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开课| 历史特级教师周飞:史事·洞见·格局

o 如何订阅我们?

-------------?-----------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微信平台和上海特级教师”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特级教师公开课”栏目,邀请沪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提供最权威、最实用、最详细的学习方法。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向特级教师请教,也可回复“公开课+您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邀请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予以回答。


每周与一位特级教师相约,千万不要错过哦!


回复公开课1“公开课2”,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周 飞
 

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爱德华·卡尔在其著作《历史是什么?》写道,历史是昨天的故事。历是人类的足迹;史是人类故事的记录。它是“历史学家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①


历史的妙处一言难尽,但是我却时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学历史有何用?每到此时,我就想起徐光启的一句话——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一、丹青难书唯精神


博览“史事”意在求知,穷究“史实”意在求真,深谙“史识”意在求通。我们既不可能遍览宇宙乾坤之万千世事,也无法穷尽古今中外之兴衰沉浮。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群体记忆中所透射出的精神——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


英国学者马丁·吉尔伯特在《五千年犹太文明史》一书中勾勒了犹太人五千年历史的脉络。自古犹太人就一直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压迫,他们曾在“马其顿方阵”、“古罗马战斧”和“穆斯林圣战”的金戈铁马中,被驱离故土长达千年,也曾在纳粹种族灭绝的梦魇中辗转流离。


可就在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年中,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却在没有统一政府和威权人物振臂一呼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向着他们魂牵梦绕的故土聚集。


一个尽管空间狭小,但却不可小觑的新生现代民族国家崛起了。这就是犹太民族群体记忆中历史的力量——民族自强、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认。


141个故事所串连的五千年犹太史,其真谛就是犹太人的历史之魂——群体记忆所唤起的民族凝聚力。与此相反,同样流落于世界各地的吉普赛人,恰恰因为民族的群体失忆,不幸成为了永远漂泊的失根之群。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历史的力量不仅可以唤起民族的觉醒,而且可以拓宽民族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阵痛的灾难史,但更是一部不断探索与抗争的浴火重生史。


所以,虽然随着“欧风美雨”的悄然东来,曾出现了一些激进现象:在由文化自卑到文化自省的思想历程中,有些知识精英不仅要消灭传统礼法关系,打倒孔家店,连民族语言文字都要一并毁灭,把几千年来积累的文明果实当做“洗脚水”,连同旧世界躯壳一并倒掉。


但是,历史的演进再一次尽现魂的魅力、根的力量,最终昭告世人:文化自信与自觉是不需要证明的信仰;文化交融与借鉴是不需要证明的信条。弘扬传统文化不意味着盲目自恋和孤芳自赏;了解西方普世价值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唯他是尊。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心怀敬畏,也是对人类理性的谦卑自省。 

二、烛古察今而知新


人们常常用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来形容历史的借鉴性与启示性。在我看来,历史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借古而察今”和“温故而知新”的预测功能。关于历史预测功能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此仅举两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野心昭然若揭,国民党当局却置若罔闻,仍决定建设钱塘江大桥。1934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临危受命,历时四年,耗资五百多万大洋。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1937年11月17日大桥全面通车后不久,日军占领上海并剑指杭州,12月23日被迫炸桥,真可谓“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这个悲剧的背后是政人决策的失误,更是全局战略眼光的缺失。


与此对照,1928年上海光华大学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准备扩建校舍时,校行政会收到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1884-1957)的一封信,他认为:“以中国目前之处境,迟早总不免与凌我者一战”。一朝启衅,战略上不免要放弃一些地方,在不能坚守的地方“室庐器用,必极简单,俾迁徙便利,即毁之亦所损不多”


他建议把当时的男生宿舍,让给女生居住,而在乡间另造男生宿舍,地区不必集中,建筑不必讲究,土墙茅房就可以了,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建筑物,就不会被敌人利用了。②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入侵上海,光华大学所在的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校区被日军夷为平地。


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不得不佩服吕思勉先生对历史变局惊人的洞察力!那么他这种穿越古今的眼光是如何得来的呢?


