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中医】中医外治法浅说2

(一)作用于器官(感官)的外治疗法

1、点眼疗法。

点眼疗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加工成一定的剂型点入眼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包括药粉点眼、药液点眼和药膏涂眼三种。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脑”,“肝开窍于目”,“五轮八廓内属五脏六腑”,并有五轮八廓与五脏六腑相应的理论。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药物点眼,不仅能够治疗常见的眼科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眼科以外的其他疾患。如《 溪外治方选》治疗伤寒无汗,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角。《理瀹骈文》记载治疗伤寒时疫的四个处方,运用生姜汁,茵陈汁点眼治湿热发黄,丁香、柿蒂汁点眼治顽固性呃逆,日月丹,人马平安散点眼治胃痛,翠衣散点眼治腰痛等。其它中医文献中还有用硼砂点眼治疗闪挫腰痛,己戊丹或五圣散点眼治疯犬、毒蛇咬伤等记载。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上拉开下睑,右手用药物点眼。

药液点眼则将药液滴入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上提上睑,放松下睑;药粉点眼用小玻璃棒头沾生理盐水再沾点药粉放置在大眦角处;药膏涂眼则直接涂在大眦角处或眼内结膜下方,令患者闭目休息数分钟,一般每日3~4次。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睑缘炎等眼部疾患,亦可辨证治疗五脏六腑疾患。

【注意事项】

1药物加工配制一定要精细。药液应用蒸馏水取汁;药粉应高压消毒。

2点眼时避免眼药直接接触角膜,应点入眦处(多为目大眦),药粉只

1--2粒芝麻大,药水只能1--2滴。点后闭目2--3分钟。

3严格消毒。

2、取嚏疗法

取嚏疗法,又称抹入取嚏疗法,是指用芳香辛窜的药物刺激鼻黏膜,引起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西汉时期,淳于意用以治疗产后血厥。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救卒死方载:“取皂荚豆大,吹其鼻中,嚏则气通矣。”宋代医家刘昉将药物制成丸剂,以乳汁或水化开滴鼻取嚏。《丹溪心法附余》详细介绍了通关散用于治疗痰厥、癔病所引起的人事不省、牙关噤闭、痰涎壅盛,属实证,闭证者。清代赵学敏《串雅外编》用还魂丹吹鼻取嚏治疗急慢惊风。清代龚自章《医方简新编》在边关散的基础上加麝香、薄荷等,疗效更有提高。元代倪维德《原机启微》治目肿红赤、昏暗羞明、眵泪稠粘等用嗅鼻碧玉散(鹅不食草、青黛、川芎)嗅鼻取嚏。清代外治大家吴尚先《理瀹骈文》总结曰:“大凡上焦之病,以药为末,嗅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不宽,即吐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前贤治伤寒、中风、伤风、时疫、温症、喉风、赤眼、牙痛等证。皆有嗅药。亦使病在上者从上出也。”

【操作方法】

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摸鼻,或以清洁棉花卷成条状,蘸取药末塞入鼻中轻轻转动,使药物粘着于鼻黏膜上,引起喷嚏。

【临床应用】

伤寒感冒、脑血管意外、中暑、口眼歪斜、大头瘟、疟疾、头痛、喉闭、牙痛、黄疸、癃闭、麻疹、小儿中恶及急、慢惊风等。

【注意事项】

①嗅鼻取嚏为祛邪疗法,易伤正气,故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②有鼻衄者不易用。

③除昏迷病人外,预先含水再行本法 ,以免损伤鼓膜。

3、嗅鼻疗法

嗅鼻疗法,又称“吸药疗法”,将药末吸入鼻腔但不引起喷嚏,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鼻为肺之窍”,“肺朝百脉主治节”,“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刺热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素问·气厥论》),因此,通过鼻黏膜吸收的药物可以治疗鼻腔本身或鼻腔以外的某些疾病。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中治疗黄疸,即有用 “瓜蒂、秫朱、赤小豆纳着鼻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升余,则愈”的记载。

主治头面部及五官科诸疾,如慢性鼻炎、鼻衄、鼻息肉、牙痛、头痛、眼结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4、吹鼻疗法

吹鼻疗法是将药物研为极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腔内,不引起喷嚏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本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吹鼻救猝死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已有吹鼻与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外编》及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陆以湉《万病验方大全》中收录了许多疗效颇著的吹鼻验方,至今仍为医家所喜用。

吹鼻疗法主要用治头面部及五官科疾病,如头痛、牙痛、鼻出血、慢性鼻炎、伤风感冒、白内障、头皮痛及紫癜、黄疸等。

5、鼻嗅疗法

鼻嗅疗法是将芳香辛窜的药物研末装瓶,以瓶口置于鼻下,以鼻嗅其药味;或用药物煎汤,用鼻嗅其蒸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不便喂药的婴儿及难以服药之症(如昏迷、中风等)。

