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谈]再叙林徽因
  林徽因在《悼志摩》中回忆了徐志摩冒雨寻虹的经历,并深切感触于他所欣然的“诗意的信仰”,也许她不会想到,如今将这样一种意念赋予她自身也是甚为贴切的。以前我也只是读过她的诗,略微了解她的生平,但现在能够通过她的小说,散文甚或书信进一步接触她的所感所想,体会她在不同境况中,面对不同的对象所表达的情绪,该是多幸运而无所预料的事。
  一卷文集在手,细细翻阅,便想着一个女子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丘壑,怎样的容度和豁达,怎样的书香馥郁才能写出这样或深邃绮丽,或浓情脉脉,或亲切感性的文字。
  
   《悼志摩》。挚友的逝去或许会是一种感念的缺失,同时也促及了另一种感念的流露。志摩在时,沙龙之中是思想的相互流汇,是热烈探讨中洋溢的激情澎湃,充斥的脱俗的感知。他谈诗,谈浪漫与抒情。志摩不在时,众人只能“默然相对,默然围坐”,面对这无法预测的人生和瞬间湮灭的生命,哀痛,寂然而伤怀。这时他已触及了死亡。沉重说不出口,只好诉诸笔端,林徽因是从脑子里将埋得或深或浅的记忆一点点挖出来,天真的徐志摩,执著的徐志摩,优容的徐志摩,对所爱的一切艺术都投以细致认真的徐志摩…是不是将友人的印象记录下来,才更容易让他成为永恒的纪念,无法忘却的怀念。
  
   《窗子以外》。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家都这么说。林徽因的这篇散文便以细节的描写见长。平凡的人群中,你穿行而过,不见得乐于留意他们的举止,姿态,一颦一笑,一泣一哀怨,林徽因的文学却也在我们常人的漠视中产生了。生活,“永远是窗子以外”,林徽因看到的是乡下人朴实的穿着,简单的工具,倚在墙壁短暂的休憩。我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灰白的工作服,沧桑的面容,在喧嚣的工地上似无休止的忙碌;林徽因看到的是送米的,收帐的,卖菜的…所构筑的聒噪,争吵,闲散,让人丧气而无奈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人来人往的大街,服务不好又趾高气扬的店员,还有面无表情,脚步永远匆匆的上班族。世界,总是似是而非。林徽因提到那时的衙门,那些公家人的欺人与自欺,吆喝与诈取,混饭吃与演把戏,这与如今的世道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说: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与她刻意地寻求解脱与自由不同,现在的我们反而更愿意将自己“宅”在家里,透过窗子看世界,禁锢住自我的身体,也拘囿了自我的心事。窗子外那么多彩的变化浸透着压力,而我们,只愿得一时的清爽而已。
  
   《蛛丝与梅花》。“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白雪皑皑覆盖了一切的时节,一幢小屋中炉火正盛,不时地有一把火钳伸入炉镗里拨动一番,点点的火星随着火焰的升高飘啊飘着,屋外墙角,疏枝红梅几株悄然绽开,偶尔一片花瓣在雪地上形成突兀的红艳…林徽因该是爱梅的,如梅一般傲然洁净的本性,使她爱花,惜花,钟情于梅,眷恋于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如林徽因般的品性与才情,终究没有湮没在那个凄寒的时代。而今的世界,应也有她的继任与传承。林徽因提到的牵引于梅花上的蛛丝,我仍不能领会,待解读。
  
   《究竟怎么一回事》。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任何人来了兴致都可以在白纸上涂鸦几句,但真要说出其理论,其来源,其创见,不是专业人士恐怕没有这个功底。可林徽因无疑成功地诠释了这个概念,并且解释地深刻,透彻,形象而动人。读这篇散文时,我对她真是佩服之至,原来诗是这样飘忽悠远的意象。又好像在夏天的河水里赤足行走,在冬天的火堆旁漫步,好像置身于花海中感受弥留在整个天空中的清香,在枫林里踏着厚重的落叶,还不时有一片两片落在衣服上,头发上的奇妙触感。诗,这个词本身就是无尽的情意。读诗,写诗,从此确认是一种福气。
  
   林徽因的小说与其它散文在此暂不赘述,只因为我还没能真正清楚她的理念与见地,希望以后可以深层次地发掘我所理解的她的文学。不管怎样说,林徽因实在是无愧于“中国一代才女”的称谓的,其实就像她文中对其它物象描述过的那样,她本身就是造物的神工与不可思议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徽因散文《悼志摩》,听林徽因解读不一样的徐志摩
芳华不言
《我等候你》——人间四月天(手风琴)
徐志摩爱的到底是陆小曼还是林徽因?
徐志摩概说
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