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为何会攻击伤害自己,家长如何干预?

  李欣专栏

  壁虎、蜥蜴在遭遇天敌攻击时,会用自断尾巴的方式来吸引敌人的,从而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机会;捕鼠夹上被困住的老鼠,为重获自由而生生咬断自己的一部分肢体后,奔窜而去;横行八道的螃蟹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会自断一足给到自己的敌人,以一招“舍卒保车”的计谋获得逃生的机会……

  当我们站在观察者,或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待动物世界中的“断尾求生”、“弃卒保车”现象,多数人都会为这些生命的行为方式发出赞叹,甚至为之深入探究的,也大有人在。可当我们作为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出现损伤自我躯体的行为时,却会是怎样的触目禁心,胆寒心慌呢?

  案例:某市一初中女生,学习成绩一般,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妈妈是工作型母亲,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工作娱乐上,对女儿的关心和陪伴极少,属于放任型;女孩的爸爸对孩子照顾较多,一般孩子有什么要求,爸爸总是尽力满足。但在女儿宣布自己开始交男朋友后,遭到家里严令禁止。一通打骂后,孩子开始不愿意去学校,常常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文章里,经常会用刀片割伤自己!有一次,孩子用小刀片将自己上臂划了多道口子,伤口极深。举着这样一条血淋淋的手臂,孩子却是一脸淡定,笑着走到父母面前,问父母为什么一点都不痛,而父母只能是倒吸冷气,惊慌失措中带着孩子去医院求救。

  动物们的“自残”是为了换取生存机会,它们是在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险之时,用舍弃局部的方法来保存大局,其根本动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可孩子们的自残行为,却叫父母们害怕惊惧,难以理解和接受。

  01

  儿童自残行为浅解

  在心理学中将人类自我损伤躯体,而行为最终目并非是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残行为”。它属于人类攻击行为中的自我攻击,即把攻击目标经过潜意识内向投射机制,由指向外界转向针对自身,从而出现自罚、自虐、自伤。

  十几岁的孩子,本应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奔跑着、欢笑着,可为什么却偏偏会在那么些孩子身上出现血淋淋的自伤行为!?人类的行为要远远比动物来得复杂,对于孩子的们的自残行为,有以下几个较为常见的原因:

  原因一:挫折

  进入少年(少年早期,也叫少年儿童期)或青春阶段的孩子,身心方面的成长变化,常常让孩子们面临许多内心冲突,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力量决定很多事,有能力做很多事,但现实却又让孩子们发现,没有成人的帮助,自己仍是很难成功。这样,孩子们往往是在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和现实的无力感前,频频遭受着挫折的挑战。

  原因二:情绪调节

  挫折、不顺心,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的不到位,种种因素造成了孩子们容易积累较多的负性情绪。而自残行为的发生,正是将积蓄在孩子体内的愤怒、焦虑、挫败感等传达出来的方式,用身体上的痛苦,来减轻内心的痛苦,使内部压力得到释放。

  原因三:带有目的性的自残

  孩子身边虽然不缺少疼爱关心的人,但为了获取更多的关心或权益,或者是怕承担行为后果时,会用到自残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和宠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逼迫家长向自己妥协、为了逃避惩罚,回避责任。

  原因四:心理病症的表现

  (Depression of childhood)

  比较典型的有儿童抑郁症,表现在孩子心境低落、悲伤、内向压抑、自我评价低,对日常学习生活,游戏运动都缺乏兴趣,行为退缩、孤独,随着病症严重程度的增加,也将导致自残或更为严重的自杀行为。另外,在傅安球编著的第三版《实用心理导演诊断矫治手册》中,自伤被归在本能行为障碍,是一种多见于精神发育迟滞和精神分裂症中的行为障碍。

  02

  家长如何来干预

  谨慎对待,不惊惧害怕,不回避

  当家长发现孩子上出现自残行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单一的,其背后肯定会有情绪或其它生活行为上的变化在,不能仅限于制止或控制行为本身,家长有必要更全更深的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关注他们日常行为上的变化。如果是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则可以尽快从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增加孩子幸福感和抗挫力方面入手,进行着重培养。

  尊重孩子,尊重家长权威

  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通常自残行为的孩子对自我的认可度都较低,家长在批评或惩罚孩子时一定要考虑方式方法。例如,避免在公开场合教育打骂、禁用侮辱性或带有对孩子能力否定性的批评用语。惩罚也好,教育也好,要能与既定规则相结合,不让孩子用自残来危险,也不让孩子的自尊在教育中受伤。

  积极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为孩子开发更多可利用的经验资源

  武断、冷淡、拒绝的父母易造成孩子自残行为的发生。认真而努力地倾听孩子,每天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能与孩子有一场积极的交流。家长要知道,不是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就是合格父母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同样依赖于父母,有计划的带孩子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人生与世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人积极的交往、培养孩子发展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适时给予援手

  在孩子的教育中,反对溺爱,提倡家长多放手。不过“多放手”,可不是完全“撒手”。特别是孩子在进入学校阶段后,不少父母会生出“许多事可以放手到学校”的念头,或潜在心理,不经意间会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有一点可以松口气的感觉。可实际上,孩子在这时需要父母的关心却是更深、更需要具有思想性和智慧性的。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满足,而是来自内心的渴求与精神层次的交流丰富起来。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带有启发性的帮助和引导,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9岁抽动症孩子吃药后脾气暴躁,自残!难道是药物有问题
孩子动不动就“自残”,很可能是“情绪饥饿”,家长必须要重视了
厌学、暴躁焦虑、自残...家长千万别忽视孩子这些“坏情绪”,小心是它在作怪!
【德育案例】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记一名自残女生的心灵疗愈
面对抑郁的孩子,父母如何沟通才利于康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