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妄想“成功”能治愈一切,“童年逆境”带来的伤害,甚至会影响DNA

看点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科学家哈里斯博士持相同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童年逆境对孩子的伤害远比人们想象中深远得多。如何降低童年逆境对孩子的长久伤害?在最新出版的中文版著作中,哈里斯博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文丨周滢滢 编丨Mia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建议父母持合格证上岗”的两会提案,被刷屏。

虽然,有关“父母持证上岗”的消息,已经不是第一次提了,但是在家庭关系紧张、亲子矛盾一触即发、甚至引发家庭悲剧的今天,这一“奇葩证书”背后,更是父母对孩子终身幸福所具有的“一票否定权”。

有网友表示,为人父母是唯一不需要考试,却承担着天底下最重要的责任,且一经上岗就永久录用的“岗位”。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对童年逆境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认识可能还远远不够。

美国一项长达20年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童年逆境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几十年改变他们的身体。

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机能,导致终身的激素失调,甚至还会改变DNA的呈现方式,大幅度增加未来患上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也就是说,即使过去很多年,我们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了心理上的童年阴影,可是终究还是会败给自己的身体,其中包括我们的大脑认知能力。

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的新锐科学家,哈里斯博士(Nadine Burke Harris),也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不良童年经历会给孩子留下永久的“伤痕”,它的危害也相当漫长。

Nadine Burke Harris

她在新出版的《深井效应》一书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揭露,还曾在TED上演讲“童年创伤如何影响终身健康”,观看次数超过640万。

哈里斯博士TED演讲:

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

哈里斯博士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披露: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总有一些足够聪明且坚强的孩子,能够凭着顽强毅力,淡忘或克服童年逆境,并取得人生的胜利。然而,绝大多数孩子,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足够聪明且坚强’。

警惕被美化的童年经历

从“挫折即是教育”,到“苦难也是财富”,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那些,在困境中逆袭成长的故事。

但是,是否所有的童年逆境,都能成为激发人奋斗的动力,并能通过后天的“成功”来抹除?

显然不是。

从美国式硬汉代表海明威,到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这些名人在各自的人生领域取得了显耀成功后,却依然逃不过“童年阴影”的折磨,走向自杀的悲剧。

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

这些阴影可能是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虐待、性侵,可能是父母关系长期不和,导致的家庭氛围紧张、压抑... ...

除了心理上的折磨,童年逆境也会给人带来成年后无法预料的疾病折磨。

书名中的“深井”一词,来源于1854年伦敦的一场霍乱。在所有人都相信霍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瘴气理论”时,斯诺医生调查发现,高死亡率区域围绕着一口井,这口井里的污染,才是霍乱之源。

此后,“深井效应” 也就比喻那些在表象之下,待挖掘的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比如,“童年逆境”就是我们需要去正视的那口,人生中的”深井”。

这口“深井”里有什么?本书中列举10种童年不良经历:(每符合一种童年不良经历计1分,最高得分为10分)

1、周期性情感虐待;

2、周期性肢体虐待;

3、身体接触式性虐待;

4、疏于照看;

5、情感忽视;

6、与酗酒者或药物滥用者同住;

7、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有自杀倾向的人同住;

8、母亲被家暴;

9、父母离异或分居;

10、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如有家人入狱。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得分越高,他的健康风险就越大。比如,得4分以上的人,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是零分者的3.5倍;而得6分以上的人,预期寿命会比普通人少20年。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过艰难童年的人,看上去确实战胜了童年逆境,他们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大学,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夯筑着自己的成功人生。

直到有一天,却意外发现他们病倒了:有些人发生脑卒中,有些人的了肺癌,有些人患上心脏病,有些人则陷入严重的抑郁之中。他们并没有抽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等损害身体健康的高风险行为。

他们更容易被病魔盯上的原因,正是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与之相关的负面记忆看似在漫长的人生中,被抛诸脑后,其实早已潜伏在人的健康隐患里,好像人生中一口幽暗的“深井”

也许我们会觉得,书中所列出这些不良童年经历,离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实际上,或大或小的“童年逆境”,一直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却往往被忽视。

尤其在今天的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它们变得隐性化,披上了一层“过度养育”的外衣。

前段时间,青岛发生了一起15岁高中女生弑母的悲剧,让人唏嘘。近年来爆发的多起亲子之间的人伦惨剧,似乎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上,却没顾及到孩子在情感上的缺失。

当爱,变成“以爱为名”的过度干涉、情感绑架,它何尝不是另一种“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逆境,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

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不仅仅破坏身体健康,对我们的大脑和认知方式,也有极大影响。

前面提到的那份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得4分以上的人被诊断出学习及行为问题的概率,竟比一般人高出32.6倍

哈利斯博士表示,在孩子的成长初期,大脑被秒都会形成超过100万条神经联结,而这个过程,会被童年不良经历中的毒性应激反应,造成永久的破坏性后果。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前额皮质,这一“大脑指挥官”角色的破坏。它在大脑中负责推理、判断和计划、决策,能够明确努力的目标,压制当前的情绪冲动,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教室里听课,有的孩子就是无法安静地坐着并集中注意力,他们无法静下来解决问题,甚至会表现出一些冲动和攻击的行为。

童年不良经历对孩子大脑的负面影响,还不仅于此。

它还表现在:

对记忆能力的破坏,使得孩子从背诵乘法表到空间记忆,都困难重重;

它也感觉愉悦的神经递质变迟钝,使孩子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快乐,从而增加对高糖、高脂肪、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危险行为的渴望等等。

这一研究发现,也对教育工作者带来警醒:

那些记忆力弱、反应慢、表现出多动症倾向、自控力差的“笨学生”和“熊孩子”,难道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向上的意志和动力吗?

