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9-1979年的军队炊事工作并趣话当年的伙食!

​​这1949-1979年,也就是如今常说的前三十年了!这前三十年左派网友革命浪漫主义者是非常向往的;但是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可是“耿耿于怀”的……在本文中对这些“政见”不做任何表述……只讨论当年的军队炊事工作并趣谈伙食!

在这里强调一下,本文中的炊事工作,主要是讲陆军特别是步兵……不涉及海军潜艇兵空军飞行员那种“打牙祭”一般的食物!这篇文章中的关于粮食定量与伙食费用的数字,都来自公开刊物里的老兵回忆录之类的文章,所以报道有了偏差,也别找我负责!

那个时候的步兵连编制比现在要大,因为还是以徒步步兵为主,机械化程度低,所以一个连一百二三十人很正常。一个连里后勤方面共9个人,炊事班7个人(这个和那个喜剧电视剧里很接近),全连百十号人一天三顿饭归他们做(看来他们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不过好像全连战士平时会轮流去炊事班帮厨),另外两个人是干部,负责采购(应该就是司务长和给养员了)。

《兵器知识》201703“口述历史”有一篇《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炊事班长》里面说炊事班一日工作流程是:炊事班不用出早操跑步(怪不得某电视剧里那个炊事班长那么胖)。但每天5:00起床,开始忙活早饭,连队7:30开饭,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早饭后,休息两个钟头,又得做中午饭。中饭完事,睡个午觉,再做晚餐,一年到头周而复始。

粮食定量好像是每人每月45斤,伙食费有不同时期老兵的回忆数据不同有每人每天0.32元、0.43元、0.48元、0.60元等……今天看来这些数字很微不足道,不过要是看看那个时代的人民币币值和工资水平就可以发现这个数不少了比普通老百姓吃得好是一定的!

同时伙食是由坏逐渐变好的……新兵入伍时吃得不好!据坦克兵大校芦继兵回忆(他是六十年代入伍的吧)刚当兵在新兵连时,十个人一圈,蹲在地上围着一个脸盆吃饭。脸盆里的菜永远是有盐无油的熬白菜、土豆、萝卜等老三样,饭则是保定地区特有的小米饭和玉米面发糕、窝头。就是这还不够吃,总觉得没吃饱。进入70年代后,细粮增加了,但训练量大的部队还是不够吃。战斗英雄陈洪远回忆新兵要补充一部分老陈米,挺不好吃的。而投机当兵的右派出了名的作家莫言第一顿饭吃了八个馒头,然后还可以杀猪红烧肉招待他们(看来他来到了一个训练量小的非战斗部队)……

新兵连结束,进入部队后,吃得就好了……一方面是待遇提高了,另一方面是那个时候的连队在自己的驻地都有副业生产活动(也就是养猪和种菜了),据《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炊事班长》一文介绍(他们是南方部队):“早餐是面条、米线、米粥、馒头、包子轮着做,包子一个星期就一次。早餐的下饭菜主要就是咸菜和腌萝卜,大头菜和榨菜等。中午一荤一素,主食是米饭管够吃。晚餐和午餐差不多。”芦继兵大校则回忆道“吃上了坦克灶(待遇比较高了),于是见到了肥肉和粉条”。

那个时候的炊事班伙房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还是那篇炊事班长回忆录记载当时炊事班洗菜切菜,淘米,和面,做馒头,炒菜都是手工操作,很累的。……炒菜用小铁锹那么大的铲子翻来倒去,没把子力气是绝对不行的。……班里唯一的电器化工具就是一个小电动机带的鼓风机,给烧烟煤的大灶吹风。

此外,当时还没有冰箱、冰柜,买回来的生鱼生肉当天就得做熟了,太多的就得腌起来。

虽然条件简陋,而且号召艰苦朴素,但有关部门对炊事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炊事班除了像其他战士一样要军事训练以外,相关部门还编写了炊事员教材,对炊事员进行专业训练。

在粗粮多细粮少素菜多肉少的时期,就开始号召炊事班粗粮细作、素菜荤作,改善口味……但这不是最有挑战性的,最有挑战的要属野营拉练中的野炊了。那个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野战炊事车(一开始是骡马拉的,后来有汽车拉的了),但是个稀罕物,只有部分装甲部队和机械化主力步兵有(芦继兵就回忆他们坦克连的炊事班有一辆炊事拖车),普通的步兵还是要练习野战炊事!

