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床用药研习之法初论

前,在下发文,试论临床组方用药之要。然,欲能灵活用药,必先熟知药性。今,笔者愿将自己研习药物之法,发于网上,以求同行诸君斧正。

考人之知解来源,无非有三。一、知解之主体;二、知解之对象;三、知解之工具。知解之主体,学医人也。知解之对象,药物也。知解之工具,知解人之思维也。故,研习药物,研习者自身之思维诚为关键。若指导思想错误,研习药物势必南辕北辙,失之千里。想历代杏林先贤,莫不智慧出众,乃至于悟证高妙。今我等自身修为,难与古贤比肩,但若加强思维训练,仍可弥补不足。此弥补之法,当勤参基本医理,特别是阴阳妙理,方可于研习药物时,看透本质,不落臼窠。

前提说过,转入主题。

用药研习之法,笔者以为,可概分为三:即读中比、承中悟、用中证也。具体分述如下。

读中比

读中比,此细述有三,即同一药物不同书籍描述之比;类似药物药性对比;不同书籍对药性认识高下之比。

1、古今论药之书,林林总总,其着眼之点,药性之描述,多有不同。初学者,常如坠迷雾,不知南北。故善于比较,以求其本,是读药书之第一关键。昔,笔者学药之时,每学一味,常摊开多本本草,摘抄记录,反复对比。先看其同,即知大概。再看其异,细思差别之缘由。反复玩味,或参见名家医案。之后,将其药性要点,总结记录。至此,乃初步完成。待学至数十味药以后,自然目光不同矣。

2、待学至两百以上药物时,可进入学习之第二步,即类似药物之比较。此时,笔者常把类似药物数味,一起比较,细求差别雷同。其比有:特性、归经、寒热、动静开合、刚柔缓急等。乃至药气之正偏、药价之贵贱、是否易购易求、是否有所替代。研习至此,临床组方可变法矣。

3、不同书籍,因作者的知解不同,临床水平的差异,对药物的认识当然有所不一。在研习药性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同书籍水平之差异。于此时,可有所取舍,重点攻读少数几本。笔者管见,本草中最有价值者,当为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其次,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不得不读。

承中悟

中医乃实践性技艺。欲当一合格之临床医生,需认真学习并总结的药物,当在三百以上。如每一味药都从头摸索,恐耗费毕生精力亦难完成。又,临床实践,焉能从头试起?学医之师承,尤显重要。盖有师指路,自当铭记,学习时可减少摸索,走上正路。于此时,所悟者何?

盖因,上师教训,非事事时时。有所言,必有所未言。故,跟师学习,重在思想方法,重在理法体系。因此,对师训,应当有所参悟。以此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天长日久,可得其神。用于研习药物,自当事半而功倍矣。

再,用药之法,不同流派差异显然。继承师训时,宜与理法同参,不可脱节。

三、用中证

研习临床用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临床中实际运用。只有在临床中具体应用,你才可能对药物的性质特点有真正的认识。此时言,一证基本药理;二证药物特性;三证归经与深浅;四证与其他药物之配合;五证常变之用量;六证弊端与不足;七证补救监制之要;八证诸家本草之说明;九证传承之心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人之认知,亦非一时之能完成。故药物之研习,常需书本、思维、实践三者反复交替。佛学中有这样的话:一粒微尘,亦含三千大千世界。故药之认识,焉有穷尽之理。然,药性虽非单纯,但性质之关键,仍可相对把握。此关键是否熟悉,即为临床用药之指南。

四、结语

 学习之法,本无常法。今言三法,只是笔者自己的方法。人各有别,三法岂能概括他人。然法有不同,本当一致。此相同之处,或在思维参悟。书本传承,前人之路,而学医之上者,须自走自路。若能化前人之经验教训于无形,自成心要,此诚为当今杏林所急需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节 中药功效与性能、应用、治法的关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1讲
精读《神农本草经》攻略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四节归经
传统典籍
中药药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