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
userphoto

2022.06.22 山东

关注
一、引言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中最基本的方法论。要学习祖国医学,也必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入手。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了便于讨论,本文试图对中医学的方法论就阴阳学说加以探讨。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医学是作为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同时又是临床实践中诊断、处方的准则。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认识事物,辩证疾病的基本概念;又是分析事物,辩证疾病的逻辑系统;同时又为病候分类、治疗对策的方法论。它作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连系,这是形式和内容的一致。
阴阳学说是对宇宙万物及机体复杂反应的一种由博反约的归纳分析法则,虽然它是抽象的属于演绎方法的概念,但所指的对象是唯物的、具体的,祖国医学以阴阳学说来归纳分析机体的矛盾统一及人体内外环境的矛盾统一性。阴阳学说是建立在中医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的经验积累所发展起来的。要发掘祖国医学的宝库,首先要了解阴阳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方法论,以明中医学说阴阳的真实意义。
二、阴阳对宇宙事物的归纳分类
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观察,知道了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发展着、生长着、衰亡着,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古人认识到同一事物中,有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于是形成了阴阳学说。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医学,接受了这一合理的思想,加以应用的挥,遂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一方面是中医学的宇宙论,同时又是中医学归纳事物分析病候的方法论。中医学以阴阳二分法对宇宙间的事物加以归纳分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在时间方面: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在空间方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为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对事物属性的阴阳归纳分类,如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这样把宇宙间的事物,按着它的特性,予以阴阳分类。同时为了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与复杂性,再此又提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分析法。终之,凡一切活动的、兴奋的、明显的、外在的、向上的、无形的、光明的、热的、刚强的、积极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阳。反之,一切沉静的、抑制的、隐晦的、内在的、向下的、有形的、黑暗的、冷的、柔弱的、消极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阴。这样使宇宙的万物均分属于这一阴阳的范畴中得到了初步的分类。故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是一个象的思维概念,作为事物归纳分析的基本范畴,是自然分类法的二分法,它反映了事物中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自然不南昌。中医学应用了阴阳学说,对人体各方面存在的现象给予了归纳,对人体的肢体脏腑,生理现象,病理反应以至于药物治疗的性能,均也阴阳二分法,给予基本的归纳分析,再从阴阳二分法根据实践的经验,作进一步归类。阴阳的分析法,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机械的二分法,这是首先以自然划分为前题,而且是归纳与演绎的综合,既有分析也有综合的分类法。它不但是中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概念,又是综合的分析事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实践的准则。
三、阴阳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观
祖国医学理论中认为整个宇宙间有着阴阳二气的相生相成的变动,形成天地间万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变化。我们人类也是万物之一,因此也离不开阴阳,故内经阴阳篇曰:“凡人有生,受气于天,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又贯穿在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天地间阴阳的变化有“消息盈虚”,阴阳气化息息与机体的生理病理理象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作息制度也必须要去适应这一天地间的阴阳变动,因而摄生之道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调神论篇遂订出了一套合乎自然的养生制度。所以人们养生之道要顺四时阴阳之气,母伐天各,“上古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怀其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来,是谓得道”。而一天中的阴阳也有着变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一天中的阴阳的变动在中医学临床上也是十分重视的,因为白天晚上的不同症征,作为临床分析的重要依据,而病情的变化也认为与一天间阴阳之变动有关。因此祖国医学用阴阳分析法从外界环境的分析起一直到机体的生理病理之变动,互相综合统一起来。虽然他没有近代科学对各个具体细节的把握(近代科学也往往由于过分着重于具体的分析,而忽略了综合性的整体认识),但有时确恰到好处的概括了整体。
