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非正式组织[1]

什么是非正式组织[1]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感情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名集体,并产生一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但没有强制性。

[编辑]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是经过精心设计、计划而建立的个人地位和权责关系;非正式组织则是正式组织的副产品亦为必然现象。非正是组织是由于人员间相互行维之下所产生的认同关系所形成的结果,凡是共同点愈多者其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也愈密切,只要具备任何一项相同点即可促进人员之间的认同,而共同点愈多非正式组织成员愈团结。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特性[2]

·         顺乎自然(Naturalness)

  非正式组织完全是人们自愿结合而成,故其为顺乎自然无人强迫,亦无人故意安排、设计,完全是由人们在组织之中的相互行为彼此了解、认同之下,产生感情后所自然结合而成的团体

·         相互行为(Interac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彼此往来、沟通、互相了解,因而形成非正式组织。这种互动过程即相互行为。

·         感情投入(Empathy)

  因为人员的相互行为而使组织之中的人员彼此认识、了解,故非正式组织之中的情感较亲密。人员由于彼此之间亲密来往的结果,从心理上把各人在某些方面融合成一个整体,包括同情和相互之间的认同,因而以团体的情感作依据,所以其行为缺乏客观的标准。

·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在正式组织之中由于阶层节制或功能分工的关系,人员间多少存在一些社会距离;但是在非正式组织之中,人员的结合是由于相同的背景,故彼此的距离就变短了。

·         民主取向(Democratic Orientation)

  非正式组织成员是自由结合,无法律限制、地位高低,成员于一种平等的原则之下彼此来往;任何的行为皆众人同意而产生,充分表现民主气氛。

·         影响力领导(Leadership through Influence)

  非正式组织若有领导这件事,那就是靠影响力,全看其所发生的时机、性质而定。

·         团体压力(Group Pressure)

  非正式组织有团体公认的行为规范存在每个成员心中,即为团体压力。

·         附着力、统合力(Cohesiveness and Unity)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住要是由人员间有种共同的认知,此种认同的力量把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正如人在外国在自己的国内团结,因为人在外国产生认同的作用。

·         成员的重叠性(Overlapping Membership)

  正式组织之中的非正式组织数量不只一个,成员亦表现出重叠性。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2]

·         满足友谊(Friendship)

  人类会有友情的需求而去寻找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人们既属于一个组织,其生活圈、社交活动范围自然让他们相互来往,最后就形成非正式组织。

·         追求认同(Identification)

  经由非正式组织人们可取得社会地位、得到认同、扮演角色,让人们产生同属感。

·         取得保护(Protection)

  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必须藉著团体的力量以维持自身的利益,这种寻求集体力量防护自我的心理,亦促成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因素,但是此动机是消极的、防卫的。

·         谋求发展(Exploita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还是要谋求发展、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张,但是如果孤立无援就会难有发展,于是人们就要结合成团体,互相援引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此动机为积极的。

·         彼此协助(Assistance)

  人类是群居动物,也只有靠组织的力量方可达成人们的愿望,故人在组织需要互助,为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

·         维护团体的价值观

  非正式组织成员彼此抱持相同观念、价值,他们为此团结,人员的关系密切而增强团体的内聚力。

·         提供社会满足感(Social Satisfactions)

  非正规组织能够给其成员地位的认同,和与其他人联系的机会,尤其在现代大规模的组织之中。个人地位相形渺小,因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给予成员归属感和地位的满足。

·         有效沟通

  非正式组织可以建立迅速传播消息的网状体系,让参予者可以了解管理当局所做的各项措施的意图。

·         社会控制(团体拘束力)

  此为一种约束成员的力量,包含:

  一、内在的控制:引导成员顺从文化价值的力量

  二、外在的控制:非正式组织之外的团体所加诸其成员的力量,这种外在压力可促使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团结。

·         高度伸缩性

  非正是组织则几乎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备高度的弹性。对临时发生的危机,常可以循着非正式途径解决,故可保持组织的完整,不致因为人员忙目服从组织的政策、法规、程序,而让组织缺乏应变能力而瓦解。

·         分担主管领导责任

  主管成员如果和非正式组织保持良好关系,那人员必和主管采取合作,可以自动自发的工作,积极提供意见,这样可让主管不必事必躬亲,节省时间、精力成本,使主管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缺点[2]

·         反对改变(Resistance to Change)

  组织因技术改良或法律修改,不得不改变工作程序,这种改变常会影响到人员工作的调整,近而改变人员之间的来往关系。故非正是组织成会为了保持现状而不愿改变。另外非正式的存在少受到组织中传统、习惯或文化影响,形成坚强的组织堡垒。因此凡是和传统、习惯、文化有所变异的事物,往往受到维持现状或惯性作用的抵制。

·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一个人在组织之中往往扮演多重角色,在正式组织之中其地位、角色是一种,而在正式组织又是另一种,在这种双重角色的关系之下常会让人员产生一种僵局。

