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与实例,一起欣赏古代的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与实例

提到古代的城市,你可曾想到"骊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饮绕长安"的辽阔,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的繁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疏寂,"殿宇丽雄气势宏, 神奇建筑罕相争"的辉煌……

都说"建筑是社会的镜子",而城市又是社会的载体。不能脱离城市看建筑,更不能脱离社会看历史。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历史上曾留下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取得过杰出的成就。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穿越回古代,欣赏古代的城市吧。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其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说明 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二些—定时开闭的"市"中。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根据《考工记》绘制的王城图

1.汉长安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城的南面安门外则有明堂辟雍和宗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通向城门的8 条主干道当即是"八街",这些大

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沟分隔开来,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其他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两旁植槐、 榆、松、柏等树木。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排水沟通至城门,有砖石砌筑的涵洞,以排泄雨水。

汉长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2.曹魏邺城

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曹魏邺城

3.隋大兴(唐长安)

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但汉城屡为战场,凋零日久,残破不堪,宫殿狭小,再加上地下水有盐碱,不宜饮用,所以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丼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大兴城的建设是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的,隋文帝总结以前各朝都城的经验,认为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皇城内都散居人家,宫阙、官府和居民杂处,很不方便,因此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m,皇城前直街宽150m,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m。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隋大兴城内佛寺很多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宇文恺认为不便作居住里坊,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引黄渠水注曲江池。

隋大兴布局图

上述隋时大兴城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4.宋东京

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此宋初虽然拓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然很小,城周围仅5里, 面积只有唐长安宫城的1/10左右;罗城面积也仅及长安城的1/2强。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街道也不像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宫城前御街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杈子(木栅栏)分隔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道二侧还有御沟

北宋东京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

《清明上河图》世锦繁华

5. 元大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3里,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时,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朝弃金旧城而将都城向北移后,迁官员及富户于新城,旧城成了一般平民的居住区,这种南北二城并存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元末。

金中都和元大都

对于新城的建设,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郭守敬的意见,用西山和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人漕渠——通惠河(通州与大都之间),由大运河与海上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可以从通州直达琼华岛北面的海子(今积本潭),所以元朝靠近海子建立皇魏,漕运非常近便。

元大都是以大片水面和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 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 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全城道路分干道和 "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m,胡同6 ~7m。胡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口,城北部分则比较荒凉。大都城内南北大道设有石砌沟渠排泄雨水。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

6. 明南京

明南京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m,南北深约700m,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明清两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于是形成。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7. 明清北京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主要是营建苑囿和修建宫殿。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承天门(清改称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名大清门)。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明代紫禁城是在元大都宫城(大内)的旧址上重建的 (稍向南移),但布局方式是仿照南京宫殿,只是规模比南京更为严整宏伟。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 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 穿过大小6座门7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 楼。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 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梗立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直接的交通,故而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这两条干道一自崇文门起,另一自宣武门起,一线引伸,直达北城墙,北京的街道系统都与这两条大干道联系在一起。但东西方向交通不便,反映了封建帝都为帝王服务的特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北京城,凸显了高度中央集权王朝的都城的气势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建设
元大都:唯一一座在国家主导下创建的街巷制都城
划重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时间轴
你确定知道这些? 中国古代都城地图欣赏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