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蛇、鹣鲽、睚眦...博物馆的“神兽”都逃进了“成语“里!

巴蛇、鹣鲽、睚眦...博物馆的“神兽”都逃进了“成语"里!

字媒体搜狗输入法·字媒体给你最in的新词热词,最拍案的老词新解。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在我国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场所,从无到有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

然而,“博物”倒是个土生土长的词汇,最初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在《左传》、《尚书》里,如果一个人见闻广博,那么就会被称作“博物君子”。

/诸葛亮:夸我博物君子,学会拍马屁了?/

但到明代,有一个叫李竹晔的人,因为精于鉴赏而又人品方正而被誉为“博物君子”,从那以后“博物君子”就也被人们用来泛指那些学贯古今,又通晓文物文献的收藏家。

虽然“博物”早就跟文物收藏关系匪浅,但“博物馆”一词的产生却是受到日本的影响。

话说19世纪后半叶,日本踏上了近代化的历程。在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中,日本率先将“博物”和外文的“museum” 联系起来,“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完全可以说是各种学科的大杂烩。

/日本龙谷博物馆/

后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看世界,也就开始模仿跟进日本,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之后才开始和“馆”连成一个词,作为这种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文化教育机构的名称。

而说到“博物”的始祖,《山海经》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山海经》简直就是古代一大神书,它不单有山水地理、风土物产,还囊括了一些海外的怪奇鸟兽。这些神兽结合了上古人民的各种脑洞,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书里看不到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很多古籍中的神兽现在已经没有人见过了,但它们还是不甘心退下历史舞台,很接地气地在成语里怒刷存在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神兽在成语中打过酱油吧!

巴蛇,也叫修蛇。《山海经·海内经》里提到:

“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郭璞作注时说,这条青首黑蛇其实就是巴蛇。巴蛇很长,杀伤力也大,能想象出巨蛇吞食大象的场景吗?可以参考一下《小王子》故事里的大象帽子。

吞大象的确很难,还要小心肚子被象牙刺破,但巴蛇还是做到了!你以为吞下大象就成功了?巴蛇为了把象消化掉花了足足三年,才能将象的骨头吐出来。据说,人服用了这种巴蛇吐出来的象骨还能治腹内的疾病。

巴蛇虽然能将大象吞下,但是消化起来还得耗个三年五载,真是作死的典范。所以明朝人罗洪先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来讽喻人贪得无厌。都说凡事要见好就收,不然后患无穷。不过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罗洪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图学家/

世界上没有一种神兽叫“鹣鲽”,倒是有两种神兽,一种叫“鹣”,一种叫“鲽”。

鹣(jiān)即是白居易《长恨歌》里“在天愿为比翼鸟”的比翼鸟。《山海经·海外南经》里说了:

“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一只比翼鸟其实严格来说只算半只鸟,因为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只有双剑合璧才能翱翔天下。而与比翼鸟齐名的鲽(dié),其实算不上是神兽,因为它其实就是今天的比目鱼,但在古人看来,一条比目鱼也只能算半条鱼,要紧贴着另一条才能游动。

/比翼鸟飞行的正确姿势/

所以,“鹣鲽”都是离开另一半,就失去了全世界的代表,因此常来比喻夫妻情深。清人朱彝尊在《曝书亭集》评论说:“须臾不相离,无以异鹣鲽。”

世界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既有“鹣鲽情深”,又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知道要积多少道行和缘法,才能遇上前者。

/比目鱼OS:我明明一条鱼也能活得好好的/

吉光,又称吉良、泽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天马。出生在大泽中,身体是白的,带着花纹,但是鬃毛却是红的。

/西方的神马也很美/

据《海内十洲记·凤麟洲》中记载:

“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燋。”

这就是说用吉光马身上的皮毛做裘,放到水里数日不沉,落入火中烧不焦,是百分之百的神品。与吉光毛裘相比,现在被吹得飞起的貂皮大衣什么的简直不值一提。不过,吉光马即使不是传说,到今天应该也被偷猎得差不多了吧……

所以就算是是吉光身上的小羽毛,都宝贵得不得了,吉光片羽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中还充满崇拜和遗憾说:

“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

/南宋剔犀扇柄残件可以用吉光片羽来形容/

睚眦(yá zì),是龙生九子之一。豹身龙首,性格刚烈,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虽然是龙的亲儿子,但是因为身似豺豹,所以龙不高兴了,想扔掉睚眦,幸而有母亲苦苦哀求,才得以苟全性命。

你以为接下来会是一个类似于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你错了!睚眦长成后,游历天下,辅佐周武王成国后功成身退,武王亲自命工匠铸“睚眦像”于刀剑龙吞口,世代相传,以谢龙子睚眦(yá zì)的恩情。

/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的睚眦/

睚眦的形象看起来这么“伟光正”,那“睚眦必报”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因为睚眦性格刚烈,好勇擅斗,样子没有生气也看起来像是在生气,所以后来人们就用“睚眦”来表示瞪眼怒视的样子。

秦昭王时,秦国一位权高势大的宰相叫范雎(jū),这人口才很好,唬得秦昭王对他十分信任。但是他的人生准则却很矛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里说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小气鬼范雎(jū)/

纵然只给过一顿饭的小恩也要报答,看起来是个知恩图报的好人。没想到接下来就开始崩坏了,纵然只瞪过一眼的小怨也要报复,这么一丁点的嫌隙都不肯相让,人心胸气量也是real狭小,说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呢?所以“睚眦必报”其实说的不是睚眦,而是范雎啊!

/无辜中枪的睚眦/

饕餮据说是远古氏族缙云氏的不才子,它的不才主要体现在“吃货”闻名于世……饕餮不止是“吃货”,长相也真的让人不敢恭维。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饕餮:天生一副反派脸/

见多识广的郭璞说了“狍鸮(páo xiāo)”其实就是《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饕餮不仅长得丑,性格还贪婪。《吕氏春秋·先识》记载过: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说的就是饕餮非常贪食,以至于吃光了所有东西之后开始吞噬自己,最后仅剩下了头颅。

/饕餮:真正的吃货连自己都吃/

饕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贪欲,贪食为饕,贪财为餮。历代青铜器上饕餮都是一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形象,代表着一种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的坏习惯。

/饕餮怎么也不吃点东西美容一下?/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饕餮作为“四凶”之一的不祥色彩被人淡忘,爱吃、懂吃、会吃的形象越发深入人心。

这当然离不开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比如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老饕赋》,其中提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所以,资深美食家都喜欢把自己称为“老饕”,饕餮盛宴自然就是有很多美食的大宴席了。

/世界最终是属于吃货的/

这样看来,成语某种程度上也是神兽的活化石,让那些来自远古的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色生香地继续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卷五十三
古代神兽
脑洞有多大?《山海经》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观山海》:以灵动飘逸的画笔,重现《山海经》里的神兽与异人
文学 | 妖怪,万物与星空
中国汉字:鹣的读音和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