中医学以阴阳来比附人体肢体脏腑,籍阴阳的平衡与失调来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更进一步对肢体脏腑的阴阳进行分析曰:”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这种分类方法是建立在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法论基础上的,作为逻辑的形式,对具体症候加以分析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中医的药理性能,也按阴阳分类,且各有归经的特殊性能。这样使两者在归纳系统中给予了相应的吻合。
阴阳学说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综合、分析,起有触类旁通的概括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以天地的阴阳来比类人体的生理现象,应用阴阳的相对观念来比附脏腑,四肢,腠理之间的生理机能。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来概括一切向上趋下的生理现象,这里不单是指的上下排泄物而已,它所指的内涵将包括得更大一些;同时又把药物进入机体的性能也概括在里面了。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内中包括了机体的代谢,消化吸收,分泌、营养、排泄等机能,但它是在概括的意义下用阴阳来比附的。看来未免有点笼统,然而这是中医学方法论中演绎与归纳的分类方法的独特形式,它在中医学实践的应用中确有他一定的逻辑意义。
内经上又指出”阴在内,阳之守地,阳在外,阴之使也。“这里的阴阳目前中医界一般的解释:阴是指物质,阳是指机能。说明机体的平衡在乎物质与机能的统一与协调。又如”卫为阳,营为阴“,卫者指的是充皮肤、温分肉、实腠理、司开合的机能;营者指的是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的机能。它的意义是包含了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代谢,机体的防卫能力以及正常机能平衡的生理机制(这是需要专门讨论的专题,不能在此详论)这里又以阴阳来抽象地概括了物质与机能,代谢与防卫等方面的生理特性。
其它用阴阳分类法对生理现象概括性的说明,如以“气为阳,血为阴,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阳主生,阴主长,阳主杀,阴主藏,阳主外,阴主内,阳主躁,阴主静,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亟……等”。
总之中医学以阴阳相对性的归纳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十分灵动地应用在各个场合下,把各方面的生理现象以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由于阴阳分类法的相对性的特点,因此有许多地方很难以我们近代的生理学来硬套,把中医生理学上的这里的阴相当于什么,那里的阳相当于什么,加以一一取代。因为中医学法于阴阳的生理”藏象“是通过阴阳进行抽象分析。中医学的阴阳分析法;它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方法下,对机体的反应可以有不同的归红领巾法。同时,著者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学所谓六经与三焦的学说,也即是对同一机体的疾病证候反应的不同分析法,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整理研究了。
人体正常生理是在于阴阳平衡协调之故,而病理的变化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使然。因此,中医学的生理与病理观点二而一,一而二的建立在同一方法论上的。故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病理现象的发生不外乎由于阴阳的失调或偏胜,而阴阳某一方面的偏胜,即是机体发生疾病的成因。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张景岳在“类经”中对这一症候的解释是认为:阳胜则火就盛了,因此身体发热。又因为阳盛者表实,故腠理闭。又因阳实于胸,故有烦冤腹满的症候,乃至死亡的转机。阳盛了阴就衰竭,在冬天得到冬寒之助,犹可支持,如果在大夏日子,热上加热则不能耐受了。反之,阴胜了,则阳就衰竭。因此身体发寒,由于阳衰表不固,因此汗出而身冷,出现了战慄厥逆等现象。由于阴极盛而阳竭于中,故腹满而死。同理由于机体阳衰,故喜暖而恶寒,因此能夏不能冬。而这些病证主要由于阴阳更胜之故,阴胜了即阳病,而阳胜了即阴病。终之这一系列的症候用阴阳的范畴,给予了逻辑上圆满的解说。
但是疾病的阴阳寒热关系,还不致上面所述的简单与直接,因为临床治疗热病也不是一概能用寒药治愈的,而寒病也不一定全部可以用热药医治的。因为有时候的热病是由于阴虚之故,有的时候发寒由于阳虚的原因。因此前者的发热就得用补阴的药,后者的发寒就得用补阳药。为了在病理上得到逻辑的解释,因此内经调经论篇进一步分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时包括了中医学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同时指出了发热可以由阴虚阳盛所引起。因为中医学的分析法是外为阳,内为阴,所以阴虚则发生内热,阳盛则发生外热。同样的因为阳主外,阴主内,所以阳虚则发生外寒,阴盛则发生内寒。这里我们不能直观的认为中医的这样说法是简单的在身体的体表或内脏发生了寒症或热症,而应该理解为中医对寒热症的分类方法来认识;即是中医对机体发生的寒热虚实反应程度的总的情况之逻辑分析,用阴阳虚实、内外的概念给病理反应予以逻辑系统的归纳。黄帝内经调经论篇进一步对阴阳紫灯区实内外机制的解释及症候的发生,作了如下的推理与说明:
黄帝问歧伯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阳虚生内热的原因则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生外热的原因,由于“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阴盛生内寒的原因由于“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注,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以上所述的理理机转,是从阴阳寒热的逻辑思维方法来加以讨论归纳的。
上述阴阳寒热的发生,仅是变化中的一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是由于临床上的病人往往由于热极反而产生四肢厥冷的证象,故用“重阳必阴”“热极生寒”来加以解说。又如病人身虽热而犹欲盖被,口渴而又不想饮水,这又是“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的现象。其他更由于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俱虚,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实等等的变化。终之中医学主要是先从临床实践入手,从观察证候各方面的变化而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给予归纳分析。它是建立在对机体病候的总的反应上所加以归纳的逻辑方法。
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寒气凝滞,所以生浊阴,阳气升散,所以生清阳。中医的理论,认为阳本应上升的,可是因为它在下面比较衰微,所以不能上升而成为飱泄,浊阴本应下降的,如果阴滞在上面而不能下降,则成为䐜胀了。虽然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以近代的病理生理学去解说,但是他的分析法是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实践是相结合的。由寒气生浊的䐜胀,临床上则用辛温的药物为多;而热气生清的飱泄,临床上则用寒凉性的药物为多,这样使病候与药物在分析归纳的方法论上,两相对应起来,在实践上的确是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就外科的痈肿的病理成因来讨论,元代齐德之之“外科精义”论疮肿诊候入式法篇曰:“原夫疮肿之生,皆有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耶。”又如在论疮疽肿虚实法篇中对疮肿虚实的分析也是合乎科学的:“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慢脓稀者,疮疽之虚也。”关于痈疽的阴阳虚实的辨别,早上灵枢经上的痈疽篇,已经提出:“痈者壅之。邪热壅聚,气血不宜,其为症也,为阳,属六腑。高肿色红,炽热疼痛,而其发也必暴,故其患浮浅而易治。疽者沮也,气血虚寒,阴邪沮逆,其为症也,为阴,属五脏,漫肿色白,坚硬不痛,而其发也必缓,故所患深而难疗,此痈疽之所以别者然也”。这里对阴症阳症的病状及预后也加以描述与推断,中医外科治疗是遵行“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因此在辨证病人的阴阳虚实,更是治疗处方的依据了。而对痈疽的病理分类是以阴阳分类法为基础的,换句话说,即是在诊察病人的总的情况及局部的变化,以阴阳二分法来归类的。
有关这些间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从上的讨论,可知中医学的病理观也是建立在机体反应性的分类归纳的方法论上的。以下再举以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与伤寒六经分证的阴阳分类法,更可以看出它的特征来。
四、阴阳在诊断学方法论上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应用,是作为对机体反应的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论,是从“整体论”的基础上对整个机体的反应加以综合的归纳,籍以制订出临床上全面的措施,也即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中医学的四诊法,正是对机体整体反应从各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的诊断方法,从而对机体的整体反应给予总结性的分类,而八纲正是通过四诊法的全面检查后对机体的整体反应给予纲领性的归纳。四诊八纲是中医学诊断上的基本方法,而阴阳又是这一方法论的准则。这里就阴阳学说在四诊法的归纳分析的应用上加以简要的讨论。
望诊:面色潮红黄赤,口干唇焦,舌苔厚黄绛红,苔黑,而干焦,情绪急燥兴奋乃至谵妄昏迷……等体症均属于阳症。面色暗淡苍白乃至黄黑色,舌润苍白或质淡,神气痿顿,疲乏无力,……等体症均属于阴症。
闻诊:呼吸气粗有力,语声粗壮、高亢,口气臭秽,痰有腥秽,大便酸臭气……等体症属于阳症。呼吸微弱,语声低微呻吟……等体症,均属于阴症。
问诊:发热,出汗,口渴引饮,大便闭结,臭秽,小便黄赤,四肢温暖……等体症,均属于阳症。不发热而寒战,时出虚汗,口淡,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厥冷……等体症,均属于阴症。
切诊:脉象浮、大、滑、数、洪、实的属阳症。脉象沉、微、迟、涩、细、虚的属阴症。
从上所述,可以领会中医学中阴阳二分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他是从机体的反应性出发,凡机体在发病过程中,反应强烈的、亢激的、兴奋的……均属阳症,而机体反应微弱的、减退的、衰竭的……均属阴症。当然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对机体反应的分析归纳远为复杂,而八纲正是综合归纳机体反应类型的纲领及方法。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八纲中阴阳又为八纲中的纲领。即是表症、热症,实症属阳,里症、寒症、虚症属阴。一般疾病的反应终不离乎阴阳,不是阳胜,便是阴胜,不是阳弱,便是阴弱。疾病的消除,就是在这胜负强弱机体平衡失调的状态中使之平衡,所以如何恢复阴阳的平衡和保持阴阳的平衡,是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唯一目的及方法。