吕思勉被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熟读二十四史,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在《中国通史》绪论中曾这样写道: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可见,吕思勉先生认为,学习历史不是事实的简单记忆,而是在浩如烟海的史事中去洞悉规律,并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在于:了解过去、分析现在、把握未来。正是长期史学研究的淬炼,使他具备了这种“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宝贵能力。 

三、突破藩篱而致远


历史之用不仅在于“博闻厚学”和“格物致知”,它更能够让我们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樊篱,拥有见微知著的洞见,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胜景。


只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在这种工匠文化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条化、标准化碎片化的“实然性”知识,通过填鸭式、漫灌式和注射式的手段被强加给学生。


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考试要求,而且更让充满着社会哲理和人生大道的“应然性”历史智慧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年轻人必将普遍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更何谈明了学习历史的作用了。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眼里人的认识有三个局限性:


  • 拘于虚。井底之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

  • 笃于时。夏日之虫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

  • 束于教。乡野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学识的束缚。


对历史的无知无畏,置历史冰鉴于不顾,往往使人坠入迷惘和黑暗。“史学之大用,从普适的角度说,乃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③要突破空间、时间和学识的藩篱,培养不局限于眼前,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眼界,学习历史无疑是必须的选择。


历史乃人文之母,涉及面极广,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凝聚着无比丰富、无比宏大精深的人类文明精华,将极大的扩展个人的眼界,延伸个人思想的宽度与深度。历史的神奇就在于穿越时空隧道,获得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四、含英咀华成格局


诗人雪莱曾说:“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之上的回旋诗歌”。历史之用不仅在于提供“前车之鉴”和敲响“警世之用”,更在于滋养人生。历史本是人类活动的故事,史学本是人类故事的解释,“人”的缺位与缺失无疑是历史的最大败笔。


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咀嚼“岁月味道”和品鉴“人文底色”的过程中,拓展视界与心界,形成思想的大格局和情感的高境界。


我们要了解历史学科所特有的育人价值:

1
冷静客观的品质


最伟大的事件有如高山的顶峰,尽管是雄距在远处,却被视界较近的前景给遮蔽了。要学会从它们的历史背景去看待当代的事物,并把它们想象成它们若是在过去时代所会呈现的那样子——这种习惯会有助于健全而冷静的判断的。

                                     ——罗素《怎么阅读和理解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想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最基本的是认识历史,判断要建立在全面扎实的证据之上。一个人不可能踏进两条河流,就算再相近的历史事件,都会有细微的不同,这细微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手段可能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


学历史常常要求能设身处地站在当时当地当事当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以今时今地今人今事的立场去对其作评判。因此学习历史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严谨而不自以为是。 

2
开放探索的心态


假定人类的出生,有24万年,我们把一日设譬,则每小时要代表2万年,每一分钟要代表333年,最古的文化,在11点40分时候才出现;希腊文化,离现在只有7分钟;蒸汽机的发明,则只有半分钟而已。

——吕思勉《历史研究方法》


人类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所有记录和成就都会谦卑地复归于万千生灵的历史和视野。学习历史首先就是找到定位,知道历史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具有胸怀天下的开放心态。


同时历史研究的内容既古老又神秘,不仅有残垣断壁还有浩瀚星空,这些无疑都会极大地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 

3
悲天悯人的情怀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 阿尔贝特·史怀哲


历史作为人文科学自然和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历史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可以去理解、接近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感知其背后恒古不变的人性。


学习历史会让你了解他们的苦与乐、理想与失意、追求与幻灭,能激起你情感上的震撼与共鸣,油然而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自觉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历史不仅能照进过去,照耀未来,还能照亮灵魂。学习历史使我们拥有宠辱不惊、海阔天空的心境,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

 

注:

①《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②《蒿庐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③《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本简而精的“简史”,让你了解世界
9月书单|入门级历史书单合集,千万不要错过呦
《三国史话》
《吕思勉读史札记》的史识与启迪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吕思勉历史教学中的空间观念
如何评价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