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伟人:我写不合适

地缘历史档案

“卖报,卖报,来看新出炉的报日人民……”。

1957年1月12日,《报日人民》第八版刊印首发,整个版面几乎被同一人填满,她就是中共史上牺牲时年龄最小的共产党员刘胡兰。



这天是刘胡兰同志牺牲十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缅怀这个牺牲时年仅15岁的小姑娘,偌大报纸上赫然是一篇篇纪念她的文章。

版面上不仅有其父刘景谦,其继母胡文秀一同书写的文章《纪念我们的女儿—胡兰子》,而在刘胡兰封面人物画像旁还刊登了毛主席为她亲笔写就的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过题词下方有一行用粗笔小字特别注明—此乃“重写”。

回溯十年前的冬日下午五时许,刘胡兰在国民党爪牙阎锡山的恐吓下,掷地有声道:“怕死不当共产党”,随即缓慢却坚定的一步步爬向闸刀,侧头等待死神来临。隔年5月,年仅19岁的董存瑞以身炸碉堡,高举药包,英勇就义前大喊:“为了新中国,前进!”



同样是花一般美好的年华,少男少女,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新中国解放慷慨赴死。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却对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他在不同时期2次题词刘胡兰,然而面对河北数十万民众请愿,再三斟酌后仍拒绝为董存瑞题词,甚至直言:“我写不合适”。

刘胡兰为何能有如此特殊待遇,一代伟人毛泽东这样做的背后到底又有何隐情呢?

一封特殊的电报,毛泽东动情写下八大字

1947年1月12日,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马不停蹄赶往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尽管风霜冷雨直刮得脸刺痛,他也没有一刻停留。因为就在这不久,我们党的好同志—刘胡兰,牺牲在了阎锡山残酷的铡刀下。



李宏森此番匆忙便是想记录下她生前最后的音容笑貌。他辗转访问事发时村里的人民群众,于当日写下了《17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稿,并将这一消息以“新华社吕梁”的电头发往全国解放区。

稿件一经发表,便立刻在社会广大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



“嘀哒 嘀嘀哒 嘀嘀嘀哒哒 嘀嘀嘀嘀哒……”,1947年3月25日,子长县王家坪驻解放军的译电员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电报。工作人员译完当即呈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任弼时。

这封由张仲实向任弼时同志发来的电报里不仅详细叙述了烈士刘胡兰的生平事迹,也呈交了晋中地委对纪念刘胡兰烈士一事的意见,还附有记者新华社张宏森撰写的文章。



在最后,张仲实还特别向他提议道:“纪念刘胡兰烈士一事,最好请毛主席写个匾,或题几个字,以示表彰”。

任弼时细阅完,颇为动容,甚至久久不能平复内心所感……



1932年10月8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的小英雄刘富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户贫困中农家庭,父亲再婚之后,她更名刘胡兰。

改掉的不只有名字,亦有其跌宕精彩的人生。

因为在刘胡兰仅有六七岁的时候,深受红色思想熏陶的她就开始为党组织站岗放哨。

扎着两个马尾辫的小女孩奔跑在田野山间,每次见到岳建明的时候都能给其带来惊喜的消息。



等到年岁再大一些,“热心群众”刘胡兰终于成为了儿童团一员,足以合情合理的开展一些更大的运动。

前期耕耘荣得后期耕种,可还未等到成为正式党员,蒋介石的熏心私欲就再也难掩侵略的苗头。



白色恐怖的阴霾席卷山西,大批量的共产党员殒命在国民党的铡刀之下,这样的景象成了刘胡兰夜不能寐的梦魇,也在1947年的1月12日正式成为挂在其眼前的屠刀。

“小丫头片子,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或许你这条命,我可以给你留下来”。

一句话稍有不当,铡刀都可能落下来带走刘胡兰的性命,可作为一个孩子,她却是眼皮都没眨一下下,操着一口邻里邻居间“吃早饭没”的平常,说出一句“你这铡刀歪了,想要了结我的命就快一点”。



当任弼时将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和晋中地委的建议一齐汇报给毛泽东时,他一手拿着烟,一手半抚在眼窝上,思索片刻,挥笔写下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正式追认刘胡兰烈士为党共中员。

毛泽东重写题词,19岁牺牲战士再次震惊全国

毛泽东题词刘胡兰后,以她的事迹改编的戏剧、电影、连环画等等,在全国各地上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非凡没有忘记她的英勇牺牲,反而在和平年代自发情愿,希望为刘胡兰建立一座纪念碑。就算当年的见证者全部老去,死去,新生的人民群众也能来此缅怀她的石像。



1956年12月11日,共青团山西省委经过商讨,一致同意在刘胡兰牺牲十周年的这一天搞个纪念活动。

在组织着手开展这项活动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年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写就的题词因战乱丢失了。

而这副题词的纪念意义对于此次活动来说却意义非凡,就在组织焦头烂额之际,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派人进京面见毛主席,恳请他为刘胡兰二次重写题词

团省委宣传部写作科长杨小池临危受命,带着这个艰巨的任务来到了北京。要知道,主席的墨宝重金难求,全国牺牲的共产党员烈士多达百万,毛主席日理万机,怎会记得十年前牺牲的小姑娘,况且没能保管好题词是我们的失职。



第二日,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呈交了团省委关于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写题词的报告。

但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看到报告后,直接一口答应了下来。

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人民群众的热切注视下,毛泽东为刘胡兰二次题词的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式公布。