疾病的反应是错综复杂的,虽然一切反应不离乎阴阳,但为了能更好的说明机体的情况,中医学在实践中用综合的观点和归纳的方法进一步对机体的反应性加以分析,包括了体内体外的关系,指出症症的性质及发展的情况,而八纲法遂得到了进一步的分析,产生了表寒、表热、里寒、里热、表紫灯区、表实、里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牙龈炎、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等,这种分类法完全是从临床实践出发的,而阴阳是作为分析归纳症候的基本方法。
中医在诊断疾病及推测预后,以辩明机体反应状况为要务。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然后“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而对病的预后之推测也是综观机体的阴阳反应,内经阴阳别论篇曰:“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在切脉时一方面要顾到时日的阴阳,另一方面又得注意脉与疾病之间阴阳逆从的关系。如内经脉 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 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而一年四时的脉象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闲止,曰难己。”这是指出诊脉时要注意到时间,同时又需注意到脉 与病候相合与否,从种种方面以观察病的预后情况。对病的预后与季节的关系也从阴阳与外界大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的,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盛之病,能冬不能夏,阴盛之病,能夏不能冬”。
从上所知,中医在诊断疾病分析病候时应用了阴阳,同时推究病因,预测预后以及分析病候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也诮用了阴阳。由此可知,阴阳在诊断学方法论上也是中医学上最基本的原则。
五、阴阳与伤寒论六经分证
阴阳学说同样是伤寒论的基础。中医学中的伤寒论就广义来说,几乎包括了一切外感的急性热病。“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的基本法则,而所谓“辩证”两字指的就是机体的整体反应;对机体的反应予以归纳分析依阴阳作为方法论,对机体的不同反应予以阴阳的分类法。而“论治”两字即依据机体不同程度的阴阳反应给予不同的处治。
伤寒论何以能包括一切急性热病呢?要了解伤寒论的体系,须要把握伤寒论的方法论,伤寒论即是对不同机体的反应给予了阴阳的归类。西医过去对热病的分类法主要按病原体或损害的脏器来着眼的。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西医认为是两个疾病,而中医根据机体所反应的症候而处以同一的方剂;反之,西医认为是一个病而中医在“辩证”病候反应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随证处以不同的方剂。这一点正是中医学方法论的关键点。
伤寒论对机体反应的分类归纳的基本方法论是以阴阳二分法为基础的,阴阳二分法把一切急性热病过程中机体复杂的症疾反应给予了总纲性的归纳。从而又以阴阳二分法为基础,对机体的症候给予了进一步的分析归纳,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即是在阴阳二分法的基础上对症候进一步的分析而来的。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一方面是对症候的分析归类,同时伤寒论的六经又是临床实践中辩证论治的纲领。所谓六经即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是对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生理和病理的反应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各方面给予分析综合所归纳成的六个证疾类型。而六经是阴阳二分法进一步的分析。依据“伤寒论集注”对三阳经共同的症疾加以总结曰:“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三阴经共同的症候是“目瞑踡卧,声低息短,气少懒言,身重恶寒”。这里对三阴三阳经的证候给予了提纲性的归纳,而三阳经证候,说明机体的反应呈兴奋性、拮亢性的;三阴经的证候说明机体的反应呈抑制性、衰竭性的。
以下简述伤寒论六经分证的证候。
太阳病:太阳病是热性病过程中最初阶段所表现机体反应,出现恶寒、发热、脉浮、头颈痛等一系列的证状。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变证是最多的,因此随着机体反应的不同,更有不同的处方原则,这里兹不赘述。太阳病的证候近乎热性病的前躯期症状,因此伤寒论把太阳病属于表症。
少阳病:少阳病表示机体疾病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示病邪由表症转入半表半里,所表现的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 象弦细,小便不利等症候。这些症状正表示机体呈现着亢奋的反应。少阳病的证候近乎热病在进行期所呈现的机体反应。
阳明病:阳明病表示病邪向里发展的实热证候,期证候为高热自汗,大渴引饮,不恶寒,反恶热,或大便燥结不通,潮热、谵语等等,伤寒论中以“胃家实”作为阳明病的提纲。从上述的症候看来,示机体疾病过程中呈现着强烈的反应,这时相当于疾病过程中的亢极期。
太阴病:太阴病表示机体的疾病过程中反应渐衰的阶段,太阴病是里之阴症,属寒属虚。主要的症候是腹满、食不下、自利、腹痛等消化系统机能趋向衰弱的征象。这些症状表示机体衰退期的初期症状。
少阴病:少阴病是疾病演变到衰退期中的衰竭症状,出现心脏及脑神经的衰弱症状。因而呈全身虚寒现象,故出现“脉 微细但欲寐”,恶寒身倦,手足厥冷等主证,而这时的治疗主以振奋机体的动力,扶助阳气为主。
