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壇點將——江继甚










作者簡介
      江繼甚,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山東嘉祥,自幼酷愛金石書畫、詩文。書法篆刻受劉孟嘉、于太昌先生啟蒙。後拜師韓天衡、李剛田先生。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漢畫學會會員,山東書協篆刻委員會委員。歷年來,發表金石書畫、篆刻作品五百餘件,論文五十余萬字。二○○○年後,專心從事漢代畫像石及金石學的研究、文化產業開發工作。二○○六年受聘到杭州師範大學漢畫館任副館長、研究員,專職從事金石研究工作。
作品獲獎
      全國篆刻藝術展 金獎
作品入展
      全國第五屆中青展(書法篆刻雙入選)
      全國第六屆中青展
      全國第八屆中青展
      全國第四屆篆刻藝術展
      首屆國際篆刻藝術展
      全國第三屆書壇新人展
      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展
      西泠印社首屆中國印大展
出版專著
    《漢風樓藏漢畫像石選》(二○○○, 上海書店出版社)
    《名人題漢畫像石選》(二○○一, 中國文聯出版社)
    《當代篆刻名家石刻論語》(二○○二,上海辭書出版社)
    《論語精句篆刻集》(二○○六,上海書店出版社)
    《走進漢畫》(二○○六,上海書店出版社)
    《濟寧漢畫像》(上下卷)二○一一, 中國社會出版社)
    《漢風樓夜話》(二○一二,中國國際藝術出版社)
主要發表
    《漢畫像與篆刻美學初探》(《書法導報》,二○○二年十五期十版)
    《南陽漢畫中的點線語言》(《南都學壇》,二○○五年二十五卷二十五頁)
    《漢畫像題榜藝術》(二○○四, 《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論文集》)
    《漢畫像線條藝術淺析》(二○○六, 《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論文集》)
    《從四川畫像磚看漢代飲食文化》(二○一○,《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論文集》)
    《武氏祠題榜書法研究》(二○一○,《首屆漢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漢畫二幀鑒賞》(二○○九,《書與畫》四十四頁)
    《狼山屯漢畫題榜》(二○○九, 《美術報》三十三頁)




小記江繼甚
劉 江
      大約二十多年前,繼甚從山東到杭州帶來他篆刻的習作讓我評改。我看他樸素中帶著誠實,於是我便從臨秦摹漢談到篆刻創作。這些年間,他經常寄來習作或電話問道或來杭州請教,他那種孜孜不倦鍥而不捨虛心好學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一直關注著這位來自孔子故里的青年書法篆刻家。
  後來,在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中經常看到他入選、獲獎的作品,國內一些專業報紙、雜誌上亦能看到他勤奮的痕跡,我非常高興。再後來,他便沉寂於展覽與報刊的發表中。二〇〇二年他忽然帶著他的藏品與研究來到杭州舉辦了『中國漢畫精品展』,我參加了開幕式和座談會,他送了我出版的漢畫書籍。這樣才知他沉下去,專門從事漢畫和金石學的學習和研究,試著從秦漢刻石中尋找出一條適合自己創作的路子。這些年來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出版和發表了許多有見樹的論文。由於他的勤奮和可喜的成績,也許他與杭州天生有緣,二〇〇六年他受聘到杭州師範大學。來到杭州的他如魚得水,更加勤懇,更加珍惜這個難得的機緣。帶著孔孟之鄉的豪爽、憨厚、大氣的性格,虛心拜訪江浙名家,加之他的悟性,書法篆刻藝術有了一個大的進步和全新的面貌。我與韓天衡先生推薦他加入了西泠印社,他終於如願以償了。
  繼甚今天帶來三本印拓,讓我寫幾句話。縱觀他最新篆刻,從形式上,印面構成的篆法、章法、和刀法,既能承繼傳統又在不斷的創新。字法是一個篆刻家應有的基礎和膽識,從商周先民的青銅銘文到秦漢刻石,並多借鑒漢畫像石的線條和漢陶器的字法,求自然樸拙之氣象。章法當為古璽漢印一路,『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從古陶古璽中尋找天然的資訊。敲邊作殘,求古璽印的斑駁腐蝕之效果,嘗試漢陶印天真爛漫之趣味,把漢畫像石中稚拙厚重、粗細簡練運用於方寸之間,力求精微。用刀上大膽細心,準確中求生動,老辣縱肆,淋漓盡致,顯見漢代畫像石對他的影響。
  繼甚是個聰明之人,深知自已作品的弱點,願他在不斷的學習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了了數語,是為序也。
   辛卯秋于西泠印社
  (劉江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2000年,請教劉江先生




我的金石情
江繼甚
      我出生在孔孟之鄉,在大運河畔,沾著滿身的泥土,喝著魯西南鹽鹹窪的咸水長大。我的家鄉稱為漢畫像石之鄉。離縣城南三十華里就是全國著名的武氏祠漢畫像群石刻所在地。
  我的父親曾在文物部門工作,受家庭的影響,自幼酷愛金石書畫藝術,耳濡目染,自然被深沉宏大的漢畫像石藝術風格所吸引,那具有金石味的古樸線條,氣魄雄大。畫像石的藝術技法、形式以及它的風格、精神始終是我書法篆刻創作中所追求的靈魂、核心。
  我從藏品中精選了百幅漢畫,大部分為東漢畫像石拓片,很多為漢畫像中的精品。《仙人、鳳鳥、樂舞圖》、《田獵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漢畫像石,極為珍貴。特別是《田獵圖》,場面浩大,气氛熱烈,人物飛禽走獸眾多,反映當時豪門權貴田獵的盛大陣勢,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此畫像描勾、勒的手法刻製,線條流暢簡樸,與一般高浮雕畫像有所不同。其中樓宇畫法用平視加透視,增強縱深感,亦超出習見平視模式。《刺野豬》、《龍虎鬥》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地刻畫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群像。《龍虎鬥》畫中的虎,前爪騰空,後腿奮立,形象生動逼真。獸鬥圖中,雙獸怒目圓睜,奮勇相抵,加上挺直的腰,前沖的腿更顯得兩獸力大無窮,兇猛異常。《歌舞宴飲》、《建鼓樂舞圖》說明了古老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音樂的伴奏中,圖中仰臥起伏,倒立,變幻優美的舞姿,好似樂隊指揮,生動地展現了一支歌舞團正在進行精彩的演出。書中收集的民間漢畫像石拓片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珍寶,是我國漢代石刻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它的歷史價值,同時,也讓世人看到祖先在文化藝術領域裏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更加激發我們熱愛祖國,弘揚民族文化的熱情。
  說到我與金石結緣,要追溯到十五年前,我與師兄于歷先生手拓四山摩崖刻經。整整一個春天,我們爬在石頭上硬是把兩身工作服磨爛。從此後,我常到一些鄉村采風,發現民間豬圈上、牆根上有漢畫像石,便買來宣紙、拓具仔細拓製。當時剛參加工作,工資僅有三十元,省吃儉用。每逢休息日,便帶著乾糧、鹹菜去鄉村調查訪問,有時給農民買點東西或給幾元錢,有時買別人手中的拓片,為追求希望而欣慰。追求中,甘苦自有無窮樂趣,工作多年,一分錢的積蓄沒有,由於相當長的苦澀無味和經濟上的拮据,青年人應有的時髦、風采淡化了,工作多年,連一件像樣的衣服沒有,甚至一次酒館沒去過。寂寞、孤獨、執著,沿著黃河故道,苦苦地追尋著祖先五千年創造的文化遺跡。十幾年來,我手中的拓片從少到多,一百幅、二百幅、三百幅、千幅……我的生活散文逐年在積累著鉛字的數量,我的書法篆刻作品也從縣市級到省級逐漸步入了國家級大展,從首次到多次,會員證一級級直到換上中國書法家協會的鋼印。這無疑是一種欣慰,雖然沒有脫俗的大作,沒有驚世駭俗的作品,沒有偉大神聖。但總認為這是十幾年來汗水的結晶,我好像透過了漢畫像石看到了我書法篆刻創作的源泉。我,不求驚世,但求自己書寫的墨行裏,流淌的是與我的血同樣熱的生命;不求偉大神聖,但求用文字的五線譜譜寫自己追求的樂章。追求中,甘苦自知,在學習書畫的幾十年中,有相當長的苦滋無味,艱苦爬行。自己在藝術修養和審美層次上逐漸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書法的創作和欣賞中,從單調的線條中體會到『千里陣雲,萬歲枯藤』的美感,體會到『錐畫沙,屋漏痕』的寓意。這不經過一個非常艱苦、無味、漫長的實踐過程,不經過對書法理論及美學的反復探討,甚至是強迫自己去理解的痛苦過程,又怎麼能夠上升到一定的欣賞層面上呢?
  也正是因為我喜愛漢畫像石,喜歡刻漢印、喜歡寫漢隸,則名其書屋曰:『漢風樓』。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燦爛的精神文明,漢畫像石就是一顆閃爍的明星,祖先的輝煌讓我們引以自豪。本書收集的兩漢民間畫像石拓片同樣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珍寶,是我國兩漢畫像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同樣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今天,承蒙上海書店的伯樂們支持鼓勵和著名書法篆刻家吳頤人先生的推薦,我將多年收集的兩漢畫像石拓片精選出來,編輯成書。以讓更多人瞭解漢代畫像石,認識漢畫像石,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汲取藝術的養料。
  節選自江繼甚編著《漢畫像石選》。上海書店出版社,二○○○,原文略有刪減。

