就相当于现在的二两五钱。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病必须天天出集体工,谁都不能够缺席。有病要经过生产队的队长同意,才能够休息,才有饭吃。五九年我不满六岁,等级最低,一天两餐,每餐三两米饭,经常饿的哭着叫着对妈妈说肚子饿,问妈妈要吃的。妈妈也是定量,吃不饱,没有办法。只有对我说,实在饿了就去喝点凉水。那时我骨瘦如柴,个子特别矮,也不长身体。当时得水肿病的人很多,男女老少都吃不饱,饥饿成慌。无可奈何,大家就去挖野菜,寻找瓜、藤、叶类的植物充饥。

俗话说,上山挖葛,无可耐何。但葛也不是那么好挖的,根根钻地很深,当时都是由各生产队组织劳动力集体上山挖葛。挖回来的葛要加工捣碎取汁,煮熟以后再分配给大家,有一部分人忍不住饥饿,就把葛渣捡回来吃,结果连屎都拉不出来。由于是大集体,私人不允许开锅火,一般挖回来的野菜都是洗一洗就生吃了,最多也是在食堂用热水荡一下,无盐无油也无味道。那个时候的大家都说,软的除了蓑衣(穿在身上避雨的工具),硬的除了岩坨,只要能够吃的下肚的,什么都吃,能镇着肚子就行。

当时生产落后,一切都是刀耕火种原始的一套方法。种稻谷一年一届,稻谷的品种是一种叫做"麻者(音译)"的老品种,又叫高秆禾,有人多高,产量很低,亩产量只有两百多斤。种田没有化肥,到山上刨草皮做肥料。也没有农药,早晨大家背着背篓到田间一个一个的去捉虫子,日复一日,捉光为止。我们生产队人平均七分田三分地,二百多人口。

六一年食堂解散以后,自家就可以开锅火了。为了解决当年冬天和下一年春天的吃饭问题,生产队分给每家三分田种萝卜自救。冬、春二季吃饭就是吃萝卜,那时候的萝卜饭,就是把萝卜切成小方坨子再加上一点米煮熟。菜也是萝卜菜,就是萝卜叶,或是把萝卜切成丝、切成片。一冬一春就是依靠吃萝卜,没有厌不厌的,厌也得吃。萝卜消化很快,吃的越多,饿的也越快,但总算吃的时候能够吃饱。

当时,我们全家六口人,父亲五八年参加工作,月工资十八元。哥哥五八年考入大学。家里就母亲、姐姐、我和妹妹四人。姐姐比我大两岁,妹妹比我小四岁。可想而知,家里就我一个男的,我从小就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家里分到的自留地种一些经济作物,如红苕、高粱、大豆,还有一些萝卜、小菜等。由于家里没有主劳动力,六一年解散食堂后我虽然只有八岁,但母亲在自留地劳动时我就陪着母亲一起去,帮着母亲扛背一些劳动果实。慢慢的,到十二三岁时,我就成了自留地种菜和种经济作物的主要劳动力。刚开始挑便桶的时候,我比便桶高不了多少,不是左边碰地,就是石边碰地,便桶的污水都泼到身上。便桶要挑两里多路,母亲说,你是家里的主劳动力,挑便桶的事就是你的事。

日复一日,通过锻炼,我样样都很能干了。七岁上学,十三岁小学毕业,在小学读书期间,星期天上山砍柴,刚开始的时候一担挑十几斤,到小学毕业,一担就有八十多斤了。十四岁在公社农中读书一年,半耕半读,读半天书搞半天劳动,十五岁就正式务农出集体工。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六二年和六三年,家里缺粮,就到市场上买价格最便宜的苕米,用石磨把苕米磨成粉,做苕类汤圆,当做晚饭。每人每餐十个,一小碗。我不能够吃饱,就在妈妈每次做晚饭的时候,守在灶台前,求着妈妈多放一点水,我想多喝一碗汤。五九、六零年搞食堂,吃饭时间,大家排队一个一个到窗口去领。好多小孩急不可耐,哭着叫着要饭吃,整个食堂一片嘈杂声。那时侯,都是妈妈带着我去领饭,有时妈妈出集体工回来晚了,看大家都吃好了,也急的直哭。

妈妈很勤劳能干,食堂解散后的六几年,妈妈白天出集体工,晚上还要纺纱织布忙到深夜,逢五天一赶集的日子,就把纺好的纱布卖掉,换回苕米以保证家里不会断炊。

母亲管教很严,星期天也不能够玩,要上山砍柴,家里煮饭都是烧柴火。早晚还有自留地锄草等各种杂事。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天气很冷,生产队统一放一天假,不安排出集体工。母亲却安排我和姐姐吃完早饭去砍柴,我当时哭了,说人家大家都在家里休息,要我上山砍柴我不去。母亲说,外面天气虽然是冷,但你去砍柴比坐在家里还要暖和些。想想母亲的话也有道理,就同姐姐一起上山去砍柴了。山上的雪下的很大,但我和姐姐鼓足干劲,不怕寒冷,到下午就一人一担柴挑回来了。母亲见了很是高兴,说你们姐弟俩全身热气腾腾的比坐在家里烤火还要暖和,坐在家里的人不做事还要讲冷。

父亲有一句口头禅叫"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肚子挨饿"。父亲也经常用这句口头禅来教导我们。父亲教导我们说,人从小要养成勤劳的习惯,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青年人做事要大家评价好才行;俗话说,上不尽的当,吃不尽的亏,力气是用不完的,今天用力越多,以后的力气就会更大;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走在人家的前面,干得好,大家才会认同和赞扬你。

十六岁以前我穿的都是母亲自己织出来的土布,没有一件是外面买进来的布料。记得有一次我要母亲去合作社给我买一节三毛钱一尺的青平布或兰平布做条裤子,哭吵了一个星期,母亲都没有答应,最后母亲被我吵急了,狠狠的把我饱打了一顿事情才得以平息。母亲也是没有办法,她答应不了子女的要求,家里确实很是困难。那时候,一年只有在年三十那一天才吃到白米饭,只有年三十那一天才能够吃上一次猪肉。可想而知,家里的日子是过得多么的艰难节俭。

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多少的学问,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我写我的童年,只是想让我的儿孙辈们知道,你们现在是多么的幸福,要懂得珍惜现在。我也特别感谢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是他们的教育和教导,才让我现在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幸福的晚年。

最后,叔叔以一首打油诗做了童年的总结:
回想童年进食堂
定人定量吃不饱
饥饿成慌命难保
艰难度日磨时光


zmh1969这是我叔叔退休后,闲来无事对往事的回忆,不是文章,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绝对真实。

我非常震撼的有三处地方:一处是叔叔饿了祖母说去喝点凉水填肚子。第二处是叔叔守在灶台前,央求祖母在锅里多加点水,能够多喝一碗汤。第三处是祖母大雪天要求叔叔上山砍柴,并有砍柴取暖的逻辑。

这三件事,任何一件放在现在都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又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时间还并不遥远,仅仅才几十年而已。

我写出这里,是因为我有一种责任感,既然知道了,就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父辈或者祖辈曾经有过多么的艰难,又是如何面对艰难,我们应该感恩,应该感激,我们先辈的坚韧坚强,无私奉献。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奉献,才让我们有了美好的现在。

而且,我还有一种私心,把帖子放在这,也能够对文中的母亲(我的祖母),永远的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的萝卜
【童年记忆】桃花岭砍过一次柴
枫亭还有这样的餐厅——生产队食堂
[文化]吃食堂
1958!吃大食堂的日子!
母亲:为了吃一勺萝卜菜(五十年前的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