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头不讨好:吐蕃帝国治下的汉民矛盾身份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吐蕃帝国的制度和政策?



在吐蕃帝国的鼎盛时期,长期占据过包括整个西域在内的高原周边地带。很多原先在唐王朝时期移民到西域的汉民或河西当地的汉人土著,都成为了高原征服者的属民。吐蕃人较为激进的统治政策,也让这些人比生活在其他异族政权下的同胞要痛苦不少。


吐蕃人的统治模式

鼎盛时期的吐蕃帝国版图


和汉人在其他方向上的外族对手不太一样,吐蕃人在抵达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包括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数量巨大的文献储备。早在吐蕃人在和汉人大规模接触之前,已经和西域及南亚地区有了不少的接触,并且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再加上军事上的特殊优势,所以“被征服者在文化上征服征服者”的规律,很难在汉人和吐蕃人之间上演。


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开始统治河陇地区。到9世纪中叶为止,时间长达一个世纪。吐蕃作为统治民族,对河陇地区的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统治。他们在河西和陇右地区设置了五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下面都包括了很多不同民族的部落。


吐蕃人在文化上比较偏向印度和南亚


汉人传统的道-州-县组织被完全打散。周边的粟特、吐谷浑等民族聚落也被取消。然后这些族群会被按照大致的族属组成部落。在当时的河西地区,就有很多个这样的汉人部落。各部落有着不同的分工,或从事生产,或侧重于服劳役、兵役。吐蕃人在这些部落中强行推广本民族的官制。一开始是无论贤愚,所有的汉人都是不受信任,难以得到重用的。


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职是大都督,下面有千户军长、守备长。收税官等官职。为了笼络河西地区的阴氏和索氏等大家族,吐蕃往往会授予他们一些中下级官职。让他们以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忘记失去故国的痛苦。


吐蕃人的军事优势 助涨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吐蕃的汉人群体中,还有被称为“破落官”的群体。这些人是唐藩会盟中被吐蕃人扣押的将领和使者,以及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唐朝将吏。按照吐蕃的制度,为了防止战俘泄露军情,唐朝俘虏会受到吐蕃方面的严格看管。所以唐朝人形容,那些没入吐蕃的汉人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头,再也无法被寻回了。


按照吐蕃的习俗,每次攻略汉地,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会被直接杀死或者砍掉脚。没有一技之长的壮年人脸上会被刺上奴隶的标记。有一技之长的文人、将领和僧侣会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加以留用。这些人会被称为“舍人”。


僧人在吐蕃帝国的制度内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吐蕃人重视佛教,所以有的文人凭借对佛学的了解,能在吐蕃人中获得了较高的地位。他们会被当地人尊称为师。但也有的破落官并不得志。他们往往因为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体病弱,所以会受到吐蕃同僚的猜疑乃至迫害。比如曾任河西观察判官的王锡曾经给吐蕃赞普上书:他在吐蕃地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但是吐蕃官吏并不信任王锡,恐王锡会借机逃回唐朝,将他的手折断,还把他的脚加上枷锁。


在各个社会群体中,地位有可能上升的就是僧人。吐蕃是东亚地区少见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有自己的僧官制度。在征服了河西汉地之后,僧官制度也传入当地。由于对佛教的重视与现实生活的困难,汉人世家大族和平民子弟中掀起了一波皈依佛门的热潮。僧尼人数及寺户人数的总和,几相当于沙州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很多大户子弟对寺庙施舍,或者寄存财产的结果。一些汉人子弟学佛有成之后,往往能得到吐蕃人的敬重,被授予僧官官职。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比较激烈的藩汉矛盾。


被吐蕃人统治前的吐谷浑人


沦为普通部落民的平民命运最为凶险。这些人被迫穿上裘皮衣服,男女将发型改为辫发与髡发,在脸上涂纹面。奴隶会被皮索打穿肩部看管起来,或者被打上各种烙印。在一封名叫《禁止抄掠沙州汉户女子》的吐蕃文文献中,两个汉人部落头人上报,经常有吐蕃人以选妻为理由,劫掠汉人部落里的女子。此外,汉人的果园和农田也是吐蕃贵人劫掠的对象。


虽然到后来,吐蕃统治者在统治河陇地区时,对河陇地区汉族实行了“计口授田”的经济政策。基本沿袭了唐时的均田制,承认了河陇地区汉族居民的田产房屋,放弃了直接的骚扰和掠夺。但是新来的战俘和被掳来的汉民往往位于社会歧视链的最底端。


