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南瑰宝之越国玉器(下)

   22
长兴鼻子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雉城镇五丰村村北,200312月至20044月发掘,这也是一座尚未发现盗掘的战国越墓。图为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璜,共两件,形制与纹饰相同,大小略异。关璧形,器体扁薄规整,横断面呈扁长方形。内外缘均做出扉牙,在近内外缘处均有浅细的廓线一条,两面均饰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个单面钻的小圆孔,做工十分精细。左件玉色白中微泛青色,局部因土沁呈黄色。长8.4㎝,宽1.8㎝,厚0.3㎝。右件玉色白中泛青,局部有黑斑,出土时略残。长8.8㎝,宽1.7㎝,厚0.3㎝。

    23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管,共2件。这种玉管应是勒的一种,在被盗的应山越王陵中曾出土过类似的玉管,这可能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越国玉器。2件玉管玉质玉色相同,形制、大小、纹饰一致。玉色洁白纯净,无沁斑。扁长方形,横断面呈扁圆形,两侧有对称的扉牙,中心有两端贯通的圆孔,两面饰浅浮雕云纹,器形小巧精致。长3.1㎝,宽1㎝,厚0.6㎝。

   24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小玉璧,如左图,共两件。体形很小,其中一件已残。玉质玉色相同,形制、纹饰一致。玉呈鸡骨白,比较纯净,基本无沁斑。肉与好基本相等,内外均有扉牙,两面均饰浅浮雕谷纹。形制小巧,做工精致。图中小玉璧直径3.4㎝,好径1.2㎝,厚0.3㎝。另一件残损较多,复原直径4.5㎝,好径1.7,厚0.4㎝。右图为玉剑首,一件。玉色青白,玉质温润,略有透明感。器体圆形扁薄,中有一圆孔,形似小玉璧。正面内外缘均有凸起廓线一周,肉部饰浮雕云纹,孔内嵌塞有圆形石片。背面肉部内凹,光素无纹,中心孔内镶嵌有小颗粒绿松石。直径4㎝、厚0.4㎝。

   25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玉带钩,共两件。左边白玉质,局部带有黑斑。体体微小,整体呈琵琶状,钩头作兽头形,钩身丰满和缓,钩背面的一圆形纽。正面中间部位阴刻郑云纹,通体光滑圆润。长3.6㎝,宽0.51,厚0.5㎝。右边白玉质,通体杂有细密黑斑,体形小,整体呈琵琶状,钩头作龙首形,钩身丰满和缓,钩背面有一圆形纽,通体光滑圆润,素面无纹。长3.7㎝宽0.50.9㎝,厚0.50.6㎝。

   26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有扉牙石璜,共2件,其中有扉牙的两件。体形较大,整体接近半环形,内外缘做出扉牙,横断面呈长方形。两面饰形体大约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左件长88㎝,宽13㎝,厚05㎝。右件长9㎝,宽15㎝,厚05㎝。本博曾介绍过夏代玉器的特征,是以齿、牙、角和刺等作为装饰,而越国玉器中的环、璧、瑗、璜之类多饰有内外扉牙,这代表着越国玉器的特征,它可能是从夏代玉器中的某些特征演变而来,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27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无扉牙石璜,共2件,此类璜的形制有如玉珩。体形较小,半环形,内外缘示做出扉牙,横断面呈长方形。两面饰形体较大的浅浮雕云纹,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左边长6.3㎝,宽1㎝,进取0.6㎝。右边长6.2㎝,宽10.5㎝。

   28
、长兴鼻子山越墓出土的石瑗,共14件。直径在8.4㎝~6.3㎝之间。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越国,一直受到吴、楚等国的威胁。越人自称大禹之后,其立国历史悠久,又不甘心于做边缘小国,被其它大国吞并。自越王允常开始,积极进取,北伐强吴。后越王勾践北伐,反被吴国所灭,勾践质于吴国为奴,卧薪尝胆,终灭吴国。越国一度迁都琅琊,与北方强国齐、晋抗衡,成就霸业。在越国墓中,极少见有青铜礼器和乐器出土,而多以原始硬瓷器或陶器代之,可见越人为了节省战略物资,宁可将大量青铜资源用于制造兵器,以充实国防,而不愿将其埋葬于墓穴之中。越国的铸剑技术,亦名闻天上。从某一角度上看,玉石也是战略物质,可以作为货币换取粮食以及青铜。故越人用玉,小巧而精致,为的是尽量减少浪费。越墓中常见以石料代替玉料的做法,更有大量璧、瑗等,均以陶瓷制成,可见越人节俭之风,由来久矣,蕞尔小国,节衣缩食,愤发图强,终得以称雄一方,殊为观止焉。

