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慕课时代

中国式慕课将转正 教师角色岂能"归隐"

2013年12月10日 09:08    来源:现代教育报   

  高校加盟“慕课”成为“MOOCS”一员,早已算不上新鲜事儿,而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拟将“慕课”引入正规教育教学中来,实现学分互认、跨校积累学分,从而获得学位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刻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这标志着“慕课”即将光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同盟军,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

  有“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之称的“慕课”,其最大魅力恰恰在于从技术上确保了“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的教学原则,这和“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极其吻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伴随“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点击鼠标海量教育资源瞬间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是否“课程设计成影视制作”“教师沦为演员、助手”?

  实际上,大数据时代带给教育的,是对教与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教师角色不但不会就此“归隐”,反而会被寄予厚望,其导师作用将更为凸显。

  以“慕课”为例,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教师能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会被推到新的量级,且较收音机和电视机,“慕课”所带来的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及时和个性化的“互动”和“反馈”——如同游戏的“通关”,只有答对了才能继续听课。可以说,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的“娱乐化”恰恰消解了传统的“我讲你听”式讲授法,取而代之的不正是教育界倡导多年、兴趣驱动下因材施教的“探究式教学”吗?“慕课”为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机遇。此时,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课程设计师”和“演讲家”:既能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般环环相扣设计课程,又能如演讲家一般将每个环节生动形象地讲授出来。

  然而,现阶段如果仅仅从形式上追风,而不从教育观上因“慕课”而转变,很可能导致“慕课”课程只是部分教师和学生“把玩”的时尚,忽视教育教学的实效。据“慕课”平台的一组数据显示:斯坦福大学提供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16万注册学生,但最终完成课程的仅1/5;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也有近16万人注册,但实际完成课程的只有7157人。这令众人对线上学习能否始终坚持提出了质疑。对于教师,理应担当的责任莫过于指导、鼓励和督促学生完成在线学习,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法已无立足之地。

  正如有学者认为,“慕课”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对于教师来说,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职业标准的要求反而更高。无论Ipad教学还是“慕课”的汹涌而至,都只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和工具,教育永远不只是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教育要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成产生知识的地方,那么,师生在头脑风暴中思维碰撞,在心灵交流中生成智慧,就不再是一种愿景。

  国内教育任何一种创新或突破,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取决于教师专业的现代化。无论怎样追新逐潮进入色彩斑斓的“慕课”时代,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特别声明】本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总结(精选25篇)
继续教育总结
默默无闻 潜心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我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指尖上的课程改变着教育——技术进步与教育变革(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