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夺得千峰翠色来——千年龙泉窑

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曾这样评价龙泉青瓷:“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足见龙泉青瓷 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其烧制出粉青和梅子青釉,把美荟萃于如玉的釉质和优雅的造型,代表了中国青瓷烧制技艺的最高水平。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近达两千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在2007年上拍于中拍国际的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以880万元成交,釉色是最纯正的粉青,造型是龙泉青瓷中最高档的仿商周青铜器的器形。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器型:

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釉层中钙、镁含量降低,钾、钠含量提高,从而增加了釉的高温粘稠度和熔融温度范围,龙泉窑这种釉被当今陶瓷界、学术界称为石灰碱釉。此外,素烧与多次上釉工艺,以及窑炉与烧成等技术的成熟,也是龙泉窑成为青瓷集大成者的必要条件。

元代龙泉窑青瓷胎釉配方继续改进,胎中铁含量明显降低,白度进一步提高;釉中钙、镁含量进一步降低,而钾、钠含量进一步提高,使得釉在高温下黏稠度继续提高,烧成温度范围继续拓宽。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

清代龙泉窑为数不多,仅剩下大窑、孙坑等地瓷窑烧制青瓷,胎骨粗硬,呈灰或灰白色,釉层薄透呈青灰或青黄色。

民国初期,龙泉窑业从大窑、孙坑转移到宝溪溪头一带,主要以烧制日用青花瓷器为主,同时还坚持烧造传统龙泉青瓷,并以家族和师徒方式传承青瓷烧制技艺。

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泉青瓷
<中国传统龙泉青瓷>节选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鉴赏与研究(下)
龙泉窑与南宋官窑(非遺講座)
林志明: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上)
南宋中晚期的官窑瓷器,在龙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