   29
安吉龙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龙山东麓,此墓虽经发现并进行了登记,但因未及时发掘,致使大部分文物被盗,200411月至2005年才进行抢救性发掘,所幸仍出土了龙形玉佩等一批珍贵玉器。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共2件。上件呈鸡骨白色,略带黄色土沁。器体扁薄,个体较大,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侧向昂首张嘴,短角,尾上卷,颈和爪上立有2只小鸟,拱背一侧有凤首,似合龙凤佩之意,拱背上偏中心部位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孔单面钻。两面身躯满饰浅浮雕卷云纹,爪部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此佩不但体形较大,而且雕琢十分精细,造型极其优美,堪称精品。长9㎝,宽8㎝,厚0.4㎝。下件玉色泛青,含杂质较多,局部有土黄色沁。器体扁薄,个体略小。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张嘴回望,角呈截头角状,蜷足,尾上卷,弯曲的龙身两侧之头尾,基本呈对称的姿势,拱背上稍偏中心部位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边廓凸起,两面躯体满饰浅浮雕卷云纹。角爪和尾部饰平行弧线纹。长8.8㎝,宽5㎝,厚0.5㎝。

   30
、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绞丝纹玉环,共2件。上左呈鸡骨白色,温润纯净,个体略大。扁薄圆形,横断面呈扁圆形,中孔较在,两面用阴线刻出绞丝状纹饰。直径5.4㎝孔径2.8,厚0.4㎝。上右玉色白中杂许多青斑,个体较小,器形和纹饰特征与上件相同.直径3.4㎝,孔径1.6㎝,厚0.3㎝。下左,玉板子1件,玉色白中杂青,器上、下两端齐平。平呈前尖后圆的椭圆形,中间一椭圆形大穿孔,一侧有弯钩,通体光素无纹。下右,绿松石环,共4件。形状一致,个体较小,不甚圆整。孔也并非呈呈规整的同心圆,孔壁陡直,外缘圆弧,外缘等距离分布有四处黏贴上去的纹饰痕迹,但因腐蚀严重,内容不清。大小完全相同。直径3.3㎝,孔径2㎝,厚0.6㎝。南方战国玉器中多见有玉环和玉玦刻饰有四边棱角者,其俗始现于新石器晚期之石硖文化,而越人特以以黏贴之法为之,不亦俭乎?

   31
、安吉龙山越墓出土的原始瓷璧和瓷瑗,共5件。这些瓷璧和瓷瑗,应是按同等尺寸和样式的玉璧或玉瑗制作的,想来这些并非越国贵族日常佩带之物,只是象征性地充作殓葬之玉而已。这些虽然不是玉器,但其样式必是越人的样式,以及中原玉璧流行的样式,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越式纹饰的特征。图中的前3件,纹饰似乎不见于中原玉器,特别是刻有牙饰的瑗,以及越人特有的月牙纹饰。这些月牙饰,与东阳越墓中的大量巫玉似乎存在某种联系。

   32
温岭塘山越墓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塘山村北面、塘岭南麓。2006911月由温岭镇府出资进行抢救性发掘。此墓已然被盗且破坏严重,仅出土玉器2件。左为温岭塘山越墓出土的玉璧,青玉质,较多部位因受沁而呈鸡骨白。圆形,体扁薄,外缘平直,内缘略斜。近内、外缘处各有一道浅细的廓线。两面均在隐格纹内满饰谷纹,谷纹排列整齐。直径13.6㎝,好径4.2㎝,厚0.4㎝。右为觿1件,白玉质,残,仅存尖部。弯角形,横面呈扁方形。端头宽而扁。残长3㎝,厚0.3㎝。这样的璧,与战国时代中原的璧已没有区别了。也许,这是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见证。

   33
鸿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群,位于江苏无锡、苏州两市的交界处,刻墓群于20044月至20056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且,在20054月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为鸿山邹家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上一为龙形佩,白玉质,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龙尾与角相连,卷屈成“O”形,角上扬,两而阴刻斜线纹、云纹、网格纹、平行线纹。长2.2㎝,宽1.8,厚0.3㎝。左上二为龟形佩,白玉,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背部阴刻卷云纹,腹部无纹饰,一孔前后相通。长1.4㎝,宽1㎝,厚0.3㎝。玉管2件。青玉质,半透明。减地成高浮雕谷纹,一孔上下通。左上四长3.9㎝,径1.2㎝~1.3㎝,孔径0.3㎝~0.5㎝。左下二长1.2㎝,径1.4㎝~1.5㎝,孔径0.5㎝~0.6㎝。1件,左上三。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斑,微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外径5.2㎝,内径2.2㎝,厚0.4㎝。1件(左下一),残,青玉,半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残长7㎝,宽2.4㎝,厚0.3㎝。

