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 ▎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掌握指征是关键

小柴胡汤是治疗发热的经典放,小柴胡汤主治邪在少阳证,临床只要紧扣经典条文,明确方证的关键指征,则不仅可运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治疗发热,更可灵活运用柴胡类方、桂枝类方、麻黄类方等经典名方。

原方组成及煎服法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原文及加减运用

小柴胡汤是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张处方,主治邪在少阳证,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7条,原文指出,“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96条更明确指出小柴胡汤的方证特征,即“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辨证要点

从上述经典的记载中不难发现,外感发热之后表现出来的消化道症状是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症。在恶寒发热的同时,伴见胸胁胀满,神情淡漠,不思饮食,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口苦,咽部不适,视物昏眩等,即为运用小柴胡汤的指征。

往来寒热    此症是少阳证的典型特征,是指规律性的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现象。

胸胁苦满    “胸胁”为少阳经循行部位,“胸胁苦满”是指胸膈胁肋部位的胀满不适感觉,多与消化道症状密切相关。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认为广义的胸胁不仅包括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部位,还包括甲状腺、胸锁乳突肌、头颈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可以称之为“柴胡带”。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疾病累及消化系统,进而表现为神情淡漠,不思饮食,心烦意乱,容易恶心。

另外,小柴胡汤证的发热多与疾病及体质这两方面密切相关。

  • 一是疾病的自然转归。归纳总结发现,北方发热的辨治往往有规律可循,单纯风寒表证者较少见,甚至风寒邪气束表的时间极为短暂,迅速入里化热而以少阳小柴胡汤证为主。


  • 二是患者的体质特征。体质决定邪气的从化,进而决定方证诊断与治疗。黄煌教授总结研究的“柴胡体质”对临床启示极大,此类体质患者一旦外感,临床多表现为小柴胡汤方证或其他柴胡类方方证,且患者多有反复发热病史。“柴胡体质”多表现为: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比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四肢常冷;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有胸闷、乳房胀痛结块,伴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可以说本方证实质就是柴胡体质患者的典型外感表现。

特别提醒:临床疗效不佳的两点原因
①在方证鉴别上存在错位。由于《伤寒论》101条中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记载,临床上往往导致一种简单对应的思维倾向,即见到患者诉说发热伴口苦就运用小柴胡汤。这其实是对小柴胡汤方证的一种误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三仁汤、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等方证均可见到发热伴口苦,这时就需要根据上述方证的关键指征进行鉴别排除。

②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可能合并存在其他方证或药证。伴见口干、口渴,想喝冷水,舌红少津,则是少阳阳明合病的小柴胡加石膏汤方证;伴见咳嗽咳痰,黄痰,舌红苔黄,则多为小柴胡加桔梗、薏苡仁汤方证;伴见恶寒明显,口干,咳嗽,多为干咳,则多为三阳合病的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方证;伴见腹泻,咳嗽,受凉后诸证加重,多为少阳太阴合病的六味小柴胡汤方证;伴见畏寒,发热,热度不高,汗出,汗后身凉,舌质淡嫩,脉虚弦,则多为太阳少阳合病的柴胡桂枝汤方证。

在上述两种原因中,尤其以第二种最为常见。我们发现,如果仅仅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邪在少阳证,而忽略对合并出现的其它方证和药证进行治疗,则多不能较好收效,并且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

验案一则

李某,男,10岁,2013年12月3日初诊。患儿家长代诉:发热3天。3天前患者外出受凉后发热,恶寒,体温波动在39~40℃之间,无汗出,无咳嗽,曾在当地卫生院给予退热、抗炎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患儿体温下降至38.5℃,3~4小时后又上升至39.6℃。刻下:恶寒发热,体温39.6℃,精神状态略差,咽干,口干,欲饮冷,胃纳差,恶心,中午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咳嗽咳痰,大便气味重,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8g,制半夏6g,党参6g,生甘草6g,生姜2片,红枣2枚(切),生石膏30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小量频服。第二天患者父亲电话告知,服药1剂后,患儿夜间全身汗出,晨起量体温37.2℃。嘱咐将另一剂药服完,监测体温。第三天患者家长告知发热已退,精神可,胃纳好转,停药。

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

如有内容合作事宜,可联系小社(010-58302828-6872)哦!杂志订阅电话:“010-58302828-666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经方可以治疗癫痫、胃肠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病……(附腹诊要点)
中医治疗发热之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驳视“姜桂麻附” 为蛇蝎的观点 外热内寒 外寒内热 上热下寒 往来寒热 恶寒战栗 发热定时...
刘英锋 | 对“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解与运用
《伤寒论》少阳病热入血室
西医说的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怎么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