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新留良洞:明代著名清官御史杨信民的安息地

清新留良洞:明代著名清官御史杨信民的安息地

来源:2011年09月17日《清远日报》

高峰/文图


■留良洞沙路村杨公祠


 

清远古称中宿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1988年后,原清远县一分为二,东部称为清城区,西部称为清新县。然而,在五百年前,一位“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的钦差大臣在清新县滨江山区视察军情时暴病身亡,由于路途遥远,时局混乱,他的部下将他就地安葬,建庙祭祀。相传他的亲兵随从,从此解甲归田,在他的墓园附近地区开垦荒地,播种粮食,种桑养蚕,竟然将贫瘠之地创建成世外桃源。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人们将此地改名为“留良峒”。随着岁月的变迁,又慢慢演绎在“留良洞”了。

 

安葬在大路边的墓园

某日,有一位滨江山区的长者拿着一份资料向我“请教”,问我是否知道明代有个广东都督叫杨信民。我说,在《明史》上曾经看过他的传记,他在平定广东最大的农民起义———黄萧养暴动中立下了很大的功绩,可惜他暴病身亡,连葬在何处也无人知晓。长者说,杨都督就葬在浸潭留良洞。我一听,立即兴奋起来,心想,如果此事属实,五百年来《明史》上无法破解的“杨信民身葬何处之谜”也许会真相大白。

第二天,我应约前往浸潭镇留良洞村委会,在一个名叫沙路村的牌坊前面,长者指着一栋楼房说:“从前杨都督的墓就在这里,旁边还有一座庙供奉杨都督,后来因为要建卫生所和村委会,将庙拆除了,杨都督的墓迁移到了东南水渠旁边。”长者指着远处的竹林说,“以前迁移杨都督墓时,他的盔甲和长形铁枪仍保留得完好无损。”为了探寻杨都督墓的庐山面目,我又随长者来到位于大路边的杨都督墓园。杨都督的墓色彩斑斓,墓门护墙涂上褚红色,墓碑的对联涂上了黄色,墓园上方竖立一个锥形的小尖塔,“后土来龙”处矗立着一座七层的“文笔”型尖塔,融入了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的精髓。

墓碑上雕刻着“大明正统都督杨信民之墓”,上首镌刻“世居浙江省新昌县”,下首镌刻“九六年丙子岁十月初四日移葬于此”。墓碑配着一副对联,上联为“英姿飒爽”,下联为“雄风永存”。横批为“永垂不朽”。从墓旁的捐款芳名录看,除了杨姓外,还有邹、黄、朱、伍、冯、潘、白、陈、欧、邓、曾、罗、李、徐、黎、成、赖、金等十八姓乡亲的名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杨都督侄儿和十八姓随从的后裔?


■杨信民墓

■杨信民墓碑

杨信民的真正官衔

从《明史·杨信民传》中得知,他的官衔全称是“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佥都御史”为正四品官。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余人,均为正七品。其它还设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等机构。官在外而加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等员。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经过对照检查,杨信民墓碑上的官衔“大明正统都督”的称谓显然有误。清正廉明的杨信民

杨信民(1390—1450)名诚,浙江省新昌县下宅人,是宋代侍郎杨轰八世孙。他从小聪颖,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30岁的杨信民考中举人。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杨信民任官期间,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墓,在家守孝三年。后改任刑科给事中,在任上他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向朝廷上报民情吏治的调查报告。

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杨信民升任广东左参议。他当即雷厉风行,刚柔并济,依靠民众,打击首恶,使广东一带都得以安定。当时,广东按察使郭智贪赃枉法,杨信民不怕阻力,上表检举,朝廷下诏把郭智绳之以法,由黄翰代任。不料黄翰比郭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杨信民再次罗列他的罪行弹劾。后来,广东官员韦广徇私枉法,杨信民又毅然举报,不料韦广反而诬告杨信民,由于各种原因,杨信民被诬下狱。后幸亏广东民众为杨信民上京鸣冤辩白,他才得以恢复官职。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瓦剌。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

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大力推荐下,杨信民受命守卫要塞白羊口。岂料广东黄萧养聚众暴动,大破官军,总兵张安战死,指挥张清被杀,省城广州民众惶惶不可终日。急报传至京城,在京城的广东人联名上奏,奏请杨信民回广东主政。于是,杨信民又被任命为巡抚广东的“钦差大臣”,紧急调回已被围困几个月的广州城。