2001年,著名畫家周韶華先生為漢畫像題跋


2004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信立祥主任請教漢畫像


2005年,在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與朱青生教授等探討漢畫像



情在漢風——江繼甚和他的金石緣
耿忠平
  二○一○年,對書法篆刻家江繼甚來說,是一個極有收藏紀念意義的年份。在春天,他受濟寧市政協委託主編《濟寧漢畫像》上下卷,經過大半年的忙碌已近殺青。十一月,在西泠印社秋季雅集上,他又以最高票被吸收為社員,這對一位印人來說,是一種崇高的榮譽,也是一種實力的象徵,更是一種責任和鞭策。
  江繼甚成名于書法篆刻,而提起他的名字,人們自然就會將他與漢畫像石藝術聯繫在一起,這源於他對漢畫像的研究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繼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學習書法、篆刻,多年來,他潛心于秦漢之間,堅守傳統,重在心師,沐浴時風,以自己的性格和審美取向作為藝術探索和研究方向。他認為,書法、篆刻和漢畫像石兩者雖有大小和形式上的區別,但其內在的藝術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故而,他以印人的眼光來研究漢畫像石,又用漢畫像石藝術來滋潤書法、篆刻創作,使之左右逢源,相輔相承,成績斐然。在創作中,他自覺地將漢畫像石的意趣融入其中,無論是書法,還是篆刻,在濃郁的金石氣息中,彰顯著他那雄渾奔放、厚重質樸、恣肆靈動的藝術個性。其作十餘次入選全國級專業大展,屢獲殊榮,盡在情理中。
  也許是天意,繼甚此生註定與漢畫像石藝術有緣。他出生于山東嘉祥,這裏素有『漢畫像石之鄉』之美譽,著名的漢代武氏墓群石刻就座落在嘉祥。繼甚的父親原從事文物管理工作,受此薰陶,他也偏愛此道。孩提時,他與小夥伴們就在散落於田間地頭的漢畫像石間玩耍、捉迷藏,雖不知道石上刻的什麼內容,卻充滿著一種莫明的喜愛。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產物,是一種在青石板上用雕鑿手段,或陰刻、或陽刻畫面的美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漢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題材內容多為神話傳說、經史故事和現實生活,以畫述史,深刻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習俗,以及人們的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幾乎囊括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是漢代社會的一個縮影,透射出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社會發展軌跡。畫像石中的人物、動物、建築、樹木等形象簡潔古拙,構圖生動大氣。其線條沉穩流暢、奇崛抒美,顯示出一種原始自然的神韻和藝術魅力。在我國的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北、山西等地,都發現有漢畫像石。這具有二千多年歷史,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寶藏,正日益受到當代藝術家們的青睞。
  從一九八五年起,繼甚涉足漢畫像石研究,最初他騎著自行車在老家周圍的鄉鎮農村地區走訪,或荒郊田頭,或舊祠殘壁,或農舍畜圈,或山谷崖間……只要得知哪里有漢畫像石,他就拿著工具,懷揣乾糧趕去,拓下圖案作為研究資料。起初人們把這種早已棄用的漢畫像石,只是作為房屋、道路建築的普通石材來使用。而當繼甚發現這些寶貝後,通過講解,主人知道了畫像的內容和藝術價值,有的作為答謝,讓他拓幾張墨拓作為收藏研究。有時繼甚則付錢或贈送些物品作為感謝。有時則沒有這麼幸運,看到心儀的畫像石明知被宰挨騙,也在所不惜。多少次的長途奔波,風餐露宿,花完了他的所有積蓄,依然是樂此不疲,癡心不改。隨著一手資料的不斷豐富和研究的深入,他的名聲在圈內逐漸雀起,有的愛好者會主動來訪交流收藏,研究藏品的藝術內涵和學術價值等等。二十五年來,他幾乎跑遍了齊魯大地和全國大部分漢畫像石出土地,以及國家和私人博物館,不僅收藏了大量漢畫像石的拓片,還先後出版了《漢風樓藏漢畫像石選》、《名人題漢畫像石選》、《走進漢畫》等專著。又發表了大量論文,尤其是他通過書法和篆刻的親身實踐,以獨特的感受和視角,翔實的資料,深入淺出的分析,給漢畫學界帶來了新的觀點和氛圍,顯示出他的博學多才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長期的勘探和研究,使繼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如野外快速拓墨法,有的畫像石因其厚重難以搬動而陳列於野外,通過摸索他創造了一套簡單實用的墨拓法,每到一地都無償地傳授給別人。以這種坦誠樸實的方式,他贏得了廣泛的人脈,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自人們知道畫像石的藝術收藏價值後,一些不法商人開始製作所謂的『漢畫像石』,誘騙愛好者或博物館購買收藏。他在鑒定中發現了這種現象後,不僅告訴收藏者如何鑒別漢畫像石真偽,還多次應邀到多所大學或文博部門舉辦漢畫像石講座、展覽,交流心得,共同提高研究水準。
  當談到《濟寧漢畫像》上下卷的編纂工作時,繼甚告訴我,這是由濟寧市政協組織、是配合建設濟寧文化大市的一項重頭戲,得到了各縣、市文物部門支持,重新走訪考察了現存文物部門的畫像石和民間的藏品,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在庫房的舊藏中發現了不少帶有文字的畫像石,以前更是少見,是難見的珍品,讓人興奮不已。從千餘塊藏品中精選出三百餘塊畫像石,逐一製作墨拓,並對每一塊畫像石進行文字闡釋或作藝術賞析,以文圖並茂的形式,為人們更好地瞭解漢畫像石藝術提供了一條捷徑,這在同類書籍中是一個很好的先例。全書包涵了濟寧地區的漢畫像石精品,這在全國是首例,也進一步驗證濟寧漢畫像的豐富……從他興奮的語氣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作為濟寧人的驕傲,以及一個漢畫像石研究者的自豪。
  近年來,江繼甚的漢畫像石藝術研究和書法篆刻創作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二○○六年杭州師範大學慧眼識才,聘任江繼甚為該校漢畫像石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從一位漢畫像石藝術愛好者,到專業研究學者,這身份的改變,也加大了他肩上的重任。他告訴我,這座正在籌建中的漢畫像石博物館,將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專題漢畫館,是集教學、研究為一體的學術機構。我堅信,以繼甚的才華和毅力,一定能在這全新的舞臺上,緊緊把握歷史人文文脈,契合時代審美要求,在教學相長中,進一步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使這古老藝術的研究,更上一層樓。
  選自耿忠平著《韓流滾滾——韓天衡和他的弟子們》,  上海文藝出版社,二○一二·九