还是那位炊事班长回忆说每年都有3-4次野营拉练,是个考验。所有做饭家什都得背着挑着尤其是那两口大行军锅……野营做饭是有时间规定的,35分钟及格(指在35分钟内把全连的主食、两个菜和一个汤做好),30分钟优秀。野营做饭的关键是挖3-4个无烟灶,分别烧水、做饭、炒菜。所谓无烟就是白天看不见冒烟,晚上看不见明火……关键是每个灶要挖一条较长的烟道,上面要盖上草皮伪装好。做饭的烟经过烟道再从那边冒出来,就看不见烟了(这应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飞机疯狂轰炸逼出来的)。规定十分钟必须挖好灶。挖灶是个技术活,又是力气活,要选好灶址,看准风向等。

这本连环画《李科长巧难炊事班》中就对野外炊事做了详细的描述!

虽然现在已经广泛应用野战炊事车了还有个柴油炉子,但挖灶埋锅造饭的技术还是保留了下来。

那个时期吃的好不好,除了经费和驻地物产外,还和一个连队的家底有关……也就是他们的副业生产!主要就是养猪和种菜等,这个传统现在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家底薄的连队年节才能杀猪,一个60年代入伍老兵回忆说主食里50%是高粱米,30%大米,20%面粉。副食主要是萝卜白菜,过年可以杀猪。70年代条件就改善了,投机当兵的莫言在新兵连就开始杀猪款待他们。上文的炊事班长回忆说他们连队猪养得好,每月可以杀一头猪。而且杀猪不用刀,用五六半上的三棱刺锥捅死,这也真算部队特色了。猪肉的分配有讲究,一个连队一百二三十人,杀一头猪肉一顿红烧肉或者一次包水饺可能就吃完了。有的司务长会把四个猪蹄拿来给四位干部(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和副指导员),有的时候上级会派人来拿些零件(耳朵,舌头)下酒,司务长和炊事班有猪肝和下水的好处。炊事班长回忆录明确回忆说杀一头猪猪肝归饲养员。

在上战场之前,连队会把养的肥猪全杀了,吃不了的腌上带着。在进入战区的长途行军中,就有炊事拖车了,上文中的炊事班长回忆拖车上有灶可以做饭烧水炒菜,燃料是无烟煤!进入战区临时驻地后还是要挖灶埋锅造饭!

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压缩干粮和罐头但是有条件的时候还是会做饭……战况不激烈的时候食物会被送到阵地上去,毕竟烹饪好的食物比野战食品口味好!

那个时代的伙食好不好?和今天相比当然不够好,但那个时期已经比普通工农群众吃得好了!而且吃好东西时还有不少诀窍,芦继兵大校回忆,老兵吃大米饭,非常大度让新兵先盛饭,轮到他们时第一碗只盛一平碗甚至大半碗,新兵冒尖的一大碗还没吃完的时候,老兵已经吃完去盛第二碗了,老兵会不客气的把碗盛得满满的,甚至毫不留情把锅底刮得干干净净。

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军队是非常向往的,主要还是吃的好而且有上升的空间和机会!农村青年向往吃的好在很多人物的回忆文章里都这么说了,城市青年人害怕被上山下乡插队于是都往军队跑……

但总有例外,比如《高山下的花环》里思想有待提高时期的赵蒙生是“官二代”入伍以后长期待在机关宣传部门吃好的,所以进入野战部队后抱怨吃的不好,甚至丢了一个半馒头和连长有了芥蒂。但这是极少数情况,并没有代表性……

如今的炊事工作相当程度上已经机械化,电器化了,那个时期的很多做法已经没有了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兵以后的伙食怎么样?品种繁多,量大管饱,味道很好
新兵不想去,老兵抢着当!部队中这个岗位,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1-318|记忆中15岁那年发生的事情(4)|自由书写7
那年代部队的衣、食、住、行。
不被看好的兵种:新兵看不上,老兵抢着去,退伍后才知有多好
回民战友在连队的伙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