6、鼻塞疗法

鼻塞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如丸、散、膏、丹等)塞入鼻内,通过鼻腔吸收而治疗疾病的外治疗法。主要有鲜药塞鼻法、药液塞鼻法、散塞鼻法、剂膏药塞鼻法等。

本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据传扁鹊使用塞鼻疗法治疗产晕。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寒湿证,有“纳药鼻中则愈”的记载。晋代葛洪《时后备急方》治疗“卒死中恶”,“以棉浸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用药末塞鼻,治疗鼻塞、脑冷、流清涕、小儿鼻息肉等。宋代《太平圣惠方》用二圣散(血余炭3克、人中白1克,麝香0、15克)或三七粉、云南白药纳鼻中治疗鼻衄;亦可用刺蓟、生地黄、生蒌等同捣热汁饮,而以药渣塞鼻治鼻衄不止;治疗疟疾,则用苍术、川芎、桂枝等分研末塞鼻。

【临床应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面部、五官科及口腔科疾病,如鼻瘜肉、鼻出血、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和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注意事项】

①要掌握塞鼻深度,过浅或过深均会影响疗效,过深还容易滑入鼻腔而误入气道。

②塞鼻药刺激性强,须用纱布或棉花包裹以减少刺激。

③用治头痛、牙痛,眼科等头面部疾患,一般左侧患病塞右侧鼻孔,右侧患病塞左侧鼻孔。

(按)以上取嚏疗法, 鼻疗法、臭嗅疗法、吹鼻疗法和鼻塞疗法以及灌鼻疗法,滴鼻疗法、吸入疗法等,均从鼻中用药,由鼻腔黏膜吸收,或嚏或不嚏,故患者可根据情况需要辨证选用或交替使用。

7.塞耳疗法

塞耳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如丸、散、丹、膏等)外用薄棉或纱布包紧,塞入外耳道内,通过外耳道皮肤的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耳为肾之窍,为宗脉所聚,乃肾之外候。耳与脏腑均有密切的关系,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际。《内经》中对耳与经脉、经络、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明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目而为听。”近年来开发的耳针事业更为耳与全身脏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化,《内经》还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和则耳闻五音矣”(《灵枢·脉度》),“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藏气法时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海论》),“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由此可见,通过塞耳不仅可以治疗耳鸣、耳聋、耳疔等耳部病变,亦可治疗其它部位的疾患。

《理瀹骈文》用聪耳锭、通白锭、远志磁石锭等制剂,塞耳治疗耳病,还用延胡索闻耳治疗鼻衄、五金丸塞耳治疗疟疾等。

【临床应用】

适用于耳部疾病、头面部及五官科病变。

【注意事项】

塞耳前必须用薄棉包扎紧,然后轻轻塞入,不可深入。

8.吹耳疗法

吹耳疗法,又称“药粉吹耳疗法”、“耳内吹粉疗法”,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内或鼓膜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稍向上偏。将喷药粉器(民间称为“鼓子”)的长嘴端放上少许药末,轻轻放入外耳道内,用手指捏压鼓状的一端,将药粉喷洒患处。若采用纸管、芦管、细竹管者,一端盛药末,另一端用口吹气,使药末喷洒在患处。

【临床应用】

本疗法多用于治疗耳部疾患,如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耳带状疱疹,内耳疼痛、耵耳等。

【注意事项】

①应用吹耳疗法时,应先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冲洗患耳并揩干,然后再吹药。

②吹药药量要适宜,防止药粉堵塞耳道。

③化脓性中耳炎时,耳内脓液较多者,应先进行引流,脓液减少后可应用。

④第二次用药时,必须将原有的药物取出,再洗净外耳道后方可吹药。

9、滴耳疗法

滴耳疗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液滴入耳道,并在耳屏上进行适当按压,使药液进入耳道深部及中耳腔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异物入耳,耵聍栓塞等。

【按】塞耳、吹耳和滴耳疗法,均为通过耳部用药的外治疗法,多用于治疗耳部疾病亦可辨证用药治疗其它部位的疾患,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更替使用。

10、含漱疗法

含漱疗法,亦称漱涤,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汁、药液、药酒、药醋或药浸米泔等,含漱口中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本疗法起源较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食毕当漱口数过”的口腔保健疗法。唐代《千金要方》载录有多种含漱方剂和方法,如治疗口疮以杏仁、甘草、黄连和蔷薇根等煎汤含漱等。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认为含漱疗法有“坚骨以防蠢”的作用。

含漱疗法中药物直接作用于口、咽喉、牙齿、舌,由口舌吸收,通过经络气血内达脏腑,故不仅可用治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牙周炎、牙痛及口腔表浅霉菌症等口腔、咽喉部等疾病,并可防治其它部位的疾患。

