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艾灸养生文化基本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科学史上一颗明珠。

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受到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注意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因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完成的。正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样,在诊断、治疗中,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诊断确切,治疗得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一体观”即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其中包括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地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证”与“症”,古代文字学上两者通用,现代中医界已严格区别。“症”即症状,是疾病所反映的个别表面现象,即是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发热、头痛、咳嗽、呕吐等。而“证”是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证”与“病”的概念也是不同的。“病”是疾病的总称,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证”则是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的“证候”。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

一、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论和辩证法。古代思想家总结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正反两个方面。古人把一切事物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为阴阳。并用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并探求自然规律,这就称为阴阳学说。古人把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质,概括为木、火、土、金、水,称为五行。这五种基本物质相互之间存在着资生和制约的关系,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用来阐明人体一切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阴阳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水与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又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基本物质,均可以阴阳来表示其特定属性。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凡是寒冷的、下降的、内在的、晦暗的、沉静的,均归为阴;凡是炎热的、上升的、外在的、明亮的、活动的,均归为阳。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就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决定的。但阴阳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属性概念,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其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同时,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这是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以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功能;功能活动亦可形成为物质。以昼和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凡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所以《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的相互关系表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和统一,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随着对立面的转变而转变,比如前胸和后背,胸在前为阴,而换成胸与腹,则胸在上为阳。而且一个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属阴属阳,比如说白天属阳,可是白天又分阴阳,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阳之中仍旧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阴阳的对立统一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

       阴阳是互根的,这表现为阴阳相互依存,一方不能够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就如同我们的日常饮食,吃的有形的物质属于阴,可是必须要经过脾胃的运化传输,这种功能属于阳,通过阳的作用,把食物变成有营养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阴,它反过来又称为养阴的动力,正如“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既相互为用,又是相互制约,互为消长的,比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冷热变化,春温夏热,阳气渐盛,阳长阴消;秋凉冬寒,阴气渐盛,阴长阳消。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也能在人的生理功能上得到体现,人体会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阴阳消长的变化。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总之,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制约,相互转化,说明阴阳之间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

阴阳学说的应用

        1.用来说明人体

       中医学认为人的机体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有些部位属阴,有些部位属阳。正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所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2.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比如气为阳,血为阴,只有气血调和,身体才能健康。如果阴阳不能互根互用而分离,那么人的生命就会终止。《黄帝内经》讲“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用来说明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一旦这个平衡打破,出现阴阳的偏盛和偏衰,就会导致疾病。《黄帝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4.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纲领

       正常生理情况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病邪侵入或者正气不足,就造成阴阳的偏胜偏衰。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了阴阳。一般来说,暑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5.用来指导临床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在明确了疾病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消长的情况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它们是(中医)用来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变化的理论。

五行属性:木具有生发、曲直、易动、喜伸展的特性;

       火具有炎上、温热的特性;

       土具有载物、受纳的特性;

       金具有发声、从革、肃杀的特性;

      水具有寒凉、就下、滋润、闭藏的特性。

       五行学说不是简单地将事物归于五行,五行之间是以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生克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生与相克同时并存。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而木又能克土,正因为五行之间有了相互制化的关系,所以它们维持着一个无使太过,亦无不及的平衡局面。张介宾《类经图翼》中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相乘、相侮  如果五行中其中有一行出现太过或不足,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打破平衡,出现紊乱。这种现象称作相乘或相侮。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与相克的情况相似,但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如木气太过,就会影响到土,就叫木乘土。如果木气不足,则金乘木。

    “侮”含有恃强欺侮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对原来“克我”的这一行进行反侮,也就是反克。比如火气太过,不仅不受水的克制,反而对水进行反侮,称作“火侮水”。但是不排除由于水本身的虚弱,不能克制火,反而受到火的反侮,称作“水虚火侮”。

五行学说的应用

       1.阐明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所属的五体、五官、五腑等,共同把人体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常变化,都可以从人的面色、声音、五味、脉象等反映出来,这是因为五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多方面的反常变化。“有诸内者,必形于外”。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也”。

      在疾病治疗方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由内脏生克关系的异常所致,比如肝气横逆犯胃,即木克土,治疗上要抑木扶土;中风患者由于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治疗上要滋水涵木。这就是调整太过或不及,使功能活动正常,即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

      在针灸治疗上,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五输穴,分别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个特定穴,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可以对不同的病情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辩证选穴。

       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也是根据阴阳消长,五行之进退,结合天干地支来选穴,用以治病的。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PPT课件-48fd16a24028915f814dc22d
传统医学理论对太极拳的指导性研究
国医周水金讲《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讲(附语音和文字讲稿)
周老师讲中医基础理论5(3期班)
绪论
中西医结合,唯有依赖系统科学的突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