2002年,在畫家孔仲起先生家中


2003年,拜訪王朝聞大師


2003年,與臺灣著名篆刻家王北嶽先生在杭州


2003年,與日本篆刻會會長小林斗盦先生幸會于孤山


2004年,向王伯敏先生請教


2005年,在秦嶺雲先生家中





談談大江
學 明

  大江者,乃江繼甚也。這位成長在孔孟之鄉,喝著魯西南咸水長大的青年書法篆刻家,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山東省嘉祥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寧市青年書協副主席,濟寧市政協委員。
  我對江繼甚豪放、博大而充滿雄渾之氣的書法篆刻作品別有一番偏愛,讀之,令人心醉,令人奮進,是內心的自然流露。當代中國書壇上,把書法篆刻作為一門學科探討,對書法篆刻理論和兩漢文化結合起來研究的書家較少。而江繼甚就是對兩漢文化情有獨鐘的書家之一。在書法篆刻的創作上,近年來連續七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國家級書法篆刻展覽,在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中,其書法和篆刻作品雙雙入選。其作品入編二十幾部作品集及大辭典,在全國性書法大賽中多次獲獎。今年,山東省首屆篆刻展覽中其篆刻作品獲獎,所帶學生篆刻作品也全部入選,近萬字的論文《漢畫像與篆刻之間的美學初探》受到專家們的好評。今年十一月,其專著《漢風樓藏漢畫像石選》一書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發行。雖是自己的漢畫像藏品,但體現了他十幾年研究兩漢文化和對漢畫考證的結晶。書中所收錄的作品,絕大部分未經發表。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受到專家的肯定。
  自幼酷愛文學藝術的江繼甚,從學生時代起開始發表作品。近年來,在《工人日報》、《中國電力報》、《書法》、《書法報》等近百種報刊發表詩歌、散文、書畫、篆刻作品五百餘件。他走遍大江南北拜師學藝,不摹其跡,只師其法,憑著自己的天資、悟性逐步走進了書法藝術的殿堂。廣泛的涉獵,給了他藝術靈感,他攻讀了歷代書論、美學、哲學以及兩漢文化研究等著作,像頭老黃牛一樣不知疲倦地潛心于傳統的學習研究,下苦功臨習歷代碑帖、臨摹秦漢印,廣取百家,以篆隸為格局,以大篆見筋骨,形成了樸茂峻健,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他的書法結體簡練,線條靈動,極具張力。章法虛實,黑白有度。墨色乾濕濃淡,富有情趣。整體疏密變化多樣,用筆姿意,率直、剛勁、蒼澀、轉折處方中帶圓。灑脫如行雲流水的草篆,往往使你進入一種輕快而高雅的境界之中。其篆刻在苦臨秦漢印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用刀爽健,沖切並用的藝術語言。他注重對傳統的繼承,但他更重視發展傳統,從漢畫像石的研究中吸取藝術營養,把那具有金石味的古樸線條、風格、精神充分地運用到自己篆刻中去。通過形式美,把並、粘、殘、虛等手法巧妙地借用到篆刻作品中,間有己法,古趣盎然,新意橫生。
  繼甚研習書法篆刻的同時,對兩漢文化的研究得到專家們的認可。十幾年來,他步行走訪了山東、蘇北、皖北、豫的廣大農村。不辭辛勞,風餐露宿,自帶工具,親自傳拓,還練就了一手棰拓畫像石拓片的本領。為拓四山摩崖刻經,硬是把兩身工作服磨爛。剛參加工作時,工資僅有三十元。他省吃儉用,每逢休息日,便帶著乾糧、鹹菜去鄉村采風,發現民間豬圈上、牆根上有漢畫像石,便給農民買點東西,或給幾元錢,拓上幾張。有時買別人手中的拓片。在藝術追求的途中,既有甘苦,更有無窮的樂趣,工作多年,沒有一分錢的積蓄。由於經濟拮据,更使他有了追求藝術高峰的信念。他對金石書法篆刻追求的執著追求,對『深沉雄大』的漢畫風格的仰慕,收穫頗豐,使他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滿足。
  繼甚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除了刻苦磨煉以外,還與他的人品密不可分,他認為,學習書法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學問,第三是書法。書品即人品。他為人襟懷坦蕩,正直豪爽,真誠對待朋友,樂於交友。他說,道德文章,做人為本。為人一世,他始終牢記自己是棵紮根于魯西南泥土的樹,而不是一株有風便搖來擺去的草。他有藝術美的追求,有堅定的信念,他的心毅然如此地寧靜。這就是大江,滔滔有聲的大江。
  《中國電力報》第八版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3年,在馮其庸先生家中


2004年,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曹志在原濟甯市委書記賈萬志等領導的陪同下,來我孔子文化工作室參觀


2010年,與夫人在歐陽中石先生家


2010年,與原中國書協副主席張業法先生及山東印社社長范正紅先生在孤山


2012年,與夫人在韓天衡先生家




藝術真處性情見 談笑聲中風雨來
朱繼德

  山東嘉祥,春秋魯哀公在此獲麟而賜其名。這是一塊神奇而祥瑞的土地,東漢武氏墓群畫像石舉世聞名,時至今日,仍放射著熠熠的光輝。在漢畫像石的研究方面,從前出過一位朱錫祿,這幾年又出了個江繼甚。朱老漸已成了老前輩,他對漢畫像石的研究與保護舉世公認,而江繼甚風華正茂,血氣方剛,今年三十八歲。兩年的時間裏,他一口氣出了兩部有關漢畫像石的專著,一部是《漢風樓藏漢畫像石選》,另一部是《名人題漢畫像石選》,此舉令同齡之輩頓感驚歎與汗顏。他一下成為省內外文化界的焦點人物之一,山東電視臺、《中國電力報》等十餘家新聞單位對他先後專題報導。我帶著驚奇與敬慕走近他的身邊,試圖從他身上找到一些什麼,來介紹給更多關注他的朋友們。
  其實江繼甚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人,這裏講的是普通做人方面。他的隨和與謙誠使人願意坐下來平等融洽地交談一切。江繼甚最大的特點是執著與好學,在中學時代就就嶄露頭角。他嗜古成性,熱愛古典文學,從中學開始發表詩文及書畫篆刻算起來,到現在累計發表作品已有百餘件。若說獲獎,單是全國性的書畫大賽獎項即有二十餘項,若說入編辭書與各類作品集則有三十餘種。他獲過全國篆刻藝術展的金獎,作品入選全國五、六、八屆中青年書法展,全國第四屆篆刻展,首屆國際篆刻展,全國第二屆楹聯書法展,全國第三屆新人新作展,這都展示出他雄強的實力與深厚的功力。在當今書壇蓬蓬勃勃的氣氛裏,著實難能可貴。
  解析江繼甚並非易事,因為他早年的坎坷磨難裏交織著他奮發思變的辛酸,然近不惑之年後電光火石般的藝術才華的明明滅滅,發生藝術井噴後的接連碩果,許多事情很難讓人理清與理解。但我認為,真正使他走向成功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勤奮努力外,最重要的是魯西南這片古老的土壤。在嘉祥,那得天獨厚馳名世界的漢畫像石,國家級的資源,在許多人守著『金礦』不知如何做的情況下,繼甚用他那支筆,那把篆刻刀,那只拓棰便捷足先登先入為主了。
  他憑自己的性情懇習書法,宵盱放寐,神游於三代,從《散氏盤》到《石鼓文》靡不畢臨,俯仰視察,神與物遊,於是乎積年之間練就了自己獨具的風格。與此同時,他手中的那把刻刀在不停地沖切勒戳,書法篆刻也水到渠成。這並不為怪,其實古代的書法家們大多都精通篆刻,如趙之謙、吳昌碩、鄧石如……其實,他正是走著一條傳統文人的路子。請不要誤以為江繼甚是踽踽獨行,如果一提他的蒙師劉孟嘉、于太昌,定會心服口服,繼甚的眼界、起點、師承高度亦令當今學書者借鑒一二。這二位先生曾教導他『書品即人品,心美字亦美』。嚴師的教導,如警鐘,時時警示著繼甚的為人為藝之道。
  一個自強不息的江繼甚,號大江,自居漢風樓主人。自持穩健,在那粗獷的外表下,時時流露出他多年做人修煉的靈心秀質與彬彬有禮。我把他稱為一個有文化品位的書法篆刻家。觀其交往,知其為人。他不滿足自己,見賢思齊。這些年他曾利用節假日的時間,遍謁名家,如孫其峰、歐陽中石、劉江、韓天衡等書壇名宿,恭謹討教,他次次贏得名家的垂青,於是有了他那本珍貴的《名人題漢畫像石選》。
  我在這裏稱江繼甚是一個把古文化做活的青年藝術家,人的成名成家一在於刻苦,而最重要的在於智慧。因為江繼甚的立足點太好了,在別人眼裏那些漫滅不清、支離破碎的殘碑斷碣,在他的眼裏不啻拱璧。他不辭辛勞,登高涉遠,精心考察,爬羅剔抉,刮垢磨光,細心棰拓,潛心研究。用具有戰略性的眼光,把漢畫像石的地位,從歷史與現實的高度探索,他的《開發嘉祥兩漢文化資源的構想》論文刊出後在當地文化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名人題漢畫像石選》的意義與價值:這本書可以說是對漢畫像石研究的一大突出貢獻。該書圖文並茂,大家題跋或長篇大編,或一筆帶過,玩圖味書,其樂何極。過去,並未聽說有人這樣做過,沒有大心性的人恐怕難以做成,南上北下是件極苦的事,然而江繼甚竟然做成了。他是濟寧藝術界化腐朽為神奇的有識之士,也許是仰仗他自身的年輕。從此窺出他的每一種思路都超前、都清晰,都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都能善始善終,都有其完美的成果。他在務實求真地砥礪學行中豐厚著他卓爾不凡的內蘊。
  至於他的篆刻藝術,則是他深厚藝術功力的再現。而其書法則於扎實的基本功中顯性情。欣賞他的篆刻藝術,則感覺其間漫潤一種書法美,一種濃濃的學者氣;而揣味他的書法則氤氳一種刻石美,即鬱鬱的金石氣。無論奏刀還是染翰,使轉纖毫之間,常能凸顯一種儒雅不群、鶴立拔萃的情操之美,文章、書法、篆刻、拓工集於一身,同步昇華,這是一個完整的江繼甚,如果只計其一點,遺忘其餘最易使人片面與偏見。與江繼甚談古論今,是一種幸福。他談焦國故城、談三曾、談武氏祠,談未曾發掘的嘉祥成批的漢墓群,談當今嘉祥走出國外的石雕藝術,他那淵博的知識,如數家珍的熟諳,一枝一葉,一石一木都牽動他活躍的思路,得意忘形時也表現得意氣風發,出語慷慨。我突然發現他像一條奔脫的大江,順勢東下,匯納百川,一往無前地奔向藝術邈遠的大洋。
  選自《書法導報》二○○四·十五期