厥阴病:厥阴病是表示疾病衰退期中的极弱阶段,为“阴之极尽,阳之初生”的疾病转折点。厥阴病的证候主要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胜复(相替),具体的症候如消竭、气上衡心,心中热痛,(上热的表现);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下寒的表现)等等症状。
以上是极不完全的对伤寒论六经分证的证候描述,实际上伤寒论中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除主证外还有许多变证,而疾病的过程有循一定的规律传变的“传经”;也有直接出现某一经的证候的“直中”;也有二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的“合病”。而临床治疗即依据机体的不同反应处以不同的方剂。但从六经的证候的简述中给了我们一个明晰的概念,大凡三阳病者都是机体兴奋性反应的证候;三阴病者都是机体抑制性反应的证候。由于反应中兴奋及抑制程度的强弱而又分析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伤寒论虽有百家注释,见仁见智,各说各理,而不论如何解释,离不了这阴阳的分症方法。由此可见,伤寒论的“辩证论治”是建立在机体的整体观的基础上来加以处治的,而阴阳二分法正是伤寒论分经的最基本的方法论。
六、阴阳在临床治疗的应用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说明,深明阴阳在中医学中是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贯穿在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及分类方法中。同样的在临床治疗上也应用了这一原则,作为相对性的方法论,以指导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就是“审期阴阳,以别柔铡”。治疗的对策:“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当然阴阳仅是万病的总纲,具体的病情是复杂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以阴阳为总纲,对各类病型予以分析,订出各型病证的纲领,而后处以不同的治疗。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临床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有时用寒药治热病而热反增加,这种热则认为是“阴虚”,因此这时就得用“滋阴法”。也有用热药治寒病而寒反加甚者,这种寒则认为是“阳虚”,因此这时就得用“扶阳法”。故内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中医根据阴阳的理论,分出阴盛而阳虚,阳盛而阳虚,阳虚而阴盛,阴虚而阳盛以及阴阳俱虚,阴阳俱实,临床上即分析病证阴阳虚实的情况,而处以不同的治疗。
中医学对病型以阴阳为总的纲领加以分析,同样的对药物的性能,也以阴阳加以分类。
中医对药性的分类主要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这种分类正相对于病型的分类,即在热病时用寒药,寒病时用热药。而阴阳对四气的分类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即为酸、苦、甘、辛、咸,以阴阳来分则辛甘发散的药属阳;酸苦涌泄的药属阴;咸味涌泄的药属阴,淡味渗泄的药属阳。一般的说,辛药适用于外感风寒风温的疾病;苦药多寒适用于实热症;酸药多收,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症;咸药能软,适用于大便燥结、浓痰、瘰疠等症;甘药能补,适用于虚症,至于升降浮沉,则升浮为阳,沉降为阴。而升浮药适用于气虚下陷,像脱肛,久泻,血崩及外感风寒需要发散的等等症候。沉降药适用于逆气上行,气气喘,呕吐,肝阳上逆的头晕,耳鸣等症。这样使药物与病型的分类两相对应起来。根据中医治疗的原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法则,使药物性能的分类正吻合与临床的病型分类。这一点明显的呈现出中医方法论的特征来。
至于前面提及的对一天之间的阴阳分析,实在也有它的临术实践意义。例如:白天是阳盛的时间,假如白天出汗,就认为阳虚,则临床应用黄芪附子一类补气补阳的药去治疗。而夜间是阴盛的时间,假如夜间出汗,就认为阴虚,则临床上应用地黄、山萸一类补血补阴的药去治疗,而实际的疗效是确实的。因此,中医对外界环境的分析方法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这里举一例,作为说明。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对证候阴阳虚实的辩证,同样是针灸治疗的依据。而内经刺法篇中指出:”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并且提到实热证当用速刺法,虚寒症当用留针法等等;其中又提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这已经涉及五行学说的范围,不能在本文内详加讨论了。终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又是一个明证。至于针灸临床用阴阳来辩证,与其治疗是密切联系的,因为针灸治疗的对策也以阴阳辩证的结果而处以补泻手法的。
这里又看出中医对疾病证候的认识,分型的逻辑及处治的方法三者是一致的。他的治疗对策就是建立在辩证的方法论上的。
以上所讨论的阴阳分析法与临床治疗的关系,还远不够阐明中医临术治疗的丰富内容及其灵活的辩证方法。但仅此也略可窥其端倪了。
