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经验 | 傅杰英针灸治疗慢性唇炎经验

文献来源(内容选摘):丘杨,陈劼. 傅杰英针灸治疗慢性唇炎经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2):285-287.

      慢性唇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唇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其病因不明,与日光照射、外用药物或化妆品及某些不良习惯(如咬唇、舔唇)等有关,以唇部持续干燥、脱屑及皲裂等为特征,属中医“唇风” 范畴[2]。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配合口服用药,但疗效欠佳,且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又会出现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3],故慢性唇炎目前仍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傅杰英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经络美容教授,擅长采用针灸调理体质及治疗损美性疾病,治疗慢性唇炎方法独特,疗效较佳。笔者有幸随师跟诊,现将其针灸治疗慢性唇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 记载:“ 脾胃有热, 气发于唇, 则唇生疮, 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 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慢性唇炎患者多素体脾胃虚弱,兼有中焦湿热,或因过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煿,湿热内蕴, 上蒸口唇; 或思虑过度, 脾运受遏, 湿邪内阻,郁久化热,熏蒸于上;或胃火炽盛,脾胃阴伤,兼多数患者有咬唇、舔唇的习惯,伤及络脉,郁结不散,复感风热外邪,耗伤阴液,唇部失养而发病[4-5]。结合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傅杰英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热毒挟风上攻,搏结于口唇部而发。

 诊疗思路


1
从脾论治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口唇的质地、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本病发于唇,其病位在脾。慢性唇炎患者多素体脾胃虚弱,兼有中焦湿热,并常兼见忧思多虑,敏感细腻的性格特征。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 如食肥甘厚味, 或受辛辣刺激, 或情绪压抑、紧张,或思虑过度、夜寐难安,或胃火炽盛,郁久化热而发病。《医宗金鉴》 记载: “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临床上治疗慢性唇炎患者若直接从病因入手,以祛风邪、清胃火等为治法, 虽有疗效, 但易反复, 皆因此为脾胃之病, 其病变在里, 而表现于外。从脾论治慢性唇炎,乃釜底抽薪,从本而治[6,7]。

2
 辨证取穴施治

      傅杰英教授认同岭南人因久居湿浊之邪盛行之地,既嗜进食鱼鲜等阴柔之品使体内易生湿热,又喜饮凉茶致脾胃易损,从而形成其特有的脾虚湿热的“ 混杂” 体质的理念。认为该地区慢性唇炎的发病往往以浊毒、湿热、脾气虚之证单独或兼夹出现, 治疗宜化浊去毒, 清热除湿,健脾益气[6]。除取水沟、地仓、承浆等穴通畅唇周经络外,傅杰英教授注重整体脏气的调节,初诊时可先点刺井穴、荥穴、四缝穴等以祛浮游之火,化浊去毒;再结合背俞穴、胁肋部刮痧、放血以祛实邪、去菀陈莝,清扫障碍。然后根据五行相克规律, 木本克土, 若肝脾不和,则易出现“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以抑强扶弱为基本准则[8],予开四关(合谷、太冲)、针刺肝胆经腧穴疏理肝气,通畅道路,为调理脾胃作铺垫。而后以调理脾胃为重点,采用胃三针(内关、中脘、足三里)结合章门、太白、脾俞以补中益气, 健脾和胃; 取中脘、丰隆、内关以祛湿化痰,化瘀消脂。最后综合调理,平衡阴阳,如日常生活中嘱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外用其他刺激性药物及化妆品,纠正舔唇等不良习惯等;针刺大横、商丘、太白以理脾解郁,印堂、太阳、神庭以安神定志,针刺内庭、劳宫、大陵、然谷以滋阴降火,针刺四花穴(胆俞、膈俞)、膏肓以补益虚损,滋阴除烦,针刺足三里、肺俞以调整免疫力;亦可温针阳三针(气海、关元、肾俞)以温肾助阳,温针阴三针(归来、关元、三阴交)以调理冲任。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29 岁,2017 年6 月 1 日初诊。主诉:反复唇部干燥、脱屑 1 年余。自诉 1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周出现红色小疱疹,瘙痒难忍,渐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继而唇部反复干燥、皲裂、脱屑,张口即有撕裂样疼痛。予红霉素软膏、他克莫司软膏外用后症状稍缓解,但每接触唇膏或食煎炸油腻之物后即复发,唇部干燥、起皮。刻下:自诉唇部干燥,肿胀,微痒,张口疼痛,目 干涩, 有口气, 纳可, 睡眠浅, 易疲劳, 二便调。既往有“轻度贫血”病史,平素月经调,无过敏史及家族遗传史。查体: 全唇色淡红, 干燥,唇缘稍肿胀,口周皮肤色素沉着,因疼痛患者言语时不自觉限制唇部活动。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涩。西医诊断:慢性接触性唇炎;中医诊断:唇风(证属气血两虚,风热上攻),治以祛风清热,益气养血疗法。

