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菲斯美女”号和她的伙伴们

  “一架,两架……十五架,十六架……”1943年5月17日,英格兰某机场,一队完成了轰炸第三帝国本土目标任务的轰炸机正轰鸣着返回基地,一位地面军官举着望远镜一边数着返航飞机的数目,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个看起来像是联队指挥官的军官插进来问道:“‘孟菲斯美女’号回来了吗?”“没有。”他忧郁地回答。话音刚落,一架伤痕累累,只剩下一台发动机还在工作的轰炸机就出现在视野里……

  这是电影《孟菲斯美女号》里的一个场景。该片摄于1990年,它选取了一个不算太大的视角,即二战欧洲战场上美国陆军航空队最先完成了25次战斗任务回国的B-17轰炸机组的最后一次战斗,真实地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那段壮丽而又惨烈的历史。好了,就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孟菲斯美女”号和她的伙伴们留在历史里的航迹吧。

  天上的舰队

  战略轰炸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陆地和海洋上长期持续的残酷的堑壕战促使军事家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越过前线,摧毁对方战争能力和战争潜力的手段。一战结束不久,战略轰炸就成了空中作战的发展趋势之一。当时人们认为,远程战略轰炸机可以消灭对手的生产能力,而且摧垮维系战争所必须的对方国民的战争意志,如此,对方的前线部队必定陷入不愿再战也无力再战的困境。1923年,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撰写的《制空权》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这种航空技术的兴起给战争样式带来的变化。也掀开了军事史商上全新的一页。

  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英格兰上空第一次实践了战略轰炸理论。德国人的轰炸机几乎把逃过海峡,方得喘息的大英帝国逼到绝境。但事实上,这个“几乎”却差得很远,德国空军轰炸机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足以致一个国家于死地,他们只是攻击了皇家空军的机场并对城市进行了夜间“恐怖”轰炸。

  一俟盟军从开战之初的惨败中回过神来,反攻欧洲的大幕也就拉开了。1941-1942年间,苏联红军的奋战使得纳粹德国分身乏术,而纳粹铁蹄下的欧洲大陆却看起来似乎仍然牢不可破。这样,西方的英美联军得以而且也只能考虑从空中反击这个罪恶的帝国。

  1942年1月,美国陆军航空兵第8航空军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成立,并于2月移师英国。当年7月4日,空8军的空勤人员驾驶着6架从皇家空军“借”来的A-20轰炸机(其实也是美国工厂的产品),和6架英国飞行员驾驶的同型机一道突袭了荷兰境内的德国空军基地。这次袭击很不成功,但却使美国人时隔24年后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欧洲空战。

  随着运输船队源源跨过大西洋,驻英美军的力量日益增长,第8航空军的实力随之大大增强,新型的B-17“飞行堡垒”式轰炸机也一批批地从大西洋彼岸的工厂里生产出来,来到英格兰各地星罗棋布的机场上。在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陆军航空兵都一直在进行训练和准备工作,只是间或进行一些小规模行动以积累经验。进入1943年,盟军开始使用这些重轰炸机对纳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以图削弱其战争潜力。英国人承担了对德国进行夜间“地毯式”轰炸的任务,而美国则选择了在昼间对第三帝国的目标实施精确轰炸。

  从此,欧洲天空中乌云般钢铁舰队的故事拉开了大幕。

  昼间空袭与反空袭的搏斗

  带有上千吨和几千挺机枪的数百架重型轰炸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支强悍的力量。除了使地面上的德国老百姓亲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外,迎战他们的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也对这种从未经历过的战斗形式深感头痛。

  曾经有一个德国战斗机指挥官向手下的飞行员们这样说道:“杂技般的独立战斗已经结束了。……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对方的飞行员,而是庞大的空中舰队,是一大堆用皮带把自己捆在炮塔里的机枪手,是天空中的步兵。”

