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如何助“边缘人”再“入圈”!


摘要: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在与同学人际交往的时候,由于有集体目标或共同愿景的指引,大多数人进入学生人际交往圈的“圈内人”,但依然会因为个人因素或外因,极少数的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沦为人际交往圈的“边缘人”。现实教育中,凡为“边缘人”的学生,大多因更多地诱因,愈发“堕落”,对学校或班级管理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引导“边缘人”重新被大众认可并接受重新“入圈”是一个极有意义又急迫的事情。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就“边缘人”的转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圈内人”   “边缘人”   爱   自尊   做好事  

控制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去到美国一所小学做了一实验:他们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崇拜于他们的“权威”,所以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顽童当州长的故事“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童一样,顽皮、逃课、打架、斗殴,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诺必塔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校长的话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从此,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带给他信念,指引他成长。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很快成了班里的主席。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终于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且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这个故事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一样,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皮格马利翁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令人唏嘘神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据此故事大胆地进行“权威谎言”将虚幻的神话变成了真实实验并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让人震撼!在神往之际,在震撼之时作为教育人的我,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能否像皮马利翁那样,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老师也倾注满腔的爱去关怀那些游离于学生正常人际圈之外的边缘人 他们的转变“再入圈”呢?

人在社会上生活,必然与他人相互联系,建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维持甚或,进行生产,发展自己。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通过交往和心理互助形成的,并伴有情感上的心理关系,如人与人之间的喜爱与厌恶、亲近于疏远、相容与抵触等。青少年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建立也大抵如此。一方面,由于有集体目标或共同愿景的影响、指引;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心理发展的的不成熟、所谓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的社会传统人际关系思想影响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形成了学生正常人际关系圈内的圈内人”和游离于圈外的边缘人”这两类学生群。“边缘人学生人数尽管在学生中占比不是很高,但他们依然渴望与同学们在一起,虽然他们备受同学的冷漠。一般来说,主观上想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在一起,但却得不到友谊的边缘人”,其中有些是因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量为了引人注目而哗众取宠,表现“英雄行为” ,结果处境更加糟糕;有些或交际能力太弱,或生性孤僻,或因情绪过激,交往方式欠妥而与同学发生冲突,于是便丧失了“入圈”的信心;还有一些在受挫折之后,索性孤立于班级的人际圈外,到班外、年级外甚至校外寻找伙伴或是出于偏激情绪(比如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愤懑情怀),或是由于自身行为习惯差就“破罐破摔”,或是择友不当,同流合污,染上坏习惯等等,逐步堕落成违规犯纪的“惯犯” ,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学生人际圈外的“边缘人” 。应该说,主观上不想与人交往的青少年学生是极少的。之所以甘愿孤立于圈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入圈时受挫,遭人嫌弃”出圈“(有主动原因也有被动原因),或是因各种原因被嫌弃而入不了“圈”率性而为,走了下坡路,成了“边缘人”,这是边缘人”难以转化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塑造一个又一个失败者,不是只围绕那几个、十几或几十个所谓成功学生的所谓的分数而毕其功于一役,而应是促进各层次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让其取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其将来社会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战争当中,对于当今的学生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彻底了解“边缘人”学生,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只有教师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表现,才能够轻松应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顺利完成“边缘人”学生的“再入圈”转化工作。

那么,那么究竟如何做好边缘人”的转化工作呢?个人根据教育工作实际经历,觉得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从老师的师爱开始,将爱的天平向边缘人”倾斜。

作为教育者,老师这一角色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爱生为前提,并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倾注积极的塑造期望。这种教育爱比异性的情爱和父母子女的爱更高级、更理智。教育中,爱是期望效应的精神支柱,其效应大小有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爱的深浅程度。但是,老师施爱很难像浇花的蓬头那样均匀地向所有学生喷洒。因此,要教育边缘人”,就必须将爱的天平向“边缘人”倾斜,才能产生皮马利翁效应。

二、从教其学会自尊开始,使自尊和尊人统一起来。

有关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受到遭人嫌弃而形成负性暗示时,便会被无法摆脱的自卑感而困扰,其自尊心和好胜心也往往会由于自身所处的劣势状态而变得越发强烈。他们就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起敌意的围墙,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孤僻、冷漠、多疑、刻薄、嫉妒等畸形性格。他们急于改变处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与尊重,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获得大家的信任。为此,老师不仅要尊重、信任他们,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尊重和信任,逐渐懂得自尊和尊人的关系,懂得不尊重他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尊的道理。

三、从教其学做好事开始,使行为建立在良好的认知基础上。

边缘人学生圈内人学生一样,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度阶段。这个阶段,圈内人学生大都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有着较强的乐群性,因此他们善于化解矛盾,达到知行统一。而边缘人”则遭嫌弃,受排斥,孤立于人际圈外,因此不仅无法排解矛盾,反而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冲突和对立。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其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友情。在此基础上,老师要重视他们的行为动机的训练,促进乐群性,体验助人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只注意行为表现不考虑动机,会诱使他们变假、说谎;仅仅以满足图表扬、捞名誉,取悦老师为动机所做的好事不仅不会持久,而且所做的好事也不会彻底。

四、从教其控制情绪开始,促其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边缘人 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更多一些深刻性和片面性,其情绪表现为大起大落的两极化,面对成功他们欣喜若狂,甚至忘乎所以;一遇挫折就如堕深渊,一蹶不振。老师必须掌握边缘人”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帮教。

一要事前提醒,对于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集体决议或批评性意见,公布前老

师须事先做好工作,减少对立,避免顶牛。二要事先指导,当面抑制了情绪,并不等于心服口服,老师要及时补上说服课,让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避免产生心理疙瘩。

边缘人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值得动心思、花气力的工作。我相信,我们的

老师只献出真诚的爱,用心专情雕刻,皮格马利翁效应用就会显现就一定能促使边缘人学生不再“边缘”而成为“圈内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借用鲁迅之言,表达自己对教育前景的拳拳之心!尽管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教育育还身处坎坷之途,但我没有理由不去深深爱她;也许炽热的情感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出我激情与热血,为之呐喊,为之奋斗。远离阴霾冬季,让生命重返清澈!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坚信学校教育靓丽风景就在前方的不远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教育人,唯有不懈的坚持和战斗,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终身学习-中国教育人博客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如何在“加压”中实现激励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