   34
无锡鸿山曹家坟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一,小玉璧,白玉质,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微透明。两面饰阴刻卷云纹。外径3.4㎝,内径1.3㎝,厚0.3㎝。无锡鸿山老虎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二,玉瑗,青玉质,经火烧后大部呈紫褐色,局部呈白色,微透明。内外边缘凸起,两面均减地成谷纹。外径11㎝,内径5.5,厚0.6㎝。左三,璧形佩,青玉,局部受沁呈白色,半透明。两面阴刻弧线纹和卷云纹,外径7.9㎝,内径2.7㎝,厚0.2㎝。

   35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邱承墩越墓玉器最负盛名,该墓虽是一座早期被盗过,后来又遭到破坏的残墓,但仍然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其中玉器33件。图左是一件被称作玉覆面的玉器,在其它文献中,亦称作盾形玉饰,用途不明。青白玉质,夹有绿色花斑,半透明。长圆形,两耳外凸,上有两穿,正面以十字形条带纹分为四部分,各有一浅浮雕“S”形龙纹,条带及周边阴刻云纹、斜线纹、细方格纹;背面微凹,素面。长7.9㎝,宽5.8㎝,厚0.20.4㎝。图右是一件玉带钩,青白玉,局部呈黄褐色,半透明。钩为蛇首状,阴刻鳞形纹、细斜线纹,间以浅浮雕谷纹、斜方格纹;带钩身的中部为一绞丝纹圆环,圆环中心为一椭圆形浅浮雕,上阴刻细密的斜方格纹,其外框为透雕的四凤,四角向内出凤首,四蛇身与四凤相连,蛇首穿过中心的圆环,凤身、蛇身皆阴刻羽状纹,细斜线纹、鳞纹;背面素面,有一椭圆形扣。长5.8㎝,宽3.7㎝,厚1.2㎝,扣长径1.7㎝短径1.5㎝。越夏民族盛行龙蛇崇拜,此玉覆面,长度仅7.9㎝,非能覆面也。古籍每称蛇有足即为龙,可见龙、蛇崇拜,密切相关。越民族所崇拜之蛇,似有建制,每以四蛇为一组,颇有来历。四蛇玉带钩所呈现之蛇、凤组合,更为罕见,此当为龙凤组合之异体也。

   36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石璧,共3件,均为青灰色滑石。左一内缘及外缘阴刻斜划纹,外径9.5㎝,内径3.6㎝,厚0.6㎝。左二素面,外径10㎝,内径3.5㎝,厚0.6㎝。左三正反面均阴刻云纹,内外缘各有一道弦纹,外径10.8㎝,内径4.2,厚0.4㎝。

   37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龙形璜,共2件。青白玉质,受沁呈白色。边缘局部呈褐色,微透明。璜呈回首卷尾的龙形,身体卷曲,背部向上呈弧形弯曲,有一穿;两面纹饰相同,头、角、爪、尾部均有阴刻细平行线纹,龙身阴刻云纹,边缘阴刻绞丝纹。左件长12.6㎝,宽4.8㎝,厚0.4㎝。右件长11.8㎝,宽5.3、厚0.4㎝。此类龙形璜,与中原同类玉器并无太大差别,亦当是与中原文化交流之物。

   38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上为龙凤璜,青白玉,局部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一端为龙首,有弯角。龙目亦为一穿,一端为凤首,有卷曲的冠,璜身卷曲,背部向上呈弧形穹曲,有一穿,两面纹饰相同,璜边缘减地呈凹槽,上下各出一角形牙饰,璜身上阴刻极浅,极细的鳞形纹,弧线纹,卷云纹,间有细方格纹。长9.6㎝,宽4.4㎝,厚0.3㎝。下为云纹玉璜,两件。青白玉。间有绿色花斑,两端呈黄褐色,半透明。上下均出牙,两端形条形槽,阴刻卷云纹,两而纹饰相同,中部上方有一穿。下左长8.6㎝,宽2㎝,厚0.3㎝。下右长8.6㎝,宽2㎝,厚0.3㎝。

   39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双龙首璜1件,图左一。青白玉,受沁呈鸡骨白色,局部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两端作对称的龙首形,鼻上翘,目突起,口内獠牙呈一圆圈形成圆穿,獠牙上阴刻极细的平行线纹,璜身饰减地谷纹,边缘减地成凹槽,两面纹饰相同,中部上方有一穿。长7.5㎝,宽1.9,厚0.4㎝。龙首璜1件,图左二。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一端为龙首,张口,牙作平行线纹,目阴刻,角出牙,一端为龙尾,尾上卷,璜身阴刻粗细相间的云纹和卷云纹,云纹与云纹之间阴刻极细的弧线纹和斜线纹,两面纹饰相同,中部上方有一穿。长6.5㎝,宽1.4㎝,厚0.2㎝。云纹觿2件,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微透明,弯月状,一端宽而平,两侧出牙,一端细尖,上部阴刻谷纹,下部阴刻云纹,边缘阴刻斜线纹,两面纹饰相同,宽的一端有一穿,一件牙尖部略残。长6.2㎝,宽1㎝,厚0.3

