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中医错杂病治疗方: 表寒里热证(含11病)

[感冒一]

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大青龙汤主之。

注释:表寒即体表之寒。状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唯烦躁,知里有热,仲圣言犹未尽,按证推演,当还兼口渴,舌苔黄等证。此证单纯辛温发散解表,无异火上加油,亦即仲圣所谓“桂枝下咽,阳胜则毙”,今宜解表清里,故以大青龙汤主治。

大青龙汤方(《伤寒论》)

麻黄(碾筛去灰)30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杏仁40枚生姜15克石膏如鸡子大(碎),水煎温服。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不得眠也。

方解:方中杏仁之苦降肺气平喘;石膏甘以生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麻黄发表,一汗双解。此方解表清里之功甚雄。唯麻黄一味,药剂师必

身碾绒过箩筛去灰,拿回煎服,不致偾事矣。后学者遵之。

[历节]

中风历节,手足拘急,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三黄汤主之。

注释:中风与历节本是两病,然亦有联系,故昔贤多合为一篇讨论。中风之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历节之证,全身关节肿如芦节。恶寒者是外有表证,烦热心乱,经日不欲饮食,知内有蕴热,用三黄汤以解表清里。

三黄汤方(《千金方》

入麻黄黄芩各16克独活15克火细辛8克黄芪30克水煎温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6克,腹满加枳实1枚,气逆加人参9克,悸加牡蛎6克,渴加花粉6克。

方解:方中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黄芩苦寒清热于内。大剂量黄芪,一以助麻黄开发之权,二以杜虚风复入之路。若心中烦乱不除,知黄芩力单,加大黄引之下泻。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萎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元,各随标本而施者也。此方组合,诚丝丝人扣,可效可法。

按:历节一病,类似今之类风湿,其病缠绵难愈,多有关节变形而终身不愈者。其治疗须结合风湿、痹证、中风等证论治。本书所讨论的是表寒与里热错杂,风湿热三者错杂,初学在疑难之际,可增添一些思路。

[咳喘]

病有汗或无汗,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发热,咳嗽,喘息,甚或鼻翼煽动,口渴,脉浮滑而数,此为表寒与里热错杂,俗呼寒包火,此属重证,安危所系,岂容狐疑不决,急宜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主之。

注释:发热,咳嗽喘息,脉浮滑是表证征象。鼻煽,口渴是热人肺胃。或问:何不用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曰:因大青龙汤证外寒偏重,内热较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多恶风与脉浮缓两证。遇此证急疏以麻杏石甘汤,免误患者。

麻杏石甘汤方(《伤寒论》)

麻黄20克杏仁50个炙甘草10克石膏120克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味辛人肺,利肺气,散邪气,除热气。此方清肺定喘之功甚著,解表清里之功宏。此仲圣之心法,弥足珍贵。

按:咳喇兼喘息谓之咳喘。喘是呼吸急促,伴张口抬肩。痰浊阻滞、风寒外袭、肺虚、肾虚,皆可导致本病。此处所讨论的是表寒夹杂里热,初学必在常法外多些心眼。

[感冒二]

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是外寒夹里热证,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释:此证与大青龙汤证颇同,唯病势有轻重之分而已。按证推理,表证还具备头颈强痛,脉浮;里证还应具备烦躁口渴。昔贤行文,或略于此而祥于彼者,临诊之工,应顾此及彼,灵活应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伤寒论》

桂枝芍药大麻黄炙甘草各13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石膏14克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系桂枝汤加麻黄石膏而成。亦谓大青龙汤之变剂。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辛散。加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此方和营达表,清泄里热,双管齐下。

[黄疸]

病恶寒,无汗,头痛,身痒,身目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释:本证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蒸不解所致,病势偏重于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生姜炙甘草各16克大枣12枚生桑白皮赤小豆各150克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散表邪。赤小豆、连翘、生梓白皮、清热利湿。昔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余谓治湿不发微汗,非其治也。今表里两条出路同驱,湿热郁蒸之邪不散何待。

按: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阳黄有湿热、热毒两型;阴黄唯寒湿一型。本病类似今之急性传染性肝炎,胆管阻塞。中医有一种急黄,类似今之急性亚急性肝坏死、肝萎缩等疾病。此处所讨论的,是脾与胃同病湿,与热错杂。外寒与内湿错杂。肝与胆同病,湿与热杂呈。诊治较难,故列之。

[狂]

病神昏谵语,狂叫欲走,目红如火,面赤鼻干,牙齿干燥,烦躁大渴,发热无汗,微恶风寒,或身出斑疹,脉象洪数,治宜解表清里,三黄石膏汤主之。

注释:肌表闭塞,病邪不得外透,三焦热盛,经络之气不通,津液气血不能输布内外,以致是证。设斑疹紫黑,此非同小可,此热入营血,三黄鞭长莫及矣。

三黄石膏汤方(《外台秘要》)

麻黄25克栀子30个豆豉黄连黄芩黄柏各30克石膏60克生姜3片大枣1枚细茶叶一撮,同煎热服。

方解:方中黄芩泻上焦火热,黄连泻中焦火热,黄柏泻下焦火热,栀子泻三焦火热。麻黄豆豉发汗解表,石膏清肺胃之火,且解表里。

清瘟败毒饮方(《瘟疫论》)