2000年,與原中國書協副主席鍾天明先生和書法報社社長饒興成等先生在“全國名家書法邀請展”自己的書法對聯前


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社慶之際,與范正紅、蒯憲、陳威光等社兄同游水鄉烏鎮


2004年,在山東嘉祥策劃並承辦了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


2009年夏天,與趙承楷教授在武氏祠探討漢代刻石


2010年,與陳振濂先生在孤山西泠印社合影




潛心翰墨 熔古鑄新——江繼甚和他的書法篆刻藝術
喬守榮
    『日月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描繪的畫法書法之路,也是江繼甚書法篆刻生涯的真實寫照。
  江繼甚,號大江,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山東省嘉祥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寧市青年書協副主席,任職于嘉祥縣電力局。少年時代,在父親的薰陶下酷愛書法篆刻,初得書刻家劉孟嘉先生教誨,繼隨于太昌先生主攻古文學及書法。二十多年墨海泛舟,書法對他來說如同陽光和水,是他生命中永恆的追求。他的書法如同他的為人一樣純樸厚實。在書法篆刻藝術上他有自己既定的目標和獨特的見解。他遍臨《張遷》、《乙瑛》、《好大王》等漢碑,又從漢簡帛書中追求古意,于金文甲骨一類書法中追蹤溯源。他師古不泥古,善於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深入古璽、漢印、元朱,融會貫通,自出機抒,在追秦撫漢中走了過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書法提按有度,振攝有法,古拙蒼勁,凝重典雅,追求神韻,給人以陽剛之美。其印作筆勢勁健,佈局嚴謹,古樸雄奇,格局寬大,氣息淳厚。常為書畫家及海內外知名人士治印。
  一個人的成才有兩條途徑:一是外部教育,一是自學。影響江繼甚之人生的是嚴格而規範的工作環境,使他具備了正直的人格。而具體到書法篆刻藝術上,則完全是他的勤勉自學。他不是學院式的書法家,而是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成了全國有影響的青年書法家。為了藝術,他先後攻讀了歷代書論、篆刻美學、詩詞、哲學等著作,並飽覽了祖國許多的名山大川,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層次。他轉益多師,然後求變。先後拜訪了啟功、歐陽中石、韓天衡、沈鵬、文懷沙、李剛田等幾十位著名書法家、篆刻家,拜師學藝,不慕其跡,只師其法、師其理,憑著天資、悟性,逐步登上了書法篆刻藝術的殿堂。書法篆刻作品常見於《書法》、《中國書法報》、《書與畫》等權威性報刊,一九八三至二○○○年,連續七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在全國第五屆中青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其書法、篆刻作品雙雙入選。他的作品在全國性書法大賽中多次獲獎。今年十月,專著《漢風樓藏漢畫像選》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論文《漢畫像與篆刻之間的美學初探》發表後,受到專家們的好評。
  江繼甚認為:『作書先作人,書品即人品,為人要襟懷坦蕩。』他還說『不求驚世駭俗,但求用文字的五線譜譜寫自己追求的樂章』。
  在成績面前,江繼甚在思索,在探尋。依然是『日日臨池』,依然是『不爭妍』。這就是江繼甚選擇的人生之路。
  節選自二○○七·十二月一日《山東電力報》九版



1999年,在老師韓天衡家


2002年,請教文懷沙先生,問先生“你喜歡漢畫像麼?”他風趣的批評說:“你問我這個問題,就好像問我是否
喜歡我的父母親一樣。漢畫像是傳統文化,它就好像父母,不是你喜歡不喜歡的問題,一切都是從傳統中來……”


