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逃避自由》中的12个思想精句,深度了解自我,远离孤独和异化

《逃避自由》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此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处于自由与孤独的两难状态的困境,指出现代人的生存处于无意义的异化状态,并指出克服这种状态的积极途径。弗洛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不断陷入孤独和自我迷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

《逃避自由》是弗罗姆确定其毕生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和作为人道主义哲学家的成名之作,该书奠定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进行综合考察的理论起点和基础。那么,此书都有哪些关于人类逃避自由的思想精句呢?我们从此书中能获得哪些重要的人生改变和生命跃升呢?一起跟随哲学诗画深度进入。

《逃避自由》中的12个思想精句,了解自我,认识主体意识,让自己远离孤独和迷失。

1,人越成长,越独立,越与外界减少联系,越少束缚,也就越自由,相对地,越孤独。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独,所以要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

2,摆脱本能决定其行为,让理性代替本能,真正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这是任何个体都必须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

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就是事物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可把握的规律,人越是认识这种必然性,并利用这种必然性,人就越自由。自由自在意味着摆脱无知束缚,回归主体意识,把握自身命运。否则就不自由,不自由源于对必然的无知。

从不自由到自由,就是从规律的被动遵从者转变为对必然的主动把握者。不是被动地被规律掌控、无为地等待规律的作用,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未来会是怎样,甚至对当下也是一无所知、不知所措,一切都是偶然性的组合,自我迷失,主体意识被恐惧和忧虑取代;而是把握必然,顺应规律行事,主动地与其他主体和客体建立积极的、良性的、稳定的联系,在实践中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所处在的社会关系。

4,当人类从与自然界同一的状态中觉醒过来,发现他是一个与周遭大自然及人们分离的个体时,人类历史于是就开始了。然而,在历史的漫长时间中,这种觉醒一直是隐晦不显的。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始在于人与自然界相分离,并且在心理上主体意识到这种分离。至此,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确立。人的这种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产生后,开始有了哲学反思、宗教信仰、以及科学和理性,后来的一切思想和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人类逐渐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个体化过程也在不断完成。

5,随着工业、新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涌现,人类自身获得空前的发展,愈加地远离他人、远离自然,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统一状态。人类摆脱束缚,逐步掌控自然,主体意识空前觉醒,在理性和技术的指导下,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和自由。此时,有些人因为得到太多的自由、摆脱了一切的束缚和与大自然的联系而迷失了自我,孤独和恐惧侵占了他们的意识,他们不知所措,丧失精神信仰。于是,异化的资本、极权、宗教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对这些人的掌控权,这些势力从人的世界中产生,又逐步发展为不受人控制、外在于人、人们反而受它掌控的势力,这种势力从某种意义看,是反人性的,是遏制人的个性发展的。

6,个体进入成熟期后,肉体与自我意志同时成长,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独立地位,开始有意识地同时是有能力地发展自己的欲望,不断的成长壮大,摆脱原先来自父母的束缚,一切都由自身所掌控。然而,自由给有些人带来的并不是个体的充分发展和幸福的生活,而是内心的孤独、忧虑和不知所措。

7,在个体化实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不受人控制的、外在于人的异化。克服这种异化的途径就是要把握好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在生产、交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关系如:血缘关系、工作关系、生产关系等。

8,人永远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须把他放在历史中、现实中去理解和把握。人们所产生的孤独感、想要逃避自由的想法是一种心理上的神经错乱和情感迷失,是与现实相脱离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现实,并树立一种与现实相符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现实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人格与品质,拒绝宗教信仰的迷惑,保持“我之为人”的完整,不唯西方文化是从,不唯权威是从,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9,基督教徒对教会的依赖,对上帝的信仰,就是一种对自我个体性和完整性的放弃,他们从一个枷锁中逃出来,又迫不及待地进入另一个枷锁,接受上帝的一切信条并遵从它,不去怀疑它是否有利于自我完整性的发展,当他们面对上帝时,他们不再是理性的人,而是没有思想的奴隶,他们背叛了人性,丧失了自我内在的探寻。

10,个体化过程给人带来的除了自由和对自身的发展,还有在此过程中努力获得又逐渐迷失的“主体意识”。人类社会和人不断成长,逐渐认识必然,认识理性,发觉个性,获得自由。理性和个性越发展,人越自由,就越孤独,越怀疑。自由对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摆脱束缚,同时给人带来孤独感。因为人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摆脱外界的束缚,与外界的联系日益被割断,孤立感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所以人们为了摆脱孤独,就要逃避自由,重新寻回安全感和归属感。

11,要想摆脱孤独,就得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我、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

12,屈从于权威,将自己交给别人,完全放弃自由,放弃自我,放弃个体的完整性,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用外界对自身的掌控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人生状态,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自由理解。基督徒对上帝的依赖就是这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如何才能获得自由?
读万卷书||《社会学思想史》及批判理论、意识形态、现代社会学
欺骗
《“诗”的本质——用语言对抗语言,实现思维彻底解放的过程》
异化
三种关系下的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