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世界上最会提问的两个人是谁?

 世界上最会提问的两个人是谁?

凯文·凯利是《连线》杂志创始主编,他对互联网的发展有着独到的预见性,他的著作《失控》已经成为互联网圣经,至今依然十分畅销。他在新书《必然》预言了未来的十二个趋势,其中的第十一个趋势是提问。他认为:知识不重要,提问最重要。答案是免费的,提问是昂贵的。机器人会给我们答案,但是它却不会提问,通常一个好的问题,会抛砖引玉出更加多有价值的问题。当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得到一个答案,这是科学。在科学当中你有一个问题,但是从这个问题,我们又会引发出很多新的问题。随着未知领域的扩张,我们会发现,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要提出好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像爱因斯坦最著名的一个提问:如果我坐在像光速一样的机器里,我看到的是什么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他所有伟大发明的一个基础。好的问题不仅带来一个答案,还会引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的未知领域。

世界上最伟大的提问者,第一名应该是苏格拉底,他所创造的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通过连续地提出问题,让被提问者通过理性思考,发现谬误、拓宽思路、获得启发、找到真相的过程,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原本就存在于对方的心灵内,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借助提问,让知识呈现它真实的样子,所以苏格拉底之问又被成为精神助产术。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尤苏戴莫斯之间的对话: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

尤苏戴莫斯(以下简称尤):当然知道。

苏:那么我问你,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恶行了。

苏:可是,如果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国的敌人,这是恶行吗?

尤:不是。

苏:如果这个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

尤:不是。

苏:你刚才讲欺骗、奴役和偷盗都是恶行,怎么现在又认为不是呢?

尤:我的意思是对朋友、亲人实施上述行为的话是恶行,而你列举的情况都是针对敌人的。

苏:好吧,那么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对自己人的问题。如果一个将军率军作战时被敌人包围,士兵们因伤亡、困乏而丧失了作战的勇气。将军欺骗他们说:“援军即将到来,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将敌人一举歼灭吧。”从而鼓起士兵的勇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我想这是善行。

苏:如果一个孩子生病需要吃药而又嫌药太苦不肯吃,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很好吃,哄他吃了,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父亲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是善行。

苏:如果有人发现他的朋友绝望得想自杀,就偷走了朋友藏在枕头下的刀,这是善行还是恶行?

尤:是善行。

苏:你刚才说对敌人的行为,即便是欺骗、奴役、偷盗也不是恶行,而对自己人的话就是恶行。那现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己人,你怎么认为它们都是善行呢?

尤:哎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了。

梳理一下这个对话的流程:

1.老师提出基本议题(“善行和恶行”),引出学生对自己已知知识的认知(“当然知道”);

2.老师向学生确认“恶行”的形式(“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

3.老师用例子追问,学生的回答出现矛盾,重新更正概念的范围(“针对敌人和针对朋友亲人”);

4.老师针对“朋友亲人”进行新一轮的“确认定义”和“例证”追问,学生的回答再次出现矛盾.

5.学生推翻自己原来的判断,承认自己的无知(“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了”)。

再总结一下特点:

1.老师的角色是“提问”(总共9个问题),学生的角色是“回答”;

2.老师没有把自己的任何观点强加给学生,但不断用问题挑战学生的回答;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推翻自己的结论,再建立新的结论;

4.追问的态度要谦和(脑补一下苏格拉底老师的态度),追问的目的不是打击学生,而是让学生意识到,真相还没有出现,有待进一步追寻。

“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nothing)。”苏格拉底无处不在践行着他这条著名的悖论。

学会苏格拉底提问,构建好的提问方式,需要做到:

1. 澄清问题:澄清概念是基础,概念不清,鸡同鸭讲,讨论无意义。为了探讨一个问题,明淅概念是基础,必须将概念明确,界定清楚,才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为了明确概念,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说的概念具体是指什么?

可不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你想要表达的概念?

是什么让你有这个问题(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

2. 探究背后的假设:

在这里的假设是什么?

你似乎正在假设某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设想?

你如何证明或推翻这个假设?  

3. 理性分析,探究背后的原理:

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可以举个什么样的例子呢?