2004年,年拜訪啟功大師


2005年,聆聽歐陽中石先生點評自己的書法、篆刻作品




漢畫像石與篆刻之間美學初探
江繼甚
      漢畫像石和篆刻藝術創作過程方法、技巧、風格、章法一脈相通。表現形式:漢畫陰線刻、陽線刻與篆刻的朱文、白文相同。篆刻、漢畫線條追求高古、雄強、渾厚,意在筆先,氣脈相貫。章法:屈曲填密,寬可走馬,密不容針。
第一,漢畫像石與篆刻比較;第二,通過篆刻家石開、黃淳、吳頤人從對漢畫研究的印款中進行藝術剖析;第三,畫像石與篆刻藝術規律初探,通過漢畫像石的『大小』、『動靜』、『繁簡』三個對比探討與篆刻藝術內在的一致性,它們的意都是表現物象的內在神韻。最後通過讀漢畫像,把漢畫藝術大氣雄渾、粗獷、拙重的神韻以及漢畫藝術思想有機地運用到篆刻藝術中去,豐富當代印學家的美學思想。
引 言
      篆刻作為一個日趨獨立的藝術門類,它在藝術總體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與其它藝術門類既相關聯,又有區別。也就是說,漢畫像石的歷史與現狀也是我們分析研究篆刻藝術發展的一個範圍。
當代社會文明、開放,已超越了中國歷史上以往任何時期社會的封閉和落後,當代印壇呈現出一派奪目的繁榮景象,『其廣度、深度、熱度及產生的成績也已為世人所公認』(韓天衡語),當代印學思想多元化在篆刻創作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和發揮,當代印人以形式為首要心態,要求其作品在氣勢、章法上先聲奪人,得到較好的展覽效應。所以漢唐氣象便在各藝術門類中得到重視、發展。漢畫像和篆刻有著相同的藝術創作方法、技巧、風格和章法,因此漢畫像石和篆刻之間的美學思想相互產生著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一、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之美淺談
      漢畫像是繪畫同雕刻相結合的產物,主要運用了陰線刻和淺浮雕兩種形式。陰線是在磨平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細線刻出的物象;淺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略作弧面浮起,線雕細中求力,如高古遊絲,淺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見細。這兩種雕的共同特點是以線造型,將立體的物象化作飛動的線條,意存筆先,氣脈相貫。漢畫像石布天塞地,密不透風,空白處還要添以飛鳥走獸。然而,賓主分明,安頓有致,主題突出,條理清晰,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給人以情感熱烈、奔放粗豪的感覺。其創作是按照作者理解美的規律進行的。漢人淮南王劉安說:『畫者謹無而失貌。』班固說:『漢興……所雕而為樸。』這都是對當時藝術的高度概括。漢畫像石不拘泥細節微小,而從大處定局,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在處理手法上突出誇張形體姿態,以形寫神,變形取神,以求氣韻生動,雕刻時,不求浮華纖巧,惟向質樸古拙。
篆刻藝術的朱文、白文表現形式正是漢畫像中的陰線、陽線刻法。篆刻的線條和漢畫像一樣追求高古、雄強、渾厚、意在筆先,氣脈相貫,篆刻藝術貴求神似,章法有屈曲填密,寬可走馬,密不容針……和漢畫像一樣遵循同樣的藝術規律,以求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充分發揮章法(圖案)、刀法、線條形態的有機體的整體效果。
漢畫像石與篆刻是同時代產生,且繁榮於同時期,二者之間不論從創作還是形式上,都有著密切的共同語言,直接或間接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一、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色彩與佈局美
      漢畫像石的色彩是黑與白,篆刻藝術的色彩是朱與白,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線條(形塊)的構成,產生了空白,這種空間的構成為單線(塊面)的黑、朱、白三種色彩。古人對分朱與布白的匠心獨運,確有卓然天成之美,漢畫像與篆刻藝術能否給人美感,第一印象就是朱(黑)白的佈置,兩種顏色不同的處理,構成不同的線條(塊面),組成不同的氣氛,在審美視覺上產生不同的美感。
二、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有著互為一致的情趣美
      漢畫像石的情趣美體現在形塊的大小、疏密、方圓等呼應關係上;篆刻藝術的情趣美體現在字與字的左右、上下、曲直、大小、賓主等呼應關係上。二者呼應關係互為雷同和相似,運用這些對立又統一的呼應規律,產生複雜的節奏感;呼應的協調統一,產生出畫像石和篆刻藝術的情感之美。
三、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意味美
      漢畫像石和篆刻藝術的意味美體現在線條(形塊)、章法和刀法的拙與巧上。作品的『古拙』、『奇巧』形成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意味美,作為藝術的構成因素不是機械地分開的,往往是互相滲透融會與一體,如筆中有刀,刀中有筆,拙中有巧,巧中有拙;就其表現形態上,以方圓、曲直、粗細、藏露、澀滑等方面,各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各具備拙巧表現因素。
四、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邊欄美
      漢畫像石的邊欄豐富多變,常見的主要的有菱形紋、波浪紋、弧紋(連弧、半弧、雙弧)、雲紋等;篆刻藝術的邊欄則以直線為主,偶有無邊或雙邊。從表面看,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邊欄,雖然從線條的表現形式上有點區別,但它們的作用和意義都是為作品布白服務的,從美學角度上講,是為了字與字(塊面)的位置,為了字與字(塊面)之間的協調。邊欄在漢畫像石和篆刻藝術中有著特出的功能,它不僅是章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形式美和氣勢的構成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的刀趣美
      在漢代,書法風氣日盛,隸書很快就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成為碑刻書體的普通式樣。漢畫像石的榜題字日漸成熟,一般說來,單刀纖細,雙刀起伏分明,則線條頭粗尾細;用刀平直,則線條統一;用刀似用筆,字形線條書寫感強;用刀短促,則線條散斷,鍥刻感強,左手持物,右手操刀,迎就自如,字多合筆順,線條氣勢流暢而意態生動。
篆刻中以刀表現字的結體、筆法,這是它必然要達到的目的。刀與石的結合是篆刻的個性。刀法產生筆情,刀趣是篆刻藝術美的特徵。篆刻是以單刀、雙刀等豐富的刀法體現出文字結構和線條的美,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豐富的刀法和不同的創作手段創造出有情有意的藝術作品,給人一種獨特的意趣感受。
六、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榜題(邊款)的美
      在目前全國出土的近萬塊漢畫像石中,有榜題、題記的畫像石僅數百塊。這些榜題、題記有許多是很精美的,無論章法、刀法、字法,還是榜題的經營位置,邊欄都非常考究。例如武梁祠內的諸榜題,的確是研究書法藝術、臨摹漢代隸書的優秀範本。篆刻藝術的邊款,從形式到內涵,從不同角度吸取了漢畫像的榜題藝術,並影響到當代。隸書、楷書、篆書等篆刻邊款無不滲透著漢畫像石榜題的筆法、刀法,近代吳昌碩、齊白石、沙孟海等以及當代韓天衡、石開、王鏞等人的邊款無一不深深地受漢畫像榜題藝術所影響,他們的篆刻邊款有著與漢畫像榜題藝術同樣的刀味美、意味美、佈局美、情趣美。
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同為金石學範疇,二者的主要特徵是具有獨特而強烈的刀味美,若失去了刀味就談不上漢畫像石藝術和篆刻藝術。刀味則往往是雕刻家知識、修養、審美意識的綜合體現,由於刀刃的利鈍、厚薄,運刀時用刀的輕重、方向的逆順、角度的偏側等不同,因而會產生多種多樣的刀味效果。
二、漢畫像石與篆刻藝術規律初探
      林風眠先生曾指出:『漢朝畫像石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主流。』根據林先生的說法,我在長期收藏漢畫像拓片和多年學習篆刻中,發現一些共同的藝術規律:漢畫像與篆刻藝術同樣有著『以形寫神』的特點。漢代的畫匠在兩千多年前,對物體結構發生了濃厚興趣,他們在粗獷、豪放、大樸不雕的審美觀念下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並不是小塊平面的相互重疊、相互交織的手法,把各種線條簡化到幾乎拋棄物象的程度,把物的形態與結構看得比色彩更重要,開始改變視覺空間,努力探索新的創作思路,其審美追求更為神奇,形成了高度浪漫主義思想,這種創作性探索給當代篆刻家提出了有力的想像力。
漢畫像石的題材中諸如車馬出行、百戲等內容,卷幟繁密的場面或風起塵揚、雲奔海湧,或摩肩接踵,都被高超的組織手段處理的疏密有致,鬆緊適宜,變化統一。顯示出作者對四維空間的追求,其佈局結構也就是畫像的『空間組合』,與篆刻中字與字之間的配合組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畫面的對稱、呼應、連接等法則上。然而,篆刻藝術也正是遵循這個法則進行創作的,所以說漢畫像石構圖大大的影響了篆刻手法構成。漢畫像極重視『繁簡』、『大小』、『動靜』等手法的對比,篆刻同樣注重這些對比。『大小』對比,指畫面上物象的大小,這種對比主要是意趣上的比照,是一種變形和誇張。一『簡』一『繁』,意從二者對照中自然流出。『動靜』多是表現物象的沉靜之美。畫像中,『形』與『神』的關係,與先秦藝術一脈相承,又有它獨立的地方,印學中稱『印宗秦漢』,我想這個『漢』,應是涉獵多種漢印和漢代秭妹藝術,諸如漢銅鏡、漢畫像、漢陶文等等。因為篆刻與漢畫像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三、當代印人與漢畫像
      在我直接或間接接觸的當代篆刻家中,幾乎無一人不迷戀或喜愛漢畫像石,最突出的應是石開、黃淳、吳頤人先生。對於『印從繪畫出』這一創作模式,不同的篆刻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運用,因此在創作實踐中呈現出不同的闡釋、不同的印風。石開先生的『印從繪畫出』是站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西方現代抽象畫相結合的立場上,謀求理念象徵、情感表現的篆刻創作方式,近些年被人們稱『毛毛蟲』的線條與漢畫像石的線條產生了共鳴,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篆書同樣有著漢畫像線條的美感。黃淳先生亦十分喜愛漢畫像石,我讀過先生為他人的題字,可見先生涉獵漢畫的廣度,從題字中可見先生對漢畫像理解之深,見解亦非常獨到,黃先生在青花瓷印的研究上在其印集中大放光彩。吳頤人先生站在寫實的方法上,把漢畫像巧妙地運用到篆刻印、款中去,以謀求超越傳統,開闢一條新的漢畫像入印之路。先生收藏了不少漢畫像原拓,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對每一幅拓片的理解題入拓片中,平時我看到吳先生很多在磚上刻的漢畫像,幾可亂真。
四、結束語
      我們讀漢畫像領略到漢代藝術大氣雄渾、粗獷拙重的神韻,『每每會有一種與古人共聚同娛的癡醉感、參與感,畫像中那原始、幽默、奇掘而別致的構圖,簡括而氣韻生動,平面而極具三維空間的製作……都若不經心而又表現的恰倒好處。原始而又現代,古典而又前衛,大朴不雕而又精妙有姿。』我認為,當代篆刻家應努力開發漢畫像豐富的藝術礦源,借鑒漢畫像的美學思想,學習、融冶、貫通,必然能開創出一條全新的篆刻風格之路。
當代篆刻家的美學思想,在漢畫像石中完全可以找出答案。『印宗秦漢』是篆刻藝術永恆的美學原則,這個『漢』從廣義上講,應泛指漢代諸門藝術的美學思想,不應單指『漢印』。『自然天趣』是任何藝術門類的最高旨趣,也是藝術家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漢畫像石的質樸、自然、古雅有趣正是篆刻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自我表現』是石刻藝術的心靈物化,是對漢畫像手法運用自如的充分表露。篆刻藝術的靈魂就是『自心』,根本大法是『心法』,也正是篆刻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和『自我寫照』。
      古人有藝道於『道』的說法,這個『道』就是指『共性』,漢畫像與篆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著共同的語言。學習研究漢畫像與篆刻之間的美學思想,將為當代篆刻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選自《書法導報》二○○二·十五期十

