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系列⑤ 东营市第二中学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系列⑤

深度学习的学科应用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系列文章刊发后,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日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将这一主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员。本期,我们选择学员作业中的三篇与读者分享。

 

语文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陶丹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一层和二层为“浅层学习”,四至六层为“深度学习”。要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必须由传承知识的学习走向创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要从知识的传承者、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学习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深度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是批判性、整合式、迁移式学习,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致用学习。

尝试多元化解读

深度学习首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就语文学科而言,多元化解读是许多杰出文字给我们创造的阅读提升机会,也是人们在文学阅读中获得的一种独有的快乐。解读的多元化,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人文丰富性的表现。

在导读名著《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祥子的悲剧。关于祥子悲剧价值的解读,显然不能只有一种答案。有人认为,祥子的悲剧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诉;也有人认为,祥子的悲剧反映了愚昧文化给人带来的肉体、精神上的双重伤害……祥子的悲剧是个人与命运冲突的结果,在无力掌控的命运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败命运,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摧残了祥子。

上述探究是对《骆驼祥子》这部著作很有见地的解读,学生在阅读及思考中碰撞产生这些见解,无疑会让他们对小说和人物本身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

鼓励批判性思考

深度学习是一种批判性学习。只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有可能完成知识传承向知识创造的转变。批判性解读可以是对作品表达的思想观点局限性的批评和否定,也可以是对长期形成的作品权威性解读的质疑和批判。

韩愈《马说》开宗明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慨和遗憾。这里就有一个关于人才观的讨论,伯乐相马是中国传统的人才观,是建立在人身依附的人治框架下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在千年之前的唐代是无可指责的,韩愈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喟叹,即使是今天也值得我们赞赏他对人才的爱惜之情。如果引导学生在这里做一次批判性阅读的尝试,显然特别有价值: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新的人才观的真正定义是什么?现代“千里马”应该怎样展示自身价值?凡此种种,都是可以也是有必要思考的话题。这便是对作品内涵的人文思考和人文批判。

对学生进行人文批判精神的培养,可以视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努力,也是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一种努力。

探寻经典的现代价值

人们阅读《范进中举》几百年了,不同时代的读者会从中读出笑声或眼泪。可是,不同时期笑和泪的内涵或许不同。呼唤革命的年代,将《范进中举》读作刺向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匕首,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当下,如果仅仅是这样阅读,读书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有迷失。逼疯范进的不是文化,甚至不是科举,而应该是科举后面那两个沉重的大字:利益。中与不中,天渊之别,看似罪在科举,可科举何罪?范进们读书本不在读书,读书不过是奔向巨大利益的手段;考试本不在考试,考试不过是通向分一杯羹的桥梁。从范进的时代到今天,科举没有了,但范进并不少。原因何在?只要功利是教育的目标,无论什么阶段,范进的阴魂永远不会消散。将《范进中举》放到当下的语境来解读,范进对于我们就有了更多当下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深度学习必然要进一步重构课堂。只要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语文课堂有必要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到教室外面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用眼睛发现世界,用笔将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积累就是自发的、有创造性的。当深度学习成为教与学双方的自觉意识,学习将会变成一种生活、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

 

三种地理学习方式的差异

王 琳

如果说识记是浅层学习,那么理解就是深度学习;如果说理解是普通学习,那么运用就是深度学习;如果说运用是普通学习,那么创新就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深挖,就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构,就是基于已掌握的知识产生新认知的一种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在普通学习的基础上,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维度构建过程。

比如在《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简单讲述课本上的概念: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画出来的线,为了区别它们,人们给每一条经线和纬线起了一个名字,这就是经度和纬度。然后再讲经度是如何规定的、纬度又是如何规定的。讲完后,学生也许有些懂了,但这最多算是识记。

现在换一种方式,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找到经线和纬线,读出经度和纬度,再让学生总结经线、纬线的差别,寻找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相应的知识点。

