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四大古本
中医界历来以 宋·林亿 的官修本《伤寒论》作为标准通行本,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四大古本”:
一、长沙古本
长沙古本于1932年 石印 公世,比通行本《伤寒论》多了温、暑、热、湿、燥病篇,缺风、寒病篇,且无《金匱要略》条文,难以称为《伤寒杂病论》,只能说是《伤寒论》的某个版本。
二、四川古本
四川古本于1935年 石印 公世,为“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其《伤寒论》的部分与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接近,无六气病篇。
三、桂林古本
桂林古本于1939年 校刊 公世,六气病篇完备,但内容与长沙古本有出入。
四、康平本、康治本
康平本、康治本是流传于日本的版本。康平本印行于1937年。
康平是日本平安中期的年号,康治是后期的年号。
康平本是以《和气氏古本》为底本,康治本是以《户上玄斐版刻本》为底本。
某宝有售
康平本
1.无《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及“可”与“不可”诸篇。此诸篇皆为王叔和重新归纳排列、整理的《伤寒论》条文,故康平本为更接近《伤寒论》的原型版本。
2.排版格式与《伤寒论》其他版本显著不同,独树一帜,康平本的排版有每行15字,每行14字,每行13字三种格式,即顶格式、降一字格式、降二字格式。
顶格式和降一字格式似乎应看作为《伤寒论》原有的内容,而降二字格式内容似乎可看作王叔和所写。
这种排版格式,在校勘宋本时,有些问题可以解释学者们的一些疑问和异议。比如:
a.《伤寒论》自序中的文风前后不一致,许多注家认为非出仲景之手,但苦于证据不足。
今观康平本自序,
“余每览……思过半矣”为顶格排,
“夫天布五行……请事斯语”为低二字格排,可见不是原文,而是后人所加。
钱超尘教授又依据《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引用《伤寒论》自序的不同语气,也断定自序中后半段亦非仲景原文。
林亿等人校注《伤寒论》时,将此段作原文排印,而造成后世注家的疑窦,现读康平本则焕然冰释。
b.宋本将很多注文混入正文,如:
第23条末:“……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第40条末:“……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第107条末:“……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第173条末:“……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第233条末:“……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在康平本中,这些字句皆为脚注或旁注,而非正文。
康治本
康治本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此版本内容很少,只有42味药物,50首方剂,65条条文,厥阴病篇只有一个条文,没有提到蛔,甚至连乌梅丸都没有。所以钱超尘教授将此本与康平本合编出版。国内中医界认为康治本是《伤寒论》的节录本。
康平本与宋本的条文对比
宋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后世注解:
阳浮而阴弱:阳气浮散,阴气柔弱。
阳浮者,热自发:阳气浮散的,自然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阴气柔弱的,自然出汗。
这样解释显得抽象、空泛。
此条康平本为: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
(旁注: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原来“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象。
《伤寒论》脉法的“阴阳”是指表里,“阳浮”即表症,“阴弱”即里虚,故用桂枝汤(阳土剂)。
宋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既云“不可发汗”,则何以又用麻桂?
既云“此无阳也”,何以又用石膏以抑阳?
注家或怀疑有厥(缺)文,
或怀疑无阳指阳邪衰微,
或怀疑像这样的证候,可改用当归四逆汤,不适宜用桂枝二越脾一汤。
像这样的条文,注家愈多,愈使我们堕入五里雾中,莫衷一是了。
康平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旁注:此无阳也。)”
从此条文中可以看出,脉微弱者乃机体素亏,或病后引起的一种虚象,即旁注的“此无阳也”。
此病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不能不予汗解,但身体衰弱,不宜用辛温之剂以大发汗,故在桂麻剂中,加芍药酸收敛阴,加石膏甘寒之品协调桂麻勿使过于辛散,证治很是恰当明畅,初学者亦很容易领会。
宋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凡表病之脉均浮。本论以浮缓为中风,浮紧为伤寒,而本条何以又说出“浮则为风”呢?
数则为热,属有余,本条第三句既云“数则为热”,第五句何以又说成为“数则为虚”?
凡痛病之脉,大都弦紧沉迟,何以又说“动则为痛”呢?
从各方面来推敲,这四种脉象,真是难以解释。
康平本: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夹注: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宋本把夹注的四句,都排为正文,因此历来研究伤寒的人,都费了不少心机进行推理、解释,至今还是不能领会他的真精神,这就要归罪于撰次或夹注的牵强和辗转抄写的误会了。
宋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也,白虎汤主之。”
按白虎汤是甘寒解热剂,治疗阳明经证如大渴大热,脉洪大之证,确有卓效。
白虎本能达热出表,本条之脉浮滑和表有热,是非常对证的。
至于里有寒的说法,施用白虎汤治疗,即稍有中医知识的人,都是引以为戒的。
本条有的注家认为是表有热乃表有寒之误,里有寒乃里有热之误;有的注家认为其中必有脱简。
康平本:
“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
其中无“此表有热,里有寒也”字样。
故“表有热,里有寒”为后人所添的蛇足。
宋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
这三种脉象,即最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也可能没有摸到过,事实上也不可能区分得这样清楚的。
康平本:“太阳病,缓浮弱……”
其旁注部份,亦属后人撰入或旁注的寸关尺,宋本却也排为正文,却变成了寸缓关浮尺弱的文字,自此画蛇添足的文字,对仲景的脉法,起了一些徒乱人意的作用。
宋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emmm。。。
康平本:
“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注:消渴。)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注:吐蛔。)
下之,利不止。”
原来“消渴”、“吐蛔”是注文,略去注文后读起来通顺多了。
结论:日本汉方的兴盛绝对与康平本有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8年资料4 古本康平伤寒论
《重订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版│辨外感病证治 第一 · 总纲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
康平本伤寒论
再议《伤寒论》固瘕证
“经方”能治“肺系病证”吗?临床观察,每到冬春季节,风寒袭表,肺系病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气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