就在刘胡兰牺牲不久,年仅19岁的董存瑞战士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以肉身炸碉堡光荣牺牲。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怀来。和刘胡兰一样,都是苦人家的孩子,但正是因为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意志力才更顽强。

抗日战争时期,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董存瑞便当过儿童团长,还在一次战斗中,机智掩护当时某部队的区委书记成功躲避日军的追捕。在那时,他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抗日小英雄了。

1945年,年仅16岁的董存瑞,成了八路军的一员。因为表现优异,思想觉悟高,在两年后便成功入了党。



在八路军里担任某部队六班班长的他,一直是队伍中的战斗好手。不仅技术过硬,还很有作战谋略,曾在战斗中单枪匹马杀敌十余人。入伍以来,屡建功勋,获得多次奖章。

1948年5月25日下午,国共两军在隆化战场上激战正酣。董存瑞所在连队在此时向敌军发起猛攻,在经过一桥形暗堡时,被隐蔽在堡底的敌军打了个突袭。由于连队所占地理位置开阔,很容易四面受敌,因此,前两班队伍对暗堡爆破均失败。

就在这时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命:“六班班长董存瑞请求出战!”,说完便举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当他负伤冲到目的地才发现,暗堡高度不低,且两头根本没有位置设立炸药包。



来不及犹豫,他左手高举炸药包,右手拉着导火索作准备,选择以身炸碉堡,同时嘴里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轰隆一声,碉堡被炸得四分五裂,浓浓烟雾下已寻不到董存瑞的身影。

董存瑞牺牲后,第一个报道他相关事迹的是东北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将军的秘书齐萧。1948年7月11日,这篇报道被刊载于《群众日报》一版上。此文稿一经流出,再次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冀兴坡五到优抚司,朱德出马终圆满

1955年1月1日,由丁洪、董晓华、赵寰三人共同编写的电影《董存瑞》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放映以来,一度受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董存瑞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而这时隆化县领导班子也在筹谋一件关于他的大事—诚请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为烈士董存瑞题词。

1957年6月,正值酷暑,天气热得能把人烤化,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线当中。男人脸上豆大般的汗珠直往下掉,但他也无暇顾及仍迈着大步往北京皇城根儿方向走去,他就是隆化县民政科的冀兴坡。

冀兴坡到了优抚司门前,忽然定了定脚步,深吸一口气,轻轻叩了一声门。门开门落,与他接洽的还是邹司长。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来到这儿了,他心里明白,这次再不行就真不行了。

出人意料的是邹司长一见到他便招呼道:“来,你看这是什么?”,随即递给他一副16开大的卷轴。

冀兴坡接过并小心翼翼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历时大半年,他终于等到毛主席的题词,喜悦之极的他却在瞥见题词旁注明时皱紧了眉头,那里写着: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

此时,他的心情就像坐上过山车,一上一下之余还兼杂大量疑惑。毛主席曾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却没给董存瑞题写呢?还让朱总司令代笔。



时间回到1956年冬,隆化县计划修建董存瑞纪念碑已获国家民政部批准。此事一经公布,数万民众当即上书县政府希望毛主席能为纪念碑题字。于是,经政府商讨,一致同意由负责陵园修建的冀兴坡带着请愿信上京求字。

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比刘备“三顾茅庐”还多两次。

一周后,冀兴坡第二次到优抚司询问事项进度。邹司长回复说,首长们还在商讨,具体怎么做还未定下来。不过这次却是让他直接打道回府等候,想必耽搁的时间不短。

可这一等就等到来年新年后,眼瞅着北京还没消息,冀兴坡只能第三次到优抚司找消息,可这次邹司长却颇有些踌躇道:“可能还得再一段时间,你且耐心的等一等”。

回去的路上冀兴坡心里开始打鼓,怕不是出了什么岔子?随即又摇摇头,安慰自己说,毛主席日理万机,每日从全国各地送来的文件数不胜数,一时顾不上来也是有的。



三个月后,等他再次来到优抚司时,得到的回复却让他的心凉了大半截。说这次的题字或许有些麻烦,上面还在紧急商讨中。

没办法,还是得等,可这次冀兴坡等得实在不安,每日里忙着陵园建设工作却总分心想着题词这事儿,甚至还想着预备一个次等方案,倘若题词真的不成,得有个法子代替才行。

时间一转已经过两月了,一天县政府领导叫他立马到办公室一趟,一进门就说:“小冀,赶快上北京去”。

于是便有了他五到优抚司。这次他得到了题词可心里却不上不下,疑惑得很。

邹司长一眼看出了冀兴坡的困惑,解释道,毛主席说:“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我写不合适,所以还是请总司令题更合适”。



冀兴坡抚掌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还是毛主席考虑得周到”。原来毛主席迟迟没有题字,不仅表明他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还有对朱德总司令的尊重。

毛主席的墨宝千金难求,其价值不仅在于他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而言的。每一次下笔,每一副题词,都要经过严格缜密的思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每一位烈士为如今的和平生活付出了什么。

战火里的青春是鲜红色的,而毛主席为英雄儿女挥笔写下的黑白题词却是对他们为新中国所做贡献的永恒定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席2次为刘胡兰题词,却不给董存瑞题词,为何?真相让人感动
毛主席两次为刘胡兰题词,却不给董存瑞题词,原因很感人
董存瑞纪念碑建造后,毛主席为何拒绝了题词的请求?
毛主席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得知真实原因后,才知伟人高明
毛主席两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事后才知伟人高明
毛主席给刘胡兰、白求恩、雷锋题词,却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为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