11、吹喉疗法

吹喉疗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粉或药末吹布于咽喉部,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

本疗法流传较早。据传,早在三国时代,华佗即曾用中药研末吹喉治疗喉痈、喉癣、急喉痹等喉科疾病。宋代严用和用二圣散治疗缠喉、急喉痹等病。至今仍为临床治疗咽喉疾病的常用外治法。

本疗法主要用于咽科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复发性口疮、鹅口疮等。

12、牙咬疗法

牙咬疗法,系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直接或绵裹咬于上下牙之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以其用药剂型不同,可分为片咬、块咬、丸咬、散咬、揉团咬、粒咬、和烂咬(系用鲜药捣烂,直接或绵裹咬于患牙间)等。临床多选用止痛、杀虫之品,用治牙痛龋齿和喉痹诸疾。

13、舌舐疗法

舌舐疗法,就是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放于掌心或纸上,以舌舐之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以其剂型不同,可分为膏(糊)舐、末(散)等。祖国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与五脏相通,故药物可作用于舌以治疗脏腑经络之疾。临床上可用治口舌生疮、舌损伤等舌部疾病以及血症、嘈杂、噎食、瘿瘤等全身疾患。

14、口咂疗法

口咂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或绵包入口,细咂药味,其津咽下,药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舌又于五脏联系。故砸药法药物作用于口舌,并经吸收后通过气血经络内传脏腑。临床上可用治疗口舌、咽喉疾病及胎毒、呕恶、霍乱诸疾。

【按】含漱、吹喉、咀嚼、牙咬、舌舐及咽喉涂药、口含诸疗法,均为通过口腔局部用药,并通过口舌等的吸收而作用于全身各部位。因此,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选用一种或几种用法,或交替使用。

15.塞肛疗法

塞肛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进行一定的润滑后,将药物塞入肛门,以治疗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本疗法起源早,应用广。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用蜜煎方(食蜜七合,微火煎,稍凝如饴状,捏成锭,大如指)治疗少阳阴明大便难;猪胆汁方(猪胆汁,加入醋适量,和匀)治疗老年、病后及产后因胃肠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能攻下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用膏发煎治疗阴吹症。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用“乌梅塞肛门治久泻”,“煨散塞肛门治二便不通”,“川楝肉酒浸棉裹肛门治蛔虫腹痛”,“两栖散(蛤蟆一只,鸡骨二两)塞肛门治虫蚀肛门”,“桔梗蘸麻油塞肛门治燥屎绕脐腹痛”等。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主运化”,“肾主二便及前后二阴”等,故塞肛门疗法除可治大肠疾患外,亦可辨证施药治疗其它脏腑的病变。

16.灌肠疗法

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注射液保留灌肠,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操作方法】

先备一肛管,外面涂少量石蜡油,使之滑润,轻轻地插入肛门约10~30毫米,将配好的药液经注射针筒注入,或由灌筒灌入。根据病情注入适量药液并保留灌肠,一般尿毒症约为200~500毫升,保留2~3小时,溃疡性结肠炎约30~100毫升,保留4~8小时。

【临床应用】

除用于通便外,可广泛应用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伤风感冒,腹痛、肠炎、下利、腹胀、盆腔炎等,还可用治一些疑难、危重证候,如肾功能衰竭、肠梗阻、乙脑高热等。

【按】塞肛疗法、灌肠疗法及熏洗肛疗法等,均通过肛门用药,用大肠粘膜吸收以治疗肛门、大肠及全身性疾病。临床可辨证用法,处方遣药。

17.塞****疗法

塞****疗法,古称“坐药”,指用丸、锭、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内以治疗妇科疾患的一种方法。

塞****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就介绍用凡石丸塞****治疗“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者,矾石丸以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研末炼蜜和丸,如枣核大,纳入****中,以清热燥湿止带。对阴冷寒湿带下者则以“蛇床子仁为末,以****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纳阴中”,暖宫除湿,杀虫止痛。《医宗金鉴》在此基础上,加吴茱萸、远志、干姜等份为末,绵裹纳阴中,进一步增强了原方暖宫除湿,杀虫止痒之效。

临床上多适应于妇科疾病,如带下、阴痒、子宫糜烂、****炎等。

【按】塞阴疗法及灌****疗法,****湿泥疗法等,均由****用药,由****粘膜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用治****局部乃至全身疾患时可辨证选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塞耳巧治病
国医大师谈逐渐丢失的中医瑰宝--中医外治疗法
【白话中医】中医外治法浅说3
中医外治疗法之穴位敷贴疗法
小儿病痛怎么办
民族医药介绍之傣医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