综述全文,可见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是作为一个基本的范畴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这一对立的范畴,是中医学认识宇宙,分析事物的基本概念;而又是中医学方法论中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它概括地反映了事物,人体以及疾病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阴阳以十分灵动的相对性来归纳分析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过去曾经有人一度否定过这一理论,若是把这一基本的理论否定的话,那么也就是把中医学最基本的分析事物,归纳事物的方示论否定了,势必致于使中医的临床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逻辑的推理,归纳的方法,及实践的准则。因为阴阳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它正是与中医的实践方法密切联系的。
祖国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似近代医学的体系有理化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医学中来。但祖国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劳动人民对疾病的长期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任何经验不可能没有理论加以归纳总结的,因此祖国医学应用了它特有的逻辑及方法论,把纷繁的现象归纳起来,同时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再不断丰富理论,因此在临床实践治疗方法上确有许多地方达到了近代医学的高峰。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没有显微镜不能看到细胞的病理变化;没有理化基础分析病理时的生化反应;也没有能分析出药物的化学结构式……但他在综观机体反应的方法论上,对病候反应、药物的性能及自然环境的变动,予以相对性的方法论分析,使疾病与药物的分类以及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作出了合乎科学的应合,获得了实践科学的内容。当然阴阳的方法论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处,但它合乎辩证的这一点是期不可否认的优点。
阴阳分析法是建立在机体的整体论基础上的,是以综合性的思想方法来演绎归纳机体各方面的反应。”西洋文化的发展是分析性的或者说科学性的“,而”东方文化的发展则是综合性或者是哲学性的。“东方的医学即是应用了这一思想方法。日本医学爱杉原德行对中国医学的特点加以如此的说明,这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还有它相对的正确性。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思维形式,虽然它是抽象的,相对的,灵活的概念,但在实践中是唯物的,实有物质对象的。前面介绍的阴阳对宇宙事物的归纳分类,对生理病理现象的归纳分类,临床诊断时综合机体证候的归纳分类,伤寒论六经证候的归纳分类;以及药物性能的归纳分类,而归纳分类的结果恰是其分的使疾病与药物相合起来。这里面包含的科学内容正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
终之,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以上所讨论的仅是阴阳学说极片面的一部分内容。其它如阴阳对经络脏脏的分类,阴阳对宇宙周期的分期以及宇宙间阴阳气化的变动对机体阴阳的关系等等,均未能提及,而这些丰富同全家人,正待今后在中西医的合流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努力进一步的整理研究了。
在我们今日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的历史时代下,我们首先要从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学习入手,而阴阳学说又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内容,它是作为中医学执简驭繁的治病规律及方法,它不是单纯地作为符号或代名词来应用的,而是中医学的科学分析方法之逻辑范畴。如果我们今日乃满足于一方一药的学习,那么将会有碍于对整个中医学的吸收与的发扬。
由于个人学识简陋,以上的一点不全面看法,错误在所难免,本人因为近时担任医学史的教学,由于中国医学史这一部分教学的需要看了一些中医的文献,偶有所得,这里提了一部分来供大家讨论,望各位师长同学随时指正。
本文因科研部临时索稿,因此在短时间内匆促赶成,行文的系统性及逻辑性是十分不严密的。最后感谢南京中医学院张义堂先生,他曾为我仔细地批阅了全文,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作者简介
张慰丰,1933 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余姚市,我国著名医学史专家、医学教育家。1956 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医疗专业儿科重点班,后留校任教,师从我国医学通史研究开拓者陈邦贤先生。曾任南京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医史学会常务委员,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特聘医学史教授,上海医科大学医史学科顾问等。1991 年被北京医科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994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 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医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荣获吴孟超突出贡献奖,并被全国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授予“医学人文突出贡献奖”。
出版著作20 余部,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副主编)、《新中国医学教育史》(主编)、《医史学》(副主编)、《医药史话》(合著)、《清史稿·医学卫生志》(主审)、《中外医学教育史》(参编)、《中西医文化撞击》(主编)、《世界科学家大辞典·医学部分》(主编)等,发表论文50 余篇。注重大众科普,曾为《金陵晚报》撰写医学史话专栏,向大众科普医学发展史。
