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肉和谐与冲突的层次论

                       灵肉和谐与冲突的层次论

                                  初见的日记

 
灵肉的和谐与冲突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从亲亲之仁的仁道原则出发,突出了知行合一的致思路向,而古希腊的柏拉图排除了情感的倾向,突显了灵肉断裂的理智的致思路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一直在追寻灵肉统一的理想世界,最终在牧歌世界的本性回归中找到了生命的出路。

一 灵肉的关系之和谐:以柏拉图的灵肉观与儒家的身心观为例
对古希腊人来说,灵魂的归宿相对而言是无足轻重的,现世的生活才弥足珍贵,他们充分肯定了人世生活的享乐。古希腊人的现世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是通过充分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肉)、张扬人性(灵)来实现的.同时,古希腊人肯定现世的享乐,然而却并不走向纵欲主义。自苏格拉底的时代开始便宣扬节制秩序的人性统一论。和谐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节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过人的灵魂包括营养灵魂、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
的“三灵魂”说,并主张要用理性指导人的生活,以达到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在他看来,人的三种灵魂对于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个方面的结合才能造就完整的人。因此,希腊文化中“灵肉和谐”即主张人性的自由解放,体现了人本主义,同时是有节制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每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人的这三个部分彼此友好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
儒家的“身心和谐”的思想十分广泛。该观点基于人的身,心两种事物的和谐与融洽而言。关于“身”,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侧重于其作为人的躯体或形体的含义而论;“ 吾日三省吾身”侧重指人的思想道德或精神世界。可见, 儒家所言的“身”, 不仅含义十分丰富, 并且身原本就心息息相关。就心而言,除了视为思维的器官以外, 其余大多理解为人的思想、道德情感、精神世界。儒家认为心是身的主宰, 心对身具有支配、统摄作用。荀子曰: 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在身心关系问题上, 儒家认为, 人的身体不仅是人的心理的物质载体, 更是道德精神的主体。所以提倡珍爱生命的物质载体, 更崇尚精神的崇高意蕴。生命的形躯之身的延续是生命的精神价值得以成就的基础。
该观念的极限化后与先秦时期产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十分雷同。在春秋时期,“天人合一”被赋予道德性。1 “天”指人心中的道德法则,而“人”(此处含有动物性人的意思)则是“神之主”。天人合一讲求的是身与心(义理之天)的和谐统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心)和道德践履(身)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即要求“身”的行动又本“心”控制。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即“心”与“身”是和谐统一不可背离的。
二 身心关系之冲突与背离: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与庄子的“忘我”为例。
根据弗洛伊德构建了人格理论学说。人体由三种能量
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本我(id)是一种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也是人类的一个生理特点。“本我”的目的就是在原始冲动的驱使下追求一切欲望的满足,而性欲则是本我欲望中体现最为明显的一个。弗洛伊德把无数个本能中强调了最基本的两个:死亡和爱。而在所有爱的形式中两性间的爱又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强烈的。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
“超我”原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产物,表现
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样一个意识。“超我是本
我的压制者,依靠的是‘求善原则’” 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超我”的生命力远远没有“自我”和“本我”强大,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则是以“本我”和“自我”的形式存在的。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里,自我的处境最为艰难:它既要承受本我的欲望冲击,满足本我的欲望冲动,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自我”既缺乏“本我的活力又没有“超我”的严格。它调解本能意识驱使下的“自我”以使其符合社会准则的要求,使之行为得体。因此,“自我”的处境充分体现了本我(欲望之身)与“超我”(道德之心)的冲突。
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为依据,许多文学作品的人物将得到理想剖析。在《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艾玛在妇德(超我)与肉体情爱之欲(本我)之中的挣扎与抉择,到最后掘弃道德法则陷入欲望深渊而自杀;在《廊桥遗梦》中的主人公独自在家的弗朗西斯卡遇到与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偶遇,从他身上,弗朗西斯卡感受到了从未在自己丈夫身上有过的激情。(本我即内心深处寻求愉悦及浪漫生活的本能冲动的表现与发挥),此时是“本我”战胜了“超我”所规定的道德法则。在四天的激情后,当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讨论他们的未来时,当她面临是选择自由的
爱情还是选择家庭的责任时,她做出了留在丈夫和孩子身
边的决定。 这是弗朗西斯卡的“超我”抑制阶段,读者看到一个受到家庭责任以及社会道德所限制的女人内心的矛盾与自责,她内心产生对家庭对孩子的强烈的内疚与忏悔此刻是“超我”战胜了“自我”。最后弗兰和西斯卡回归平淡的生活,用祭奠的方式来保存这段短暂的激情。(“自我”使“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削减)。在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男主角是典型的灵肉二元论者。“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等都是可以得出灵肉具有冲突与背离关系。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不存在的是存在的” 。显然, 这是指人的五官感觉与客观真实的关系来讲的。米利都思想家阿那克西美尼曾认为, 世界上有一种基本的物质——“ 气” 。据此理论, 构成庄子之“ 灵” 的“ 气” , 似乎是一种用五官捕捉不到的粒子所组成的存在。而散于“ 芒药” 者, 恐怕就是一群更加微小的粒子了。庄子对“灵界”的投入是个艰辛的过程,充满了灵肉之间的纠葛与撕裂。 西方哲学家认为灵魂的物质载体是肉体,肉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在消亡之后,灵魂将不复存在。而庄子则认为 “灵”能不受肉体的限制,最后进入与道合一的时空中。所以庄周在丧妻之后鼓盆而歌,在梦里自己幻化成蝶而翩翩起舞,通过灵界的体验世间的所有令人痛苦的规矩原则、伦常、道德统统隐迹遁形,不复存焉, 所有的, 只是灵魂的无限自由与逍遥, 精神的极天蟠地和自在。与梦境感受相类似的, 便是意念致功了。《齐物论》中的“ 丧其藕” 、《人间世》的“ 心斋”。这种气功式的体验,伊始与梦境重迭, 继而却飘飘然, 进入了“ 骨肉都融” 、“ 离形去知” 的九霄云外,显然, 这乃是比梦更高一级的快乐所在。睡梦与气功给两人人无限的愉悦,但毕竟时间是十分短暂的。有限的时间能构成生命,时间的有限便是肉体生命的有限。庄周之道的永恒与有限量度的矛盾足够证明灵肉的不可分离与矛盾。

三.吸收灵肉思想,身心观的积极作用
在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没落的价值观甚嚣尘上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合理有效的价值观予以积极引导。人是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理性动物,是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体。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及人自身的一些原因,人经常会陷入一种身与心、灵与肉、理性与欲望间的矛盾冲突之中,出现人与自身关系的种种不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表征着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持身与心的平衡、灵与肉的和谐。马克思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我们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及其要求,这些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坚持儒家和谐的身心观以及古希腊和谐的灵肉观积极的一面。
《易传》曰: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仁是四德之首, 有仁德的人, 称为仁人、仁者仁者无忧,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进入这种境界的仁者, 处于一种至乐的状态乐莫大焉! 要达至这一境界, 必须进行德性修炼、德行修为,也就是让自己灵肉和谐,身心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转载王燕喜老师的哲学随笔《弗洛伊德与儒家之对比》
浅谈本我、自我、超我/认识自己的博客20110622
“本我”、“自我”与“超我”
“作为疗愈的白日梦与写作”| 荐书:23年后终于出版,一本关于梦与潜意识的“天书”
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