  他所说的完全是事实。在二战欧洲西线中后期那些空袭与反空袭的战斗中,德国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努力争取的技术性能优势几乎失去了意义,德军飞行员们从此只能象地面上的步兵冲击敌防御阵地那样冲向迎面而来的轰炸机群。在1942年8月17日B-17机群首次出击时,他们连一架“飞行堡垒”都没有击落,反而有几架战斗机葬身在B-17密集的自卫火力之下。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纳粹的昼间轰炸会轻而易举。虽然B-17浑身如同刺猬般长满了机枪,但它的自卫能力并非看上去那般无懈可击。为了鼓舞士气,美军高层规定,空勤人员只要完成25次任务就可以回家。但在战争中期,轰炸机飞行人员的士气仍然不高,因为在美国航空部队参加欧战的第一批轰炸机中,有多达80%的轰炸机在敌人的领空里横遭没顶。德国空军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已经渐渐积累起了抗击重型轰炸机编队的经验,他们激烈的抵抗将为这片耀眼的辉煌蒙上一层血色。

  对于B-17和昼间精确轰炸战术而言,最惨痛的损失之一发生在1943年8月17日。这一天的战况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当时,第八航空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空袭,目标同时包括巴伐利亚南部累根斯堡的梅塞施米特工厂和施魏因福特的滚珠轴承厂。为此次任务美军出动了376架“飞行堡垒”,其中315架向目标投下了。这次攻击的纵深是开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深入德国腹地800公里,直插欧洲中部。可是,当时盟军还没有哪种战斗机的航程远到能为这样的任务进行全程护航,轰炸机群只好在没有护航机的情况下深入敌阵,仅靠自身的机枪来自卫。飞机从英国起飞的时间由于天气原因而推迟了一段时间,这导致了计划中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的集合无法实现,机群的队形也因此分散开来。这一分散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各个击破,事实上,这些“飞行堡垒”遭到了的猛烈攻击的确是前所未见的。

  纳粹们用手里一切能用的东西“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轰炸机们。各种型号的德国战斗机纷纷用7.92mm机枪、20mm航炮和空对空火箭向B-17开火,甚至德国轰炸机也飞到上方向盟军机群投掷,至于高射炮,则据说是“密集得你都能在上面走路”了。德国空军此番在抗击B-17的战斗中使用了许多种战术。他们的战斗机有时从太阳方向冲向轰炸机,在这种情况下,刺眼的阳光使得B-17的机枪手很难瞄准目标。此次空袭行动中,B-17还暴露出一个严重的弱点,就是正前方火力的严重不足。由于机头只有1挺.30(注意,不是.50)口径机枪,轰炸机群在面对德机的正面攻击时,常束手无策。在施魏因福特,德军还采用了一种极其有效的战术,就是用大量战斗机集中攻击某一个美军轰炸机编队。美军轰炸机编队一般由3-12架飞机组成,编成一种被称为“箱式”的队形以集中火力防御敌机。面对德军大量战斗机的集中攻击,他们虽然总能击落一些敌机,但编队内的轰炸机也常常一架接一架被其余的德机击落,尽管如此,编队里幸存的飞机仍坚持向目标前进。第100轰炸机联队在8月17日这天起飞了19架轰炸机参战,竟只有2架得以返回,因而以“浴血100”而闻名。这一次攻击中,美军总共损失了60架B-17,600名空勤人员死于非命,还不包括那些受损后返航的飞机上的人员伤亡。不仅损失巨大,这次空袭的效果也不显著:轴承厂的生产能力只下降了40%。盟军不准确的情报使他们认为德国的绝大多数滚珠轴承生产能力都集中在施魏因福特,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那里的轴承厂也确实比较重要。这次失败的空袭在两个月后的1943年10月17日再次上演,同样损失惨重,也同样成效不彰,而且留下了“流血星期四”的名声。这两次几乎相同的失败迫使陆军航空队重新审视其“昼间精确轰炸”策略。昼间轰炸不得不暂时停止,直到1944年2月才恢复。

