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必要

闲话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必要

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不以为然,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何谓三不朽?指的是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后,儒家将此“三不朽”当成毕生奋斗之目标。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到了唐代,孔子第三十二代孙、经学大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当然,无论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实都旨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当然,对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价的,被历史大书特书的旷世伟人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并放弃凡俗的某些物欲与私利,而后才功成名就的。例如,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讲学传教,结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累累若丧家之犬。再如,司马迁因说真话而遭到宫刑,仍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遂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过,历史上也有些人借名求利,名利双收。但浪得的虚名不会长久,最终难逃历史老人的法眼。

 

(以上材料整理自百度)

 

后记:以前,我也曾以革命者要打倒权威的心态学着别人讽刺“之乎者也”们的矫揉造作,认为这是一批凭借假大空话对人进行说教的卫道士。立德只是假仁假义的伪善说词,是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立功只是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满足某些好大喜功者的物质架构,至于被古哲先贤视为生命的立言,也不过是这些酸文人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作为借口来打磨的“注水文章”。

 

后来,随着自己对现实社会感受越来越深,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虚伪”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当一个社会走向癫狂的时候,人们满心思充斥着的就是如何追名逐利,如何在名利场的路途上奔竞的更快,如此,难免有一天人们会集体脱光衣服进行裸奔。毕竟,抛却廉耻之心裸奔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名利场的目的地。不过等到那时,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我们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这句历史上个别统治者的口头禅,如果不幸成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的潜规则,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所以,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不仅要成为古圣先贤的追求,事实上,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标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局促不安的年代,更是如此。毕竟,只有当人们将身后之名不朽之名看得比透过急功近利获得的物欲更重要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浮躁才会降温,人们的内心也才能重归于安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有什么依据?
儒家的理想人生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1)
14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三不朽”的人仅有两个半啊!!!
(27)圣人光环下的左丘明:盲于眼而不盲于心的文化巨擘——《读史要略之礼乐中华》
谈谈“三不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