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阳阴
生理组织结构部位上部下部
身体表里
躯干背胸腹
四肢外侧内侧
脏腑六腑(各腑又包含阴阳)五脏(各脏又包含阴阳)
经络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
气血津液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血津液
功能活动升降上升下降
状态亢奋,发散阴滞、收敛
动静动静
主要功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证和阴证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
望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望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
闻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闻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
问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问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切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
虚证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
脏腑阴阳辨证
心心阳虚: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心阴虚: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肺肺阳虚: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
胃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
肝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肾肾阳虚:腰膝痠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肾阴虚:腰膝痠痛,眩晕耳鸣,阳强易举,经闭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
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药物性味阴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
阳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
药物性能阴沉降,清火、攻下、滋阴、抑制
阳上升,发散、上升、温阳、兴奋
药物作用的转化重阴则阳,重阳则阴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阴包括里证、寒证、虚证
阳包括表证、热证、实证
诊断指导思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脉诊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
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治疗指导思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疗大法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导预防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
指导养生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
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
(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
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
(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
(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
(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举例
五行
五脏肺肝肾心脾
六腑大肠胆膀胱小肠胃
五气燥风寒暑湿
五窍鼻目耳舌口
五体皮毛筋骨脉肉
五志忧怒恐喜思
五味辛酸咸苦甘
五音商角羽征宫
五声哭呼呻笑歌
五色白青黑红黄
方向西东北南中
生化收生藏长化
季节秋春冬夏长夏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
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
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
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
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
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
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
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
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二)
养生笔记整理(二十三)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1
浅谈中医学基本知识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