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孔乙己何许人也?他是千年来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缩影,更是当代人的人生写照。

  淮剧《孔乙己》剧照

  


  科举的牺牲品,社会的弃儿

  清人冯友兰的父亲曾说:“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出一个秀才,能耕读传家,虽然没有官宦之家显赫,却比普通百姓之家风光。”

  在科举时代,秀才受到的待遇区别于平民,他们可以免徭役,不拜见县官,使唤奴婢等特权。如果秀才犯了法,县官不能动刑。就算要罚,只能由学官用戒尺打手心。

  因而许多人家的男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能榜上有名。考上了则可以光宗耀祖,那考不上的后果呢?可能会像孔乙己一样,落得钱无半分,地无半亩的下场。

  淮剧《孔乙己》剧照

  


  科举为国家挑选人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犹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法则的制度未免太过残酷。社会只给读书人两条路走,要么通过科举向上爬,要么继续在底层摸爬滚打,可悲的是一个县中能考上秀才的人寥寥无几。

  统治者能给中榜之人安排最好的待遇,却不曾想到淘汰者该何去何从?就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是不是该庆幸生于这个时代,只要你有才干,绝不存在用爬树来判断鱼的价值的现象。

  你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施拳脚,就怕有人把“怀才不够”当成“怀才不遇”,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诵读四书五经的硬性要求和“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让大多数频频落榜后的书生“百无一用”,手不能挑,肩不能扛。

  淮剧《孔乙己》剧照

  


  孔乙己就是典型的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凭借着读书人的身份,他不屑和短衣帮为伍,但穿着长衫却跻身不了上层人物的行列,只能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所以说他是社会的弃儿一点也不为过。

  尽管如此,孔乙己依旧奉行儒学思想中的“仁爱”,在自己多加一文钱才能得到茴香豆时,还大方地分享给孩子们食用。相比之下,那丁举人的行为实在有失君子风范。

  孔乙己偷书纵然有错,可念在他只是生活落魄,爱书心切,这情有可原,完全可以从轻发落,为何要打折人的腿呢?

  不管丁举人是发泄怒火,还是树立威信,都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畸形面貌,它只教人如何在考场上做表面文章,如何追求荣华富贵,所谓的仁义道德压根没有刻在作为读书人的骨子里。

  淮剧《孔乙己》剧照

  


  在一个人人只懂得明哲保身的时代,谁会去关心一个“万年童生”呢?因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所以把他当作生活调味剂的大有人在。长衫主顾讽刺他:“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短衣帮调侃他:“你怎得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富人们站在何家和丁举人一边,用嘲讽的态度对待孔乙己,笑他穷,笑他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纯粹是上层人物看不起一个小人物的现实,再正常不过了,偏偏属于平民的短衣帮也来凑个热闹,嘲笑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

  这群短衣帮不服同样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故作姿态排出九文钱的孔乙己,但又不得不承认他读书人的身份。

  淮剧《孔乙己》剧照

  


  他们自知做不到和富人平起平坐,但也不容许同是底层的人表现得高自己一等。于是深知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软肋的短衣帮用孔乙己最在意却又得不到的功名利禄来嘲讽对方,这无疑是对孔乙己灵魂的严重打击。

  可正是这样,“读书人也不过尔尔”的想法,恰能安慰一下短衣帮“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的狼狈生活,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地继续讨生活。

  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可耻的行为,可生活无非就是你笑笑我,我笑笑你,何必太较真。

  淮剧《孔乙己》剧照

  


  书生傲骨奈不何潦倒生活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书人素来应该是被人尊崇的存在,可在孔乙己的时代,不功利却又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似乎在社会上扮演着尴尬的角色。

  就孔乙己而言,他渴望着通过科举被认可,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原因,终是没能实现他榜上有名的梦想,故而好好的一个读书人,最后不能得以善终,这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呢?

