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经病疼痛”“癥瘕”等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景岳全书·妇人规》:“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流……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由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其症状与慢性盆腔炎临床特点相近。


病因病机

慢性盆腔炎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因素体虚弱,病程迁延所致,其特点为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且顽固不愈。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瘀,妇女经行产后,正气不足,寒、湿、热等毒邪乘虚入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集胞脉,迁延未愈,耗伤气血,病久则多虚多瘀,以致虚实错杂。本病多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因月经后期胞宫空虚,肝肾精血不足,或因月经前期肾虚肝郁,寒、湿、热等邪乘虚而入致腹痛。夏桂成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或兼夹湿热。然气滞血瘀、湿热等证皆从湿热、热毒、寒湿发展而来,其在表为实证。又因本病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正邪相持,病邪黏滞缠绵,难以速除,日久气血耗伤,使正气久而难复,无力祛邪,故为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之证,本质以虚为主。

辨证分型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多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临床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肾虚血瘀4种证型多见,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验案列举如下。

1
湿热瘀结型

患者,女,43岁,于2005年6月初诊。自诉下腹胀痛10余年,时轻时重,未经正规治疗,痛甚时自服抗生素,症状稍缓解,因腹痛加重3d来诊。症见:月经量中,痛经,有血块,色暗,下腹胀痛,动则尤甚,腰骶酸痛,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白带量多,黄稠,有异味,宫颈举痛明显,子宫正常大小,压痛明显,双侧附件区压痛明显。诊断:慢性盆腔炎发作期。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给予加减清热调血汤。组成:牡丹皮12g,莪术15g,当归15g,赤芍15g,香附6g,延胡索15g,蒲公英15g,薏苡仁30g,土茯苓15g,苍术15g,黄柏15g,忍冬藤20g,柴胡12g,枳壳15g,川牛膝15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组成:丹参10g,赤芍10g,莪术10g,三棱10g,皂刺6g,乳香6g,桃仁10g。14d为1个疗程,复诊腹痛减轻,低热好转,腰骶酸痛减轻,复查阴道分泌物减少,颜色正常,子宫及附件区压痛好转,上方治疗3个疗程痊愈。

按语:患者盆腔炎10余年,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血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经行有血块,腹痛。瘀停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酸痛。湿热缠绵,故低热。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胞宫,故见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舌红苔黄、脉弦滑为湿热之征,辨证符合,故用上方获效。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女,28岁,2009年4月初诊。症见:下腹胀痛,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行伴乳房胀痛,喜叹息,舌质暗,有瘀点,脉弦涩。妇科检查:白带不多,宫颈举痛,子宫压痛明显,左侧附件区增厚。B超显示:左侧附件区可见一个3.0cm×3.2cm液性包块。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予加减牡丹散(《妇入良方大全》)。组成:当归15g,赤芍15g,丹参15g,牡丹皮9g,木香6g,乌药12g,香附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橘核9g,荔枝9g,陈皮9g,甘草6g,三棱15g,莪术15g,路路通15g,浙贝母15g,夏枯草20g,14剂。每日1剂,口服。辅以逍遥丸口服,合并外敷方外敷。组成:红藤30g,败酱草30g,丹参30g,赤芍30g,乳香20g,没药20g,连翘30g,三棱30g,莪术30g,透骨草60g,苍术30g,白芷30g。水蒸外敷,每日1次,每剂药可重复用5次,每个疗程10~14d。症状缓解,效不更方,此法连用3个疗程,B超提示盆腔未见异常,病愈。

按语:女子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精神刺激,情志郁结,气机疏达不畅,气滞而致血瘀,故见经行量少,经前乳胀,少腹胀痛。加减牡丹散行气滞,破瘀血,理气活血,使气机畅达、瘀血消散,辅逍遥丸舒肝解郁,从而达到资源引流之效。

3
寒湿凝滞型

患者,女,40岁,2010年3月初诊。症见:自觉少腹冷痛1年余,伴腰骶部酸困,带下色白,腹痛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盆腔炎、结缔组织炎)。治则: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予加减少腹逐瘀汤。组成:苍术15g,茯苓15g,小茴香10g,干姜6g,当归15g,川芎10g,肉桂6g,乌药10g,赤芍15g,白芍15g,桃仁10g,红花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服用3剂后,少腹冷痛减轻。本方继服5剂,复诊述月经来潮,量少,色暗,腰骶酸痛,上方加黄芪30 g,熟地黄15g,川牛膝15g,炒杜仲20g,调理3个月渐愈。

按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寒邪客于少腹、胞宫致气血凝滞,瘀阻不畅而出现上述症状。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不仅温经散寒,又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诸证。

4
肾虚血瘀型

患者,女,43岁,2015年8月初诊。症见:下腹胀痛,有针刺感,伴腰骶酸痛5年,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行腹痛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质暗红有瘀点,脉细涩。治则:补肾舒肝,化瘀止痛。方予加减调肝汤。组成:熟地黄15g,枸杞子15g,甘草6g,白芍15g,延胡索20g,土茯苓15g,鱼腥草20g,当归15g,王不留行15g,川楝子10g,鳖甲10g,怀牛膝15g,枳壳12g,通草15g,皂角15g,7剂,早晚分服。复诊腹痛减轻,带下量少,精神可,腰膝酸软减轻,继续服7剂,腹痛诸症好转。治疗3个疗程,病愈。

按语:肾居下焦,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瘀血停滞日久,久病及肾,可有腰骶部酸痛乏力、心烦等肾阴肾阳亏虚症状,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肾精亏虚,胞脉空虚,邪热入于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气血不畅,壅于下焦而致腹痛,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妇人久病癥宿痞,脾肾必亏。”用韩百灵教授的加减调肝汤治疗效佳。

结语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从患者体质出发,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中医内服联合外治疗法对慢性盆腔炎疗效较佳,副作用小,且患者依从性高。如配合中医灌肠、外敷法等,可促进局部皮肤或直肠黏膜对药物局部渗透吸收,以及炎症的消散吸收,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盆腔炎
中医盆腔炎
朱良春——治疗带下诸病经验和特色
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诊治
对付慢性盆腔炎,中医用的是这个偏方!
急慢性盆腔炎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