  1943年发生的这些空中战斗清楚地表明,没有护航的B-17,尽管自卫火力强大,在德国战斗机面前仍很脆弱。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设置了机首炮塔的B-17G型在1944年开始出现在欧洲上空,更重要的是,新型的P-51“野马”式战斗机投入了战场。P-51是一种远程战斗机,它可以把B-17从英国的基地护送到目标,再护送回来。在这一前提下,1944年3月6日的空袭行动取得了成功。那是第一次出动大批B-17前去轰炸“老B”——柏林。在P-51和英军装备的P-47“雷电”战斗机的护航下,B-17机群遭受的损失要比1943年8月、10月那两次任务轻得多。不仅是损失减少了,空袭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不仅重创了军工厂之类的军事目标,也对德国人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场空袭告诉德国人,帝国的首都不再是坚不可摧的了!从而在他们心中投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就象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对东京的空袭给日本人造成的影响一样。尽管英国的轰炸机早在1940年就轰炸过柏林,但那些袭击的规模远不能和这次600架重轰炸机的大轰炸相提并论。这还只是个开头,此后,盟国的轰炸机群将经常“光顾”第三帝国的首都,直到这个邪恶的帝国被彻底踏平为止。在这些轰炸行动中,盟军经常会出动1000架轰炸机的超大规模机群来反复毁灭这座渐渐成为废墟的城市。有人如此评论道:“德国人修建了一个堡垒,却忘了给它建造顶盖。”1944年3月这次空袭的胜利标志着欧洲空战的戏剧性转折。曾在早些时候迭遭重创的B-17机群,现在终于可以在战斗机的护航下,有效地攻击任何德国目标而不再受到重大损失。

  B-17的许多型号都在欧洲天空里的战火中经受了考验。B-17和她的机组成员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把火焰与惩罚带给了敌人,这一切使得“飞行堡垒”这种在当时并非最大最快的飞机,却在二战史中刻下了不容抹杀的地位。她是欧洲空中战争中的决定性兵器。她不仅把第三帝国的城市和工厂夷为平地,也逐步耗尽了德国空军的力量。到西方盟军在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制空权已完全落入盟军手中,到了1945年3月24日对柏林进行“千机轰炸”时,一千多架B-17只遇到了4架德国战斗机(虽然是令人胆寒的Me-262喷气战斗机),被击落3架!。这一优势使盟军的地面部队得以克制并战胜了曾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如果说就是B-17打赢了欧洲战争,那显然是十分勉强的,但毋庸质疑,B-17在盟军渐渐打败德军取得优势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B-17是一种革命性的武器,和她的许多革新和不足一道,她不仅有力影响了二战的进程,也改变了此后战争的面貌。

  B-17“飞行堡垒”式重型轰炸机   破茧而出

  1934年,美陆军航空队发出招标,为那些过时的双翼轰炸机寻求新的替代型号,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波音飞机公司打算建造一种四引擎的重型轰炸机来参加竞争。新飞机的公司编号为波音299。该机于1935年7月28日首飞后,它优异的性能给陆军航空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方将该机正式命名为YB-17。但是,这种飞机高昂的造价却是笼罩在“和平气氛”下的美国政府所难以接受的。不得已,大量的定单只能下达给了来自道格拉斯公司的竞争对手,双引擎的B-18重型轰炸机。尽管如此,对其卓越性能难以忘怀的陆军航空队还是从波音公司订购了13架预生产型(后来被命名为B-17A),从而将这种将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飞机挽救于行将夭折之际。

  到了30年代后期,战争的脚步声渐渐临近,美国政府对军队的建设开始重视起来。得到了更多拨款的陆军航空队再次把注意力转向了曾经被忍痛放弃的B-17。在13架预生产型B-17A的生产完成后,军方又订购了39架B-17B。到1939年秋,能够上天的“飞行堡垒”只有区区30架。但是军方对B-17的定货已经在逐渐增加。此外,少量的B-17C被以“飞行堡垒I”的名称供应给了皇家空军,并投入战争当中。很快,B-17坚固的机体和强大的生存力就给所有在B-17里参加过战斗的空勤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这是他们能够活着回家的首要保障。

  “飞行堡垒”上的关键技术

  除了庞大的体形,从技术的角度看,B-17在技术方面有两点最重要的革新。其一是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采用。这种设备用一个由发动机吹出废气驱动的涡轮,带动增压器,对发动机进气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压缩,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以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这一点对高空飞行是极其有利的。高空中相对稀薄的空气使得一般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大大下降,超过一定高度后,其动力便会降低到不足以使飞机保持平飞。而B-17的涡轮增压器大大缓解了这个问题,从而极大地改善了飞机的高空性能。这一设备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发动机废气的高温使得当时很少有什么材料能用来制造那个废气涡轮。美国人在材料技术方面的领先使他们率先克服了这一难题,而B-17正是它最早的受益者。