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4. 开阔思路,引导对方从不同视角重新看:

对这个问题其他人可能会怎么看?

相信这个观点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不相信这个观点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某某和某某的观点在哪些地方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共同点或相似点是什么?

别的不同的观点可能会是什么?

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或方法来看待这件事吗?

还可以有其他的可能吗?

5. 探究可能的结果

这个假设会带出什么样的结果呢?

你这么说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呢?

这个会如何影响……?

这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有什么联系吗?

那会有什么结果?

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 

6.  回归原问题:经过上面5个步骤,被提问者已经看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概念上的模糊,暗含假设的非理性,理性推导后的必然谬误,同时跟随问题打开了思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真相。这时再对原问题(认知)发问,对方自己就会否定原有认知,或加深对原有认知的理解。

苏格拉底式提问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加以练习,掌握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1.设计关键性问题,让对话具有意义,并可主导主题方向

2.运用等待时间:为学生预留至少30 秒的时间思考

3.持续关注学生的反应

4.问题应具有探究性

5.可将讨论过的要点写下,以定期总结

6.尽量多让不同学生参与讨论

7.让学生透过教师所提的问题,领会所学的知识

世界上还有一个最会提问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国的屈原,代表作品《天问》,成书于战国时期,迄今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初期的最高成就。

《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完全以问句构成,直接把问题写成文章,用173个问题,演绎这一“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这说明提问的重要,提问不仅具有科学的价值,更有文学的意义。学会提问,学会思考,不仅可以写成千古杰作,更是学习、工作、生活、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天问》提出的问题涉及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种种思考,涵盖科学、哲学、历史、地理、艺术、语言、体育等学科内容,是战国时代人们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层思考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对国家的赤诚和历史的总结褒贬,用新奇的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在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

《天问》中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44句,27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68句,42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64句,22问),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76句,29问),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104句,45问)。

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屈原的身份虽然是一名政治家,但文学上成就也是非常大,“楚辞”成为诗中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屈原的功不可没。关于屈原的诗,《离骚》大家最熟悉的,但《天问》才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诗,不仅仅具备文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提问穿越时空,留给后人千年的思考,至今大部分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开头之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我们这个世界成形之后,谁将此态流传引导,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河流、山川、天空、大地,万事万物,它为什么是这种状态,它靠什么发展变化的?宇宙作为一个庞大精密的系统,按照什么规则在运动和变化,这些变化如何描述把握。我们探索千年,只是盲人摸象,有一些认识,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

第二个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翻译为:天上、地下尚未成形之前即宇宙没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这是在探究宇宙起源的问题,依然是谜,现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也仅仅是一个较靠谱的模型而已。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就这两句话,开篇定调,面对现实世界和茫茫的宇宙,发出终极思考的问题,将人类的思考伸向渺远的太空,对接脚下的大地,其价值无可估量。

有一本书叫《学会提问》,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它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实例,来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同时还阐述了如何提出关键问题,如何快速找到论题及论据,如何抽茧剥丝地分析和推理论据中的谬误,以及如何判定论据的效力,通过这一整套系统的思维模式,来帮助人们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本书也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前者如同把海绵放入水中一样,人们在进行海绵式思维时,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信息都一股脑地吸收进来。后者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会跳跃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淘到金子”的知识点上。两种思维各有各的好处,海绵式思维能够吸收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的越多,视野越广阔,为进行复杂思考打下了基础。淘金式思维更注重知识的深度,通过刨根问底地分析、推理、提问,让决策和判断更为理性和准确。

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提问,是思索的开始。不仅要提问,而且要问对问题。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判断和决策时,不草率,不盲从,不受偏见和主观情感的影响,不被没有事实依据的“空中楼阁”式的信息所左右,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理性的判断。

《学会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思维方式和提问的技巧,都在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吸收信息,辨别信息,学会提问。并从提问开始,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学会交流。

总结一下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提问者带个我们的思考:

1.提问很重要;

2.提问就是学习;

3.提问也是写作,也是科研,也是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的乐趣:从苏格拉底到陶渊明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种说教 两种思维
四喜:为什么老返工?
《提问》还可以这样看,看懂了书中提问,帮你突破写作瓶颈
非黑即白的二元性刻板思维所带来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