2004年,與石開、李強、陳一耕先生在一起




武氏祠漢畫像石榜題書法研究
江繼甚
  內容提要:本文對山東嘉祥漢代武氏祠墓群石刻畫像中的榜題, 共計五百零七字一一提出來, 全面進行考釋並對榜題書法藝術從結體、章法、筆法和刀法幾方面解析鑒賞。全文共分導論榜題、書法藝術、結束語四部分。
  關鍵詞: 漢武氏祠 畫像石 榜題 書法藝術
  一、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五千餘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漢代畫像石則是中華文化遺產中的一組珍品,它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漢代先民生活的情景,透視了先秦時期的文化積澱。不僅歷史考古學家、美術家、雕刻家、收藏家等對漢畫像石發生濃厚興趣,而且醫學、天文等多領域的專家也把它視為極有科學價值資料,從中尋找兩千年前古代先人的生活資訊。在漢畫像石中,文字便是各研究領域最有力的科學依據資料。從黃易《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得知榜題文字共五百零七字,黃易稱『畫像古撲,八分精妙』。這產生于東漢晚期畫像石刻的武氏墓群,正是漢代畫像和漢代隸書發展的鼎盛時期,那雄渾古樸的氣勢和生動細緻的手法,充分顯示出漢代人民的偉大藝術創造才能。這些榜題給研究武氏墓群石刻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據。同時,也使漢畫像石的比較研究更加科學化。就榜題而言,昔人所謂『漢隸一碑一體』的說法,準確地反映了當時隸書書藝的多樣性、多面目的繁榮景象,博大恢宏的東漢隸書成為後世書法家心摹手追的楷模,極大地影響著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佳範本。這些文字資料是研究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直接材料。其中書法藝術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故有『漢碑今剩題幾,隻字重兼金』(清王懿榮《新都漢王稚子闕》)的讚譽。
  從現有的資料看,對武氏祠畫像榜題研究的專著及書法藝術專題研究尚缺乏系統性。這應引起書法界的關注,特別是榜題書法藝術應得到重視和深入研究。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史,是與文字發展史密不可分的。從象形文字創造的那一天起,書法就和繪畫藝術有著同源並流的關係。直到今天,它依然以造型藝術的形式向前發展著。這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形式正是我國書法的唯一特點,這種特點是任何國家音符文字所不能的。惟其如此,在我國歷代書法學中都有著前後連貫與繼承關係。漢畫像榜題書法藝術有著它極其豐富的、可以遵循的藝術規律軌跡,這種軌跡與規律的存在,如果我們不認識它、研究掌握它,那麼,漢代隸書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崇高的美學價值就無法構成漢代藝術的全部。因此,我把武氏祠漢畫像石榜題提出來鑒賞分析,談不上真正的書學研究,有鑒於此,本文將有重點的選擇,以漢代中晚期隸書為主線,全面討論武氏祠漢畫像石榜題在書法上的地位和藝術價值。
  漢代隸書是我國書法藝術光輝燦爛的時期,實為歷史上書壇特有的藝術成就。漢畫像石中,常刻一些文字,刻在物像旁邊稱之為『榜題』,刻在畫圖處稱之為『題記』。榜題字數較少,一般只有幾個字或十幾個字,標明畫像的內容,減少了不必要的猜測。而『題記』文字較多,一般而言『題記』內容包括紀年、墓主人姓名、身份、生平事蹟以及建築費用等。畫像石題記中,透露出許多寶貴的史料資訊。其書法藝術應和《禮器》、《張遷》、《乙瑛》、《曹全》等漢碑一樣受到人們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遠遠地超出了畫術本身研究的範圍,昔人所謂『漢隸一碑一體』的說法,準確地反映了當時隸書藝術的多個性、多面目的繁榮景象。博大精深的漢代隸書成為後世書家心摹手追的楷模,極大地影響著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漢畫像石榜題書法是漢代隸書風貌獨出、富有特色的書體。對於隸書,世人熟知的多為廟堂碑刻。後來,畫像題記、榜題的發現,充實了隸書的內容,婀娜多姿的隸書令人耳目一新,彼時隸法已臻完備,在筆法、結體、佈局上拓展出新境界,較之莊重的碑版刻石多了幾分任情恣性。如果把漢碑隸書比做彬彬有禮者立于長輩面前,神態持重,那麼畫像石榜題書法則如傍晚獨步郊外的瀟灑青年,無所顧忌,玲瓏體態顯示出高度的審美品格。
  二、傳統的金石學對武氏墓群石刻畫像著錄研究記述較全,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馮雲鵬的《金石索》,瞿中溶的《武梁祠畫像考》,容庚的《漢武梁祠畫像錄》等許多專著多集中注意研究畫像石內容的考證,對畫像石的榜題多是輕描淡寫,更是在考證畫像內容時作為依據來看,而作為畫像石的榜題,其書法藝術與畫像石內容同樣精妙絕倫,古樸自然,應引起漢畫學和書法學界的重視。現就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文字進一步深入考證,對其書法藝術進行分析、研究、探討:
  東漢以後,書法風氣日盛,章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很快在社會上層流行開來,隸書在社會上層和書法家手中形成規範化用字的正體,完成了隸書藝術化的再改造。加上東漢晚期的厚葬風氣大興,使刻石林立,爭奇鬥豔。這一時期的隸書人們習稱『八分』,其最明顯的藝術特徵就是左掠右挑,而『八』字兩筆恰恰包含了這最鮮明的特徵。符號化了的隸書告別了近三千年的古文字階段,開始了今文字的歷程,漢字的結構由隸書固定下來。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隸書方線條的運用,用筆中側鋒,提按、曲直、逆裹等表現出輕鬆活潑、任情態肆、粗細不等的線條,豐富了書法藝術的技巧和表現力。
  武氏墓群石刻出自于無名書家之手,經工匠在不斷實踐中熟能生巧,產生無窮的智慧,書藝成就不亞于當時有名之士,其書法水平達到空前的提高,著名的《武榮碑》、《武斑碑》與畫像石同出一處,畫像石榜題與畫像石創造出和諧統一美的藝術,可以說是形神達意非常完美的結合,是一組獨具匠心的石刻藝術精品,以刀代筆表現出的線條,正是中國繪畫書法傳統的線條精髓。
  結體
  中宮緊密,四周舒展,計白當黑。由於當時民間書家與刻工所為,製作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考慮書法藝術技巧,整個榜題往往呈現出簡率、淳真的性情之美,工匠把刻石當作工作,在嫺熟的製作過程中,會不經意之中充滿著清新、自由、率真的原始創造活力,工匠按書家字樣輕鬆自由的製作,看不出絲毫苦心經營、華飾的痕跡,使結體跌宕起伏,意氣遒密,較之碑版隸書多了分任情悠性,給人一種輕鬆自然的感覺。《歷代帝王圖》帝王像旁的豎行榜題,自然大方,看似平淡,然每一字的結體皆舒展有度,斜正又恰到好處,每一筆劃又有不同的變化姿態。撇捺自如,隸書結體姿態非常豐富。從書法藝術美學層次上講,同樣一個字的結體猶如一幅畫的構圖,一方篆刻的章法。隸書突破了小篆的均勻、對稱結字形式,得到了一種自由和解放。書家可通過調度參差、錯落、挪讓、疏密、呼應、受訪,平中求奇,奇中有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等等這些辯證關係和手段創作出無窮無盡的意趣。因此,我們說隸書的結體是書法藝術的一次解放。