  其实究其根源,孔乙己的悲剧不单单是科举时代所造成的,还有他个人的原因。

  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是西方的哲学一样考究概念和逻辑,而是实实在在地用理论来教世人如何为人处世,其中王阳明心学中讲究知行合一,但熟读四书五经的孔乙己似乎不能很好地践行这一点。

  淮剧《孔乙己》剧照

  


  虽然孔乙己不能“居庙堂之高”,但他“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抄抄书,换一碗饭吃”,但孔乙己“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孔乙己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凡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断然不会做这种以卖字为生的活计。原文中“我”听人家背地里对孔乙己的评论是:“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

  难道孔乙己真的是天性好吃懒做吗?他既然明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的道理,那生活中的困顿之境,他肯定也能效仿圣人勇敢直面。

  他只不过是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圭臬,觉得为他人抄书赚钱有悖于自己的志向,况且穷极一生习文练字的目的不在于此。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他内心煎熬,索性也就没心思替人抄书了。

  淮剧《孔乙己》剧照

  


  如果他能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或许可以凭借着抄书的本事谋一条生路,但他只知眼前的是蝇头小利,却没有意识到生存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孔乙己说得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语,却在实际中做不到。即便只是窃书,而不是做鸡鸣狗盗的事,但“偷”的实质改变不了。

  孔乙己在食不果腹的境遇下,坚持看书,“学不可以已”的至理名言可以证明他无错,但白纸黑字终究是奈何不了世俗的眼光,不经他人同意便拿,那就是小偷行径。主人不会考虑肇事者的动机善恶,所以孔乙己每次事发后都会惨遭毒打,甚至在最后被打折了腿。

  淮剧《孔乙己》剧照

  


  科举不再,孔乙己依旧存在

  为了看书,丝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安危,既让人心酸,又令人佩服。试想一下,好不容易潜入富人府邸,换做旁人,恐怕只会拿比古书更有价值的东西吧!但孔乙己没有那么做,偏偏只拿书。

  从孔乙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执着,这正是许多人所缺乏的品性。世事沧桑变化,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有多少人还记得最初出发的初衷?恐怕都埋藏在了枕头的泪水中了吧!

  孔乙己为了科举,已然变成了一个书呆子,不懂得变通,只是一味地奉行圣人之言,却不加以深究,同一个道理,并不是用在任何地方都能行得通。

  淮剧《孔乙己》剧照

  


  当年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时,世人都觉得胜算更大的是项羽,因为他生于官宦之家,深谙《孙子兵法》,但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布衣出身,且对兵法只略知一二的刘邦夺得了天下,坐上了皇位。

  这就说明了,知识只不过是白纸黑字上的虚拟物质,如何用,因人而异,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功成名就,如果不能将其与生活融会贯通,人生不会变得无往不利。

  这或许是当代许多人口中所说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了。其实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是因为真没懂那些道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践能改进知识本身,在不断地用行为验证认知的过程中,或许能找到过好人生的方法。

  淮剧《孔乙己》剧照

  


  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往往高人一等,所以孔乙己为了体面,即使考不上秀才,也要穿上长衫,现在许多当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社会和大众称赞和认同那些头衔、证书、工作等,许多人就拼了命地想要拿到它们,试图用那些虚名来成就自己所谓的成功。

  秀才考不考得上,穿不穿长衫,孔乙己依旧是孔乙己,有没有简历上的那些体面的头衔,你还是你。人赤裸裸地来,也会赤裸裸地离去,这过程中的所有,终将归于虚无,既然如此,何不放开自我,坦然地为自己而活。

  孔乙己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在科举时代下,他是牺牲品,在别人眼中,他是笑柄。孔乙己的身上隐藏着诸多成年人的悲哀,年少时读不懂,读懂时已是书中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着长衫,站着喝酒,孔乙己是不是读书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里,至死未醒
九下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教案
读懂孔乙己面对的3个人生困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