  其次就是神秘的“诺顿”轰炸瞄准具。这种设备把瞄准具和飞机操控系统连接到了一起,只要飞行员扳动面板上的一个开关,飞机就会向瞄准十字线指向的方向飞去。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种瞄准具的核心技术机密至今尚未公开!估计和今天的电脑鼠标和飞机上的电传控制系统有一些相似之处。论效果,它当然远远不能和今天那些先进精密的火控系统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瞄准具毕竟使得从高空进行的轰炸摆脱了完全依靠投弹手经验和运气的窘境。毫无疑问,美军之所以选用昼间高空精确轰炸这种轰炸方式,这两种设备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B-17的各种型号

  “飞行堡垒”这个称呼源自西雅图的一名记者对这种飞机自卫火力发出的感叹。在长达10年的生产期内,随着实战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经验与教训,波音的工程师们也在不断改良这种飞机,它的面貌也随之不断地改变。

  1938年,39架“B”型机走下了流水线;1939年,38架“C”型机又紧随其后:这两种型号配备了比A型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保护和自封闭油箱。1940年,又有42架D型投入使用。这些D型机和少量的C型机一道,成为最早参战的“飞行堡垒”——最先是在英国皇家空军手中,后来又被美国的飞行员驾驶着稀里糊涂地在1941年12月7日那天飞到了珍珠港上空。

  1941年9月,一种尾翼得到重大修改的“飞行堡垒”出现了。原先小巧的垂直安定面与方向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垂直尾翼,它从机身中部开始突出机背,一直延伸到机尾。垂尾末端下方是一对威力强大的.50口径机枪,这是在吸收了英军的实战经验后做出的重要改进。同时,它还增加了配备2挺.50机枪的遥控射击的澡盆形机腹炮塔,后来由于发现这种遥控炮塔的可靠性有问题,于是用人工操作的球形炮塔取而代之。这就是B-17E。B-17E的全长增加到73英尺10英寸,以容纳新增的机尾机枪塔。它的最大速度为317英里/小时,最大有效载荷高达17,000磅!在携带4,000磅时速度可达200英里/小时。自此,“飞行堡垒”变得名副其实了。

  与E型相似的B-17F是在洛克希德、道格拉斯和韦加(现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前身)三家公司生产的,其中以前者为主。这种飞机的速度要比前期的几种型号低一些。只有299英里/小时,而最小着陆速度却提高到了90英里/小时!它的实用升限为37,500英尺,航程2,880英里,爬升到20,000英尺需要25分半钟。但是在付出了这些代价之后,B-17F安装了10挺.50口径机枪和1挺.30口径机枪(装在机头玻璃罩上),而且加强了要害部位的装甲保护,从而提高了面对敌方火力时的生存率。三个公司加起来,一共生产了3400架B-17F。

1943年9月,“飞行堡垒”的终极型号浮出了水面,这就是B-17G。它在机鼻正下方安装了增加了一个炮塔,内有2挺.50口径机枪,以弥补前期型号正前方向上火力不足的缺陷。该型机共配有12挺.50机枪,备弹6,380发(另有1挺较小的.30口径机枪装在机身中后部上方)。波音、韦加、道格拉斯三家公司投入了这种产量最大的B-17的生产,总产量达到8,680架。

  从1935年到1945年5月,总共有12,731架各种型号的B-17飞上蓝天,其中有4,735架毁于战火。

  堡垒中的十兄弟

  对B-17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驾驶与保卫她的乘员们。“飞行堡垒”的机组是由十名任务、职责、位置各不相同的空勤人员组成的。

  飞行员负责掌管飞机,也是机组的指挥官。他的职责是把飞机和机组带到目标上空,并把他们安全带回来。

  副驾驶是美国陆军所有中型、重型轰炸机上都设有的职位。由于要长时间保持严密的飞行编队,这个职位变得不可缺少起来。而且,很多情况下,飞行员会在战斗中受伤或阵亡,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由副驾驶接管飞机。

  投弹手负责给飞机装弹,并使用“诺顿”轰炸瞄准器把投到目标上。在执行编队轰炸任务时,领队长机的投弹手要尽可能准确瞄准目标,其他飞机跟着一起投下。除了控制投弹,他还负责操纵机首的.50口径机枪。