杨信民入城以后,先以安民告示安定民心,开仓赈粮,解决平民困难。然后,大开城门,给必经出入的百姓木牌“通行证”。围困省城的黄萧养及其部下得知杨信民来到,对抗情绪已大为缓解,当看到杨信民开仓救济、大开城门的举动,更让这些本来就是百姓的“暴动者”心服口服。接着,杨信民派遣官吏携带榜文到黄萧养部下安抚。黄萧养被杨信民维护百姓、肝胆照人的一身正气感动了,终于心悦诚服地约定了归降的日期。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杨信民见省城大局基本平稳,便率领一支人马前往清远县滨江山区招安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但因为积劳成疾,加上感染了瘴疠之气,于三月十一日暴卒军中。当地人得知之后,无不奔走号哭,消息传回省城,城内城外都为杨信民穿上了白衣。黄萧养率领部下开坛设祭。朝廷也派官员祭悼。但是杨信民死后,朝廷却派都督董兴率大军镇压黄萧养,所到之处,玉石俱焚,百姓遭殃。民众仰天长叹:“假使杨相公在,百姓何至于此!”后来,广东人民为缅怀杨信民,建立了祠堂以作纪念。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下诏赐封他“恭惠”的称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清朝入关后,清太祖亲自下诏颁布祭祀《会典》,其中规定广州祀杨信民、毛吉,通州祀常遇春,山海关祀徐达,杭州祀于谦,云南祀沐英、沐晟等,杨信民成为广州忠臣祠必须祭祀的忠烈之士。

 

起义领袖黄萧养

明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正是明英宗正统末年,北方外族瓦刺入侵,英宗御驾亲征,15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皇帝也成了俘虏。随之,瓦刺挟着皇帝作人质,进军北京城下,当时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因为于谦等爱国官员坚持抵抗,并拥立郕王登位,断绝了也先的要挟,苦守撑持。到景帝景泰元年,在东南沿海,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转战闽赣浙一带,邓后虽被镇压,但余众到处屯聚,战火未熄广东沿海海寇时时报警,南方州府又连年动乱,瑶壮等少数民族到处攻城掠地。因为兵役繁兴,民生困苦,加以地方官吏贪污横暴,官迫民反,黄萧养起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场大风暴。

黄萧养(1410~1450年)原名懋松,明永乐年间生于南海罗村下松柏(一说生于今属顺德的冲鹤堡)。年少家穷,由父卖给萧家收养,改名萧养。成长后靠做雇工度日,因牵涉及“海洋强盗罪”,被官府抓获关:。由于他有“智术”和胆略,同牢的一个江西商人鼓舞他起来反对官府。他在狱中通过分化狱卒,赌赂狱吏,终于率同囚19人冲出牢门,夺得军器局武器,打开广州城东门,与门外早已联系好的队伍相接应,率队来到冲鹤堡在潘村海口训练队伍,赶造船只,聚众达万余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月中集结横江二龙山(今顺德勒流龙眼村)祭旗誓师起义,一举攻下桂洲、逢简、大良、马齐、龙江、新开和涌口。接着,水师联船500余艘,自韦涌直趋广州城下,进迫南门;陆军则进攻西关,制造云梯和吕公车攻城。翌年六月,广州被围后,明总兵官安乡伯张安带兵从广西来援,义军分乘300多艘船在广州附近白鹅潭迎敌,张安落水溺死。明都指挥使王清率200艘战船和5000军队从高州来援,到达广州沙角尾,大船被浅搁。义军埋伏的小艇装着柴、鱼、盐,打扮成“避贼”的样子,向王清的舟师划去。王清蒙在鼓里,没有戒备,被义军截击并俘虏,所率队伍也被消灭。黄萧养在两次战役中,夺得许多军械,壮大了力量,于是分兵进攻新会,与新会起义军王三联合,拥众3万余,船1000余艘。同时分兵进攻南海、番禺等地,攻下北村、腾涌和吉利一带。在进攻佛山和九江时,却受到地方封建势力的顽抗,损失较重,只得折回广州继续围城。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发展,黄萧养自立为“顺民天王”改元“东阳”,建都大良,以广州城南的五羊驿为行宫,册封文武官员100多人,军队发展到10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

龟缩在广州城内的明朝官员,只得向京师告急。景泰帝忙命都督同知董兴为左副总兵,调广西、江西和南京的驻军驰赴广东“会剿”,还命左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广东。杨信民利用曾在广东任左参议时所取得的声誉,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法,分化瓦解起义队伍,派人到起义军中诱降。起义军中不少人受诱而动摇了斗志,直至杨信民暴病身亡,董兴率领的3万明军精兵已经杀来,才决心与明军作殊死的战斗。