   40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左一,蟠螭纹璧形佩,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边缘呈黄褐色,微透明。正反两面满饰减地呈浅浮雕的蟠螭纹。外径6.5㎝,内径2.8,厚0.30.4㎝。螭凤纹璧形佩,白玉,局部边缘呈黄褐色,半透明。外径5.1㎝,内径2.6㎝,厚0.4㎝。谷纹环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不透明。外径4.8㎝,内径3.3㎝,厚0.4㎝。纹丝纹环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边缘呈黄褐色,不透明。外径4.4㎝,内径2.5㎝,厚0.3㎝。越国玉璧及环之类,尺寸均较小,偶有大者,则以石、陶为之,足见越人之俭省,亦或国力有限。

   41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出郭龙纹璧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不透明。正反两面均减地成云纹和卷云纹,龙首、龙尾出郭,龙首减地呈鼻、目,龙角上扬,龙颈、龙尾阴刻平行线纹和弧组组成的大鳞纹,内外边缘凸起。长4.4㎝,宽3.6㎝,厚0.4㎝。双龙首管形佩,青白玉,受泌呈白色,上部呈橘红色,中部、下部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中部为方形管,一孔上下贯穿,管的正反两面均阴刻双钩云纹,间以细的斜方格纹,管两侧各有一透雕的龙,龙回首张口,身体弯曲呈“S”形,龙身阴刻纹丝纹,间以细密的鳞纹。长4.6㎝,宽2.4㎝,厚0.6㎝。

   42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云纹削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不透明。环首,削与环首阴刻云纹,柄阴刻直线纹和斜方格纹,两面纹饰相同。长11.4㎝,宽1.3㎝。兽面纹韘形佩,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浅黄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外径42.7㎝,高1.35㎝,扳长1.1㎝,宽0.7㎝,厚0.6㎝。

   43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兔形佩,两件。左一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半透明。兔作匍匐状。长18㎝,宽1㎝,厚04㎝。左二黄白玉,受沁呈黄褐色,局部有花斑,微透明。兔作回首奔跑状。长18㎝宽13㎝,厚06㎝。凤形佩3件。左下一,白玉,受沁呈白色,微透明,凤客面有一红色圆斑,凤作振翅欲飞状,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长3.2㎝,高2.6㎝,厚0.5㎝。左下二,白玉,受沁呈白色,局部呈黄褐色,不透明。凤作振翅欲飞状,冠、翅及尾采用边缘切割成形,长3.8㎝。高3.4㎝,厚0.4㎝。左下三,青玉,受沁后局部呈黄褐色半透明。凤作振翅欲飞状,冠、翅和尾用边缘切割成形,长3.7㎝,高2.6㎝,厚0.4㎝。

   44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神兽纹管2件。半透明,管状,截面呈三角形,一小孔上下贯穿,上下两端均为神兽,身上盘绕三条蛇,蛇身阴刻鳞纹,一蛇头在背面,两蛇头在正面,整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局部透雕,身体的低凹处阴刻极细的网格纹,背面有翼,翼阴刻平行线,呈羽状纹,两件尺寸相同。长3.7㎝,宽1.4㎝,厚0.8㎝。

   45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云纹璧形佩,残。青玉,半透明,两面均阴刻卷云纹。外径4.5㎝,内径2.1㎝,厚0.2㎝。乳丁纹管2件,青白玉,受沁呈浅黄色,间有黄色条纹,微透明,管状,一小孔上下贯穿,表面减地成乳丁纹。长2.45㎝,径0.70.6㎝,孔径0.25㎝。绞丝纹环形佩,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条纹,微透明。两面阴刻绞丝纹,内外边缘减薄。外径2.1㎝,内径0.9,厚0.2㎝。

   46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墓出土的玉器。剑首,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黄褐色条纹,微透明。首上部内凹,素面。首径4㎝,插柄径1.7㎝,高1.6㎝。剑格,青白玉,受沁呈白色,间有绿色花斑和黄褐色条纹,微透明。下反两面均减地成浮雕谷纹,中有茎孔。长5.7㎝,宽2.1㎝,高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三
【玉文化】古玉的一些知识介绍。
古玉纹饰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纹饰——凤纹篇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吴越地区玉器纹饰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