  通篇榜題的共同特點是變化中求變化、求穩衡、求統一。例如:
  『及』、『心』、『人』、『之』等字左收右放,左短右長,撇捺自如,結點合理,獲得穩定。
  『下』、『丁』、『車』等字,對稱少變化,故橫極放縱,豎收斂,形成收放對比,接點偏向橫畫,不平之中求勢平。
  『功』、『時』、『抒』等字,左斂讓右,右半部伸展而侵左,結密無間。
  『封』等字,斂右讓左,右聚左展,聚散間遙向呼應。
  『卿』、『假』等字,挪讓呼應,造險破險求生趣。
  『秦』、『春』等字,筆劃繁多,全字勢基穩,化險為夷。
  『亭』、『高』等字橫劃放縱飛動,下部體短勢穩,求得了動靜與收入的統一。
  章法
  章法是一種整體關係。
  榜題的章法,從整體上看,無論是橫式的、豎式的、方的、長方的,甚至於殘石半形,榜題書法都依畫像石作為襯托,完成整幅的完美性和獨立性,構成總體的完美章法。豎式垂直兩邊,構成了垂向性張力的特徵。橫式,構成開闊雄渾的氣勢,給書法開闢了新的天地,因為隸書的結體比篆、楷活潑,參差起伏,巧妙多端,為章法的出奇製勝提供了廣闊天地。所以隸書章法上的形式美可以說是獨具風貌的。有的緊湊、茂密森嚴,顯得氣勢磅礴,頗有力度,呈現出一種莊重美;有的揖讓有序,疏朗貫通,呈現出一種自然空靈之美;有的如『亂石鋪街』,有眾星麗天之美。雍雅大度,氣勢壯麗,美不勝收。
  在篇幅式樣與篇幅空間的內在聯繫的處理上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從字間、行間、空間的對比變化中求得統一、協調,使通篇虛實相貫,融為一體,從而達到進一步的完美性。但也有的被塞的滿滿的,不留空白,不講究後人總結經驗的計白當黑的藝術規律。然而還有在榜題中亦可呈現今人斗方創作多見的,如『秦武陽』三字,好像『陽』字下落一款。橫式、條幅、對聯等形式也是隨處可見,又是今人仿效的典範。無論數十字,甚至極少字,都在榜題不經意的章法中折射出雄強、博大的漢代文化風韻。
  筆法和刀法
  榜題隸書的用筆將篆書的平動用筆轉變不提按,豎劃蓄勢、橫劃誇張、撇捺舒放、蠶頭雁尾、藏露結合、方圓兼備、一波三折,中鋒與側鋒並用,刀法單刀與雙刀兼施,用刀起伏分明,以刀代筆,筆近刀意,右手持物,左手操刀,配合自如,奏刀強化了方筆的特徵,使筆鋒運動的力度、節奏變化加快,使得書寫感顯露,進而線的空間構成出現了新的天地。整篇榜題基本以方筆為主,方圓兼備。另外,榜題點畫含蓄,內斂,有的微露其意,撇劃以圓筆為多,有的化點為撇,或重波。捺劃偶有棱角,鋒芒穩健。折畫和個別勾畫轉彎處多成方折。豎以回鋒收筆,筆法朴率而豐富,表現在節奏韻律之中。刀法在石刻藝術中最活的藝術手法,工匠各人有各人的刻法,沒有定法,各人又有各人的創造。刀筆渾融無跡可尋,不露刀痕,刻折劃婉轉有筋脈,自然遊動,刻直、橫和斜線,用平直表現挺健,稍帶弧表現剛健,稍帶屈曲表現蒼勁。用粗壯表現雄渾,用強瘦表示勁遒,沖切結合,相得益彰,筆情刀趣,躍然石面,舒展自如,得乎自然。武梁祠第一幅第一層歷代帝王圖榜題,例如『伏羲倉精……』、『祝融……』、『黃帝……』等等榜題,當我們整體面對它時,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大漢氣象。由於每個字內在的張力好像字的筆劃都向它的兩邊極力伸展。法度嚴謹,線條粗細不勻,同中有異,特別是粗重的捺筆和橫劃燕尾,圓潤勁挺,風格雄壯蒼渾。轉折處多用方筆,堅硬剛強,造成一種氣勢之美、節奏之美、力量之美、和諧之美。另有『子、曾、親、借、興、物……』等等部分榜題字,平正勻整、筆劃平直少波磔,使轉自然,不事修飾,顯示勻淨峻美,端莊典雅之美感,隨意揮運皆成佳字,具有自然天成不假人工之美,也正體現了莊子所說的『既雕既琢,複歸於樸』。使剛柔兩者實現儘量完美的結合與平衡,淋漓盡致的表現著隸書的奇韻高古與隨意自然。這種典雅、高古既不同于漢碑的典雅嚴謹,也不同于漢簡的隨意急就,而是隨意中有法度,平和中見變化,從而達到漢畫像與榜題的高度和諧、統一。
  從榜題隸書看到,隸書發展到東漢漸臻完美,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隸書逐漸被官方認可,成為典型的廟堂正體,強烈體現了儒家的中和美學精神,以後出現了東漢後期《曹全》、《孔廟》、《禮器》等碑,皆是一派華貴雍容、文質彬彬,儒學繁瑣僵化的教育嚴重束縛了書家創造力的生發和自由,體現了隸書高度而全面成熟,標誌著隸變的結束。同時蘊育出全新的審美趨勢,簡化筆劃部件,收斂波勢、挑勢,經由草隸,向楷化方向發展。東漢碑刻的格式對魏晉南北朝以及唐以後的碑文格式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開創了兩千年來碑文格式的基本規範,在書學史上一件極其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漢字』折射著漢文化的悠久光彩,根深葉茂,蔚為壯觀,東方文化以其『日出所出』的天文特徵,『山谷清朗』的地輿特貌,『其人佼佼』的人為特質,構成了獨一無二的世界壯觀。這些文字資料是研究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直接材料。其中書法藝術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故有『漢碑今剩題幾,隻字重兼金』(清王懿榮《新都漢王稚子闕》)的讚譽。
  三、在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中,有許多值得炫耀的文化瑰寶,其中深沉雄厚,博大精深的漢代畫像石刻就是這座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全國範圍內,山東是漢畫像石遺存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坐落在嘉祥城南十五公里處的——武氏墓群石刻。
  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是武氏家族墓地的一組較完整而有代表性的石刻畫像建築群,是國務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群石刻現在保存有一對石闕、一對石獅、兩塊武氏石碑和零散的祠堂畫像石。即『武梁祠畫像』、『前石室畫像』、『後石室畫像』,另外還有增補來的其他畫像石,現在共有四十七石。武氏墓群石刻,是東漢末年綜合性藝術形式的典型,集文史、繪畫、雕刻、書法於一體,上溯先秦,融會兩漢,雕古畫今,凝思石上,正是漢代這種大一統思想文化的產物與反映。它著實具象而高度抽象地炫耀著那個時代非凡人民創造世界的一代精神,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也是全世界的,全人類的,它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珍奇創造,以其永恆不朽的價值與魅力,向人們展示著輝煌的大漢文明。
  選自《漢代石刻研究》二○一○年十月 中國書畫出版社