      辨证取穴: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风池、膈俞、肓俞、中脘、印堂、神庭、太阳、太白、 地仓、水沟。针刺方法: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膈俞、胆俞、中脘、肓俞施行温针灸;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2017 年 6 月8 日二诊。诉唇部仍干燥、肿胀,但疼痛、痒感减轻,口周色素沉着淡化,目无干涩,睡眠较前改善。辨证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膈俞、中脘、关元、天枢、丰隆、阴陵泉、水沟、承浆、地仓、太白、阳陵泉、太冲、内关、大陵、少府、三阴交。 针刺方法: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 膈俞、胆俞、中脘、关元、天枢施行温针灸;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留针30 min。

      2017 年 6 月15 日三诊。诉唇部干燥情况好转,肿胀消退,疼痛、痒感消失,言语时唇部活动自然。辨证取穴: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风池、章门、太白、水沟、承浆、地仓 、天枢、内关、大陵、劳宫、足三里、 少府、内庭。 针刺方法: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行拔火罐;脾俞、章门、太白施行温针灸; 其他腧穴采用常规针刺, 留针30 min。

      此后患者多次复诊要求继续针灸调养,均见其唇部滋润,偶因饮食不慎致唇部干燥不适,忌口后可自行缓解。

      按:本病例初诊根据症状及舌脉之象可辨证为气血两虚,风热上攻。患者本气虚体质,又兼夹有岭南特色的“混杂”体质,胃脾虚弱,又易蕴而化热,每食辛辣厚味,胃腑易积热化火,复受风热外袭,挟脾胃之伏火上攻于唇而成。此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当以益气养血、祛风清热为治则,同时谨记以调脾为本。因为脾胃伏火不同于胃中实火,单以祛风热、清胃火为治则,则治标而不治本,调理脾胃才是治疗唇风之根本。先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拔罐,起罐后吸拔部位呈潮红色,夹杂少许紫红色瘀点,可判断患者体质仍以虚为主,不适宜点刺放血等疗法。故直接取地仓、水沟以刺激唇部; 针刺风池疏肝理气, 清肝经风热;温针中脘、肓俞以益气健脾;针刺太白以健脾化湿, 理气和胃; 针刺印堂、神庭、太阳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二诊时患者目无干涩,睡眠改善,但唇部症状无明显改善,当乘胜追击,突出重点,以调脾为主,加承浆增强唇部刺激; 加温针关元、天枢调理脾胃, 补气温阳; 针刺三阴交、阴陵泉、丰隆健脾利湿;患者受病所累已久,当配阳陵泉、太冲、少府、大陵以疏肝、养心,调达情志。三诊时,患者唇部症状好转,口周色素沉着淡化。继续顾护脾胃,巩固疗效。改温针脾俞、章门、太白,使俞穴、原穴及脏会相配合,温补脾胃;加风池以疏风,劳宫以养心,足三里以益气,内庭以清泻胃火。

(讨论部分、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特效方针灸
慢性胃炎 试试针灸
慢性腹泻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泄泻
手四针——疼痛透法绝招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针灸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