石膏200克生地50克水牛角100克黄连30克黄芩丹皮栀子甘草竹叶玄参连翘赤芍知母桔梗各15克石膏先煎,水牛角研粉冲服,诸药后下,煎服。

按:狂病,类似今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喧扰不宁,躁狂打骂,膂力过人,不避亲疏。病因有痰火上扰,火盛伤阴两型。此书所论,为三焦热盛,热入膀胱两种。本病类似今之感染性精神病。与情志所伤之癫狂不可同日而语。

[哮]

病呼吸急促,喉中如青蛙叫声,定喘汤主之。

注释:平日膈间有痰,复感风寒,肺气壅塞,痰不得出,郁结生热,喘而不休,痰随气动,故喉中如蛙叫之声。青蛙,亦名水鸡,有称田鸡者,俗称蛤蟆。

定喘汤方(《摄生众妙》

麻黄桑白皮款冬花半夏各15克白果21枚苏子10克杏仁黄芩各8克甘草5克水煎服。

方解:本方功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方中麻黄解散风寒,宣肺平喘。苏子半夏杏仁降气化痰。桑白皮泻肺中雍气。款冬花润肺利痰,黄芩清肺热。甘草和中。此方专为哮喘而设,故直呼名为定喘汤。

按:呼吸急促而喉间又伴有哮鸣音的谓之哮证。哮有冷哮热哮两类。此处所论者,是平素膈间有痰,复感风寒而又化热之证,此故定为错杂病。家父之经验方治此类病,每收桴鼓之效。疏方药于后:炙麻黄、细辛、杏仁、贝母、桑皮、陈皮、半夏、冬花、紫菀、官桂、黑故子、黄芩、公英、川芎、当归、炙甘草,水煎服。

[狂]

少腹胀急,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发热烦躁,谵语如狂,桃仁承气汤主之。

注释:风寒未解,邪入膀胱,郁结生热,与下焦血并而成。

桃仁承气汤方(《伤寒论》)

桃仁50枚大黄36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16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解: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为逐瘀血之方。方中大黄之苦寒荡实除热。芒硝之咸寒人血软坚。桃仁破瘀。桂枝解表逐瘀,甘草协桂枝解表。

[下利]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翻期面意钢

注释:此太阳病与阳明病错杂,二经俱受邪。所谓太阳病,即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无汗等证;所谓阳明证,下利证即是。治用葛根汤表里双解。

葛根汤方(《伤寒论》

葛根12克麻黄生姜各9克桂枝炙甘草芍药各6克大枣12枚水煎温服。

方解:葛根生津液,输筋脉。麻黄、生姜走太阳之表。桂枝配甘草和里。此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方名不言桂枝加麻黄葛根汤,而冠以葛根汤,其意重在阳明,因利呕多属阳明。以此观之,仲圣制方,罕有草率从事者。

按:古人所谓下利,与后世之泄泻相同,与痢疾不能混为一谈。故下利之诊治,须与泄泻互参。病因有风寒、寒湿、湿热、暑湿、伤食、脾胃虚弱、命门火衰、肝气犯脾。此书所载有表寒与里热错杂,有气血虚与里湿错杂,有胃中寒热错杂又挟食滞者,有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者,有阴虚湿热者。又泄泻之治,表寒里热有葛根芩连,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脾虚食积用保和丸。

[呕]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释:此证与葛根汤证所异者,是但呕不利。前者是病邪迫于肠,本条病邪上犯于胃,治疗大法相同,但添半夏降逆止呕。

葛根加半夏汤方(《伤寒论》)

葛根12克麻黄生姜各9克桂枝炙甘草芍药各6克大枣12枚半夏16克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治上气呃逆,消心膈间痰饮。生姜止呕。此方治邪热迫及肠胃,虽未直接清里,但解肌发散,邪热随汗而解,则内热亦耗散矣。

按: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凡寒、热、痰、食、气、水、湿、蛔、虚。皆可致呕。呕吐物除食物外,还有苦水、清水、痰涎、蛔虫等物。呕实应与吐及呕吐

此书所载,有表寒胃热之葛根加半夏汤证,有寒热互结之半夏泻心汤证,有上寒下热的苏叶黄连汤证,有内真寒外假热的益元汤证。家父治一温姓幼女,

每一呕则腹中咕咕作响。前医用镇静剂未见毫末之功,家父用仲圣“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训诫,一服呕即止。

[腹痛]

病四肢逆冷,小便不利,腹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释:热结于内,阳气不能达外,故里热而表寒。

四逆散方(《伤寒论》: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散剂水剂均可。

方解:方中枳实散郁热。柴胡达阳邪。阳邪外泄,则四肢温矣。

按:腹痛一证,分虚寒、寒邪内积、气滞血瘀、饮食停滞等四型。本文所讨论的,有里热表寒的四逆散证,有表虚里实的桂枝大黄汤证,有上热下寒的黄连汤证。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腹痛的疾病有急性胃炎、肠炎、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痢疾、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肠蛔虫、肠痉挛、过敏性紫癜、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传染性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胰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炎、风湿病、腹型癫痫、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嵌顿疝、泌尿系结石等,载此以供联想。家父治一周姓老妪,腹痛月余,诸医束手,见其证,犹如仲圣站立身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药到病除。又治一小儿腹痛,是荨麻疹引起,下方一服如手取:大血藤、牡丹皮、苍术、陈皮、厚朴、苡仁、甘松、半夏、菊花、赤芍、茯苓、代赭石,水煎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辨治下利
截断法(三)——开阖截
六经合并病(二)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2
中医六经辨证(6种体质)
张仲景寒热错杂证整理与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