淺析南陽漢畫中的點線語言
江繼甚
  大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之一,也是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漢隸、漢印、漢文章至今為學人終生追摹的範例。漢畫像在儒道合一的思想和陰陽五行、神仙方士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崇尚神靈、希求升仙、憧憬美好的未來,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便產生了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它無愧為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南陽漢畫像石就是這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全國漢畫像石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分佈集中且數量較多、雕刻手法多樣且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多彩且形神兼備,特別是對人物、動物的刻畫注重整體的氣勢。這些無名的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一般的藝術規律,它的點線運用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如聚散、對稱、均衡、主次、虛實等,形成了南陽漢畫獨特的點線藝術語言。
  一、點的聚散呼應
  南陽漢畫有關天文的題材較多。畫像中的點是構成畫像藝術語言的基本元素,點的聚散呼應呈現出流動的美感,以表達天體運動與變化,透現出抽象線條的獨立美感。漢人對天體觀測的同時,以神化傳說為依據對漢畫像加以形象化,集科學現實意向為一體,極富想像力的進行創造,所以常常形成壯闊的宇宙意識,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下的宏大氣魄。
  圖一、南陽阮堂《蒼龍星座圖》
  上有一月輪,內有玉兔、蟾蜍,下刻蒼龍星座。整體以蒼龍為主,星象七宿為輔。七宿不同形態,主輔鮮明、大小對比,點線的聚散構成『S』形構圖。疏密有度,聚散結合而遙向呼應。從精神上講,也正是崇尚自然,人與自然交融的精神思維。



  
圖二、南陽王寨《天象》
  東刻陽烏,西刻滿月,月內飾蟾蜍,為日升月落之象。日月之間、月亮之旁皆有六星相連線,漢人以點的構成表達了當時對宇宙的認識,大小對稱、虛實有度、均衡而對稱,點的不同形態構成運動中的線條,自由馳騁的想像,非凡的創作能力的表達。交錯與並列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點的不同形態與其線、面的運用,構成了點、線、面互相結合的範例。

  
   
圖三、南陽王莊《五鵠》
  畫內飾五鵠,繁星點點,雲氣繚繞。五鵠不同形態展翅飛翔,鵠旁又有不同形體的星星,看似點點星星,其實是漢代藝術家大巧的作品。鵠的姿態、小星星的位置,由靜止的點,產生了鵠的運動。無論是鵠還是星星互不矛盾,散點、聚合、交錯而並列,聚與散、疏與密、大與小等這些關係,使畫面諧調而統一。圖背景中舒卷的雲氣和大小不等的點形成了有形無形的線,從而造成畫面起伏跌宕、生動活躍的運動感。這種動律不但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還增加了一種莫測的神秘感和裝飾意味。 
  二、線條與塊面的結合
  線條的運用是我國繪畫的優秀傳統,漢畫中的線條精雕細刻而成,具有金石韻味和內在美。參差離合、大小斜正,流暢自如,舒展豪放,似有春風得意的視覺感染力,處處散發著漢人的博大、猛雄的磅礴氣勢。這線條與物象(塊面)的和諧一致,在漢畫中充分地表現出來,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圖四、南陽七星園《端燈奴婢》
  前一人倒立,後一奴婢端燈,緩緩行走,行走的線條優美,倒立人二線合一與塊面有機結合,對動與靜高度藝術概括。這種捕捉物象神情,以動勢為主刪繁就簡的造型手法使畫面產生了強烈的整體效果。線條自由運動,具有較強的表現力、運動感。這種線條與塊面動靜結合的強烈對比,使畫面簡潔、明白、生動,是視覺感受最為明顯的現象之一,畫面在忠於生活真實的原則下,對所描繪的物件進行大膽的藝術誇張,從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這種點與線、線與塊的誇張,非但沒有給人們以不協調的感覺,反而把端燈人行走的矯健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使畫像人物栩栩如生。



  
圖五、南陽麒麟崗《神獸》 
  神獸似龍而軀短,張牙舞爪、口吐雲霧。作者大膽的藝術誇張,特意將神獸的身軀誇張的肥碩健壯、四肢極細,非但沒有給人們不協調的感覺,反而把神獸的神態表現出來。弓似的身軀富有彈性的誇張,四肢與身軀實質體現了線與塊的有機結合,『C』形構圖,構成了含蓄放逸的韻律和形式美,反映了漢代能工巧匠憑著任意馳騁的想像力,創造出美好動人的形象。



  
三、向心線
  結構嚴謹是南陽漢畫的一大特徵,主要表現在線條的獨立美感上。南陽漢畫初看上去,形體單一、連貫性不強,但透過畫像本質去觀察、分析漢人從點線面的運用上又是如此地和諧統一,具有靈活性、廣泛性。
  圖六、南陽漢畫《虎食女魁》
  畫像中刻一熊直立,下刻一女魁伏地作掙扎狀,上有二虎欲食女魁。女魁為傳說中的旱魔,反映了漢代人們驅邪消災的美好願望。漢代藝術家準確地把視覺中心轉移到女魁身上,幾條不同方向的向心線構成了畫面的基本形式,從而成功地表達了這一主題。圖中幾條不同方向的線向同一點集中為向心線的運動,構成了畫的基本形式,線條靈活的運用構成了漢畫特有的形式美。

  
圖七、南陽方城東關《閹牛》
  左一應龍,中一熊,右一牛。牛弓頸伏首,牛後一人一手抓牛睾丸,一手持刀作閹割術。古閹割術源於西周時期,割掉睾丸或卵巢,使其失去生殖能力,這一技術沿用至今。圖中四條不同向心線集中在視覺中心,四根線條從不同的位置跳躍,最終集中在一條向心線上,清晰、明快、活潑可愛、富有極強的節奏感。



  
圖八、南陽方城城關《閹牛、抵虎、猴》
  一虎昂首翹尾撲向公牛,在牛揚蹄瞬間,一人手持小刀趁機閹割,左一猴抓虎尾。四條向心線相向集中在虎牛中間的視覺點上。虎、牛、人不同姿勢、動作構成優美的運動線條,四條大小不同的線條,最終構成一條向心線,一個聚點。



  
圖九、南陽英莊《雷公車》
  畫為雷公車,車中一樹已建鼓,車由三翼虎牽引。最為明顯,三翼虎形態各異,但向心線就是翼虎身上的繩子。顯然,中心點在車上。三線一點,平衡穩健。使整幅畫面具有極強的運動效果,虎奔、羽人、隨風飄起的飄帶,表現得異常生動。虎的四腿動態各有姿態,各不相同,而組合起來的跳躍感覺,誇大的手法給人審美的驚奇,生動完整的再現在我們視覺面前。
  南陽漢畫強烈的動感線條,形成了獨特的美感,展現了人對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意志。從靜態中察視動感,體會到細節的心理變化,從動作中的點線語言,驚呼那瞬息的緊張氣息。有時使人愉悅、有時使人緊張、有時使人驚愕、有時使人思考,而這都為一種歡快。通過誇張變形,化抽象為具象,傳達力的旋律、力的節奏、表達漢代人的宗教信仰、道德思辨、哲學觀念,以及向上的精神風采、純正而善良的理想觀念。在風格取向上,自然是深厚、拙樸、大度穩健、雄奇、誇大力度的表達。構圖滿而不亂,多而不散,巧妙恰當地運用了變化統一的形勢美規律,並服從整體統一,反映了構圖的空間對稱、形象對稱和結構對稱,使點線藝術語言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選自《南都學壇》·二○○五年二十五卷二十五頁









篆刻作品合集

















































































書法作品合集





























刻壺作品合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昌硕书法艺术
图文讲解篆刻印章的方法
聆蛩偶寄——陆晨辉篆刻作品展
篆刻的基本章法
金石篆刻受追捧老坑旧种最热门
篆刻印章(刻印)的基本步骤! 【金石印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