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儿科学》重点知识!

二: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健康的亲人和朋友。

如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多为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   咳声清高,鼻塞声重,多为外感; 

咳嗽频频,痰稠难咯,喉中痰鸣,多为肺蕴痰热,或肺气闭塞。   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常见于白喉、急喉风。 

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为顿嗽(百日咳)。   

问诊   

问寒热 

夏季高热,持续不退,伴有无汗、口渴、多尿,秋凉后自平,常为夏季热。   夜间发热,腹壁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多为内伤乳食。   发热持续,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   

问汗出 

自汗(气虚) 

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   热病汗出热不解,为表邪入里 

头部汗出多,为表虚、里热或阳热上蒸   

问头身 

头痛而兼恶寒发热,外感风寒 

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急惊风   头晕而兼发热,多外感 

头晕而兼面白乏力,多为气血不足   肢体酸痛发热,为外感或邪阻经络  

问二便 

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为脾虚运化失职   腹泻日久,形瘦脱肛,为中气下陷   若便时哭闹不安,多为腹痛; 

小便清长,夜间遗尿量多色清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  

问饮食 

不思饮食或所食不多,见面白神疲,为脾胃虚弱   若腹部胀满,不思纳食,或兼呕恶,为乳食积滞;   嗜食异物,多为疳证、虫证   

问睡眠 

睡眠不宁,辗转反侧,喜俯卧者,多为气血失和,胃弱疳积;   睡中齿,或因虫积,或因胃气失和;   夜寐不宁,肛门瘙痒,多为蛲虫; 

入夜心怀恐惧而难寐,多为心神失养心神不宁; 

睡中惊惕,梦中呓语,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不和而寐不安。   睡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 

睡中磨牙,多为胃气不和,肝火内盛; 

寐不安宁,多汗惊惕,常见于佝偻病脾虚肝旺证。   

切诊 

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儿科基本脉象 

小儿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   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迟为寒,数为热;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结脉为心气伤;代脉为脏气损;细脉为阴虚;   

弦脉为肝旺或为痛为惊;滑脉为痰食中阻。

脉律不整,时缓时数,为心之气血失和。   囟门按诊 囟门隆凸,按之紧张,为囟填,多为风火痰热上攻,肝火上亢,热盛生风;   囟门凹陷,为囟陷,常因阴津大伤,若兼头颅骨软者为气阴虚弱精亏骨弱;   

颅骨按之不坚而有弹性感,多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儿科治法概要 

内治法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处方轻巧灵活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不可乱投补益   6.掌握用药剂量   

中药用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1/6   乳婴儿用成人量1/3   幼儿用成人量1/2 

学龄儿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2.止咳平喘法   3.清热解毒法   4.凉血止血法 5.安蛔驱虫法(肠道寄生虫证)  6.消食导滞法 (饮食不节,乳食内滞证)   7.镇惊开窍法(惊风癫痫)   8.利水消肿法   9.健脾益气法 10.培元补肾法(胎禀不足、气血不足、肾不纳气)   11.活血化瘀法   12.回阳救逆法   

外治法及其他治法 

推拿疗法(捏脊疗法)有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能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儿科临床常用于5岁以下小儿泄泻、腹痛、厌食、痿证、斜颈等疾病。   刺四缝疗法是儿科针法中常用的一种,用于治疗疳证和厌食。 

喂养与保健 

婴儿期保健 

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 

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   人工喂养   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方法:按需喂养、定时喂哺   

断乳时间:10~12月断奶


咳嗽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此外,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咳嗽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

辨证论治

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频作、声重,痰白清稀+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金沸草散加减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风热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   辨证论治   痰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肺阴虚证,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炎喘嗽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哕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肺炎喘嗽的病因 

本病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病位在肺,病机为肺气闭郁。   治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哮喘诊断标准 

1.常突然发作,发作之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咳嗽阵作,甚不能平卧 

2.有反复发作病史,发作多与诱发因素有关 

3.多有婴儿期湿疹史,家族哮喘病史,嗜酸细胞增高   

4.肺部听诊:发作时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时明显   辨证论治--发作期   热性哮喘  

咳嗽喘息,喉间痰鸣,咳痰黄稠,面赤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寒性哮喘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肢冷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外寒内热 

喘促气急,鼻塞喷嚏流涕,咳痰黏稠色黄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加减   辨证论治--缓解期   

肺脾气虚 

易感,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形瘦纳差,便溏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脾肾阳虚 

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金匮肾气丸加减   肺肾阴虚 

咳嗽时作,喘促乏力,面色潮红,盗汗,手足心热   养阴清热,补肺益肾   麦味地黄丸加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临床经验总结
月华丸(《中医治法与方剂》)
月华丸(《中医治法与方剂》)
治咳嗽(肺肾阴虚证)
久咳、干咳,痰多,喘怎么办?这8个中成药你需要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