这一系列表现的背后,是否有一口“深井”,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理机能?

如果这些已然在某种程度上遭受了童年逆境的孩子,在学校环境中,再一次因为某些方面表现落后,而被歧视、侮辱,被标签化,或是被忽视,那么,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双重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道德教化,而是共情教育与审美教育。

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

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

当家庭中出现童年不良经历,会让孩子缺少健康的依恋关系,进而破坏他们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

同样,在很多畸形、高压的竞争氛围下,普通学生也会被焦虑、压力、恐惧等情感所裹挟,而变成“冷血”的竞争者。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教育,让学生们在情感交往的过程中,重塑共情的意愿和能力。比如,今天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引入ESL社会情感学习;增加以共情为基础的审美教育。

为孩子的童年创伤提供“缓冲地带”

当童年不良经历已然发生,如何预防它所产生的长远负面影响?

书中提到过麦吉尔大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离开妈妈的鼠宝宝被放回妈妈身边后,有的鼠妈妈会通过舔毛的动作,来安抚紧张的幼崽。

实验发现,那些“高舔舐”妈妈的雌性幼仔长大为母后,往往也是“高舔舐”者;反之“低舔舐”妈妈的幼仔,更大几率也是“低舔舐”者。

人类同样如此,很多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也都来自于自己与上一代相处模式的“复制”。

如果自己在童年遭遇过逆境,未来子女有相似的遭遇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比如,那些在焦虑氛围、棍棒式教育、或是冷模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成立家庭后,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中,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沿袭上一辈的焦虑、暴力、或是冷漠。

如何打破“代代相传”的家庭魔咒?哈里斯博士提出,关键在于能够提供缓冲的养育者

什么是人类的缓冲行为?比如家人的倾听与拥抱,它能使不良经历产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抚慰。

一位专门从事0-5岁孩子亲子疗法的儿童心理学家,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利伯曼博士认为,要帮助年幼的孩子渡过不良经历,就必须将父母和孩子看作一个团队。

即使孩子年龄很小,父母也要与孩子坦诚地讨论,曾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伤,以及这份创伤对自己和家庭有什么样的影响。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人们普遍认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尚不足以了解死亡、虐待、暴力等,也担心谈论会对孩子们造成再次伤害,因而一般不会与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谈论过去。

实际上,孩子们需要从令他们困惑的事件中,创造出自己能理解的故事或叙述,来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当大人们不能给出明确的解释时,孩子们会倾向于编出一个理由,说服自己。他们在心里创伤和自我中心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将它“合理化”,变成“是我让它发生的。”

因此,父母想要为孩子提供保护性的缓冲,可以学着去坦言那些“说不出口的事”,而非对那些已经造成“童年阴影”的恶劣事件,避而不谈。

联想到这段时间接连爆出的韩国N号房、鲍硫明涉嫌性侵养女案、上海书店儿童猥亵事件,无论是否承认,它们都已对受害者造成了难以抹除的伤害。

如果只是刻意回避孩子内心的“阴影”,只会适得其反,父母更需要做的是求助专业人士,为孩子的内心创伤提供缓冲。

此外,父母也要留心自身的童年创伤问题,注意自我调节。

哈里斯博士在书中写道:“知道逆境如何破坏家庭脆弱的生态系统,让我们因此而不堪重负,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或养育者,我们可能难以承认自己的挣扎,很容易陷入内疚和羞耻的情绪中。”

同样有童年不良经历的她,也在成年后需要常常去面对自己人生中的那口“深井”。

怎么将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降到最低?她分享了几个小建议:

比如,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好时,首先要想到,父母情绪奔溃不仅会影响自己,也会伤害到孩子;

如果不能暂停这种坏情绪,就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泄,而是去寻求亲人或朋友的帮助。

在孩子面前,应该避免所有形式的语言暴力和情感虐待。哪怕是父母之间的争吵,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缺乏安全感。

最后,父母如果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生活得平和、愉快,就是给了孩子最强大的缓冲器和复原力。

就像乘坐飞机遇到危险时,正确顺序是在给孩子戴上氧气面罩之前,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

哈里斯博士强调,父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自私,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无论一个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困境,父母都是那个提供抚慰、缓冲的最好人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看看童年就知道了
深井效应:童年的伤,身体会记得
2020儿童成长危机报告:父母童年越不幸,孩子的成长越糟糕
深井效应 | 童年的伤,身体会记得
让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读《深井效应》有感
原生家庭不能永远背锅,成年后,得直面自己的缺陷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