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稻盛和夫的心灵学师王阳明: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读书人深受儒学影响,不管出仕之后人格是否会被扭曲,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是内心最初的诉求。及至北宋,理学家们打破门户之见,兼儒、释、道三家之学,“北宋五子”之张载又提出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王阳明,正是用一生的经历来践行一个读书人的最本真的理想。

关于王阳明的生平,基本上所有与其有关的书籍或文章都会介绍一遍,上网随便一搜便可得见,所以在这里,我就简单一瞥,更多地去捕捉其思想变迁的脉络。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宪宗成化八年,在那个社会动荡学术萎靡的年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创立了不朽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在兵部任职,因反对宦官刘瑾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之后受朝廷重用,平反叛乱屡建奇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之后又临危受命,总督两广,平定盗贼和叛乱,平乱返家途中病逝于舟中。

关于王阳明的性情,钱先生有一段极其精彩的描写:“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的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抑遏的自我扩展的理想,憧憬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奋发努力。”钱老的这一篇,是全书之中我最喜欢的一篇,也是我所读过的讲述阳明成学之前人生经历的最好的一篇,没有之一。

王阳明的一生流离颠沛,极富传奇色彩,并有数次挣扎在生死边缘,若真一一写下来,恐怕十数月都不够写,我且从自己的八卦角度捕捉其中两个我认为最关键的场景。

- 少年立志 -

关于伟人的出生情景,后人在描写时总是习惯于添加一些神秘元素,比如其母梦龙、梦熊、梦麒麟等等,王阳明也不例外,祖母梦见神人踏祥云送子,祖父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

王阳明的家乡在浙江余姚,其父王华,曾经状元及第,外出出仕,阳明幼年一直由祖父教导。不知书友们是否有这种感觉,隔代教导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调皮。祖父十分纵容阳明,故他的童年过得天马行空放任不羁。当他迷恋上象棋之后,他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连下三天三夜。

11岁那年,他在爷爷的陪同下,前往北京与父亲同住,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远行。途经金山寺,他写了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阳明定居京城之后,总是静不下心来好好读书,他最喜欢的还是和周围的小孩玩行军打仗的游戏,他把自己看作是军队的首长,并且还制作了指挥他人的战旗。他的父亲认为他这是不学无术,训斥他:“王家世代以诗书传家,你如此本末倒置,以后该怎么办?”这个倔强的熊孩子却反驳说:“诗书怎能传家?”当儿子和孙子意见不一时,祖父总是坚定地站在孙子一边,他坚信他的孙子是人中龙凤。话说,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为何阳明会两次科举皆落第。

12岁在与私塾老师讨论时,他果断地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后世在描述这一段经历时,无不盛赞其心志高远。不过说实话,我个人觉得,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多半是想做圣贤吧。就好比我们在小时候被问到理想时,半数以上会选择做科学家一样。立志固然是头等事,但之后的践行,才是最为紧要的。

13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生母阖然辞世。王阳明悲痛欲绝,至亲的离世让他觉得死才是世界上头等伤心事,而且死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母亲过世后,他一度产生了厌世情绪。这里我又想提一点,老人带大的孩子可能还有一个共同点:早慧而敏感。此时的王阳明开始思考有关生死的哲学命题。人活一世,不过短短的数十载光阴,太过短暂了。于是他开始迷上了佛道。道法讲究养生长生,佛法将死亡视为回归,我相信,这对彼时的阳明来说,该是最好的慰藉。而这段时间对于生死的思考,也为他之后的顿悟奠定了基础。

- 龙场顿悟 -

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之后,重用宦官刘瑾,党同伐异。这时的阳明已经进士及第,任兵部主事。官职虽小,但他却上书为受冤的官员说话,于是,他被打了40军棍,并投放入狱。阳明的身体一直较为孱弱,受了杖刑之后,肺病又再次复发。当时是北京最冷的季节,在阴森寒冷的监狱中,阳明痛不欲生。

有史料称,疾病缠身的阳明一度曾有结束生命的念头。在监狱中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来归在何时?年华忽将晚。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一直算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阳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困厄,以至于明明是最该意气风发的年岁里,已经有了颓废的老年人的心态。

但他是个乐观的人,很快他就摆脱了这种悲伤的情绪。有人给他送来了《周易》,于是他刻苦研读,以此来打发时间。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明有阳明厄而学周易。

之后经其父百般斡旋,阳明被流放贵州龙场,任驿丞。

我曾看过一段话,大意如下:有儒家的人说,若是孔子没有出现在人世,那么一定是万古如长夜的状态。孔子就是光明,但依然有光明照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龙场。即便是在当时的地图上,也难以找到它,它隐藏在万山丛棘中。

在赶赴龙场的路上,阳明遭受了刘瑾爪牙的追杀,来到龙场之后,拖着病弱的身体,随时还要防备刺客的降临。在这种困顿下,阳明写了一篇《瘗旅文》,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王阳明本人手书的文章中被公认为优秀的一篇。文章是用来纪念三个路过此地,却在回程中死去的人,也表明了自己随时赴死的决心。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大意如下:山峰接着云彩,飞鸟飞不过去。游子思念家乡,分不清东西。分不清东西啊,头顶上的天空却是一样的。虽然两地隔开万里,但却都在四海之中。乐观的人可以四海为家,不必贪恋那旧居了。灵魂,灵魂,不要难受,更不要害怕!

某个深夜,读到此句,禁不住泪下。

在极度的困厄中,阳明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心中还深藏着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他备置了一口石椁,日夜安居其中。

钱老写道:

“他自计一切世间得失荣辱,到此境地,真是无从道起,只有逼得他一一超脱。他那种险恶的处境,正是帮他超脱一切的大助力。可是他还有生死一念,一时未能净化。他虽能一切不顾,但他还不能不怕一死。这又如何办呢?于是他做一石椁,以俟命自誓,日夜端居静默,求把他那怕死之心也一并化了,好让他自己内心得个安静。久之,他觉得胸中洒洒,渐次的空了,连怕死的一念都没有了。”

在将生死置之度外之后,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说:大道应该发自内心求得,心以外,其实没有别的东西,心里有了念头,这个念头才是物。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也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说到心学,单看其理论阐述,会有玄而又玄之感。但若纵观阳明生平经历,便会明白,心学其实是极其踏实的,是阳明践行出来的真实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平淡质朴的一生还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顺境逆境,心学便是告诉我们,法不外求,大道至简,回归本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我各自修心。

联盟公众号:CAMA321

联盟官网:www.51amiba.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即修行——王阳明
武能剿匪、平乱,文能悟道开心学
王阳明神奇的心学 | 前言——向死而生的奋斗
王阳明心学:人最怕一个字!这个字念什么?
王阳明心学最精髓的两点,理解后可以让你改写人生,值得收藏
王阳明心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