  领航员要负责确定飞机的位置以及与目标和基地的相对位置。他要使用4种不同的手段为飞机领航:目视导航(根据地面上一些明显的地标)、航位推算法(根据飞机的航向、速度和上一个确知的方位判断飞机现在的位置)、无线电导航法和天文导航法。领航员也要负责操纵机首的一挺.50口径机枪。

  这4个人全部位于飞机前部,而且都是军官,而后面的6人都是应征入伍的士兵。

机械师负责在飞行过程中对飞机进行维护和维修,他必须全面熟悉B-17的结构与机械,并且在紧急情况下负责飞机的迫降。不仅如此,机械师还负责控制机背炮塔,从那里,他拥有360度的方位视野,可以警戒整个上半球。

  无线电员位于机身中部,主要负责本机与编队中其他飞机之间的通讯。不过这个位置上的乘员要做的事情比其他人都要多。除了要操纵机背上的一挺.50口径机枪外,他还要在投弹后打开照相机,这台照相机能以十秒间隔拍摄落点的照片,以供判断战果之用。不仅如此,无线电员还要在机组中担负救护兵的职责。

  腰部机枪手,左、右各1人,他们负责用机身两边的.50口径机枪抵抗从飞机侧面接近的敌方战斗机。这些射手在战斗中遭受了比其他机组成员都要严重的伤亡,因为他们的位置是全机最暴露的。

  机腹射手一般是个小个子,他坐在B-17下部的小炮塔里,这个位置使他可以观察整个飞机下方。机腹射手用脚踏板控制炮塔的转动。后面几种B-17上的机腹炮塔为飞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火力点,虽然看起来这是全机最倒霉的位置,但事实上那却是最安全的。战争末期,“飞行堡垒”上的机腹炮塔被取消以节省重量,但前提是,此时,德国战斗机已经很少出现了。

  尾部炮手掌管着最重要的火力点。由于尾后是最有利于对方战斗机飞行员接近攻击的方向,尾炮手理所当然要由机组中最好的射手担任。

  这十名乘员要在防卫敌机进攻和执行轰炸任务时通力合作,才能把扔到敌人头上并把自己带回家。事实上,使B-17大获成功的因素除了飞机本身,这些乘员们也是不可忽视的。飞行员驾驭飞机的能力、领航员确定坐标的能力、投弹手准确轰炸的能力……无数的空勤官兵齐心协力,才铸就了那个岁月里蓝天上的辉煌。

  孟菲斯美女号的故事

  介绍了这么多,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真实的“孟菲斯美女”号吧。

  和电影里的情节一样,B-17“飞行堡垒”式轰炸机“孟菲斯美女”号(生产序列号No.41-24485)是美第8航空军在二战中第一架完成25次任务后回到美国的轰炸机。她的机组于1942年9月在缅因州的班戈接受飞机,随后飞往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短暂停留,在那里,机长罗伯特·K·摩根和当地的玛格丽特·波尔克女士一见钟情,他的座机也因此得到了“孟菲斯美女”的名称。从那里,她飞越大西洋,来到英格兰伦敦北面不远的巴辛博恩基地。1942年11月7日,她和她的伙伴们一起离开跑道,飞向尚在德国占领之下的法国布雷斯特港,从此开始了她10个月,超过36,000千米的战斗历程。

这里列出的是她执行过的25次任务:

  1. 1942年11月7日 对法国布雷斯特的轰炸。

  2. 1942年11月9日 对法国圣纳扎雷的轰炸。

  3. 1942年11月17日 对法国圣纳扎雷的轰炸。

  4. 1942年12月6日 对法国里尔的轰炸。

  5. 1942年12月20日 对法国塞纳河畔罗米伊的轰炸

  6. 1943年 1月3日 对法国圣纳扎雷的轰炸。

  7. 1943年1月13日 对法国里尔的轰炸。

  8. 1943年1月23日 对法国洛里昂的轰炸。

  9. 1943年2月4日 对德国埃姆登的轰炸。

  10. 1943年2月14日 对德国哈姆的轰炸。

  11. 1943年2月16日 对法国圣纳扎雷的轰炸。

  12. 1943年2月26日 对德国威廉港的轰炸。

  13. 1943年2月27日 对法国布雷斯特的轰炸。

  14. 1943年3月6日 对法国洛里昂的轰炸。

  15. 1943年3月12日 对法国鲁昂的轰炸。

  16. 1943年3月13日 对法国阿布维耳的轰炸。

  17. 1943年3月22日 对德国威廉港的轰炸。

  18. 1943年3月28日 对法国鲁昂的轰炸。

  19. 1943年4月5日 对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轰炸。

  20. 1943年4月16日 对法国洛里昂的轰炸。

  21. 1943年4月17日 对德国不来梅的轰炸。

  22. 1943年5月1日 对法国圣纳扎雷的轰炸。

  23. 1943年5月4日 对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轰炸。

  24. 1943年5月15日 对德国威廉港的轰炸。

  25. 1943年5月17日 对法国洛里昂的轰炸。

机组人员介绍

机长——罗伯特

副驾驶——詹姆斯

领航员——查尔斯

第一顶部炮塔炮手第一顶部炮塔炮手/机械师——里维提克斯.Levy.迪伦

第二顶部炮塔炮手/机械师——尤金

第三顶部炮塔炮手/机械师——哈罗德

机腹球型炮塔炮手——塞西尔

  

首席机员——乔

投弹手——文斯

尾炮手——约翰

无线电操作员——罗伯特

孟菲斯美女——玛格丽特

右腰炮手——E

右腰炮手——凯斯莫

左腰炮手——克拉伦斯

 她只是12,750架各型B-17中的1架,当然也是最著名的1架,因为她在希特勒德国发动的欧洲战争中第一个完成了25次战斗任务并带着全体机组成员安全返回美国本土。她从1942年12月7日到1943年5月17日持续飞行了10个月。她总共击落了8架德国战斗机,另有5架可能击落的记录,除此之外,她还击伤了至少12架。更重要的是,她把超过60吨的扔在了纳粹控制下的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境内。而且她还是一万多架B-17中唯一当过“电影明星”的一架。

  这位英勇的女士也和她的战友一样,饱经炮火的摧残。她在5次任务中有引擎被击毁,还有1次是拖着几乎被打掉的机尾回来的。好在她的机组没有人在战斗中受重伤.

  “孟菲斯美女”号的第26次任务是在1943年夏天返回美国,在各种集会上感谢人民对战争作出的贡献,并鼓励美国公众继续支持军队的参战。机组访问了美国各地的32座城市,在那些地方,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们的吉祥物,一条陪他们飞过大西洋的叫“斯图卡”的黑色苏格兰犬,也陪着他们一起周游了全国。

  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机长摩根上尉选择了留在军队。他来到太平洋战场上,成为了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无畏多蒂”的机长,投入到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最终,他于1965年以上校军衔退役。

  余音

  战争最终以法西斯的彻底覆没而结束,B-17F型轰炸机“孟菲斯美女”号的故事到此可以划上句号了,但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却没有被抛弃。1999年10月,81岁高龄的摩根上校应邀驾驶美军最新型的B-1B战略轰炸机升空,这架飞机所在中队的一架同型机随即被命名为“孟菲斯美女”III。

  比这个名字更加名扬四海的是从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继承下来的战略轰炸思想。有了现代技术的滋润,曾使那些B-17们付出沉重代价并创下不朽辉煌的“高空精确轰炸”战术成了当今美国空军最主要的战斗模式。

  但我们也看到,在这种力量的蛊惑下,那支曾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却正在悄悄地继续着当年那些法西斯头目们没有做到的事情。历史就是这般嘲弄人。

  B-17G型轰炸机的性能参数

  引擎:4台1200马力“莱特”R-1820星形气冷发动机,配涡轮增压器(生产批次不同,所用发动机也稍有差异)

  尺寸:全长22.78米,全宽31.62米。

  空重:16,391kg,

  最大起飞重量:32,659kg

  武装:13挺.50口径机枪,最大载弹量7983kg

  最高速度:海平面高度约32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41千米/小时(20,000英尺以下)

  理论升限:10,668米

  作战半径:3,218km(携带1,814kg)

  载油量:16500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航空队战史——第13章:ASR
二战美国重轰炸机浑身是机枪和机炮,为何还会被战斗机追着吊打?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83)从空中打击德国(2)
历史上的今天 1935年7月28日 波音B-17飞行堡垒首飞
东京大轰炸-比原子弹更残酷的轰炸
美国P-61黑寡妇战斗机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