景泰元年(1450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决战爆发了。董兴把500多艘战船分成三队,从东西两翼进逼波罗庙、大洲头、白蚬壳一带江面。黄萧养则把1000多艘战船分成两路迎敌,一路由都统曾贤率领,向波罗庙进击,展开激战;另一路由他指挥,从白蚬壳直插白鹅潭,与董兴等主力官军对垒。起义军虽然有人数优势,但装备、素质远远不如官军,激战了五昼夜,渐觉不支,慢慢被包围在白鹅潭江面上。

晚上,黄萧养正想组织突围,借着月色在船上察看敌情,朦胧中似有一双白鹅从远处游来,冷不防身中流矢,跌落水中,壮烈牺牲。另一路义军一万多人,在部将黄大牙率领下,突围回到根据地,坚持到五月中旬,大部分壮烈牺牲。余部远走雷州、钦州一带继续与官府作对,一度联合当地起义民众攻陷钦州府,坚持斗争至成化三年(1467)。

五百年前,广东版图上没有“顺德”和“从化”地名,而顺德原称“太艮”。黄萧养起义迫使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统治,如为加强封建统治,景泰二年(1451)一月,朝廷命令广东左参议罗崇本整顿吏治,接着,又实行均徭法,按赋税轻重、人丁多寡负担徭役。对自卫“守土有功”的佛山季华乡,赐名“忠义乡”。还把上至德庆、下至沙口的西江河段,划给“自卫有功”的九江人免税捕捞鱼苗。这都是起义军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对数十万“战俘”安置采用怀柔政策。在西南部划出南海县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林等四都和太艮、冲鹤等37堡,取“顺天之德”意,设立“顺德县”,冀望民众永做顺民。顺德地名,即由此来。朝廷又在广州北部划出土地,取“从此感化南蛮弟子”之意,设立“从化县”。

此外,统治者还利用祭祀以渲染朝廷统治的权威。例如,佛山祖庙就因黄萧养起义而地位陡升,并由民祀改为官祀。黄萧养起义促使佛山的统治者抓住了隆祀祖庙的好机会,上奏朝廷请求封典。皇帝遂敕赐祖庙为灵应祠,并发了四个匾额,两副对联等敕物。明代宗朱祁钰写的“法界大开正直真武殿从人寿,神光普照兆民家奸邪不尔私”,以皇帝的名义肯定佛山北帝正直无私,并把祖庙从一般的社区香火升为官祀。从此,祖庙在人们心中赢得“灵验”和保民安乡,救民于危难的声誉。

广大群众为了缅怀黄萧养的功绩,把广州海珠桥一带的河道改名“白鹅潭”,把黄埔附近、当地群众曾为黄萧养挖深的小涌称为“大王滘”,把黄萧养曾屯兵扎寨的罗村宁埠村改名“寨边村”,把传说中黄萧养借用过的佛山沙口一座山岗,改名“王借岗”。几百年来,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为起义英雄留下永久的纪念。


  ■留良洞沙路村牌坊

 

留良洞感悟

留良洞,因安葬了明代著名清官杨信民而闻名,这里四周群山环绕,聚气藏风。位于杨信民墓旁边的留良洞沙路村,阡陌相连,民风淳朴。数百年来,沙路村的灵山秀水滋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杨氏子弟,传说中的杨信民族裔在这里辛勤耕作,建设家园,对养育自己的留良洞山山水水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厚意,这方水土也积淀了杨氏一族灿烂的文化史迹。

杨信民暴卒于军中,军民聚哭,广州城中皆缟素,连起义军闻讯不禁啼泣,曰:“杨公死,吾辈无生路矣!”五百年来,广东民众追思杨信民,曾建祠塑像以奉春秋祭祀。杨信民秉承“存心以仁,处事以义,予民以信,历官二十年终始一心”的信念,卒后被皇帝赐谥“恭惠”,成为封建官僚士大夫的典范。他的事迹载入《明史》,是广东人至今仍崇拜的一位名宦,目前,右佥都御史杨公祠在广州城正筹资重建。杨信民既是新昌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位乡贤,更是广东人、特别是清远人引以自豪的一位清官。从浙江方面的消息得知,2006年4月,新昌县人民政府已将“杨信民故居”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良洞的沙路村,虽然显得古朴陈旧,满目沧桑,而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乡村,却让我感到历久弥新,深沉悠长。我对前朝清官的仰慕之情,已化作一缕缕清风,在杨信民墓园上空久久飘荡。

 

相关链接:

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10917/ArticelB1001FM.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率狱友成功越狱,聚众十万围攻广州自封王,明朝老将都不是他对手
黄萧养
史上最强的囚犯越狱行动,促成了明朝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萧翼品茗赚兰亭
史上第一清官海瑞,广东番禺人?
古代历史上的10位清官,后世学习之楷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