被吐蕃人统治之前的粟特妇女服饰


文化强制手段

被吐蕃人统治前的汉人服饰


在文化上,为了彻底完成对汉人、粟特人和吐谷浑人的归化,吐蕃对河陇地区汉族实行了同化政策。强迫他们剃发、扎发辫,并改穿左衽胡服,还要讲吐蕃语言。只许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服汉衣、梳汉人发髻几组过节。所以每次看到唐朝使者出入吐蕃,这些汉人都会很激动地过去围观,甚至将偷偷写好的情报和文书传给使者。


为了推行文化,吐蕃人还推广了自己的文字。敦煌汉人甚至使用吐蕃的字母,记载唐代的民歌《游江乐》。在吐蕃统治时期,无论是汉文还是吐蕃文的买卖文书、地契和借贷记录等,都会用吐蕃文签名。


用吐蕃文字写成的《游江乐》


这种强迫同化的政策,使得河陇汉人出现了一定的吐蕃化的趋势。“汉心汉语吐蕃身”的河陇汉人,到最后连族群认同都趋向于吐蕃。如同元稹的唐诗《缚戎人》中所言,汉裔的吐蕃青年原本是汉人血脉,但却对着城头的唐军守军破口大骂。入藩唐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子弟,可能会在长辈的教导下学习唐代的西北方音。但很多时候,这些人对于唐朝的记忆已经非常淡薄。由于高原生活,以及父母辈和吐蕃人的混血,他们在长相上也明显区别于汉地。随军出征时会与唐人开战,下手时毫不留情。


即使有的吐蕃汉人昼伏夜出,躲过了吐蕃追军的诛杀,勉强逃回汉地。也因为外貌的吐蕃化,被戍边的胡族游骑抓住。结果被在汉地,反而被当作胡人奸细扣押。


唐诗《缚戎人》概括了在吐蕃中的汉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文化也必然存在着双向交流趋势。汉人的家族组织在汉人部落中得到了保存,以家族为依托的教育在陆陆续续地展开。佛寺中的汉僧在修习佛法的同时,借助寺院受保护的有利条件,不断地传抄着汉地的文献经典。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部分汉族的儒学经典被翻译为吐蕃文。敦煌藏经洞里,就出土了被翻译为吐蕃文《尚书》157 行文字。


汉族的至圣先师孔子,甚至在吐蕃末期被吸纳为苯教多神体系的一员。为挽救苯教颓势,增强苯教教义对民众的吸引力,苯教将孔子尊奉为“神变王”。吐蕃化的孔子“神变王”,拥有无穷法力。敦煌吐蕃文献中就有“孔子神变王”降伏、护持的卜辞。这肯定会让不言鬼神之事的孔子大吃一惊。


孔子的吐蕃版本 神变王


在儒家经典的影响下,一小部分吐蕃贵族甚至写出了解释儒家经典的作品。写于公元8-9世纪的《礼仪问答写卷》,就用吐蕃文解释了儒家孝敬父母、兄弟友爱、为人仁厚等思想。


到了吐蕃统治的末期,吐蕃赞普朗达玛上台后采取了灭佛行动。结果在公元842年,他自己也因此而遇刺身亡。吐蕃王室分裂并发生内战,随后吐蕃国内也爆发了起义。整个吐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


敦煌出土的吐蕃文汉文对译词汇


最终的结局

敦煌壁画上的张议潮画像


在河陇地区,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连年激战,给当地的非吐蕃族部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于是敦煌大族张议潮领导河陇地区的汉人、粟特人等族群进行起义。


在建立政权归唐后,汉人开始解辫着汉服,发展河西地区的汉文化。不仅复兴儒学教育,还恢复河陇地区的代寺院,以及几乎全部的文化与行政体制。


著名的张议潮出行图


对于滞留的吐蕃人,归义军的做法也非常值得玩味。由于归义军政权本身就是在亲唐的吐蕃部众的合作下光复的,很多吐蕃时代的部落就是吐蕃化的唐朝遗民,所以归义军政权承认了吐蕃人大量滞留于河西地区的事实。他们保留了吐蕃时代的部落使来管理这些部众。为了调和藩汉矛盾,张义潮推举吐蕃僧人管法成为国师。宗教也就成了调和各个族群间的润滑剂。


随着与汉民接触的深入,吐蕃人开始与汉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当时出现了吐蕃文和汉文互译的文书教材,还有很多吐蕃人采纳了汉人的五帝、五行、天干地支的观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义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最后又为什么消失在长河中?
通俗西藏史(一百九十)——吐蕃对河陇的统治
张义潮是晚唐神话,凭一己之力解救百万汉人,为何难逃悲惨下场?
这首唐诗虽冷门,此时读来,却令人无比悲愤
青海藏族史第三章:吐蕃王朝的建立及其对青海地区的经营
为什么张议潮收复河西历史书不提,他是怎样收复河西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