如果再换一种方式,先以“如何准确表述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引出问题,然后提出“如何确定地球上某个点的位置”,从而引发学生对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思考和讨论,并总结出规律。这样,学生既能全面掌握知识,也能深刻理解经线和纬线存在的意义,更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横纵”概念确定“位置”。

纵观这3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教师枯燥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识记,学生掌握的只是知识的一个“点”。第二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点”,还将知识“点”归纳成变化规律,形成了一条知识的“线”。第三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点,又形成了知识的线,最后还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并构建了知识的“面”。最后一种教学过程,是一种能引起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是课堂追求的方向,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是教学研讨的目标。

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在此之前,教师必须把基础概念讲清,再以问题为引导,引发学生的层层思考,深入探究知识的类型及特征,学会通过对比和总结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是能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课堂。组建学习小组,让基本的学习单位变得更小,从封闭式学习走向开放式学习。小组每个成员能否有效学习,关键看能否让同学真正成为“同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的组建过程中,在学习任务的分配中,考虑到全员参与的问题。

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课堂。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工作。就地理学科而言,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既有利于认识学科的实用意义,又易于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可以使所学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逻辑性、扩展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就教师而言,学习的主客体必须定位准确,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火线和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只需根据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隐含的关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朝着“点、线、面、立体”进行维度发展,构建稳定的知识架构。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布心中学)

 

生物学科深度学习的策略

肖汉珊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批判性看待新知识,对知识进行思考、比较和归纳,最后将自己的观点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各种观点建立多元连接。换言之,学习者是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辨析,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挖掘和重新理解。

利用辨析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鱼的种类时,通过“辨识真假”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鱼类主要特征的理解。辨析活动一:可以通过提问“名称中带鱼字的一定是鱼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许多名称中带鱼字的动物,如鱿鱼、章鱼、墨鱼、鲍鱼、甲鱼、鳄鱼、娃娃鱼、鲸鱼等。结合上述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这些动物进行分析比较,并找出其中属于鱼类的动物。辨析活动二: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抛出相反的问题:名称中不带鱼字的一定不是鱼吗?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迫不及待地在课本、辅导资料、互联网中寻找答案。在不断质疑辨析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形成辨别动植物时需观察其形态结构的经验,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分析问题。

利用生命科学史让学生对生物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史,学生除了能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还能从科学家身上学习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当学习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历史故事时,学生了解了青霉素的产生过程和杀菌、抑菌的功效。正当学生们感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强大威力时,教师提供其他科学家研究的“超级细菌”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其实是把双刃剑,人类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要批判性看待新的事物。

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除了利用图表进行知识的分析与比较,思维导图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生物分类知识时,结合课本分类框架图的指引,学生可以很快将水绵、葫芦藓、肾蕨、向日葵、水稻、油松等6种植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掌握了生物分类方法和思维导图绘制方法。接着,教师给出10种动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画出动物分类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对分类的依据有了不同的理解,如对雨蛙、鱼、岩晰分类时,有学生提出应根据生活环境分类,有学生提出应根据呼吸器官分类。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分类依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最后达成共识:根据呼吸器官分类比较合理。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生物分类知识的学习,也了解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且弄清了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重视学生学习的迁移运用。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学习情境能够深入理解,并在相似情境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其中的差异并能迁移运用。

在学习微生物发酵技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米酒的活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待蒸熟的米饭冷却后再加入酒曲?为什么最后用毛巾将容器包裹起来,放置到温暖的地方……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将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比三维目标更高的学习目标,更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孤立、零散的知识进行建构和整合,将之运用到实践中,能够在生活中再次检验、批判和质疑。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将互联网等与教学相融合。(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文锦中学)

中国教师报 2016-3-2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系列⑦(03-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长| 跨界教学,让我远离了职业倦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地理教学】地球仪知识如何学?
2019中考地理速记知识点:重要的经、纬线
头条 |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④深度学习不深奥,这样走近它!
[转载]重要资料:促进深度学习的四个深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