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以智慧为导以定力为验:使呼吸由风入息
修行的方法不要求神秘,求境界,要以智慧为向导,是理性的,不是神秘说不清楚的。当然修行过程中,也会有种种感应发生,相对没有体验的人来说,就具有神秘性,其实只是人家没有经历而已。但有了感应,要学习把嘴巴把牢,要少讲甚至最好能不讲就不要讲。真正修行人的体会是,你感应讲多了,你反而容易退步。
那么怎么明确判定自己的进步呢?那就是看定力。心不散乱了,注意力能集中了,做事也有条理了,这是进步最根本的验证。其他的种种境界,不同修行人有不同的境界,都不算根本。有了基本的定力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修行甚深的三昧。
再进一步,会发现德性增上了,不仅是出离心强烈,悲心也同时增上,越来越广大了,这是修行最殊胜的效验。
那么在身体会不会有转变呢?其实心转了,身与息也是同时在转的。身心会都感觉轻安,好比粗重在卸掉。
呼吸也会转变。从风转为喘、由喘转为气、再转为息。
在佛法里把修行人的呼吸分为四种:风、喘、气、息。风最粗重,没有修行的人其呼吸状况一般都是“风”,呼呼响。开始摄心修定,心念渐平之后,呼吸会开始转细,出入的周期总体来说会拉长,会更均匀,但经常还是会有阻塞,不注意的时候,自己的呼吸声不大听得见,但隔一段时间会自觉突然有喘动,这是心开始走向安止的表现,但还是比较粗。慢慢心转细之后,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认真观察呼吸时,呼吸声音也很微细,此时心会显得蛮安定,这是“气”。到最后证入禅定时,认真观察自己的呼吸也听不到声音,若有若无,一出一入间隔时间悠远绵长,有时出入息甚至会暂时停止,甚至身体表面其他部位也有自然呼吸,身心尽皆非常轻安愉悦,心念甚少,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此时叫”息“。”息“出现后,基本就是证入初禅。若还有般若正见,就不是有漏禅定,而是无漏禅定,就是已有了不退转的证量。如果没有般若正见,外道的修法,禅定很难稳定,常常还是会退转。
修行人能解佛理之后,应当再发心专注修禅定。以观察自身呼吸为缘,很容易得证禅定,至少欲界定是不难得的。心得止后,若能修观,特别是修不净观,很容易得证不退转的禅定。呼吸观(或称安那般那法门)与不净观,佛陀说是两大甘露法门。因为很容易令人得证禅定。而证禅定后,身心极其愉悦,有如甘露灌顶。
修安般观,将呼吸由风转至息之后,便可转为不净观的修习。当然,入手修禅定,从安般观或从不净观修起,都是可以的,看个人相应。但最好都修过。如果有心要修学甚深禅定的话,这两大方便法门一定都要修过。当然,一定不要忘了般若空观的闻思,否则进步还是会很缓慢的,甚至修不净观时会有偏差。而安般观,则对任何人都合适。先修数息,再修随息,没有不能得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证悟时,必须是自知自证
<童蒙止观>白话近义译
广义的来讲,一切法门都是在修止观
连载 I《兴南子站桩歌玄华注》之二
身心放松,智生慧起!
九、实修手册第四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