·         传播谣言(Rumor)

  在非正式组织之中人员既有频繁的沟通,一旦消息经过辗转相传往往失真成谣言,尤其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有冲突之处流传更快。

·         顺适(Conformity)

  由于非正式组织具备社会控制的作用,因此造成下列的不良现象:

  一、抹煞成员创始姓。

  二、抹煞成员个性。

  三、让人员的行为脱离组织所需的行为型态。

·         徇私不公(Patronage)

  非正式组织成员因凝聚力特强,容易造成上司偏袒部属。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类型[2]

·         道尔顿(M. Dalton)

  垂直团体(同部门不同层级)

  一、垂直共栖:主管、部属相互维护。

  二、垂直寄生:部属寄生在主管之下。

  水平团体(跨部门同层级)

  一、水平攻击:改变正式组织中不合理的情况。

  二、水平防守:为维护既得利益而消极抵抗。

  混合团体

  不同层级、部门,因为相同兴趣、友谊、社会满足感而产生。

·         奈格罗(Nigro)

  一、水平内部团体:组织之中同等级成员组成,因地理位置接近而成。

  二、水平部际团体:不同单位之中等级成员组成。

  三、垂直内部团体:同单位、不同等级人员组成。(因为职务利益组成)

  四、垂直部际团体:不同单位、不同等级组成。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可以从安全性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的划分。这里所谓安全性是与破坏性相对立的,凡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活动都是安全的,比如满足成员归属感、安全感的需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等;凡是消极的、反面的、有害的都是危险的,比如抵制变革,滋生谣言,操纵群众,阻碍努力使高素质、高绩效员工流失等。所谓紧密度是与松散性相对立的,凡是有固定成员、有活动计划、有固定领导而小道消息又特别多的,都是紧密度高的;相反则是紧密度低的。在具体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安全性紧密度这两项指标为横向和纵向坐标,做出如下的有四个区间的分类图:

  

  图1 非正式组织的划分

  上图中,横轴表示安全性,纵轴表示紧密性。每项指标分为两段表示其程度,从左下角的原点向右和向上递增,可以把非正式组织分为四种类型:

  消极型:既不安全,也不紧密。这种非正式组织是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部成员认可的领袖,分为好几个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领袖,同时某些领袖并不认同组织,存在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的思想。

  兴趣型:很安全,但不紧密。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自娱自乐。

  破坏型:很紧密,但不安全。这种非正式组织形成一股足以和组织抗衡的力量,而且抗衡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利益,为谋求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组织利益。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不接受正式组织的领导,而听从团体内领袖的命令。

  积极型:既积极,又很紧密。一般出现在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日本本田公司QC小组,完全是自发成立,员工下班后聚到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针对今天生产车间出现的生产问题和产品瑕疵畅所欲言,最后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企业来讲,虽然一般的非正式组织中很少存在破坏型的,但是如果出现一定的内外部诱因,那么消极型、兴趣型和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都有可能迅速地转化为破坏型非正式组织。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它是属于那一种类型?它们的领袖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成员有没有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的,他们是否可以准确地强化自身正式组织的角色?考虑到这些问题就可以比较好地为监控和处理好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危险化奠定基础。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及危害

  非正式对许多管理者而言,常是一个头痛的名词,但它与正式的组织,有如一把剪刀的两部分,无论喜欢与否,只要有人必然有它的存在。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虽有不良的作用,但管理者若能注意其存在而加适当的运用,亦可产生以下的优良效果:

  (1)弥补不足——任意一个正式组织无论其政策与规章寂得如何严密,总难巨细无遗,非正式组织可与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协助管理——正式组织若能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则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促进任务的完成。

  (3)加强沟通——非正式组织可使员工在受到挫折或遭遇困难时,有一个发泄的通道,而获得社会的安慰民满足。

  (4)纠正管理——非正式组织可促使管理者,对某些问题做合理的处置,发生制衡的作用。

[编辑]

非正式组织的危害

  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四个:

  (1)抵制变革——非正式组织往往变成一种力量,刺激人们产生抵制革新的心理。

  (2)滋生谣言——谣言在非正式组织中,极易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信以为真。

  (3)阻碍努力——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上特别尽力,必受到非正式组织中其它成员的认识,地是使人不敢过分努力。

  (4)操纵群众——有些人员居然成了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常利用其地位,对群众施以压力从中操纵,容易在企业不景气的时候造成员工的流失率升高。

[编辑]

参考文献

1        张英奎.孙军.现代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月第1.

2        2.0 2.1 2.2 2.3 2.4 王浚.行政学新编.2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忠诚、能干、团结:成为骨干的三大要素
拥有这五个前提能够让公司决策更高明!
《管理学》第十章重难点笔记
班级中有拉帮结派的“小团体”怎么办?送您一个“破”“立”锦囊
运用组织管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一例
论社会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概念的界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